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高俊;潘静;刘益源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的减肥效应与线体粗细、埋置深浅的相关性.方法:用2-0、4-0两种规格的铬制羊肠线分别埋置在同一穴位的脂肪层、肌肉层,每15 d埋置1次,共埋置2次.采用红外热像检测及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动态观察埋线前后局部红外热像及散斑血流值的变化,并比较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差值的变化.结果:同一型号线体,肌肉层埋线穴位局部红外热像及散斑血流值均较脂肪层高;同一组织层面埋线,2-0号线埋线穴位局部红外热像及散斑血流值均较4-0号线高.2-0号羊肠线肌肉层穴位埋线组在埋线前后的体质量指数变化值及腰围、臀围变化值较其他组高.结论:穴位埋线的减肥效应与线体粗细、埋置深浅有相关性.
作者:李思婷;王少军;尹业辉;王淑友;姚淑英;李燕燕;叶航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痤疮的治疗,古代医家多从风、热、湿、瘀论治较多,近现代医家将痤疮分为肺经风热、脾胃湿热、冲任不调三型,但临床上部分患者疗效甚微,或迁延难愈,或反复发作.吾师黄莺教授借助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总结前人对痰邪认识的基础上,认为痰邪与痤疮的发病息息相关,临床上多使用化痰的方法从脾虚痰凝、热盛痰瘀方面治疗难治性痤疮,每每选意.
作者:张亚梅;项立明;杨文峰;贾瑞玲;应佳晓;黄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管竞环教授根据中医理论及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肺肾不足、风热伤肾为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主要病机,提出益气目肾、清热解毒的基本治法,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创立二半汤,临床疗效得到认可.在运用二半汤多年经验积累上提出疾病归经理论且治则不变,调整二半汤组方,将方中金银花、连翘、蝉蜕、麦冬、桔梗、党参、半边莲不归肾经药物分别对应替换为大青叶、败酱草、菊花、天冬、海浮石、西洋参、蒲公英归肾经药物,其余药物如半枝莲、地肤子、益母草、玄参、黄芪、甘草均不变制成一半汤,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作者:范高俊;潘静;刘益源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通过分析整理古今关于乳与肝的文献资料,探讨乳为肝窍的中医学理论依据,发现乳房的发育、乳汁的形成、分泌以及乳痈、乳癖、乳岩、乳痰、乳衄、乳汁异常分泌等常见乳腺疾病的发生均与肝相关.肝失疏泄、肝不藏血是乳病发生的基本病机,前人治疗乳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多注重从肝调理.故通过对乳为肝窍理论的探讨,阐明乳的生理病理特性,完善中医藏窍理论,为临床治疗乳腺疾病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廖丽;李定祥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参苓白术颗粒对功能性腹泻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功能性腹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A组58例,B组42例,A组用美纳舒参苓白术颗粒(3g/袋),B组用腾药参苓白术颗粒(6g/袋);复诊及随访时间为14 d、28 d,治疗后对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观察并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在改善腹泻次数、便质、腹痛、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症状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美纳舒参苓白术颗粒(3 g/袋)疗效优于腾药参苓白术颗粒(6 g/袋).结论:通过比较2种参苓白术颗粒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王伟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临证指南医案》是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的经验集录,书中“痹”篇对痹病辨治论述较为详尽,是其治痹医案的重要篇章.通过研读《临证指南医案·痹》中所载医案,分析总结其治疗痹病特点,发现叶天氏辨证治疗痹病时多法相参,在辩寒热虚实的基础上,结合“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久病入络”学说以及奇经辨治,强调以“通法”治痹屡获良效.其辨治痹病不仅继承了前人经验,而且创立了自己的特色理论,其辩治思想值得后世医家借鉴参考.
作者:徐子涵;蔡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现代医学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vome,PCOS)子宫内膜病变的关键因素是胰岛素抵抗.中医认为,PCOS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特点与痰瘀致病相吻合.通过从中医虚、痰、瘀角度研究PCOS子宫内膜病变,认为脾肾两虚是促成PCOS子宫内膜病变的病机根本,痰瘀互结是其病机核心.在治疗上应“补益脾肾,痰瘀同治”,同时配合中药治疗,在临床上往往取得显著疗效.应用中医“治未病”及“已病防变”的思想,为早期干预和改善PCOS子宫内膜病变提供重要的指导思想.
