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论《内外伤辨惑论》用药炮制内涵

金国娥;刘统治

关键词:《内外伤辩惑论》, 炮制, 气机升降, 李东垣
摘要:通过梳理《内外伤辨惑论》中所使用的炮制类药物发现,李东垣在临床用药方面十分注重药物的炮制,其内涵主要有助脾以升清、理胃以助降、调理气机酒炙升散、纠偏以护正等.可见李东垣在临证之中灵活运用炮制类药物,既蕴含其重视脾胃在全身气血生化和调节气机升降中的重要地位,亦表现出炮制药物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熟地寄生壮骨方对大鼠创伤性骨关节炎模型抗炎及保护软骨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熟地寄生壮骨方对大鼠创伤性骨关节炎模型的影响,探讨其抗炎及保护软骨作用.方法:采用创伤性膝骨关节炎大鼠模型,切取病变膝关节制备膝关节匀浆液,测定给药前后一氧化氮(N0)、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含量;病变膝关节组织病理切片,按Mankin骨关节炎组织分类法进行评分.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膝关节NO、TNF-α含量显著增大,大鼠膝骨关节Mankin评分值显著增大;与模型组比较,熟地寄生壮骨方各组NO、TNF-α含量均明显减小,大鼠膝骨关节Mankin评分值均明显减小.结论:熟地寄生壮骨方能降低创伤性骨关节炎模型大鼠膝关节NO、TNF-α含量及改善其软骨形态,达到控制炎症及保护软骨的目的.

    作者:林洁华;周颖燕;徐侦雄;何晓红;陈更新;陈玉兴;赵自明;何羿婷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气阴两虚”态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气阴两虚”态模型.方法:60只雄性GK大鼠(随机血糖>11.1 mmol.L-1),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GK组、模型组、中药组各20只,另设正常Wistar大鼠20只为正常组.正常组、GK组喂饲普通饲料,模型组和中药组喂饲高脂饲料,造模同时中药组给予益气养阴中药治疗.5周后检测各组大鼠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Caspase-3表达等指标,光镜下观测大血管组织病理.结果:与正常组和GK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TC和TG、胰岛素抵抗、大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腹主动脉病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所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结论:通过GK大鼠喂养高脂饲料的方法可制备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气阴两虚”态动物模型.

    作者:李海洋;覃海知;晁俊;方传明;富晓旭;高泓;谢春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龚廷贤《寿世保元》治血证特色探析

    目的:探析龚廷贤治疗血证的特色与经验.方法:以《寿世保元》血证相关篇章中的方剂及药物为研究对象构建临证方药数据库,将有效方药转换为结构化数据格式,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结合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其方药数据进行各类分析.结果:构建龚廷贤临证方药数据库,挖掘归纳出其治疗血证组方用药特点符合“补益中州、滋阴降火、引血归元”的原则.结论:阐释龚廷贤治疗血证的特色和组方用药基本规律,为血证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季庭竹;吴承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从醛固酮(ALD)的分泌与合成探讨硝菔通结方从肾论治便秘的作用机制

    目的:观察硝菔通结方对功能性便秘大鼠醛固酮(ALD)合成和分泌的影响,从现代医学肾脏调节水液代谢的角度揭示硝菔通结方从肾论治便秘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8只)和造模组(40只),造模组灌胃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6周复制便秘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FC组)、硝菔通结方高、中、低剂量组、阳性药物对照组(苁蓉通便口服液组,简称口服液组).各治疗组给予不同剂量的硝菔通结方,阳性药物对照组给予苁蓉通便口服液(后简称口服液组)灌胃1个月.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以及结肠含水率,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醛固酮(ALD)、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含量,RT-PCR法检测肾脏组织中MRmRNA的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AQP3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粪便量少、质地干硬,结肠含水率明显降低,血清中ALD、PRA、AngⅡ、ACE的含量升高,肾脏组织中MRmRNA表达升高,结肠组织中AQP3的表达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硝菔通结方治疗组以及口服液组大鼠粪便量增加且质地稀软,结肠含水率增高,血清中ALD、PRA、AngⅡ、ACE的含量均降低,肾脏组织中MRmRNA表达降低,结肠组织中AQP3的表达显著降低.结论:肾脏能通过调节ALD合成与分泌而影响肠道的水液代谢,这可能是中医从肾论治便秘的科学内涵之一,硝菔通结方可通过影响ALD合成与分泌调节肠道的水液代谢,从而对功能性便秘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梁星琛;周永学;闫曙光;张小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艾灸配合川芎嗪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疗效及对CRP、IL-6和TNF-α的影响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川芎嗪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及其对血清CRP、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4例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单纯给予静脉滴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炎性因子CRP、IL-6和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CRP、IL-6和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83.33%,2组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出现明显变化,但观察组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结论:艾灸与川芎嗪两者配合使用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显著降低患者的CRP、IL-6、TNF-α水平,更加有效地控制患者的感染状况.

