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武超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选用7日龄Sprague-Dawley大鼠72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辛伐他汀治疗组.制成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模型后于0、12、24、48、72h及7天处死大鼠,测定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各型活性,并与假手术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测定结果比较.结果:0小时HIE组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辛伐他汀组24、48、72h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及72hcNOS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辛伐他汀对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保护作用可能与调节NOS的活性有一定关系.
作者:缪红军;蒋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十二指肠损伤在腹腔脏器损伤中较少见,本文收集15例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认为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较复杂,早期诊断、及时手术、避免漏诊是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疗效的关键.本文对其术式进行比较,从疗效来说十二指肠憩室化术式较优先于其他术式,此外,还对十二指肠瘘的诊治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虞锦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葛根素与弥可保联合应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6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组对照观察,治疗组36例,给予葛根素500mg加入NS 500ml,静脉点滴,每日1次,同时每日肌注弥可保500mg共8周.对照组32例,单用弥可保肌注,每日500mg,共8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及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及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上差异.结论:葛根素与弥可保联合应用可明显改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
作者:龚旭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总结胆囊切除术后胆瘘的治疗体会.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法:保守治疗4例,再手术治疗4例,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1例.结果:保守失败2例,其余均治愈.结论:保守治愈率不高、时间长;再手术治疗治愈率较高,但手术较困难、危险性高,易致副损伤的发生;内镜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治愈率高等优点,可作为术后胆瘘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李勇;杨绍雄;王青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erbB-2和pgp同时表达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86例ER阳性乳腺癌中CerbB-2和pgp的表达.结果:86例患者两者均表达,其中之一表达及均不表达组的比例各为29.1%、44.2%、26.7%.三组淋巴结转移率和3年无瘤生存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erbB-2和pgp在乳腺癌中同时表达,预后更差.
作者:邱霞;吴旭辉;郭新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内镜金属夹结扎胃肠大息肉再行高频电切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直径>2cm的有蒂或亚蒂胃肠大息肉22例作为实施对象,管状腺瘤12例,绒毛状腺瘤4例,绒毛管状腺瘤3例,炎性增生性腺瘤3例.结果:22例金属夹结扎后切除全获成功,成功率100%,无并发症;使用1枚金属夹15例(68.2%),使用2枚金属夹5例(22.7%),使用2枚以上金属夹2例(9.1%);近期随访12例,3个月内胃肠镜检查,创面肉芽形成或疤痕改变,金属夹经肠道排除.结论:内镜金属夹结扎后电凝切除胃肠大息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能有效预防术中即时出血和术后出血.
作者:贾国法;王美玲;王秀侠;单红;牛家政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配伍对不同月份、不同类型的稽留流产进行药物理流产的观察.方法:对20例不同月份、不同类型的稽留流产患者进行药物流产,妊娠囊排出后,7天复查B超,宫腹是否有残留物,1月后复查B超是否正常.结果:完全流产占92%,不全流产占4%,未流产占4%.结论: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不同月份、不同类型的稽留流产,疗效好,减少了宫腔手术,患者痛苦小,对机体损伤轻,恢复快.
作者:班慧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胸腺素佐治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方法:设立对照组(51例)和治疗组(80例),所有患儿于入院时抽静脉血查四病毒IgM抗体及进行IL-2含量检测,给予穿琥宁抗病毒及平喘、镇静雾化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小牛胸腺素肌注治疗,连用5天,然后对所有患儿进行IL-2含量检测.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喘憋减轻、消失时间明显缩短(P<0.001),咳嗽、干罗音、湿罗音消失时间明显缩短(P<0.01),IL-2水平明显上升(P<0.001).结论:胸腺素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效果显著,是一种良好的细胞免疫功能调节剂和增强剂.
作者:董懿珍;翟丽云;张曦;赫安娜;王惠丽;王文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耳蜗的结构特殊,用常规CT和MR扫描不能很好地显示其全貌,通常所用的方法是3D原始图像经大投影(MIP)重建而获得耳迷路影像.这需要多方位多角度重建,既操作复杂,又有一定的失真度.我们旨在探讨一种简单有效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并且讨论其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前的评估价值.
作者:朱勇猛;朱雪君;阮新忠;黄求理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评估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治疗骨不连的疗效.方法:使用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了21例外伤性骨折后的骨不连患者,平均年龄32岁.结果:在接受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后,所有病例均得到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9周.结论: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治疗骨不连的技术仍然有其适症症,尤其是在闭合穿针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它有确切、实用的疗效.避免过早负重,可以减少其并发症.