作者:闵璐;刘逸超;满玉晶;韩凤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熟地寄生壮骨方对大鼠创伤性骨关节炎模型的影响,探讨其抗炎及保护软骨作用.方法:采用创伤性膝骨关节炎大鼠模型,切取病变膝关节制备膝关节匀浆液,测定给药前后一氧化氮(N0)、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含量;病变膝关节组织病理切片,按Mankin骨关节炎组织分类法进行评分.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膝关节NO、TNF-α含量显著增大,大鼠膝骨关节Mankin评分值显著增大;与模型组比较,熟地寄生壮骨方各组NO、TNF-α含量均明显减小,大鼠膝骨关节Mankin评分值均明显减小.结论:熟地寄生壮骨方能降低创伤性骨关节炎模型大鼠膝关节NO、TNF-α含量及改善其软骨形态,达到控制炎症及保护软骨的目的.
作者:林洁华;周颖燕;徐侦雄;何晓红;陈更新;陈玉兴;赵自明;何羿婷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分析针灸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通过检索2005年至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内公开发表的针灸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运用Rev Man 5.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比较分析针药联合疗法与单纯西医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逐步筛选,终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8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针药联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总体疗效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药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因纳入文献样本有限以及文献质量不高,尚需大样本以及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试验的高质量研究采加以验证.
作者:郑全成;符海燕;符永鋆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消渴病早见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发展,黄元御在对消渴病的认识过程中提出从肝论治消渴病的思想,认为消渴病的发生发展与肝密切相关,“肝失疏泄,气郁化火”、“胆胃气逆,风火合邪”皆为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据此在用药方面偏于从肝入手,力倡疏肝柔肝,善于化脾土之湿气,疏肝胆之郁气,脾之湿气得化,则肝气顺畅,其论治思想对后人防治消渴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曹雯;王琦威;喻嵘;苏丽清;米婷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吴鞠通在其问心堂《温病条辨》自序中提到他在校检《四库全书》时得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但细观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盖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研究《温病务辨》时不可忽视《温疫论》对其产生的影响.吴又可确为温病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此吴鞠通批判地继承了吴又可学术思想,取其所长,补其所短,这在下法的应用中体现得尤其突出.《温疫论》中使用的攻下法、攻补兼施法及润下法理论内容丰富,故主要论述吴鞠通对《温疫论》中下法的继承发展及补正,以期更好地理解运用下法.
作者:孙彬霄;马晓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不和”与“卧不安”的相关性,为临床脾胃病和失眠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参考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收集失眠症相关信息,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内科学》等,收集脾胃病常见症状.设计调查问卷,在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门诊收集患者,分级积分并整理信息录入数据库,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数据中脾胃病症状评分与失眠症状评分数值均呈正态分布;散点图显示脾胃病组和失眠组坐标点均较为密集;运用多元线性相关分析表明,2组脾胃症状与失眠症状存在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病与失眠症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性.
作者:汤皓;张茜;张晓龙;孙丽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在发展中伴随着对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传统科学吸收与创新,构建独特的一套理论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学的演进,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使中医学面临转型问题.中医学应该是什么样的转型?这涉及到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问题.总结中医学历史上的演化发展规律,发现中医学是一种复杂适应系统,在现代应该是动态适应进化型转型,这可为中医药学现代转型提供基础理论.
作者:申俊龙;周晨婷;魏鲁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研制肝郁化热证的证候评价量表.方法:系统检索肝郁化热证相关文献形成条目池,并建立肝郁化热证证候评价量表概念框架.采集15位专家问卷数据和116例患者临床信息数据,通过专家问卷法、区分度法、相关系数法和克朗巴赫系数法4种方法筛选条目,再使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代表性条目,从而构成肝郁化热证证候评价量表.结果:评价量表由13个条目组成,分别是易怒、心烦、急躁、症状随情志变化、口苦、目赤、面红、胁胀痛、口咽干燥、尿黄、眠差、苔黄、脉弦.该量表的半分信度为0.643,以医生判断为对照的效标效度为0.625,反应度基本满意.结论:本研究所编制的证候评价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可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应用于部分中医证候临床试验研究.
