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刘云;羊田;李鹏辉;孟毅;崔应麟
多发性硬化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西医多应用皮质激素、干扰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临床病程易反复或进展性加重.孟毅教授勤求岐黄之术,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身多年临床实践经验,依据中医药急治标缓治本、标本兼治的原则辨证施治,强调疾病动态治疗,提出“三步走”疗法,即“第一步急性发作期治疗以祛邪为主,第二步转复期治疗注重固护脾胃,第三步缓解期治疗以补益肝肾为主”,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贾刘云;羊田;李鹏辉;孟毅;崔应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阐述中年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状态的概念以及常见的一系列异常表现,分别从社会职业因素、饮食作息因素分析其亚健康状态的形成原因.并从中医理论“五行生克”的角度探讨中年肝郁脾虚型亚健康与“未病”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需要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保持乐观心态,慎起居调膳食,普及健康教育,调气机疏肝脾,旨在为中年肝郁脾虚型亚健康人群提供防治思路与措施.
作者:孙悦;刘雅儒;王河宝;方华珍;丁成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甘文源是甘肃省兰州市名老中医,其用“芥炭柴胡汤”治疗崩漏善守古法,疗效卓著.芥炭柴胡,妙方良效.甘文源治崩漏自拟芥炭柴胡汤为主方,血止后再以归脾丸和逍遥九收功.芥炭柴胡汤的功效是补益气血、清热止崩、疏表固卫,本于气血、鼓舞化源.芥炭柴胡汤治疗崩漏与目前治疗崩漏的常用思路比较有其明显的特点,主要特点是重视气血,略于活血和补肾,疏表固卫也是本方的一大特色;古方令法,各擅发明.中医治疗崩漏之法应是至明清趋于成熟,而20世纪60年代开始又有新的变化.明清、民国乃至50年代治疗崩漏一直以补气血为主,解表药的运用也有相当比例,而补肾和活血化瘀不受重视.但至90年代后,补肾和活血化瘀已占主要地位.善守古法,历久弥新.芥炭柴胡汤治疗崩漏重视气血,佐以疏表固卫,略于活血和补肾,正是善守滥觞于明清,延续至50年代的治崩漏古法.本方传承已50余年,至今仍效用不减,历久弥新.
作者:陈春宇;任星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单证是证候研究极为重要的研究单元之一,梳理其历史源流和研究现状可以为今后的证候研究奠定基础.通过CNKI检索有关单证的中医文献并对其进行分类阐述和归纳,可以发现单证的概念和理论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同时在多个病种的证候分布规律方面做了相当多的研究,对证候的辨识方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然而虽然目前的单证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也存在概念不明确、辨识方法不理想的不足.
作者:岳振松;于春泉;姜战胜;闫祝辰;潘战宇;谢广茹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相关因素对中风病中经络急性期证候的影响.方法:调查242例中风病中经络急性期住院患者的相关信息及中医证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小、合并高血压、不合并冠心病者风火上炎证发生率高,发病时间长者风痰瘀阻证发生率高,女性患者痰热腑实证发生率高,发病时间短者风火上炎证、痰热腑实证发生率高,年龄大者气虚血瘀证发生率高.结论:中风病的证候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在中风病的预防中应遵循“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原则,可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依据相关因素进行中医证候学预防,一旦发生中风应综合患者所有信息进行准确的辨证论治.
作者:胡龙涛;蔡芳妮;王亚丽;周望;张柳婧;张赛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人之疾病皆源于人体自身内在十二经络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这是刘完素病机观点的核心内容.刘完素脏腑六气病机学说以“五运主病”“六气主病”为纲领,但并不局限于运气学说五运六气的内涵,其中“五运”是五脏,“六气”不仅指一般的外感六淫,同时也是对内在脏腑之气的特点以及脏腑病变表现于外的症状特征概括.刘完素脏腑六气病机学说虽然沿用了五运六气学说中天人相应观点,强调五脏六腑与天地相应,当脏腑发生虚实改变,可出现类似风、寒、湿、火、燥、热等属性的病证;但同时更强调人体脏腑自身之气变化的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脏腑自身之气各有其不同寒热之性,当脏腑自身之气盛衰变化时,也可出现清、温、燥、湿、热、寒等性质病证.脏腑本气的兴衰除了引起本脏的病变之外,还可以通过脏腑六气之间的相乘关系影响他脏而产生病变.
