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26例临床观察

江鹏;齐保险;谈佳佳;范春云;张心怡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 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 中西医结合疗法, 益气养阴, 活血通络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气阴两虚络阻型糖尿病肾病早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气阴两虚络阻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47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26例及对照组21例.对照组接受降血糖、降血压、抗血小板聚集等西医基础治疗措施,治疗组加服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中药汤剂,观察2组耱尿病肾病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血脂、尿白蛋白(UAlb)、尿肌酐(UCr)、尿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ACR).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和糖尿病肾病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UAlb、UCr、ACR、TC、TG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DL-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治疗后治疗组UAlb、ACR、TC、T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中药可明显提高糖尿病肾病早期疗效.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通腑泄热灌肠法在急症中的应用

    通腑泄热法在临床急症中应用广泛,是“异病同治”的代表性治法.本法可透过肠壁吸收,起效迅速,直捣病灶,也可调畅脏腑气机,给邪气以出路,达到泄热祛邪、恢复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本法在肺部感染、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肠梗阻、急性肾孟肾炎、急性阑尾炎等急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根据组成药物的不同可发挥通腑泄热、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作用,具有疗效可靠、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等特点.故以急性肠梗阻、肺部感染和急性胰腺炎3个典型临床验案说明通腑泄热灌肠法的具体应用.

    作者:李同达;黄烨;林先毅;杨志旭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山药和黄芪的临床配伍意义分析及应用

    山药和黄芪均为临床常用中药,故基于药对配伍原则、药组合特点及现代研究认识等通过研究历代度近现代文献,对山药和黄芪配伍组成的现代科学内涵及其临床运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发现山药和黄芪配伍在补脾滋阴、补气升提和固精止泻、补肺滋阴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并对治疗消渴、胃病、泄泻、咳嗽及气喘等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作用,希望这一结论能对山药和黄芪的临床配伍运用及科研提供参考.

    作者:周滢;舒承倩;唐欣;曾志华;杨军宣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电针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口服雷公藤甲素药动学及肝损指标的影响

    目的:为电针联合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L)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同时减轻TPL所致的肝损提供增效减毒的实验依据.方法:RA模型采用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CFA)建立,运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检测大鼠血浆TPL浓度,试剂盒测定肝匀浆中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活性.结果:针药组大鼠足趾肿胀改善情况好,药物组次之,再者为电针组;在同一时刻电针刺“足三里”后的血药浓度高于单独口服TPL的浓度,TPL的药动学参数:达峰时间(Tmax)提前,峰浓度(Cmax)及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提高;针药组ALT、AST含量及MDA活性均较药物组降低,SOD活性则升高.结论:电针“足三里”可以减轻RA大鼠足趾肿胀,提高TPL的血药浓度,进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同时还可减轻TPL对RA大鼠肝组织的损伤,提高其抗氧化应激能力.

    作者:肖燕;张皓然;陈昊;顾一煌;洪汉青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魏雅川运用—贯煎治疗掌跖脓疱病伴指骨损害病案探析

    通过运用一贯煎加减治疗掌跖脓疱病伴指骨损害病例1例,患者服药9个月后指骨骨质损害得到明显修复,其他临床症状也得到改善,从而取得标本兼得的临床疗效.掌跖脓疱病伴指骨损害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严重者不得不截指作为终治疗选择.本案之所以取得较好效果,关键在于坚持中医治疗观,在中医肝肺“气交”等理论指导下,辨证准确,遣方得当,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本医案在治愈皮肤症状的同时相关骨质损害也得到明显修复,表明中药治疗骨质损害的效果应值得肯定.

    作者:刘理想;赵庆;李志更;徐静;李淑莉;卢贺起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基于现代名老中医经验的风温肺热病常见证候方药规律研究