作者:郭盛楠;刘强;王少卿;高颖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随着《黄帝内经》译本数量和传播广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不同译本作为翻译研究的素材.从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出发,以书名、篇名、中医重要概念以及篇章的英译为例对《黄帝内经》两译本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进行对比,并从译者的角度对影响译本差异的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译者对译文的选择受到了译者知识背景、翻译目的、预设读者等因素的影响,后针对典籍翻译中的一些现象提出对应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医典籍的英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作者:邱海荣;姚欣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阐述中年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状态的概念以及常见的一系列异常表现,分别从社会职业因素、饮食作息因素分析其亚健康状态的形成原因.并从中医理论“五行生克”的角度探讨中年肝郁脾虚型亚健康与“未病”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需要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保持乐观心态,慎起居调膳食,普及健康教育,调气机疏肝脾,旨在为中年肝郁脾虚型亚健康人群提供防治思路与措施.
作者:孙悦;刘雅儒;王河宝;方华珍;丁成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芪杉胶囊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效果.方法:将98例符合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9例,治疗3个月后观察2组瘤灶近期疗效、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及化疗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瘤灶近期疗效缓解率38.78%,对照组3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87.75%,对照组6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肝肾功能损害、恶心呕吐以及神经毒性方面,治疗组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芪杉胶囊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显著改善患者气阴两虚证候,降低化疗所致的严重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对缩小瘤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姜家康;迟文成;马宝柱;宋立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相关因素对中风病中经络急性期证候的影响.方法:调查242例中风病中经络急性期住院患者的相关信息及中医证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小、合并高血压、不合并冠心病者风火上炎证发生率高,发病时间长者风痰瘀阻证发生率高,女性患者痰热腑实证发生率高,发病时间短者风火上炎证、痰热腑实证发生率高,年龄大者气虚血瘀证发生率高.结论:中风病的证候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在中风病的预防中应遵循“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原则,可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依据相关因素进行中医证候学预防,一旦发生中风应综合患者所有信息进行准确的辨证论治.
作者:胡龙涛;蔡芳妮;王亚丽;周望;张柳婧;张赛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硝菔通结方对功能性便秘大鼠醛固酮(ALD)合成和分泌的影响,从现代医学肾脏调节水液代谢的角度揭示硝菔通结方从肾论治便秘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8只)和造模组(40只),造模组灌胃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6周复制便秘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FC组)、硝菔通结方高、中、低剂量组、阳性药物对照组(苁蓉通便口服液组,简称口服液组).各治疗组给予不同剂量的硝菔通结方,阳性药物对照组给予苁蓉通便口服液(后简称口服液组)灌胃1个月.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以及结肠含水率,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醛固酮(ALD)、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含量,RT-PCR法检测肾脏组织中MRmRNA的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AQP3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粪便量少、质地干硬,结肠含水率明显降低,血清中ALD、PRA、AngⅡ、ACE的含量升高,肾脏组织中MRmRNA表达升高,结肠组织中AQP3的表达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硝菔通结方治疗组以及口服液组大鼠粪便量增加且质地稀软,结肠含水率增高,血清中ALD、PRA、AngⅡ、ACE的含量均降低,肾脏组织中MRmRNA表达降低,结肠组织中AQP3的表达显著降低.结论:肾脏能通过调节ALD合成与分泌而影响肠道的水液代谢,这可能是中医从肾论治便秘的科学内涵之一,硝菔通结方可通过影响ALD合成与分泌调节肠道的水液代谢,从而对功能性便秘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梁星琛;周永学;闫曙光;张小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慢性疼痛是临床治疗的难题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慢性痛的调控研究一直集中在神经元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疼痛的发生尤其是慢性疼痛不仅与神经元有关,与胶质细胞也关系密切.脊髓胶质细胞在痛觉的初级传入和整合以及痛觉调制尤其是慢性痛中枢敏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刺是一种有效而副作用极少的治疗慢性痛的手段,可以通过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抑制或调节胶质细胞膜受体、细胞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内信号通路的活动,抑制神经元-胶质细胞的对话产生镇痛效应.敌对脊髓胶质细胞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和针刺治疗慢性痛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端木程琳;乔丽娜;闫娅霞;王俊英;高永辉;陈淑萍;张建梁;刘俊岭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