作者:孟锋;卢红蓉;王笑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名医之一,其医德医风高尚,学术精湛,学养丰富.先从师名儒许谦学习理学,后师从河间之二传弟子罗知悌尽得真传.其援理入医,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力纠局方之弊;倡导辨证论治,将“气、血、痰、郁”作为临床辨证的纲领.与此同时,偏重“滋阴降火”,开辟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新途径,后世尊其为“滋阴派”创始人.同时为金元四大家中晚出者,从其师从许谦、理学渊源.故研读经典、融会贯通、集金元诸家之长三个方面探讨朱丹溪学术思想的渊源和形成,以期对医家学术思想研究有所启示.
作者:彭新;尹玉芳;于峥;杜松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通过梳理《内外伤辨惑论》中所使用的炮制类药物发现,李东垣在临床用药方面十分注重药物的炮制,其内涵主要有助脾以升清、理胃以助降、调理气机酒炙升散、纠偏以护正等.可见李东垣在临证之中灵活运用炮制类药物,既蕴含其重视脾胃在全身气血生化和调节气机升降中的重要地位,亦表现出炮制药物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金国娥;刘统治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通过中医“阴阳消长转化”理论,对照现代医学月经分期,解析中医月经产生机理并归纳为:月经周期中卵泡期阴偏盛,黄体期阳偏盛;月经周期中由卵泡期到黄体期是阳长阴消的过程,而由黄体期到卵泡期是阳消阴长的过程;阴阳的消长是月经产生的物质基础,而阴阳的转化是排卵及行经的根本;“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是月经转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
作者:陈旭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命门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太极图说》对“命门学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命门无形、命门非水非火、命门与相火及命门学说的现代临床理解上.《太极图说》是明代温补学派“命门学说”的学术之源,开中医学探求生命本源的风气,是“太极命门”的立论根据.明清医家为进一步阐明阴阳、水火在人体生理病理方面的作用,对命门学说作了很大发挥,使得中医学在明清两朝迎来新一轮发展,丰富了中医理论,指导着当今的临床实践,故研究《太极图说》对中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蒯仂;吴人杰;邹纯朴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消渴病早见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发展,黄元御在对消渴病的认识过程中提出从肝论治消渴病的思想,认为消渴病的发生发展与肝密切相关,“肝失疏泄,气郁化火”、“胆胃气逆,风火合邪”皆为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据此在用药方面偏于从肝入手,力倡疏肝柔肝,善于化脾土之湿气,疏肝胆之郁气,脾之湿气得化,则肝气顺畅,其论治思想对后人防治消渴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曹雯;王琦威;喻嵘;苏丽清;米婷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索不同评价系统在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并制定相应诊疗规范.方法:采用大样本平行对照、随机分组、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对408例周同性面瘫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确定不同评价系统在本病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情况.结果:隔姜灸、电针、毫针、西药、中药组组内比较,H-B分级得分、面功能计分总分、面功能计分分级在治疗中、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均较治疗前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组间两两比较,H-B分级得分、面功能计分总分在不同观察时点显示,西药组与其余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组间经两两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面功能计分分级结果显示,在不同观察时点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分级敏感,其次为面功能总分计分,面功能总分分级不敏感.
作者:王兵;杨金洪;陈枫;胡静;吴成思;刘东霞;姜爱平;王莹莹;周宇;庞丽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多发性硬化属于罕见病,临床病程呈反复复发缓解表现,现代医学在急性期过后缺乏良好的控制方法.临证以肝血虚寒生风为病机,个体化辨治,在促进达到完全缓解、缩短达到完全缓解的时程、延长缓解期时间、减少复发、减轻复发的损害程度、改善或消除神经损伤病灶等方面,确实可以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刘洋;张法英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探讨《素问·奇病论》经文“人生而有病癫疾者”并提出笔者之看法.赞成古今不少医家释此段经文之“癫疾”为癫痫之看法,然认为此段经文“癫疾”之病因记述并不符合临床实际,后世医家随其意之所释并不可取.后指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固然是中医学经典之祖,然受限于成书时之历史条件,必然会有某些欠妥之处,这就需要后学者继承时扬其精华,弃其不妥,方能使这块瑰宝更加大放异彩.