    目的:基于现代百年名老中医经验文献,挖掘名老中医治疗风温肺热病常见证候的用药规律.方法:基于已建立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期刊肺病数据库》检索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风温肺热病文献研究数据库》,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风温肺热病常见证候有风热犯肺证、肺气阴两虚证、湿热内蕴证、邪入少阳证、气虚湿困证、痰热壅肺证.风热犯肺证常用方剂有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常用药物有苦杏仁、甘草、连翘等,常用药对有苦杏仁与石膏、金银花与桑叶等.肺气阴两虚证常用方剂有生脉散和沙参麦冬汤,常用药物有太子参、杏仁、薏苡仁、麦冬等,常用药对有太子参与麦冬、太子参与苦杏仁等.湿热内蕴证常用方剂有三仁汤和升降散,常用药物有苦杏仁、半夏、蝉蜕等,常用药对有黄芩与苦杏仁、黄芩与半夏.邪入少阳证常用方剂有小柴胡汤,常用药物有半夏、苦杏仁、黄芩等,常用药对有柴胡与黄芩、柴胡与苦杏仁.气虚湿困证常用方剂为参苓白术散,常用药物有白术、半夏、党参等,常用药对有半夏与白术、苦杏仁与白术等,痰热壅肺证常用方剂有泻白散,常用药物有川贝母、栝楼、竹沥等,常用药对有川贝母与栝楼、黄芩与桑白皮.结论:通过对名老中医有关风温肺热病的数据挖掘,归纳出常见证候的方药规律,为指导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张丹丹;马锦地;李庆磊;孙曙明;蔡永敏;李建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中医含数字方剂名称英译探讨

    方剂名的英译是中医翻译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中医药对外传播与推广的关键.首先,本文分析归纳了含数字的方剂名称英译现存的主要问题,如译名数量极有限、译语混乱不一致、译名冗长不达意、文化层面的误译等.其次,从中医方剂名称命名的特点及对外推广的角度,对比剖析了一些常见含数字方剂名称的英译版本,以此抛砖引玉,旨在探讨既能体现方剂名称的医理内容,又能凸显中医文化内涵的翻译策略,从而推进中医方剂名称英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作者:崔娜;田杨;胡永;曲倩倩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出生日期与疾病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发表了有关出生日期与疾病相关性的文章,虽在研究理论及方法上未达成共识,然研究结论具有一定共性,如国内外研究均证实冬季出生者相对于夏季出生者更易患肺系疾病.中医学者从运气禀受角度探讨两者相关性,既符合临床实际,又可进一步深化运气理论的临床应用,因此对国内外部分出生日期与疾病易惠相关性研究的文章做简要概述.

    作者:菅庆林;张洪钧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基于决策树的中医人格体质对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风险的预测研究

    目的:运用决策树模型探讨中医人格及体质类型对2型糖尿病(T2MD)患者伴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五态人格测验、五五体质检测测定85例T2MD患者的中医人格及体质类型并收集其临床指标,运用决策树方法建构中医人格及体质类型预测T2MD患者伴发NAFLD的风险模型.结果:以少阴人格、平人质体质为主要分类节点变量构建的NAFLD患病风险模型经10折交叉验证预测准确度为87.1%,准确率较高,并得到3条预测NAFLD患病风险规则.结论:运用决策树模型可以根据中医人格、体质类型较准确地预测T2MD患者伴发NAFLD的患病风险,有助于中医疾病预测的客观化.

    作者:吕航;王昊;刘媛;杜渐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感染后咳嗽辨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通过对《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年版)》《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学》(统编教材)等权威文献以及学术界近10年发表论文中有关感染后咳嗽辨证状况的比较分析,指出在感染后咳嗽的辨证中存在权威文献辨证分型标准的使用率不高,自拟辨证标准的分型过多、离散度太大等问题,并提出完善感染后咳嗽辨证分型的规范性以及探索其不同阶段证型分布规律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壮健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基于SNAP-25表达的肾虚质大鼠突触可塑性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大鼠海马突触相关蛋白-25(SNAP-25)的表达,揭示肾虚质致突触可塑性降低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猫吓鼠”造模法恐吓受孕母鼠,待产子后继续恐吓仔鼠,从而建立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复合型肾虚质仔鼠模型.补肾药物左、右归丸治疗3个月后,Morris水迷宫检测仔鼠学习记忆能力,ELISA法测定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SNAP-25蛋白表达.结果:Morris水迷宫:模型组潜伏期、总路程、首次穿越目标区时间较空白组长,左、右归丸组较模型组改善;NE含量:模型组较空白组降低,左、右归丸组较模型组升高;SNAP-25表达,模型组较空白组降低,左、右归丸组较模型组上调.结论:肾虚质仔鼠突触可塑性能力减退与SNAP-25表达相关,补肾药物左、右归丸具有改善和提高作用.

