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宇;任星宇
通过中医“阴阳消长转化”理论,对照现代医学月经分期,解析中医月经产生机理并归纳为:月经周期中卵泡期阴偏盛,黄体期阳偏盛;月经周期中由卵泡期到黄体期是阳长阴消的过程,而由黄体期到卵泡期是阳消阴长的过程;阴阳的消长是月经产生的物质基础,而阴阳的转化是排卵及行经的根本;“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是月经转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
作者:陈旭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芪杉胶囊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效果.方法:将98例符合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9例,治疗3个月后观察2组瘤灶近期疗效、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及化疗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瘤灶近期疗效缓解率38.78%,对照组3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87.75%,对照组6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肝肾功能损害、恶心呕吐以及神经毒性方面,治疗组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芪杉胶囊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显著改善患者气阴两虚证候,降低化疗所致的严重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对缩小瘤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姜家康;迟文成;马宝柱;宋立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人之疾病皆源于人体自身内在十二经络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这是刘完素病机观点的核心内容.刘完素脏腑六气病机学说以“五运主病”“六气主病”为纲领,但并不局限于运气学说五运六气的内涵,其中“五运”是五脏,“六气”不仅指一般的外感六淫,同时也是对内在脏腑之气的特点以及脏腑病变表现于外的症状特征概括.刘完素脏腑六气病机学说虽然沿用了五运六气学说中天人相应观点,强调五脏六腑与天地相应,当脏腑发生虚实改变,可出现类似风、寒、湿、火、燥、热等属性的病证;但同时更强调人体脏腑自身之气变化的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脏腑自身之气各有其不同寒热之性,当脏腑自身之气盛衰变化时,也可出现清、温、燥、湿、热、寒等性质病证.脏腑本气的兴衰除了引起本脏的病变之外,还可以通过脏腑六气之间的相乘关系影响他脏而产生病变.
作者:孟锋;卢红蓉;王笑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单证是证候研究极为重要的研究单元之一,梳理其历史源流和研究现状可以为今后的证候研究奠定基础.通过CNKI检索有关单证的中医文献并对其进行分类阐述和归纳,可以发现单证的概念和理论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同时在多个病种的证候分布规律方面做了相当多的研究,对证候的辨识方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然而虽然目前的单证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也存在概念不明确、辨识方法不理想的不足.
作者:岳振松;于春泉;姜战胜;闫祝辰;潘战宇;谢广茹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命门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太极图说》对“命门学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命门无形、命门非水非火、命门与相火及命门学说的现代临床理解上.《太极图说》是明代温补学派“命门学说”的学术之源,开中医学探求生命本源的风气,是“太极命门”的立论根据.明清医家为进一步阐明阴阳、水火在人体生理病理方面的作用,对命门学说作了很大发挥,使得中医学在明清两朝迎来新一轮发展,丰富了中医理论,指导着当今的临床实践,故研究《太极图说》对中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蒯仂;吴人杰;邹纯朴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甘文源是甘肃省兰州市名老中医,其用“芥炭柴胡汤”治疗崩漏善守古法,疗效卓著.芥炭柴胡,妙方良效.甘文源治崩漏自拟芥炭柴胡汤为主方,血止后再以归脾丸和逍遥九收功.芥炭柴胡汤的功效是补益气血、清热止崩、疏表固卫,本于气血、鼓舞化源.芥炭柴胡汤治疗崩漏与目前治疗崩漏的常用思路比较有其明显的特点,主要特点是重视气血,略于活血和补肾,疏表固卫也是本方的一大特色;古方令法,各擅发明.中医治疗崩漏之法应是至明清趋于成熟,而20世纪60年代开始又有新的变化.明清、民国乃至50年代治疗崩漏一直以补气血为主,解表药的运用也有相当比例,而补肾和活血化瘀不受重视.但至90年代后,补肾和活血化瘀已占主要地位.善守古法,历久弥新.芥炭柴胡汤治疗崩漏重视气血,佐以疏表固卫,略于活血和补肾,正是善守滥觞于明清,延续至50年代的治崩漏古法.本方传承已50余年,至今仍效用不减,历久弥新.
