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锋;卢红蓉;王笑红
目的:通过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发掘急性血瘀证大鼠动物模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探索该中医证候模型的发病机制.方法:SD大鼠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应用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仪的代谢组学方法检测急性血瘀证大鼠血清中代谢物的变化,通过PLS-DA等模式识别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脂肪酸代谢、磷脂酰胆碱代谢、神经鞘磷脂代谢出现异常.结论:急性血瘀证模型中磷脂酰胆碱、脂肪酸、神经鞘磷脂等成分的代谢都受到了干扰,这些代谢途径的变化可能导致能量代谢的异常,影响血小板功能,进而导致血瘀证的发生.
作者:黄烁;孙明谦;孙蕾;刘建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在发展中伴随着对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传统科学吸收与创新,构建独特的一套理论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学的演进,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使中医学面临转型问题.中医学应该是什么样的转型?这涉及到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问题.总结中医学历史上的演化发展规律,发现中医学是一种复杂适应系统,在现代应该是动态适应进化型转型,这可为中医药学现代转型提供基础理论.
作者:申俊龙;周晨婷;魏鲁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研制肝郁化热证的证候评价量表.方法:系统检索肝郁化热证相关文献形成条目池,并建立肝郁化热证证候评价量表概念框架.采集15位专家问卷数据和116例患者临床信息数据,通过专家问卷法、区分度法、相关系数法和克朗巴赫系数法4种方法筛选条目,再使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代表性条目,从而构成肝郁化热证证候评价量表.结果:评价量表由13个条目组成,分别是易怒、心烦、急躁、症状随情志变化、口苦、目赤、面红、胁胀痛、口咽干燥、尿黄、眠差、苔黄、脉弦.该量表的半分信度为0.643,以医生判断为对照的效标效度为0.625,反应度基本满意.结论:本研究所编制的证候评价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可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应用于部分中医证候临床试验研究.
作者:郭盛楠;刘强;王少卿;高颖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建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气阴两虚”态模型.方法:60只雄性GK大鼠(随机血糖>11.1 mmol.L-1),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GK组、模型组、中药组各20只,另设正常Wistar大鼠20只为正常组.正常组、GK组喂饲普通饲料,模型组和中药组喂饲高脂饲料,造模同时中药组给予益气养阴中药治疗.5周后检测各组大鼠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Caspase-3表达等指标,光镜下观测大血管组织病理.结果:与正常组和GK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TC和TG、胰岛素抵抗、大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腹主动脉病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所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结论:通过GK大鼠喂养高脂饲料的方法可制备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气阴两虚”态动物模型.
作者:李海洋;覃海知;晁俊;方传明;富晓旭;高泓;谢春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分析针灸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通过检索2005年至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内公开发表的针灸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运用Rev Man 5.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比较分析针药联合疗法与单纯西医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逐步筛选,终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8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针药联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总体疗效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药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因纳入文献样本有限以及文献质量不高,尚需大样本以及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试验的高质量研究采加以验证.
作者:郑全成;符海燕;符永鋆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笔者通过对《删补名医方论》一书进行详细研读,从方剂的选材、方名的考释、方义的注解、药引的运用等方面对其学术思想作出初步探讨,并对其学术地位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认为其学术思想对当代中医方剂学的发展仍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王三沆;沈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名医之一,其医德医风高尚,学术精湛,学养丰富.先从师名儒许谦学习理学,后师从河间之二传弟子罗知悌尽得真传.其援理入医,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力纠局方之弊;倡导辨证论治,将“气、血、痰、郁”作为临床辨证的纲领.与此同时,偏重“滋阴降火”,开辟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新途径,后世尊其为“滋阴派”创始人.同时为金元四大家中晚出者,从其师从许谦、理学渊源.故研读经典、融会贯通、集金元诸家之长三个方面探讨朱丹溪学术思想的渊源和形成,以期对医家学术思想研究有所启示.
作者:彭新;尹玉芳;于峥;杜松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吴鞠通在其问心堂《温病条辨》自序中提到他在校检《四库全书》时得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但细观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盖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研究《温病务辨》时不可忽视《温疫论》对其产生的影响.吴又可确为温病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此吴鞠通批判地继承了吴又可学术思想,取其所长,补其所短,这在下法的应用中体现得尤其突出.《温疫论》中使用的攻下法、攻补兼施法及润下法理论内容丰富,故主要论述吴鞠通对《温疫论》中下法的继承发展及补正,以期更好地理解运用下法.
作者:孙彬霄;马晓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川芎嗪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及其对血清CRP、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4例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单纯给予静脉滴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炎性因子CRP、IL-6和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CRP、IL-6和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83.33%,2组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出现明显变化,但观察组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结论:艾灸与川芎嗪两者配合使用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显著降低患者的CRP、IL-6、TNF-α水平,更加有效地控制患者的感染状况.