    作者:孙理军;孙耀光;孙瑜嬬;张琪;刘熙如;柏云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野蔷薇根醇提物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YT对大鼠AS的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YT低、高剂量组、AL组,灌胃给药90 d,每2周称摄食量和体质量,调整灌胃量;空白组喂标准饲料,其余组高脂饮食联合注射维生素D3并加免疫损伤造成AS;末次给药1h后,取主动脉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比色法检测血清中SOD、MDA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CRP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中sCD40L、ADNP、IL-18、IL-16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IL-6、TNF-α水平.结果:YT低、高剂量组明显改善AS大鼠主动脉壁增厚、脂质沉积,减少泡沫细胞形成及淋巴细胞浸润;YT低剂量组体质量增加幅度、MDA水平显著降低,摄食量显著增加,YT高剂量组IL-18水平显著降低.结论:YT可通过调节脂质过氧化及炎症反应改善AS.

    作者:周红艳;李开言;黄霞;孙为;张薇;王守富;李秋凤;陈阳春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鼻咽癌经络虚实特征研究

    目的:探讨鼻咽癌经络虚实特征.方法:在鼻咽癌高发区广东省中山市将57例自然态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17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采用经络检测仪对2组人群十二经脉特定五输穴进行检测,通过检测生成的能量柱状图分析2组人群的经络虚实特征.结果:鼻咽癌与健康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经络体现在肝经、脾经和肾经,其中肝经表现为实证,脾经和肾经为虚证,而其余9条经络在2组人群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咽癌存在着特征性经络改变,表现为肝经的实证和脾肾经的虚证.

    作者:林葆睿;周小军;魏福垣;何希俊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栝楼果实贮藏过程中糖分与质量的动态分析

    目的:测定栝楼果实在贮藏过程中外现、5-羟甲基糠醛和糖分的动态变化,探究贮藏对栝楼加工的科学机理.方法:按照山东道地栝楼的加工方式,在阴凉处贮藏栝楼果实,定期描述果实的外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糖分的含量.结果:栝楼的新鲜果实在贮藏过程中得到了干燥,由基本成熟到完全成熟,内部逐步形成焦糖色,糖分含量快速升高并趋于平衡,但不产生5-羟甲基糠醛.结论:通过阴凉干燥处的贮藏,可以使栝楼果实得到干燥并变得成熟,有利于耱分的积累,达到道地优质栝搂“糖味浓者为佳”的物质特征,建议栝楼果实采收后采用阴千方式.

    作者:王银娣;孙文;王淳;吴翠;马玉翠;巢志茂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耳穴压豆疗法治疗艾滋病相关失眠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耳穴压豆疗法在艾滋病相关失眠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符合艾滋病失眠诊断标准患者272例,给予耳穴压豆疗法,治疗7、14、21d和28 d,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作为疗效评定.结果:272例患者治疗前后PSQI各因子得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CD4细胞计数在(201 ~300)cell/mm3的患者失眠风险是在100 cell/mm3患者的0.632倍,CD4细胞计数在(301 ~400)cell/mm3的患者失眠风险是在100 cell/mm3患者的0.652倍,> 500 cell/mm3的患者失眠风险是在100 cell/mm3患者的0.679倍.结论:耳穴压豆疗法治疗艾滋病患者失眠具有一定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陈秀敏;郭会军;张敏;刘志斌;金艳涛;许前磊;李政伟;张丽;刘静静;刘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刺老苞根皮含药血清对原代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矿化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刺老苞根皮含药血清对原代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矿化功能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雌性SD大鼠(80只)给予蒸馏水、刺老苞根皮水煎剂高、中、低3种剂量浓度,连续灌胃7d制备含药血清.各组合药血清干预培养成骨细胞,采用微量酶标法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茜素红染色钙化结节并计数,流式PI单染法检测成骨细胞周期.结果:在干预培养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剂量组碱性磷酸酶活性、钙化结节数有所升高,中、高剂量组高于模型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各剂量组G0/G1期、G2/M期明显下降,S期和G2/M+S期明显升高.结论:刺老苞根皮含药血清可通过延长原代成骨细胞S期,促进其增殖、分化及矿化功能的作用.

