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真;李强;邓博文;李承乘;桑锋;徐立然
痤疮的治疗,古代医家多从风、热、湿、瘀论治较多,近现代医家将痤疮分为肺经风热、脾胃湿热、冲任不调三型,但临床上部分患者疗效甚微,或迁延难愈,或反复发作.吾师黄莺教授借助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总结前人对痰邪认识的基础上,认为痰邪与痤疮的发病息息相关,临床上多使用化痰的方法从脾虚痰凝、热盛痰瘀方面治疗难治性痤疮,每每选意.
作者:张亚梅;项立明;杨文峰;贾瑞玲;应佳晓;黄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分析针灸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通过检索2005年至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内公开发表的针灸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运用Rev Man 5.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比较分析针药联合疗法与单纯西医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逐步筛选,终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8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针药联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总体疗效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药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因纳入文献样本有限以及文献质量不高,尚需大样本以及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试验的高质量研究采加以验证.
作者:郑全成;符海燕;符永鋆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参苓白术颗粒对功能性腹泻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功能性腹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A组58例,B组42例,A组用美纳舒参苓白术颗粒(3g/袋),B组用腾药参苓白术颗粒(6g/袋);复诊及随访时间为14 d、28 d,治疗后对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观察并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在改善腹泻次数、便质、腹痛、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症状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美纳舒参苓白术颗粒(3 g/袋)疗效优于腾药参苓白术颗粒(6 g/袋).结论:通过比较2种参苓白术颗粒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王伟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吴鞠通在其问心堂《温病条辨》自序中提到他在校检《四库全书》时得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但细观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盖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研究《温病务辨》时不可忽视《温疫论》对其产生的影响.吴又可确为温病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此吴鞠通批判地继承了吴又可学术思想,取其所长,补其所短,这在下法的应用中体现得尤其突出.《温疫论》中使用的攻下法、攻补兼施法及润下法理论内容丰富,故主要论述吴鞠通对《温疫论》中下法的继承发展及补正,以期更好地理解运用下法.
作者:孙彬霄;马晓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证型与患者各临床检验指标的关系.方法:120例CHB患者中医辨证分为温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5型,同时对患者进行肝功能各项指标及HBeAg、HBV DNA及HBV前C区变异株的检测,并用B超检查脾脏肿大情况.结果:湿热中阻型ALT、AST、TBiL、DBiL明显高于其他4型.与其他3型比较,湿热中阻型和肝郁脾虚型GLo明显偏低,ALb和A/G明显偏高.脾肿大发生率高的是瘀血阻络型,较低的是湿热中阻型及各虚证.HBeAg阳性率及HBV DNA复制程度各虚证均较高,前C区基因变异率各虚证均较低.结论:湿热中阻型和肝都脾虚型患者肝脏炎症反应明显,但湿热中阻型多为疾病早期,预后较好,为黄疸的常见证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多为疾病后期,患者肝功能较低下,预后较差.
作者:雷长国;覃建锋;蔡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慢性疼痛是临床治疗的难题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慢性痛的调控研究一直集中在神经元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疼痛的发生尤其是慢性疼痛不仅与神经元有关,与胶质细胞也关系密切.脊髓胶质细胞在痛觉的初级传入和整合以及痛觉调制尤其是慢性痛中枢敏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刺是一种有效而副作用极少的治疗慢性痛的手段,可以通过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抑制或调节胶质细胞膜受体、细胞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内信号通路的活动,抑制神经元-胶质细胞的对话产生镇痛效应.敌对脊髓胶质细胞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和针刺治疗慢性痛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端木程琳;乔丽娜;闫娅霞;王俊英;高永辉;陈淑萍;张建梁;刘俊岭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益艾康及HAART治疗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辅助受体CCR5/CXCR4表达的影响及辅助受体表达与HIV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65例HIV感染者及10例健康对照抗凝全血,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样本T细胞表面CCR5、CXCR4表达水平.HIV感染者按治疗情况分为未治疗组、益艾康治疗组、益艾康合并HAART治疗组3组,比较不同组别间辅助受体表达水平.结果:HIV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表面CCR5表达高于对照组,CXCR4表达低于对照组.相关分析显示,CCR5表达与CD4 +T细胞数成负相关,与病毒载量成正相关;CXCR4表达与CD4+T细胞数成正相关,与病毒载量成负相关.HIV感染者不同治疗组辅助受体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益艾康治疗可部分恢复辅助受体的表达水平,HAART治疗可增强益艾康疗效.结论:益艾康治疗可降低艾滋病感染者辅助受体CCR5的表达,增加辅助受体CXCR4的表达,可部分改善艾滋病病毒感染后的免疫损伤.
