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岩;陈文娜;贾连群;张哲;张林;刘晶晶;杨关林
通过对《黄帝内经》中的“神”进行穷尽性分类辨析,归纳出“神”的四大要义:一是哲学层面上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与之对立的是宗教意义上超自然的“鬼神”);二是人体生命现象的总概括,即广义神;三是与形、精、气相应的精神层面之神;四是思维层面上的“五藏神”,即狭义神.另外,引申出医术出神入化之神和圣人通应神明之神以及“神门”等概念,因此“神”的翻译应视具体含义而定,在遵循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原则下寻求对等译语,避免译语一概译为“spirit”或交叉混淆等问题.
作者:吴伟华;吴义凤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对ApoE基因敲除AS小鼠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50只ApoE-/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10只C57BL/6J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各治疗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空白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于第9周开始中药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分别给予对应药物治疗4周,检测各组小鼠血脂水平、主动脉组织结构变化、血清TNF-α、IL-6、NO、ET-1水平变化、主动脉TGF-β、PI3K、AKT、eNOS蛋白水平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主动脉有较大斑块形成,血清TC、TG、LDL、TNF-α、IL-6、ET-1水平显著升高,HDL、NO、NO/ET-1水平显著降低,主动脉TGF-β、PI3K蛋白表达水平、AKT、eNOS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经治疗后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以中药高剂量和阳性对照组效果较为明显.结论: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具有良好的抗AS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TGF-β/PI3 K/AKT/eNOS信号通路实现的.
作者:王俊岩;陈文娜;贾连群;张哲;张林;刘晶晶;杨关林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用数学集合论方法论述中医经络.方法:用数学集合论方法进行论述,从中西医角度把一个特指有生命力的人分别看作一个集合,按照集合论的定律推导、求证出其交集.结果:经络应该是一个有形的物质结构.结论:经络主要是由神经、脉管、体液等构成的复合体,其功能除了现有的生理病理功能认识外,有一部分超出了现阶段对神经、脉管、体液功能的认识范畴.
作者:杨俊生;张博;衣蕾;李西林;谭英;李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电针对CUMS大鼠行为学、海马nNOS表达以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SD大鼠80只按体质量随机分组,以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应激方法制备模型组,电针组取“印堂”“百会”电针治疗,假电针组进行安慰治疗.14d后旷场实验评价抑郁样行为,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突触超微结构,Western bolt检测海马nNOS,RT-PCR检测海马nNOS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发生损伤,完整突触结构减少,海马nNOS和nNOS mRNA表达相较于正常组明显增高;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旷场实验各项指标均明显上升,突触超微结构改善,海马nNOS和nNOS mRNA表达降低,假电针组各项检查结果与模型组相当.结论:电针对CUMS大鼠抑郁行为的改善可能是通过降低海马内nNOS的表达进而影响突触可塑性来实现的.
作者:沈非儿;王欣君;何提珍;姜劲峰 刊期: 2018年第11期
抑郁症是一种病因及病理机制尚不清楚,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复杂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郁证”范畴.目前多认为气机郁滞是抑郁症的基本病机,病变的脏腑涉及心肝脾肾,鲜有从肺论治者.本文从肺主气、肺在志为悲的角度探讨肺与郁证的关系,总结提出润肺解郁法、宣肺解郁法、清肺解郁法、温肺解郁法、升陷解郁法等治疗郁证的方法,为临床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徐燕;徐达;吴颢昕 刊期: 2018年第11期
“带下”为中医妇科病名,古代文献中“带下”的含义与今之“带下”亦有别.考其古病名的概念范畴,历代认识不一,其概念经过了由广义到狭义的演化过程,且在不同时期与崩中、漏下有一定交叉.“带下”概念从模糊、广义的范畴,逐步演变为具体、明确而相对固定.与此相应,“带”在存世文献中的名称也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本文力图通过对存世文献资料的梳理,厘清古代医家对这一疾病认识的脉络及概念的演化过程,同时梳理“带”之源流,以期对临床诊疗、研读古文献有所帮助.
作者:朱凌凌;段逸山;高晞;袁开惠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风与气虚、瘀血、痰湿等致病因子之间的关系,提出新的中风病机假说.方法:通过对古今中风医案中的方药进行统计挖掘,分析缺血性中风中经络、中脏腑的医案用药频率及演变特点,获得相关致病因素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结果:研究表明,补气、活血、化痰类中药在古今缺血性中风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气虚、瘀血、痰湿是导致缺血性中风病发生的独立因素.结论:缺血性中风是本虚标实之证,气虚为本,痰瘀为标,“气虚生痰、瘀阻脑络”是缺血性脑中风的基本病机.
