学术投稿

辰时针刺对SHR午时及子时血压变化重复测量的数据分析

王艳君;胡雨桐;许水清;高美兰;李革飞

关键词: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电针, 辰时, 曲池, 足三里, 重复测量设计
摘要:目的:观察辰时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午、子两时辰血压的影响.方法:24只11周龄雄性SHR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剌组和模型组每组各12只,12只WKY大鼠为正常组.3组大鼠按时辰分为午、子两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针刺组辰时给予电针干预,模型组与正常组辰时捆绑,在干预前、干预2周、4周测量3组大鼠午、子时辰的血压,观察治疗前、治疗2周、4周不同组别两个时辰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变化.结果:干预前针刺组和模型组SHR血压均高于正常组,干预后午时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2、4周的SBP与DBP均降低,与治疗2周比较针刺组4周DBP降低,2周时针刺组仅SBP低于模型组,4周时针刺组SBP与DBP均低于模型组,子时针刺组仅在4周DBP降低,2、4周针刺组仅DBP低于模型组.结论:辰时针刺能降低午时SBP和DBP,降低SBP起效快,仅能降低子时DBP且起效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辨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研究进展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临床常见内分泌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高,西医以内分泌治疗及手术治疗为主,但副作用大且易复发,中医治疗优势明显,疗效显著.本文从病名、病因病机和治疗等方面对近年中医辨证论治甲亢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研究整理,发现学者多认为甲亢病名应属于“瘿气”范畴,其发病与体质和情志密切相关,病位主要责之于肝、脾、心,以气、痰、火、瘀为主要病机,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辨证分型治疗、分期治疗、针刺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富碘及单味中药治疗等,且各具特色.但目前行业内对于甲亢的研究多自成一说,其规范化有待提高,且在甲亢的中医药预防方面存在较大的空缺,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作者:黄雯洁;沈劼;郭丽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中医“治未病”文献知识图谱分析

    目的:用知识图谱直观展示近10年“治未病”研究热点与前沿,供研究者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检索中国知网近10年收录的相关期刊文献,采用CiteSpaceⅢ绘制其知识图谱.结果:中医“治未病”研究文献数量逐年上升,作者合著网络中的核心作者数量仅占所有发文人数的4.81%,南京、北京及河南等地的中医药院校形成机构协作网络的3个关键节点,关键词共现图谱中的热点词汇,中心性排名前5位依次是糖尿病、预防、黄帝内经、亚健康、治未病.结论:“治未病”研究文献数量逐年增加,但未发现有显著学术影响力的核心研究团队和机构;当前治未病研究热点已逐渐从理论向临床实践拓展,尚未取得突破性应用成果.建议更多研究者关注“治未病理论如何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以切实提高“治未病”的可及性与服务效率.

    作者:李田;魏亚威;马利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胃癌根治术前后舌象及中医证候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根治术前后1周内舌象及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并指导临床辨证施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初诊初治且无明显转移灶的胃癌患者根治术前后的中西医临床资料进行临诊调查,按中医传统望诊方法观察并用相机记录舌象,按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舌象方面,术后1~3d较术前淡白舌伴舌面少苔增多且舌面多呈干涩少津状态,术后4~7d暗红舌厚腻苔增多且舌面多见苔浮无根.中医证候方面,术后气滞证较术前明显减少,虚证、痰阻证及血瘀证均增多.结论:手术干预可显著改变胃癌的中医证候表现,术后短期内宜根据病情辨证施治,采用温阳益气、化痰祛瘀之法以清除痰饮瘀血巩固疗效,预防全身复发转移.

    作者:万朝霞;胡嘉芮;马龙飞;周杰;李泉旺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基于分布式学习研究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转移的创新路径及方法

    中医隐性知识特征源于传统文化的多中心分布式存在.本文基于分布式认知与学习的视角,解释中医隐性知识的分布式学习特征,进一步深入分析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转移的制约因素,即思想的无限与表达工具有限的矛盾;知识转移主体的文化信念和表达能力强弱;知识接受者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差异;临床实践者的诊疗经验与创新能力大小,从而探讨在信息化时代如何运用现代大数据挖掘技术、智能化知识库技术以及云知识系统,创新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路径和方法,旨在有效发现中医隐性知识的文化根源并精准促进中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在健康中国建设中促进全社会传承传播与共享传统中医药健康知识与文化.

    作者:张雷;徐静;申俊龙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点按法解除“经筋结点”及其机理探讨

    通过对“经筋结点”概念的解读,研究其在联结、约束骨骼方面的作用以及其与关节间的密切关系,表明在检查方面“经筋结点”主要通过触诊以及问诊的方式确定.在中医学理论中,点按法在调整阴阳平衡、调和营卫气血、散寒止痛温经、行气通络化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对其从西医病理学、生物力学、神经学、周围血管4个方面进行相关论述和探讨.通过对经筋理论的阐述和“经筋结点”特点的总结,论述点按法的作用与“经筋结点”的治疗及其相关病症并探讨其相关中西医理论.

