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参苓白术颗粒治疗功能性腹泻剂量与疗效关系研究

王伟明

关键词:参苓白术颗粒, 功能性腹泻, 主要症状,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参苓白术颗粒对功能性腹泻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功能性腹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A组58例,B组42例,A组用美纳舒参苓白术颗粒(3g/袋),B组用腾药参苓白术颗粒(6g/袋);复诊及随访时间为14 d、28 d,治疗后对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观察并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在改善腹泻次数、便质、腹痛、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症状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美纳舒参苓白术颗粒(3 g/袋)疗效优于腾药参苓白术颗粒(6 g/袋).结论:通过比较2种参苓白术颗粒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益艾康及HAART治疗对HIV感染者辅助受体CCR5/CXCR4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益艾康及HAART治疗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辅助受体CCR5/CXCR4表达的影响及辅助受体表达与HIV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65例HIV感染者及10例健康对照抗凝全血,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样本T细胞表面CCR5、CXCR4表达水平.HIV感染者按治疗情况分为未治疗组、益艾康治疗组、益艾康合并HAART治疗组3组,比较不同组别间辅助受体表达水平.结果:HIV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表面CCR5表达高于对照组,CXCR4表达低于对照组.相关分析显示,CCR5表达与CD4 +T细胞数成负相关,与病毒载量成正相关;CXCR4表达与CD4+T细胞数成正相关,与病毒载量成负相关.HIV感染者不同治疗组辅助受体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益艾康治疗可部分恢复辅助受体的表达水平,HAART治疗可增强益艾康疗效.结论:益艾康治疗可降低艾滋病感染者辅助受体CCR5的表达,增加辅助受体CXCR4的表达,可部分改善艾滋病病毒感染后的免疫损伤.

    作者:刘真;李强;邓博文;李承乘;桑锋;徐立然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复杂科学视域下中医学运行演化机制及其现代转型问题探讨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在发展中伴随着对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传统科学吸收与创新,构建独特的一套理论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学的演进,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使中医学面临转型问题.中医学应该是什么样的转型?这涉及到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问题.总结中医学历史上的演化发展规律,发现中医学是一种复杂适应系统,在现代应该是动态适应进化型转型,这可为中医药学现代转型提供基础理论.

    作者:申俊龙;周晨婷;魏鲁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治未病”思想指导中年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状态的防治

    阐述中年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状态的概念以及常见的一系列异常表现,分别从社会职业因素、饮食作息因素分析其亚健康状态的形成原因.并从中医理论“五行生克”的角度探讨中年肝郁脾虚型亚健康与“未病”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需要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保持乐观心态,慎起居调膳食,普及健康教育,调气机疏肝脾,旨在为中年肝郁脾虚型亚健康人群提供防治思路与措施.

    作者:孙悦;刘雅儒;王河宝;方华珍;丁成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左金方体内外抑制幽门螺杆菌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左金方在体内外抑制幽门螺杆菌(hlicobacter pylori,Hp)生长繁殖的作用.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左金方和克拉霉素对Hp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60只BALB/c小鼠雌雄各半,按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胃三联组(0.351 mg·g 1)及左金方低、中、高剂量组(0.364,0.728,1.456 g·kg-1·d-1)6组,采用抗生素加Hp的方法连续灌胃7d建立Hp感染动物模型.从第11天开始连续灌胃给药8周后处死小鼠,进行血清尿素酶抗体检测以及病理切片检查.结果:琼脂稀释法测得左金方小MIC值为200 μg· mL-1,克拉霉素小MIC值为0.5 μg· mL-1.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小鼠胃黏膜病理切片结果均提示Hp感染动物模型复制成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三联组、左金方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有效抑制体内Hp的生长,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左金方在体内体外均能有效地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

    作者:余惠旻;侯梅轩;林敬斌;周禹练;黎莹斯;陈永恒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胃不和”与“卧不安”的相关性调查研究

    目的:探讨“胃不和”与“卧不安”的相关性,为临床脾胃病和失眠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参考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收集失眠症相关信息,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内科学》等,收集脾胃病常见症状.设计调查问卷,在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门诊收集患者,分级积分并整理信息录入数据库,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数据中脾胃病症状评分与失眠症状评分数值均呈正态分布;散点图显示脾胃病组和失眠组坐标点均较为密集;运用多元线性相关分析表明,2组脾胃症状与失眠症状存在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病与失眠症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性.