    作者:农贤刚;程卫萍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吴鞠通对《温疫论》下法的继承发展与补正

    吴鞠通在其问心堂《温病条辨》自序中提到他在校检《四库全书》时得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但细观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盖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研究《温病务辨》时不可忽视《温疫论》对其产生的影响.吴又可确为温病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此吴鞠通批判地继承了吴又可学术思想,取其所长,补其所短,这在下法的应用中体现得尤其突出.《温疫论》中使用的攻下法、攻补兼施法及润下法理论内容丰富,故主要论述吴鞠通对《温疫论》中下法的继承发展及补正,以期更好地理解运用下法.

    作者:孙彬霄;马晓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针灸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针灸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通过检索2005年至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内公开发表的针灸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运用Rev Man 5.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比较分析针药联合疗法与单纯西医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逐步筛选,终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8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针药联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总体疗效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药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因纳入文献样本有限以及文献质量不高,尚需大样本以及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试验的高质量研究采加以验证.

    作者:郑全成;符海燕;符永鋆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论《内外伤辨惑论》用药炮制内涵

    通过梳理《内外伤辨惑论》中所使用的炮制类药物发现,李东垣在临床用药方面十分注重药物的炮制,其内涵主要有助脾以升清、理胃以助降、调理气机酒炙升散、纠偏以护正等.可见李东垣在临证之中灵活运用炮制类药物,既蕴含其重视脾胃在全身气血生化和调节气机升降中的重要地位,亦表现出炮制药物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金国娥;刘统治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复杂科学视域下中医学运行演化机制及其现代转型问题探讨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在发展中伴随着对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传统科学吸收与创新,构建独特的一套理论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学的演进,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使中医学面临转型问题.中医学应该是什么样的转型?这涉及到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问题.总结中医学历史上的演化发展规律,发现中医学是一种复杂适应系统,在现代应该是动态适应进化型转型,这可为中医药学现代转型提供基础理论.

    作者:申俊龙;周晨婷;魏鲁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施小墨临床运用“调畅气机汤”经验举隅

    “调畅气机汤”是施小墨教授治疗气机不畅的自拟方,由桔梗、枳壳、薤白、杏仁组成.故论述“调畅气机汤”治疗气机不畅的作用机制,从月经不调、失眠、糖尿病、食道狭窄等不同病案中分析调畅气机法在常见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李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删补名医方论》学术思想探究

    笔者通过对《删补名医方论》一书进行详细研读,从方剂的选材、方名的考释、方义的注解、药引的运用等方面对其学术思想作出初步探讨,并对其学术地位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认为其学术思想对当代中医方剂学的发展仍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王三沆;沈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临证指南医案》痹病辨治特点试析

    《临证指南医案》是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的经验集录,书中“痹”篇对痹病辨治论述较为详尽,是其治痹医案的重要篇章.通过研读《临证指南医案·痹》中所载医案,分析总结其治疗痹病特点,发现叶天氏辨证治疗痹病时多法相参,在辩寒热虚实的基础上,结合“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久病入络”学说以及奇经辨治,强调以“通法”治痹屡获良效.其辨治痹病不仅继承了前人经验,而且创立了自己的特色理论,其辩治思想值得后世医家借鉴参考.

    作者:徐子涵;蔡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基于“疏肝补肾”法治疗骨质疏松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思路探析

    骨质疏松被认为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治疗骨质巯松无论中药或者西药,目的都是抑制破骨细胞性骨吸收和促进骨细胞生成.腰椎间盘突出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治疗方案多样化.中医学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学“筋伤”范畴,肝与筋关系密切;骨质疏松症属于中医学“骨痿”范畴,肾与骨关系密切,针对老年性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骨质巯松患者,从“肝主筋、肾主骨”的生理特点出发,探讨“疏肝补肾”法在治疗该病中的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新颖、广阔的治疗依据.