作者:陈春宇;任星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骨质疏松被认为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治疗骨质巯松无论中药或者西药,目的都是抑制破骨细胞性骨吸收和促进骨细胞生成.腰椎间盘突出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治疗方案多样化.中医学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学“筋伤”范畴,肝与筋关系密切;骨质疏松症属于中医学“骨痿”范畴,肾与骨关系密切,针对老年性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骨质巯松患者,从“肝主筋、肾主骨”的生理特点出发,探讨“疏肝补肾”法在治疗该病中的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新颖、广阔的治疗依据.
作者:姜劲挺;郑吉元;李振豪;张伦广;马理元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阐述中年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状态的概念以及常见的一系列异常表现,分别从社会职业因素、饮食作息因素分析其亚健康状态的形成原因.并从中医理论“五行生克”的角度探讨中年肝郁脾虚型亚健康与“未病”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需要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保持乐观心态,慎起居调膳食,普及健康教育,调气机疏肝脾,旨在为中年肝郁脾虚型亚健康人群提供防治思路与措施.
作者:孙悦;刘雅儒;王河宝;方华珍;丁成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由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T细胞过度活化是其免疫反应的重要始动环节,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仍采完全明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共刺激分子在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程序性死亡因子1及其配体作为T细胞活化的关键负性共刺激分子,在RA病理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故综述近年来关于PD-1/PD-L1信号通路在RA病理机制中的相关研究进展,为艾灸治疗RA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作者:任继刚;刘旭光;雷枭;牛彩琴;周海燕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多发性硬化属于罕见病,临床病程呈反复复发缓解表现,现代医学在急性期过后缺乏良好的控制方法.临证以肝血虚寒生风为病机,个体化辨治,在促进达到完全缓解、缩短达到完全缓解的时程、延长缓解期时间、减少复发、减轻复发的损害程度、改善或消除神经损伤病灶等方面,确实可以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刘洋;张法英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探讨《素问·奇病论》经文“人生而有病癫疾者”并提出笔者之看法.赞成古今不少医家释此段经文之“癫疾”为癫痫之看法,然认为此段经文“癫疾”之病因记述并不符合临床实际,后世医家随其意之所释并不可取.后指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固然是中医学经典之祖,然受限于成书时之历史条件,必然会有某些欠妥之处,这就需要后学者继承时扬其精华,弃其不妥,方能使这块瑰宝更加大放异彩.
作者:丁德正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前在中医药领域尚缺乏临床研究的效果比较研究相关设计要素的介绍.本研究在整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论述的基础上,系统地整理出设计要素的实施细节,分别从相关指南介绍、研究设计、研究对象、处理组设置、研究结局、研究分配方法、盲法、受试者偏好和期望、样本量估算、亚组分析、统计分析等方面进行论述.本研究首次较为全面详细地介绍了中医药领域开展临床研究的效果比较研究设计要素,以期为此领域的后续研究者提供方法学的指导和启示.中医药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方式与真实世界效果比较研究的设计理念相符,此二者的结合有望为中医药领域医疗卫生决策的制定提供更真实可靠的证据支持.
作者:陆丽明;温泽淮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名医之一,其医德医风高尚,学术精湛,学养丰富.先从师名儒许谦学习理学,后师从河间之二传弟子罗知悌尽得真传.其援理入医,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力纠局方之弊;倡导辨证论治,将“气、血、痰、郁”作为临床辨证的纲领.与此同时,偏重“滋阴降火”,开辟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新途径,后世尊其为“滋阴派”创始人.同时为金元四大家中晚出者,从其师从许谦、理学渊源.故研读经典、融会贯通、集金元诸家之长三个方面探讨朱丹溪学术思想的渊源和形成,以期对医家学术思想研究有所启示.