    作者:汤皓;张茜;张晓龙;孙丽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论乳为肝窍

    通过分析整理古今关于乳与肝的文献资料,探讨乳为肝窍的中医学理论依据,发现乳房的发育、乳汁的形成、分泌以及乳痈、乳癖、乳岩、乳痰、乳衄、乳汁异常分泌等常见乳腺疾病的发生均与肝相关.肝失疏泄、肝不藏血是乳病发生的基本病机,前人治疗乳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多注重从肝调理.故通过对乳为肝窍理论的探讨,阐明乳的生理病理特性,完善中医藏窍理论,为临床治疗乳腺疾病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廖丽;李定祥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针刺镇痛与脊髓胶质细胞参与慢性痛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慢性疼痛是临床治疗的难题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慢性痛的调控研究一直集中在神经元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疼痛的发生尤其是慢性疼痛不仅与神经元有关,与胶质细胞也关系密切.脊髓胶质细胞在痛觉的初级传入和整合以及痛觉调制尤其是慢性痛中枢敏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刺是一种有效而副作用极少的治疗慢性痛的手段,可以通过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抑制或调节胶质细胞膜受体、细胞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内信号通路的活动,抑制神经元-胶质细胞的对话产生镇痛效应.敌对脊髓胶质细胞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和针刺治疗慢性痛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端木程琳;乔丽娜;闫娅霞;王俊英;高永辉;陈淑萍;张建梁;刘俊岭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气阴两虚”态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气阴两虚”态模型.方法:60只雄性GK大鼠(随机血糖>11.1 mmol.L-1),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GK组、模型组、中药组各20只,另设正常Wistar大鼠20只为正常组.正常组、GK组喂饲普通饲料,模型组和中药组喂饲高脂饲料,造模同时中药组给予益气养阴中药治疗.5周后检测各组大鼠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Caspase-3表达等指标,光镜下观测大血管组织病理.结果:与正常组和GK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TC和TG、胰岛素抵抗、大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腹主动脉病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所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结论:通过GK大鼠喂养高脂饲料的方法可制备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气阴两虚”态动物模型.

    作者:李海洋;覃海知;晁俊;方传明;富晓旭;高泓;谢春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朱丹溪学术思想渊源探讨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名医之一,其医德医风高尚,学术精湛,学养丰富.先从师名儒许谦学习理学,后师从河间之二传弟子罗知悌尽得真传.其援理入医,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力纠局方之弊;倡导辨证论治,将“气、血、痰、郁”作为临床辨证的纲领.与此同时,偏重“滋阴降火”,开辟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新途径,后世尊其为“滋阴派”创始人.同时为金元四大家中晚出者,从其师从许谦、理学渊源.故研读经典、融会贯通、集金元诸家之长三个方面探讨朱丹溪学术思想的渊源和形成,以期对医家学术思想研究有所启示.

    作者:彭新;尹玉芳;于峥;杜松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黄莺从痰邪论治难治性痤疮经验

    痤疮的治疗,古代医家多从风、热、湿、瘀论治较多,近现代医家将痤疮分为肺经风热、脾胃湿热、冲任不调三型,但临床上部分患者疗效甚微,或迁延难愈,或反复发作.吾师黄莺教授借助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总结前人对痰邪认识的基础上,认为痰邪与痤疮的发病息息相关,临床上多使用化痰的方法从脾虚痰凝、热盛痰瘀方面治疗难治性痤疮,每每选意.

    作者:张亚梅;项立明;杨文峰;贾瑞玲;应佳晓;黄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从中医“阴阳消长转化”理论探析月经产生机制

    通过中医“阴阳消长转化”理论,对照现代医学月经分期,解析中医月经产生机理并归纳为:月经周期中卵泡期阴偏盛,黄体期阳偏盛;月经周期中由卵泡期到黄体期是阳长阴消的过程,而由黄体期到卵泡期是阳消阴长的过程;阴阳的消长是月经产生的物质基础,而阴阳的转化是排卵及行经的根本;“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是月经转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

    作者:陈旭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艾灸配合川芎嗪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疗效及对CRP、IL-6和TNF-α的影响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川芎嗪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及其对血清CRP、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4例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单纯给予静脉滴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炎性因子CRP、IL-6和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CRP、IL-6和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83.33%,2组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出现明显变化,但观察组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结论:艾灸与川芎嗪两者配合使用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显著降低患者的CRP、IL-6、TNF-α水平,更加有效地控制患者的感染状况.

    作者:农贤刚;程卫萍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黄帝内经》“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经文探析

    探讨《素问·奇病论》经文“人生而有病癫疾者”并提出笔者之看法.赞成古今不少医家释此段经文之“癫疾”为癫痫之看法,然认为此段经文“癫疾”之病因记述并不符合临床实际,后世医家随其意之所释并不可取.后指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固然是中医学经典之祖,然受限于成书时之历史条件,必然会有某些欠妥之处,这就需要后学者继承时扬其精华,弃其不妥,方能使这块瑰宝更加大放异彩.