作者:于少泓;李万斌;刘昭纯 刊期: 2018年第11期
心脏毒性是抗肿瘤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也是肿瘤存活者死亡率增高的首要原因,直接影响抗肿瘤药物的疗效.蒽环类、烷化剂、抗细胞微管剂、抗代谢类、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以及分子靶向药物等抗肿瘤药物,均具有一定的心脏毒性,目前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的预防和治疗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在使用抗肿瘤药物的同时预防或降低其心脏毒性,是心血管专家和肿瘤专家亟需共同面对的问题.中医学对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无相关记载,但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属于“胸痹”“心悸”病范畴.中医药领域学者在理论、临床、基础等方面初步展开了中药防治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作者:李艳阳;孙海燕;姜战胜;岳振松;王斌;李燕巍;兰岚;刘东颖;闫祝辰;谢广茹;潘战宇 刊期: 2018年第11期
自李东垣提出“阴火”一说并在其著作中有多种描述,却无统一的定义,后世各代医家对其论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希望能得出一个统一的认识,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观点有“阴虚发热”说、“相火离位”说、“气虚发热”说及“‘阴火’非火”说.这些学说从“阴火”到底是否为火到“阴火”的各种成因及分类都有详尽探讨,但始终没有定论.学习各家认识后,笔者认为“阴火”当是火,且无论是从“阴虚”“相火”还是“气虚”的角度来看,均是人体之气不归本位所化之火.
作者:韩秀珍;商洪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中医隐性知识特征源于传统文化的多中心分布式存在.本文基于分布式认知与学习的视角,解释中医隐性知识的分布式学习特征,进一步深入分析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转移的制约因素,即思想的无限与表达工具有限的矛盾;知识转移主体的文化信念和表达能力强弱;知识接受者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差异;临床实践者的诊疗经验与创新能力大小,从而探讨在信息化时代如何运用现代大数据挖掘技术、智能化知识库技术以及云知识系统,创新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路径和方法,旨在有效发现中医隐性知识的文化根源并精准促进中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在健康中国建设中促进全社会传承传播与共享传统中医药健康知识与文化.
作者:张雷;徐静;申俊龙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以现代文献研究方法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EM)痛经中医证候类型和证候要素的特征,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相对客观的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所收录的关于EM痛经研究的现代文献,对其证候类型、证候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EM痛经共有21种证候类型,气滞血瘀证(16.91%)、气虚血瘀证(13.79%)是出现频次高的2种证候类型,血瘀(33 15%)、气虚(9.83%)、气滞(8.98%)是出现频次高的3种证候要素.结论:“气滞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证”是EM痛经的常见证候类型,并分别与“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中医理论相对应,“瘀血”与“痰”是EM痛经的重要证候要素,“痰”与“瘀”有着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痰瘀互结”可能是本病病机变化的重要环节之一.
作者:崔轶凡;郝世凤;曹娟;李培硕 刊期: 2018年第11期
胃癌是我国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医药在治疗胃癌方面有独特优势,李杰教授在临床治疗胃癌方面有独到见解,并取得较好疗效,认为治疗时应当将辨病、辨证、辨症相结合,以调理脾胃气机贯穿治疗始终,并在处方用药时灵活运用对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延长远期生存奠定基础.现将李杰教授治疗经验总结,供同道临床借鉴.
作者:张乙;李杰 刊期: 2018年第11期
本文就《洄溪医案》“祟病”之一则案例作一探析,指出此“祟病”记述实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前段,就其“祟病”之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与类证鉴别进行叙述.指出该“祟病”由于其突出之征象特点清且如常而言妄,致使古代医家难以认识与理解而被视为“祟病”“奇病”,即至时下临床常见之似此“祟病”(偏执型前段),中医方面仍罕见有关论述与辨治资料之提出.