作者:农贤刚;程卫萍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左金方在体内外抑制幽门螺杆菌(hlicobacter pylori,Hp)生长繁殖的作用.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左金方和克拉霉素对Hp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60只BALB/c小鼠雌雄各半,按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胃三联组(0.351 mg·g 1)及左金方低、中、高剂量组(0.364,0.728,1.456 g·kg-1·d-1)6组,采用抗生素加Hp的方法连续灌胃7d建立Hp感染动物模型.从第11天开始连续灌胃给药8周后处死小鼠,进行血清尿素酶抗体检测以及病理切片检查.结果:琼脂稀释法测得左金方小MIC值为200 μg· mL-1,克拉霉素小MIC值为0.5 μg· mL-1.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小鼠胃黏膜病理切片结果均提示Hp感染动物模型复制成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三联组、左金方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有效抑制体内Hp的生长,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左金方在体内体外均能有效地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
作者:余惠旻;侯梅轩;林敬斌;周禹练;黎莹斯;陈永恒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通过中医“阴阳消长转化”理论,对照现代医学月经分期,解析中医月经产生机理并归纳为:月经周期中卵泡期阴偏盛,黄体期阳偏盛;月经周期中由卵泡期到黄体期是阳长阴消的过程,而由黄体期到卵泡期是阳消阴长的过程;阴阳的消长是月经产生的物质基础,而阴阳的转化是排卵及行经的根本;“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是月经转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
作者:陈旭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调畅气机汤”是施小墨教授治疗气机不畅的自拟方,由桔梗、枳壳、薤白、杏仁组成.故论述“调畅气机汤”治疗气机不畅的作用机制,从月经不调、失眠、糖尿病、食道狭窄等不同病案中分析调畅气机法在常见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李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灵枢》蕴含了古人丰富的医学思想,亦属首部对古代针灸理论集中探讨的论著.透过《灵枢·口问》,从对经文本义的阐释出发,探讨其中所体现的古代人体之生命健康与疾病观、针灸疗法之运用以及有关“气”的论述与内涵等三方面内容,挖掘其中隐藏的深层思想与观念,明确古人注重通过对人体现象的观测以预防疾病,并广泛运用针刺疗法进行调养,在探讨医理过程中巧妙运用“气”的丰富内涵与灵活的表现力等特点,基于此进一步引申对现代医学实践的启示.
作者:姜姗;李素云;赵京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骨质疏松被认为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治疗骨质巯松无论中药或者西药,目的都是抑制破骨细胞性骨吸收和促进骨细胞生成.腰椎间盘突出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治疗方案多样化.中医学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学“筋伤”范畴,肝与筋关系密切;骨质疏松症属于中医学“骨痿”范畴,肾与骨关系密切,针对老年性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骨质巯松患者,从“肝主筋、肾主骨”的生理特点出发,探讨“疏肝补肾”法在治疗该病中的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新颖、广阔的治疗依据.
作者:姜劲挺;郑吉元;李振豪;张伦广;马理元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临证指南医案》是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的经验集录,书中“痹”篇对痹病辨治论述较为详尽,是其治痹医案的重要篇章.通过研读《临证指南医案·痹》中所载医案,分析总结其治疗痹病特点,发现叶天氏辨证治疗痹病时多法相参,在辩寒热虚实的基础上,结合“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久病入络”学说以及奇经辨治,强调以“通法”治痹屡获良效.其辨治痹病不仅继承了前人经验,而且创立了自己的特色理论,其辩治思想值得后世医家借鉴参考.
作者:徐子涵;蔡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前在中医药领域尚缺乏临床研究的效果比较研究相关设计要素的介绍.本研究在整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论述的基础上,系统地整理出设计要素的实施细节,分别从相关指南介绍、研究设计、研究对象、处理组设置、研究结局、研究分配方法、盲法、受试者偏好和期望、样本量估算、亚组分析、统计分析等方面进行论述.本研究首次较为全面详细地介绍了中医药领域开展临床研究的效果比较研究设计要素,以期为此领域的后续研究者提供方法学的指导和启示.中医药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方式与真实世界效果比较研究的设计理念相符,此二者的结合有望为中医药领域医疗卫生决策的制定提供更真实可靠的证据支持.
作者:陆丽明;温泽淮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相关因素对中风病中经络急性期证候的影响.方法:调查242例中风病中经络急性期住院患者的相关信息及中医证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小、合并高血压、不合并冠心病者风火上炎证发生率高,发病时间长者风痰瘀阻证发生率高,女性患者痰热腑实证发生率高,发病时间短者风火上炎证、痰热腑实证发生率高,年龄大者气虚血瘀证发生率高.结论:中风病的证候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在中风病的预防中应遵循“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原则,可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依据相关因素进行中医证候学预防,一旦发生中风应综合患者所有信息进行准确的辨证论治.
作者:胡龙涛;蔡芳妮;王亚丽;周望;张柳婧;张赛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探讨《素问·奇病论》经文“人生而有病癫疾者”并提出笔者之看法.赞成古今不少医家释此段经文之“癫疾”为癫痫之看法,然认为此段经文“癫疾”之病因记述并不符合临床实际,后世医家随其意之所释并不可取.后指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固然是中医学经典之祖,然受限于成书时之历史条件,必然会有某些欠妥之处,这就需要后学者继承时扬其精华,弃其不妥,方能使这块瑰宝更加大放异彩.
作者:丁德正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通过梳理《内外伤辨惑论》中所使用的炮制类药物发现,李东垣在临床用药方面十分注重药物的炮制,其内涵主要有助脾以升清、理胃以助降、调理气机酒炙升散、纠偏以护正等.可见李东垣在临证之中灵活运用炮制类药物,既蕴含其重视脾胃在全身气血生化和调节气机升降中的重要地位,亦表现出炮制药物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金国娥;刘统治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成纤维细胞作为穴区主要的感受性细胞和效应性细胞,在接受钎刺的机械刺激后其细胞形态结构、周长和横截面积等均会发生规律性改变.同时机械力刺激还能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相关生长因子的合成与释放及细胞骨架重构等,这一系列变化的发生可能与力学效应激活成纤维细胞膜上的整合素和MAPK信号传导通路有关,从而导致机械力作用向生物化学信号的转换,由此推断成纤维细胞的改变在针刺的力传导途径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作者:张小红;蔡定均;王宇;黄士其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