作者:刘真;李强;邓博文;李承乘;桑锋;徐立然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通过中医“阴阳消长转化”理论,对照现代医学月经分期,解析中医月经产生机理并归纳为:月经周期中卵泡期阴偏盛,黄体期阳偏盛;月经周期中由卵泡期到黄体期是阳长阴消的过程,而由黄体期到卵泡期是阳消阴长的过程;阴阳的消长是月经产生的物质基础,而阴阳的转化是排卵及行经的根本;“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是月经转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
作者:陈旭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骨质疏松被认为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治疗骨质巯松无论中药或者西药,目的都是抑制破骨细胞性骨吸收和促进骨细胞生成.腰椎间盘突出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治疗方案多样化.中医学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学“筋伤”范畴,肝与筋关系密切;骨质疏松症属于中医学“骨痿”范畴,肾与骨关系密切,针对老年性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骨质巯松患者,从“肝主筋、肾主骨”的生理特点出发,探讨“疏肝补肾”法在治疗该病中的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新颖、广阔的治疗依据.
作者:姜劲挺;郑吉元;李振豪;张伦广;马理元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不和”与“卧不安”的相关性,为临床脾胃病和失眠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参考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收集失眠症相关信息,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内科学》等,收集脾胃病常见症状.设计调查问卷,在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门诊收集患者,分级积分并整理信息录入数据库,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数据中脾胃病症状评分与失眠症状评分数值均呈正态分布;散点图显示脾胃病组和失眠组坐标点均较为密集;运用多元线性相关分析表明,2组脾胃症状与失眠症状存在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病与失眠症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性.
作者:汤皓;张茜;张晓龙;孙丽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临证指南医案》是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的经验集录,书中“痹”篇对痹病辨治论述较为详尽,是其治痹医案的重要篇章.通过研读《临证指南医案·痹》中所载医案,分析总结其治疗痹病特点,发现叶天氏辨证治疗痹病时多法相参,在辩寒热虚实的基础上,结合“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久病入络”学说以及奇经辨治,强调以“通法”治痹屡获良效.其辨治痹病不仅继承了前人经验,而且创立了自己的特色理论,其辩治思想值得后世医家借鉴参考.
作者:徐子涵;蔡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通过梳理《内外伤辨惑论》中所使用的炮制类药物发现,李东垣在临床用药方面十分注重药物的炮制,其内涵主要有助脾以升清、理胃以助降、调理气机酒炙升散、纠偏以护正等.可见李东垣在临证之中灵活运用炮制类药物,既蕴含其重视脾胃在全身气血生化和调节气机升降中的重要地位,亦表现出炮制药物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金国娥;刘统治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灵枢》蕴含了古人丰富的医学思想,亦属首部对古代针灸理论集中探讨的论著.透过《灵枢·口问》,从对经文本义的阐释出发,探讨其中所体现的古代人体之生命健康与疾病观、针灸疗法之运用以及有关“气”的论述与内涵等三方面内容,挖掘其中隐藏的深层思想与观念,明确古人注重通过对人体现象的观测以预防疾病,并广泛运用针刺疗法进行调养,在探讨医理过程中巧妙运用“气”的丰富内涵与灵活的表现力等特点,基于此进一步引申对现代医学实践的启示.