作者:丁德正 刊期: 2018年第11期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处处有“通”的思想的体现,认为“通”是保持人体健康无病的前提条件,不“通”是各类疾病的重要病机,通法也是其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张仲景运用通法涉及人体的各个层面,从通脏腑、通经络、通支节等多个层次阐释其对通法的具体运用.从人体正常生理的保持、对疾病病机的认识、虫类搜剔、辛开苦降、通行阳气等组方用药法则系统研究张仲景“通”之思想,认为通过深入研究其“通”之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作者:魏本君;储戟农;钟建春;王英明;杨永琴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十二井穴放血对颅脑创伤(TBI)大鼠脑水肿及端粒(TEL)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将56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7组,即对照组,轻、中、重度TBI组以及不同程度TBI+井穴放血组,应用脑皮质撞击仪构建TBI模型,l ml注射器点刺相应井穴位点,放血10 μL/穴12 h/次共6次.术后72 h行mNSS评分,取10 mg损伤部位脑组织,QPCR法检测TRET、TRF1基因表达和TEL拷贝数,剩余脑组织测脑含水量.结果:TBI组大鼠随严重程度增加,mNSS、TRET和TRF1基因表达及脑水肿程度依次升高,TEL拷贝数依次降低;井穴放血组与相应单纯损伤组比较,轻、中度TBI组大鼠mNSS及脑含水量降低,TEL拷贝数、TRET和TRF1基因表达升高.结论:井穴放血可通过激活端粒合成相关通路,从而改善脑水肿并发挥脑保护作用.
作者:吴焕成;张赛;涂悦;沈彤 刊期: 2018年第11期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蕴含着丰富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这些核心术语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邪”是《内经》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之一.根据“邪”所在的具体语境,分析《内经》中“邪”的含义,并对“邪”进行词性分类,即名词类、动词类、副词类和助词类.基于《内经》李照国英译本、Ilza Veith英译本和罗希文英译本,对“邪”的语境差异化翻译进行实证研究,比较3个英译本对“邪”的英译策略,总结“邪”的语境差异化英译方法:使用“自然对应词”、使用“等化性对应词”和借用汉语拼音音译加注释,以期对中医文化术语的英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李苹;张宗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刺络放血疗法的剌血部位、刺血量、刺血间隔时间与镇痛疗效之间的关系,优选刺络放血镇痛方案.方法:以16例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刺血量(A)、刺血间隔时间(B)、刺血部位(C)三因素及各自不同的4水平设计实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测量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强度,测量静脉血中P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并加以分析.结果:比较R值分析刺血量与刺血间隔时间的交互作用,同时兼顾患者的接受程度,终确定大量刺血量、每2周1次的交互作用为优,比较C因素K值得到循经远端瘀络为优.结论:综合得到优方案每次出血量≥10 mL、每2周1次、循经远端瘀络的刺络放血对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的镇痛疗效好.
作者:吴鹏;王京京;王文艳;谷霁萍;吴中朝 刊期: 2018年第11期
肌肉骨骼超声(MSUS)作为新型影像学技术,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点,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疗效评价、评估预后起着重要作用.MSUS是中医“望诊、切诊”的延伸和补充,影像学表现丰富了四诊信息,可指导RA中医辩证,能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度,达到辨病与辨证、微观辨证与宏观辨证相结合,提高临床疗效.但如何建立一个与中医辨证有机结合的MSUS评分体系,使中医辨证更加准确、规范,还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作者:狄朋桃;李兆福;刘维超;彭江云;方春凤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旨在评价该系统基于目前证据评估桃红四物汤干预新鲜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Pubmed、Embase等,纳入桃红四物汤与空白、安慰剂或西药对照治疗复发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由两名研究者按照CochraneHandbook标准独立评价文献质量、提取数据并交叉核对,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个研究合计177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桃红四物汤对骨折的疗效较好,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且对术后疼痛、肿胀、瘀斑、压痛改善较好.此外桃红四物汤还能够改善全血比黏度,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桃红四物汤的安全性较对照组好.结论:基于目前证据可以认为桃红四物汤干预新鲜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李艳忠;杨凯麟;雷晓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旨在对冠心痛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和气阴两虚证患者不同时点的SAQ和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探究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小样本、精细化的研究方法记录冠心病患者SAQ积分,并检测脂质代谢、炎症介质、金属蛋白酶、同型半胱氨酸等7类28项指标,检测时点为0、8、12周,对SAQ进行聚类分析并与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聚类与主成分分析得出,痰瘀互结证以躯体活动受限程度、脂质代谢和炎症介质指标为主要参考标准,气阴两虚证以治疗满意程度和疾病认知程度、炎症介质和凝血功能指标为主要参考标准.结论:SAQ与生化指标的联合应用,对于临床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和气阴两虚证的判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冯曼;梁如;邓兵;毛美娇;杜廷海;李彬;杨宝平;于研;张虹;张世姝;毛静远;王贤良;徐强;张蕾;宋光明;田莉;王丽;边育红;闫丹丹;高杉;李琳;潘晔;蔡雪朦;步怀恩;高树明;李先涛;徐一兰;于春泉 刊期: 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