    作者:丁德正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孟毅治疗多发性硬化经验撷菁

    多发性硬化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西医多应用皮质激素、干扰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临床病程易反复或进展性加重.孟毅教授勤求岐黄之术,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身多年临床实践经验,依据中医药急治标缓治本、标本兼治的原则辨证施治,强调疾病动态治疗,提出“三步走”疗法,即“第一步急性发作期治疗以祛邪为主,第二步转复期治疗注重固护脾胃,第三步缓解期治疗以补益肝肾为主”,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贾刘云;羊田;李鹏辉;孟毅;崔应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中医单证研究进展

    单证是证候研究极为重要的研究单元之一,梳理其历史源流和研究现状可以为今后的证候研究奠定基础.通过CNKI检索有关单证的中医文献并对其进行分类阐述和归纳,可以发现单证的概念和理论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同时在多个病种的证候分布规律方面做了相当多的研究,对证候的辨识方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然而虽然目前的单证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也存在概念不明确、辨识方法不理想的不足.

    作者:岳振松;于春泉;姜战胜;闫祝辰;潘战宇;谢广茹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论《内外伤辨惑论》用药炮制内涵

    通过梳理《内外伤辨惑论》中所使用的炮制类药物发现,李东垣在临床用药方面十分注重药物的炮制,其内涵主要有助脾以升清、理胃以助降、调理气机酒炙升散、纠偏以护正等.可见李东垣在临证之中灵活运用炮制类药物,既蕴含其重视脾胃在全身气血生化和调节气机升降中的重要地位,亦表现出炮制药物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金国娥;刘统治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张仲景保胃气学术思想及其在肺胀病中的应用辨析

    胃气又称中气,即脾胃之气,保胃气学术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张仲景将保胃气学术思想首次运用于临床实践,对脾胃学说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张仲景不仅通过审察胃气来判断疾病的吉凶,而且在方剂配伍、方剂使用、药量甄选及药物煎服、药后调护上都注重保护胃气.故从判断预后察胃气、治疗用药保胃气、煎服调护养胃气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张仲景保胃气的学术思想.笔者受张仲景保胃气学术思想启发,临床辩治肺胀病时重视调理脾胃,认为脾胃亏虚是肺胀病重要的病理基础,培土生金法是其主要的治疗原则.

    作者:张朝宁;李金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刘完素脏腑六气病机探讨

    人之疾病皆源于人体自身内在十二经络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这是刘完素病机观点的核心内容.刘完素脏腑六气病机学说以“五运主病”“六气主病”为纲领,但并不局限于运气学说五运六气的内涵,其中“五运”是五脏,“六气”不仅指一般的外感六淫,同时也是对内在脏腑之气的特点以及脏腑病变表现于外的症状特征概括.刘完素脏腑六气病机学说虽然沿用了五运六气学说中天人相应观点,强调五脏六腑与天地相应,当脏腑发生虚实改变,可出现类似风、寒、湿、火、燥、热等属性的病证;但同时更强调人体脏腑自身之气变化的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脏腑自身之气各有其不同寒热之性,当脏腑自身之气盛衰变化时,也可出现清、温、燥、湿、热、寒等性质病证.脏腑本气的兴衰除了引起本脏的病变之外,还可以通过脏腑六气之间的相乘关系影响他脏而产生病变.

    作者:孟锋;卢红蓉;王笑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针灸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针灸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通过检索2005年至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内公开发表的针灸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运用Rev Man 5.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比较分析针药联合疗法与单纯西医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逐步筛选,终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8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针药联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总体疗效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药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因纳入文献样本有限以及文献质量不高,尚需大样本以及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试验的高质量研究采加以验证.

    作者:郑全成;符海燕;符永鋆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证型与患者各临床检验指标的关系.方法:120例CHB患者中医辨证分为温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5型,同时对患者进行肝功能各项指标及HBeAg、HBV DNA及HBV前C区变异株的检测,并用B超检查脾脏肿大情况.结果:湿热中阻型ALT、AST、TBiL、DBiL明显高于其他4型.与其他3型比较,湿热中阻型和肝郁脾虚型GLo明显偏低,ALb和A/G明显偏高.脾肿大发生率高的是瘀血阻络型,较低的是湿热中阻型及各虚证.HBeAg阳性率及HBV DNA复制程度各虚证均较高,前C区基因变异率各虚证均较低.结论:湿热中阻型和肝都脾虚型患者肝脏炎症反应明显,但湿热中阻型多为疾病早期,预后较好,为黄疸的常见证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多为疾病后期,患者肝功能较低下,预后较差.

    作者:雷长国;覃建锋;蔡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