作者:姜姗;李素云;赵京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川芎嗪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及其对血清CRP、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4例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单纯给予静脉滴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炎性因子CRP、IL-6和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CRP、IL-6和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83.33%,2组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出现明显变化,但观察组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结论:艾灸与川芎嗪两者配合使用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显著降低患者的CRP、IL-6、TNF-α水平,更加有效地控制患者的感染状况.
作者:农贤刚;程卫萍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随着《黄帝内经》译本数量和传播广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不同译本作为翻译研究的素材.从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出发,以书名、篇名、中医重要概念以及篇章的英译为例对《黄帝内经》两译本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进行对比,并从译者的角度对影响译本差异的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译者对译文的选择受到了译者知识背景、翻译目的、预设读者等因素的影响,后针对典籍翻译中的一些现象提出对应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医典籍的英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作者:邱海荣;姚欣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江苏孟河医派传人、全国名老中医单兆伟教授医术精湛,用药精当,对吴茱萸一药理解深刻.认为结合吴茱萸的性味归经,把握好散胃寒以止呕、散肝寒以止痛、散脾肾之寒以止泻、散肝脾之寒以解痉的功效特点,临证可执简驭繁,运用自如,效果显著.
作者:顾培青;沈洪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甘文源是甘肃省兰州市名老中医,其用“芥炭柴胡汤”治疗崩漏善守古法,疗效卓著.芥炭柴胡,妙方良效.甘文源治崩漏自拟芥炭柴胡汤为主方,血止后再以归脾丸和逍遥九收功.芥炭柴胡汤的功效是补益气血、清热止崩、疏表固卫,本于气血、鼓舞化源.芥炭柴胡汤治疗崩漏与目前治疗崩漏的常用思路比较有其明显的特点,主要特点是重视气血,略于活血和补肾,疏表固卫也是本方的一大特色;古方令法,各擅发明.中医治疗崩漏之法应是至明清趋于成熟,而20世纪60年代开始又有新的变化.明清、民国乃至50年代治疗崩漏一直以补气血为主,解表药的运用也有相当比例,而补肾和活血化瘀不受重视.但至90年代后,补肾和活血化瘀已占主要地位.善守古法,历久弥新.芥炭柴胡汤治疗崩漏重视气血,佐以疏表固卫,略于活血和补肾,正是善守滥觞于明清,延续至50年代的治崩漏古法.本方传承已50余年,至今仍效用不减,历久弥新.
作者:陈春宇;任星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名医之一,其医德医风高尚,学术精湛,学养丰富.先从师名儒许谦学习理学,后师从河间之二传弟子罗知悌尽得真传.其援理入医,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力纠局方之弊;倡导辨证论治,将“气、血、痰、郁”作为临床辨证的纲领.与此同时,偏重“滋阴降火”,开辟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新途径,后世尊其为“滋阴派”创始人.同时为金元四大家中晚出者,从其师从许谦、理学渊源.故研读经典、融会贯通、集金元诸家之长三个方面探讨朱丹溪学术思想的渊源和形成,以期对医家学术思想研究有所启示.
作者:彭新;尹玉芳;于峥;杜松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消渴病早见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发展,黄元御在对消渴病的认识过程中提出从肝论治消渴病的思想,认为消渴病的发生发展与肝密切相关,“肝失疏泄,气郁化火”、“胆胃气逆,风火合邪”皆为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据此在用药方面偏于从肝入手,力倡疏肝柔肝,善于化脾土之湿气,疏肝胆之郁气,脾之湿气得化,则肝气顺畅,其论治思想对后人防治消渴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曹雯;王琦威;喻嵘;苏丽清;米婷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芪杉胶囊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效果.方法:将98例符合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9例,治疗3个月后观察2组瘤灶近期疗效、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及化疗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瘤灶近期疗效缓解率38.78%,对照组3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87.75%,对照组6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肝肾功能损害、恶心呕吐以及神经毒性方面,治疗组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芪杉胶囊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显著改善患者气阴两虚证候,降低化疗所致的严重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对缩小瘤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姜家康;迟文成;马宝柱;宋立佳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