作者:彭新;尹玉芳;于峥;杜松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不和”与“卧不安”的相关性,为临床脾胃病和失眠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参考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收集失眠症相关信息,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内科学》等,收集脾胃病常见症状.设计调查问卷,在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门诊收集患者,分级积分并整理信息录入数据库,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数据中脾胃病症状评分与失眠症状评分数值均呈正态分布;散点图显示脾胃病组和失眠组坐标点均较为密集;运用多元线性相关分析表明,2组脾胃症状与失眠症状存在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病与失眠症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性.
作者:汤皓;张茜;张晓龙;孙丽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益艾康及HAART治疗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辅助受体CCR5/CXCR4表达的影响及辅助受体表达与HIV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65例HIV感染者及10例健康对照抗凝全血,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样本T细胞表面CCR5、CXCR4表达水平.HIV感染者按治疗情况分为未治疗组、益艾康治疗组、益艾康合并HAART治疗组3组,比较不同组别间辅助受体表达水平.结果:HIV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表面CCR5表达高于对照组,CXCR4表达低于对照组.相关分析显示,CCR5表达与CD4 +T细胞数成负相关,与病毒载量成正相关;CXCR4表达与CD4+T细胞数成正相关,与病毒载量成负相关.HIV感染者不同治疗组辅助受体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益艾康治疗可部分恢复辅助受体的表达水平,HAART治疗可增强益艾康疗效.结论:益艾康治疗可降低艾滋病感染者辅助受体CCR5的表达,增加辅助受体CXCR4的表达,可部分改善艾滋病病毒感染后的免疫损伤.
作者:刘真;李强;邓博文;李承乘;桑锋;徐立然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分析针灸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通过检索2005年至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内公开发表的针灸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运用Rev Man 5.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比较分析针药联合疗法与单纯西医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逐步筛选,终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8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针药联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总体疗效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药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因纳入文献样本有限以及文献质量不高,尚需大样本以及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试验的高质量研究采加以验证.
作者:郑全成;符海燕;符永鋆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成纤维细胞作为穴区主要的感受性细胞和效应性细胞,在接受钎刺的机械刺激后其细胞形态结构、周长和横截面积等均会发生规律性改变.同时机械力刺激还能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相关生长因子的合成与释放及细胞骨架重构等,这一系列变化的发生可能与力学效应激活成纤维细胞膜上的整合素和MAPK信号传导通路有关,从而导致机械力作用向生物化学信号的转换,由此推断成纤维细胞的改变在针刺的力传导途径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作者:张小红;蔡定均;王宇;黄士其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调畅气机汤”是施小墨教授治疗气机不畅的自拟方,由桔梗、枳壳、薤白、杏仁组成.故论述“调畅气机汤”治疗气机不畅的作用机制,从月经不调、失眠、糖尿病、食道狭窄等不同病案中分析调畅气机法在常见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李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灵枢》蕴含了古人丰富的医学思想,亦属首部对古代针灸理论集中探讨的论著.透过《灵枢·口问》,从对经文本义的阐释出发,探讨其中所体现的古代人体之生命健康与疾病观、针灸疗法之运用以及有关“气”的论述与内涵等三方面内容,挖掘其中隐藏的深层思想与观念,明确古人注重通过对人体现象的观测以预防疾病,并广泛运用针刺疗法进行调养,在探讨医理过程中巧妙运用“气”的丰富内涵与灵活的表现力等特点,基于此进一步引申对现代医学实践的启示.
作者:姜姗;李素云;赵京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吴鞠通在其问心堂《温病条辨》自序中提到他在校检《四库全书》时得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但细观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盖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研究《温病务辨》时不可忽视《温疫论》对其产生的影响.吴又可确为温病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此吴鞠通批判地继承了吴又可学术思想,取其所长,补其所短,这在下法的应用中体现得尤其突出.《温疫论》中使用的攻下法、攻补兼施法及润下法理论内容丰富,故主要论述吴鞠通对《温疫论》中下法的继承发展及补正,以期更好地理解运用下法.
作者:孙彬霄;马晓北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