    作者:依香叫;王松月;李金诚;燕梦云;裴凌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心病治肾”在心血管病证治疗中的作用

    探讨“心病治肾”在心血管病证治疗中的作用.从“心肾相交”和“心肾不交”等方面探讨“心病治肾”的生理和病理基础,从阴虚火旺、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肾虚血瘀等不同证型的病因病机、治法及方药等方面探讨治肾在心血管病证治疗中的临证应用.提出肾中精气亏损导致阴阳失调引起心肾不交是心血管病证发生的主要病机,治肾是其主要治则之一的观点,不仅为“心病治肾”在心血管病证治疗中的推广应用,而且为提高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证的疗效提供了可靠依据.

    作者:袁平;马静;贾承明;王玉珍;薛松妍;姜铭;刘阿庆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补肾益脑灸法通过Wnt信号通路影响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海马神经发生

    目的:基于Wnt信号通路观察补肾益脑灸法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分化标记物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6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西药组和艾灸组5组,采用去势和慢性不可预见刺激结合制备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模型.连续治疗28 d,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变化、动情周期、体质量及糖水消耗实验结果,运用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中的GFAP、Tuj-l、GSK-3β、β-catenin,RT-PCR法检测海马组织中的GSK-3βmRNA、β-catenin mRNA表达.结果:遣模后其他组较空白组表现出抑郁行为,而治疗后抑郁行为好转,西药组、艾灸组及假手术组较模型组海马组织中GFAP、GSK-3β及GSK-3βmRNA的表达量增加,Tuj-1、β-catenin及β-catenin mRNA表达量有所减少.结论:补肾益脑灸法可以通过调节海马Wnt通路GSK-3β、β-catenin的表达调控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定向分化,对围鲍经期抑郁症起到治疗作用.

    作者:邓雪;任路;冷雪;张囡;王旭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脉法赞》文本性质与学术思想初探

    《脉法赞》为关于诊脉法的短篇韵文,收录于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进行中医脉学史整理、研究独诊寸口法的重要早期文本.故从文体风格、思想内容等角度时《脉法赞》的撰作年代、文本性质、学术源流各方面进行考证和探讨,认为其系汉末魏晋之际所撰对“脉法”文书进行总结的文字,内容或与涪翁《诊脉法》相关;其时中医寸口诊脉法理论体系的发展成熟、寸口分部与脏腑对应关系的确立有很大贡献,其学术思想与扁鹊学派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

    作者:谢洲;沈澍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菩人丹调控ob/ob小鼠胰腺组织信号传导机制探索

    目的:应用信号通路磷酸化广谱筛选抗体芯片技术探索菩人丹调控ob/ob小鼠糖尿病前期病变,减缓T2DM进程的可能信号通路及具体调变位点.方法:以肥胖、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ob/ob小鼠为糖尿病前期模型,利用信号通路磷酸化广谱筛选抗体芯片分析筛选空白组、模型组及菩人丹干预组胰腺组织的磷酸化修饰差异蛋白.结果:菩人丹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共筛选发现61个同空白组趋势一致的磷酸化修饰差异蛋白,PANTHER软件对其进行生物学功能分类,发现多参与机体的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应激反应、生物调控、发育过程及免疫系统过程,DAVID软件进行Pathway通路富集,导入Cytoscape 3.2.1软件进行通路间关系网络互作分析,确认了ob/ob小鼠糖尿病前期的部分磷酸化修饰差异蛋白所涉及的关键通路.结论:菩人丹干预糖尿病前期病变,延缓T2DM病程发展,主要与胰岛素信号、mTOR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凋亡、自噬通路及Ca2+通路等密切相关.

    作者:陈书;苏冷高娃;张耀丹;白颖慧;鲁碧楠;庞宗然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五脏者气化之器也

    中西医内脏目视所指相同或相近,但概念却有根本差异,中医五脏概念是困扰业界一个世纪的难解谜团.故重点剖析五脏概念形成的过程、方法和概念内涵,提出古人对五脏的认识,即从脏之形器入手,取其物象而比类,由意象而法象,是一个特有的功能概念,并进入精气-阴阳-五行推理模式,形成五脏理论.因其由器而名,行气化之实,而其实又寄之于器,故五脏可称气化之器.此外,还对气化之器的名实作了深度理论解析和临证实用之探讨,指出“气化之器”重在气化,而“器”之意则使功能稳定化、结构化,因而五脏是一种结构性功能概念,其实质属于系统概念,并成为中医系统生命观的核心.至于应用既可引导我们运用“以象”法则熟练、准确地辨识五脏的病机、病证,提高诊治水平,又有助于深入把握生命的气化法则,升华业界的医学境界.

    作者:烟建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