    作者:方燕平;黄于婷;杨岚菲;李忠丽;廖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穴位自血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穴位自血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17年8月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e)、中国维普数据库(VIP)和PubMed中关于穴位自血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行提取资料和偏倚风险评估,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9篇RCTs,涉及883例患者,有效率合并效应量RR=1.23,95% Cl[1.11,1.36],复发率合并效应量RR =0.30,95% Cl[0.18,0.51],说明穴位自血疗法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常规治疗组.结论:与常规治疗比较,穴位自血疗法疗效更优且复发率低,但要进行有效的临床推广还需更多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以验证其远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李彩彩;尹业辉;杨会生;王子彦;王少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吴承艳以“通补兼施”法论治多囊卵巢综合征性不孕症

    通过阐述“通补兼施”法之机理、“通补兼施”法之具体应用以介绍吴承艳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性不孕症经验.认为“虚”与“不通”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虚”者包括脾与肾的亏虚,“不通”者包括痰湿、湿热、寒湿、瘀血、肝郁阻滞不通,故在治疗时虚者补之、不通者通之,“通补兼施”具体应用抓住辨证、分期、兼症三点,“辨证”重在辨证候之虚实,“分期”重在明各生理分期之特点,“兼症”重在察主兼症之联系,参考三者灵活运用“通”“补”.文末举验案一则,以供思路借鉴.

    作者:杨颖;吴承艳;陆玲;吉冬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中医药防治三阴乳腺癌研究进展

    乳腺癌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型,不同分子分型在治疗、预后上存在差异,三阴乳腺癌为乳腺癌的一种分型,临床特点为ER、PR、HER2均为阴性,三阴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均不敏感,预后相对较差,因此探索积极有效的中医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并改善预后.三阴乳腺癌中医辨证可分为肝郁痰凝证、冲任失调证和正虚毒炽证及其他证型,根据不同辨证分型对症用药可以减缓疾病进展及防治放化疗不良反应.临床及试验研究均证实,对于晚期三阴乳腺癌患者除放化疗外,中医药治疗是一种可选的有效方法,中医辨证论治遣药组方可以扶正抑瘤,达到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作用.

    作者:苏菲;万冬桂;刘芳;贾立群;张艳华;王娟;娄彦妮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黄帝内经》中“神”的英译探析

    通过对《黄帝内经》中的“神”进行穷尽性分类辨析,归纳出“神”的四大要义:一是哲学层面上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与之对立的是宗教意义上超自然的“鬼神”);二是人体生命现象的总概括,即广义神;三是与形、精、气相应的精神层面之神;四是思维层面上的“五藏神”,即狭义神.另外,引申出医术出神入化之神和圣人通应神明之神以及“神门”等概念,因此“神”的翻译应视具体含义而定,在遵循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原则下寻求对等译语,避免译语一概译为“spirit”或交叉混淆等问题.

    作者:吴伟华;吴义凤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桃红四物汤干预新鲜骨折有效性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目的:旨在评价该系统基于目前证据评估桃红四物汤干预新鲜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Pubmed、Embase等,纳入桃红四物汤与空白、安慰剂或西药对照治疗复发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由两名研究者按照CochraneHandbook标准独立评价文献质量、提取数据并交叉核对,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个研究合计177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桃红四物汤对骨折的疗效较好,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且对术后疼痛、肿胀、瘀斑、压痛改善较好.此外桃红四物汤还能够改善全血比黏度,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桃红四物汤的安全性较对照组好.结论:基于目前证据可以认为桃红四物汤干预新鲜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李艳忠;杨凯麟;雷晓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透因透用”法治疗过敏性皮炎临床应用

    “透因透用”法是张福利教授在叶天士卫气营血-经络系统辨证理论指导下提出的多层同治、逐层透转、因势利导、驱邪外出的治疗法则,此法源于对“通因通用”法与透法的一种融合与拓展.本文首先对“透因透用”法之理论源流进行了梳理,其次归纳与总结“透因透用”法适用于阴络血热或气经湿热外发不畅之病机及其组方用药特点,后通过对一则相关治验案例的分析,探讨“透因透用”法的临床证治体会,以期对过敏性皮炎的临床辨证论治有所裨益.

    作者:商春爽;张福利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基于中风“气虚生痰、瘀阻脑络”病机假说的数据挖掘

    目的:探讨中风与气虚、瘀血、痰湿等致病因子之间的关系,提出新的中风病机假说.方法:通过对古今中风医案中的方药进行统计挖掘,分析缺血性中风中经络、中脏腑的医案用药频率及演变特点,获得相关致病因素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结果:研究表明,补气、活血、化痰类中药在古今缺血性中风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气虚、瘀血、痰湿是导致缺血性中风病发生的独立因素.结论:缺血性中风是本虚标实之证,气虚为本,痰瘀为标,“气虚生痰、瘀阻脑络”是缺血性脑中风的基本病机.