作者:丁德正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研制肝郁化热证的证候评价量表.方法:系统检索肝郁化热证相关文献形成条目池,并建立肝郁化热证证候评价量表概念框架.采集15位专家问卷数据和116例患者临床信息数据,通过专家问卷法、区分度法、相关系数法和克朗巴赫系数法4种方法筛选条目,再使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代表性条目,从而构成肝郁化热证证候评价量表.结果:评价量表由13个条目组成,分别是易怒、心烦、急躁、症状随情志变化、口苦、目赤、面红、胁胀痛、口咽干燥、尿黄、眠差、苔黄、脉弦.该量表的半分信度为0.643,以医生判断为对照的效标效度为0.625,反应度基本满意.结论:本研究所编制的证候评价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可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应用于部分中医证候临床试验研究.
作者:郭盛楠;刘强;王少卿;高颖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吴鞠通在其问心堂《温病条辨》自序中提到他在校检《四库全书》时得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但细观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盖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研究《温病务辨》时不可忽视《温疫论》对其产生的影响.吴又可确为温病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此吴鞠通批判地继承了吴又可学术思想,取其所长,补其所短,这在下法的应用中体现得尤其突出.《温疫论》中使用的攻下法、攻补兼施法及润下法理论内容丰富,故主要论述吴鞠通对《温疫论》中下法的继承发展及补正,以期更好地理解运用下法.
作者:孙彬霄;马晓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前在中医药领域尚缺乏临床研究的效果比较研究相关设计要素的介绍.本研究在整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论述的基础上,系统地整理出设计要素的实施细节,分别从相关指南介绍、研究设计、研究对象、处理组设置、研究结局、研究分配方法、盲法、受试者偏好和期望、样本量估算、亚组分析、统计分析等方面进行论述.本研究首次较为全面详细地介绍了中医药领域开展临床研究的效果比较研究设计要素,以期为此领域的后续研究者提供方法学的指导和启示.中医药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方式与真实世界效果比较研究的设计理念相符,此二者的结合有望为中医药领域医疗卫生决策的制定提供更真实可靠的证据支持.
作者:陆丽明;温泽淮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参苓白术颗粒对功能性腹泻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功能性腹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A组58例,B组42例,A组用美纳舒参苓白术颗粒(3g/袋),B组用腾药参苓白术颗粒(6g/袋);复诊及随访时间为14 d、28 d,治疗后对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观察并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在改善腹泻次数、便质、腹痛、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症状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美纳舒参苓白术颗粒(3 g/袋)疗效优于腾药参苓白术颗粒(6 g/袋).结论:通过比较2种参苓白术颗粒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王伟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建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气阴两虚”态模型.方法:60只雄性GK大鼠(随机血糖>11.1 mmol.L-1),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GK组、模型组、中药组各20只,另设正常Wistar大鼠20只为正常组.正常组、GK组喂饲普通饲料,模型组和中药组喂饲高脂饲料,造模同时中药组给予益气养阴中药治疗.5周后检测各组大鼠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Caspase-3表达等指标,光镜下观测大血管组织病理.结果:与正常组和GK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TC和TG、胰岛素抵抗、大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腹主动脉病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所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结论:通过GK大鼠喂养高脂饲料的方法可制备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气阴两虚”态动物模型.
作者:李海洋;覃海知;晁俊;方传明;富晓旭;高泓;谢春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不和”与“卧不安”的相关性,为临床脾胃病和失眠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参考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收集失眠症相关信息,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内科学》等,收集脾胃病常见症状.设计调查问卷,在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门诊收集患者,分级积分并整理信息录入数据库,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数据中脾胃病症状评分与失眠症状评分数值均呈正态分布;散点图显示脾胃病组和失眠组坐标点均较为密集;运用多元线性相关分析表明,2组脾胃症状与失眠症状存在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病与失眠症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性.
作者:汤皓;张茜;张晓龙;孙丽霞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