    作者:姜劲挺;郑吉元;李振豪;张伦广;马理元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PD-1/PD-L1信号通路与类风湿关节炎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由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T细胞过度活化是其免疫反应的重要始动环节,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仍采完全明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共刺激分子在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程序性死亡因子1及其配体作为T细胞活化的关键负性共刺激分子,在RA病理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故综述近年来关于PD-1/PD-L1信号通路在RA病理机制中的相关研究进展,为艾灸治疗RA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作者:任继刚;刘旭光;雷枭;牛彩琴;周海燕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益艾康及HAART治疗对HIV感染者辅助受体CCR5/CXCR4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益艾康及HAART治疗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辅助受体CCR5/CXCR4表达的影响及辅助受体表达与HIV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65例HIV感染者及10例健康对照抗凝全血,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样本T细胞表面CCR5、CXCR4表达水平.HIV感染者按治疗情况分为未治疗组、益艾康治疗组、益艾康合并HAART治疗组3组,比较不同组别间辅助受体表达水平.结果:HIV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表面CCR5表达高于对照组,CXCR4表达低于对照组.相关分析显示,CCR5表达与CD4 +T细胞数成负相关,与病毒载量成正相关;CXCR4表达与CD4+T细胞数成正相关,与病毒载量成负相关.HIV感染者不同治疗组辅助受体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益艾康治疗可部分恢复辅助受体的表达水平,HAART治疗可增强益艾康疗效.结论:益艾康治疗可降低艾滋病感染者辅助受体CCR5的表达,增加辅助受体CXCR4的表达,可部分改善艾滋病病毒感染后的免疫损伤.

    作者:刘真;李强;邓博文;李承乘;桑锋;徐立然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管竞环疾病归经理论辨治慢性肾炎蛋白尿经验

    管竞环教授根据中医理论及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肺肾不足、风热伤肾为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主要病机,提出益气目肾、清热解毒的基本治法,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创立二半汤,临床疗效得到认可.在运用二半汤多年经验积累上提出疾病归经理论且治则不变,调整二半汤组方,将方中金银花、连翘、蝉蜕、麦冬、桔梗、党参、半边莲不归肾经药物分别对应替换为大青叶、败酱草、菊花、天冬、海浮石、西洋参、蒲公英归肾经药物,其余药物如半枝莲、地肤子、益母草、玄参、黄芪、甘草均不变制成一半汤,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作者:范高俊;潘静;刘益源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正天丸的镇痛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考察正天丸镇痛作用以及镇痛机制,为其治疗偏头痛提供药理学依据.方法:小鼠连续预给药5d,采用热板、冰乙酸、甲醛3个经典疼痛动物模型观察正天丸对疼痛小鼠的镇痛作用;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甲醛疼痛模型各组小鼠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和脑组织中谷氨酸(Glu)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以及ELISA法检测脑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探讨其镇痛的作用机制.结果:正天丸能提高热刺激小鼠的痛阈值,延长冰乙酸所致的小鼠扭体反应潜伏期,减少扭体次数,并能显著缩短甲醛致病小鼠的Ⅰ相和Ⅱ相舔、咬足时间;明显降低甲醛致疼痛模型小鼠血清PGE2、脑组织Glu和CGRP含量,显著提高外周血清NO含量.结论:正天丸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机制与抑制中枢Glu、CGRP释放、降低外周疼痛介质PGE2含量、促进外周NO合成有关.

    作者:付昆;付文君;魏江平;郑航;吴倩;孟诗;刘慧兰;徐世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从中医“阴阳消长转化”理论探析月经产生机制

    通过中医“阴阳消长转化”理论,对照现代医学月经分期,解析中医月经产生机理并归纳为:月经周期中卵泡期阴偏盛,黄体期阳偏盛;月经周期中由卵泡期到黄体期是阳长阴消的过程,而由黄体期到卵泡期是阳消阴长的过程;阴阳的消长是月经产生的物质基础,而阴阳的转化是排卵及行经的根本;“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是月经转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

    作者:陈旭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治未病”思想指导中年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状态的防治

    阐述中年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状态的概念以及常见的一系列异常表现,分别从社会职业因素、饮食作息因素分析其亚健康状态的形成原因.并从中医理论“五行生克”的角度探讨中年肝郁脾虚型亚健康与“未病”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需要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保持乐观心态,慎起居调膳食,普及健康教育,调气机疏肝脾,旨在为中年肝郁脾虚型亚健康人群提供防治思路与措施.

    作者:孙悦;刘雅儒;王河宝;方华珍;丁成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针刺镇痛与脊髓胶质细胞参与慢性痛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慢性疼痛是临床治疗的难题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慢性痛的调控研究一直集中在神经元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疼痛的发生尤其是慢性疼痛不仅与神经元有关,与胶质细胞也关系密切.脊髓胶质细胞在痛觉的初级传入和整合以及痛觉调制尤其是慢性痛中枢敏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刺是一种有效而副作用极少的治疗慢性痛的手段,可以通过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抑制或调节胶质细胞膜受体、细胞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内信号通路的活动,抑制神经元-胶质细胞的对话产生镇痛效应.敌对脊髓胶质细胞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和针刺治疗慢性痛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端木程琳;乔丽娜;闫娅霞;王俊英;高永辉;陈淑萍;张建梁;刘俊岭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