作者:张涛;武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指骨中、末节骨折病人用注射针头固定的效果.方法:12号注射针头对急诊36例指骨中末节开放骨折病人进行固定.结果:术后随访2月~3年,除2例因末端皮肤坏死截指外,余均临床愈合.结论:12号针头对指骨中末节开放骨折的疗效确切,取材方便,不失为基层医院急诊处理中末指骨骨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泓波;许杏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在临床已广泛应用,它有利于应激的阻断和血压的控制[1],以往高血压患者入室后因精神紧张血压骤升,及担心术中刺激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导致一系列并发症,而被迫暂停手术,为此我们采用硬膜阻滞外复合气管插管全麻探讨在高血压患者上腹部手术中的价值和可行性.
作者:陈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将阿奇霉素、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MPP)不同疗法、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150例患儿分为A组(阿奇霉素转换治疗组)、B组(阿奇霉素静脉给药组)、C组(红霉素组)3组;每组50例.用临床试验的方法,比较三组间的显效率、治愈率、总有效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组间两两比较,除A、B组与C组显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以A、B两组为高;其他组间显效率、治愈率、总有效率两两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住院天数、治疗费用经方差分析,A组与B、C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A组费用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A、B组与C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A、B组为低.结论:阿奇霉素早期转换治疗支原体肺炎,具有疗效好、痛苦少、费用低、住院时间短、减少院内感染等优点,有明显的成本效益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刘晓丽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以周期性麻痹为主要表现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是甲亢病人较常见的神经肌肉并发症,有时甚至是甲亢病人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易导致临床漏诊、误诊.1996年7月~2002年12月我们共收治了17例甲亢合并周期性麻痹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艳丽;张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其中急重症胰腺炎由于各种严重的并发症,有较高的死亡率[1].随着新药善得定的临床应用,给胰腺炎病人的治疗带来了生机,我院收治的21例(1997年9月~2001年12月)住院病人中,均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但从2002年元月~2003年2月收治的17名急性胰腺炎患者,在善得定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柴芍承气汤治疗,效果更佳,报告如下.
作者:张建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利用标记免疫分析CA19-9、CA72-4、CEA、AFP水平进行对食道癌、胃癌、肝癌、小肠癌、大肠癌、胰腺癌和胆囊癌的诊断研究.方法:标记免疫分析了确诊食管癌6例、胃癌13例、肝癌21例、空肠癌2例、大肠癌13例、胰腺癌5例和胆囊癌1例,并比较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的意义.结果:4种肿瘤标记物中以CA19-9敏感性高达92%,特异性以AFP高达86%,联合检测可提高其敏感性达81%.结论: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消化系恶性肿瘤诊断率.
作者:季婷婷;任宗海;李荣洲;林勇;施正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我院自1983年10月~1998年10月间采用胆肠内引流术治疗肝内外胆管泥沙样结石53例,其中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29例,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24例,效果良好.现分析如下:
作者:陈伟华;蒋文敬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LDHi)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11例CHB患者,4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和40例健康体检人血清LDH及LDHi.结果:LDH5和LDH5/LDH 4比值三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00),且CHB组>AsC组>对照组(P均<0.05).在CHB组内,LDH5和LDH 5/LDH 4比值随CHB组内分级的增高而增加,重度>中度>轻度(P均<0.05);并LDH5与AST、ALT、GGT、TBA、LDH这些指标有良好相关性(P<0.01).结论:LDH同工酶检测对判断CHB患者病情程度及监测AsC的健康状况是一个很好的指标.
作者:陆惠芬;钱佳平;何建方;陶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44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37例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资料.结果:160例下后壁心肌梗死,发生房室传导阻滞28例,发生率17.5%,死亡6例,死亡率21%;284例前壁心肌梗死发生房室传导阻滞9例,发生率3.17%,死亡8例,死亡率89%(P均<0.005).结论:下后壁心肌梗死易并发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好,前壁心肌梗死并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差.
作者:胡彩云;肖翠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例1,男,46岁.主因右腹股沟直疝于2000年12月26日入院.行Bassini修补术,术后3天伤口无疼痛,愈合良好,病人于术后5天开始下地活动,并在直立时出现持续性腹股沟初伤口疼痛,疼痛于平卧曲髋时消失.观察伤口无红肿,无明显触痛,体温正常,一周后伤口拆线一期愈合,但直立活动时腹股沟区疼痛仍存在,给予右髋前上棘上内侧封闭处理,直立活动后腹股沟处疼痛无明显缓解.术后四周病人于池浴时直立活动突然右腹股沟处疼痛消失,行走如常无性功能异常.
作者:吴长安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