    作者:于少泓;李万斌;刘昭纯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中风病始发态气虚血瘀证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通过病案回顾分析中风病始发态气虚血瘀证临床特点,探讨阳(气)虚化风病机的临床内涵.方法:收集发病3d以内的中风病住院病案1049例,其中气虚血瘀证85例(8.10%),并比较气虚血瘀证与非气虚血瘀证临床表征的不同.结果:中风病始发态气虚血瘀证既往多合并中风病、冠心痛、房颤等病史,临床症状多表现为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心悸、胸闷、憋气、短气、肢痛不移、四末不温、余尿不尽、夜尿多、便干,舌象多表现为舌色淡、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象多表现为缓、沉、细、弱、涩、结代.结论:中风病是气机逆乱所致,阳亢化风、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已成为公认的中风病发病病机,阳(气)虚化风、虚气流滞所致中风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王金宝;孟宇晴;马宏;谢颖桢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补肾中药干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研究进展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但不孕症患者多因卵巢功能低下、子宫内膜容受性差、卵子质量下降、输卵管积水、子宫异常(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手术致内膜损伤)等原因,导致目前国际上IVF-ET的临床妊娠率、试管婴儿的出生率较低.补肾中药在改善不孕症患者卵巢储备功能、卵子质量、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胚胎种植率、促进早期胚胎发育、降低流产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补肾中药已介入IVF-ET治疗前后的各个阶段中,为IVF-ET提供了新的有效路径.

    作者:王晶;陆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带下病名源流考

    “带下”为中医妇科病名,古代文献中“带下”的含义与今之“带下”亦有别.考其古病名的概念范畴,历代认识不一,其概念经过了由广义到狭义的演化过程,且在不同时期与崩中、漏下有一定交叉.“带下”概念从模糊、广义的范畴,逐步演变为具体、明确而相对固定.与此相应,“带”在存世文献中的名称也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本文力图通过对存世文献资料的梳理,厘清古代医家对这一疾病认识的脉络及概念的演化过程,同时梳理“带”之源流,以期对临床诊疗、研读古文献有所帮助.

    作者:朱凌凌;段逸山;高晞;袁开惠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从肺论治抑郁症的思路探讨

    抑郁症是一种病因及病理机制尚不清楚,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复杂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郁证”范畴.目前多认为气机郁滞是抑郁症的基本病机,病变的脏腑涉及心肝脾肾,鲜有从肺论治者.本文从肺主气、肺在志为悲的角度探讨肺与郁证的关系,总结提出润肺解郁法、宣肺解郁法、清肺解郁法、温肺解郁法、升陷解郁法等治疗郁证的方法,为临床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徐燕;徐达;吴颢昕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李杰病证结合辨治胃癌经验

    胃癌是我国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医药在治疗胃癌方面有独特优势,李杰教授在临床治疗胃癌方面有独到见解,并取得较好疗效,认为治疗时应当将辨病、辨证、辨症相结合,以调理脾胃气机贯穿治疗始终,并在处方用药时灵活运用对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延长远期生存奠定基础.现将李杰教授治疗经验总结,供同道临床借鉴.

    作者:张乙;李杰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中医治疗耳石症探源——从喻嘉言一则眩晕病案说起

    耳石症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该病一线治疗方法是复位治疗.本文将考证与分析喻嘉言一则眩晕医案,阐述中医运用位置性试验及复位技术诊治耳石症的历史.1646年(顺治三年)喻嘉言为钱谦益(牧斋)诊治疾病是目前早的位置性试验和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耳石症的记载,喻嘉言成功地应用复位方法使其痊愈.西医治疗耳石症应从1980年Epley介绍“手法复位”算起.治疗该病中医至少比西医早了334年,在医学界有着重要的意义,堪称中医的“喻氏复位法”.

    作者:冷辉;张琦;孙海波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舌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述评

    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是脑血管病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22% ~ 65%,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带来严重影响,舌针因其简便廉验的特点,在治疗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整理与归纳近20年相关文献,通过对聚泉穴、心脾肾穴、金津玉液穴、舌下穴、孙氏舌穴等舌针常用穴进行总结、临床评价、机制研究分析,提出5个层面的研究展望,包括提高临床实验设计科学性、规范临床实验设计、明确研究对象、建立全面的临床评估量表、深化舌针作用机制研究等,从而为研究本病提供参考.

    作者:张新斐;刘初容;莫昊风;曾晓林;梁鲁波;欧阳群;李静敏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从维生素D与5-羟色胺关系探讨巴戟天治疗早泄机制

    早泄是临床常见的性功能障碍,是指射精发生在男性的愿望之前,对射精缺乏合理的随意控制,患病率在20%~ 30%之间,严重影响患者及其伴侣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低水平5-HT(5-hydroxytryptamine,5-HT)是早泄发病机制之一,临床常以提升下丘脑5-HT水平作为治疗靶点,在帕罗西汀等药物作用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5-HT水平降低,与早泄具有密切联系.巴戟天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等功效,临床用于肾虚阳瘘、遗精早泄等疾病,具有调节5-HT的作用.因此,课题组提出巴戟天可能通过维生素D受体、调控5-HT水平从而达到改善早泄的治疗目的,且无5-HT再摄取抑制剂共同的不良反应.

    作者:蒋志滨;高洁;李文;秦忠;陈云志 刊期: 2018年第11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