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感染后咳嗽辨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壮健

关键词:感染后咳嗽, 辨证规范, 思路, 方法
摘要:通过对《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年版)》《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学》(统编教材)等权威文献以及学术界近10年发表论文中有关感染后咳嗽辨证状况的比较分析,指出在感染后咳嗽的辨证中存在权威文献辨证分型标准的使用率不高,自拟辨证标准的分型过多、离散度太大等问题,并提出完善感染后咳嗽辨证分型的规范性以及探索其不同阶段证型分布规律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山药和黄芪的临床配伍意义分析及应用

    山药和黄芪均为临床常用中药,故基于药对配伍原则、药组合特点及现代研究认识等通过研究历代度近现代文献,对山药和黄芪配伍组成的现代科学内涵及其临床运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发现山药和黄芪配伍在补脾滋阴、补气升提和固精止泻、补肺滋阴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并对治疗消渴、胃病、泄泻、咳嗽及气喘等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作用,希望这一结论能对山药和黄芪的临床配伍运用及科研提供参考.

    作者:周滢;舒承倩;唐欣;曾志华;杨军宣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冠心病血瘀证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从表现遗传学研究探讨冠心病血瘀证的证候实质,主要包括DNA甲基化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两个方面.DNA甲基化的调控方式具有整体、可逆、间接的特点,而非编码RNA的调节方式具有广泛、多样、复杂的特点.总体而言,表观遗传学调控的时间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明显,调节方式相对间接,充分体现基因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其中渗透着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的思想,为研究中医证候实质与中药作用机制提供了合作平台.

    作者:陈光;高嘉良;刘咏梅;王阶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基于决策树的中医人格体质对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风险的预测研究

    目的:运用决策树模型探讨中医人格及体质类型对2型糖尿病(T2MD)患者伴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五态人格测验、五五体质检测测定85例T2MD患者的中医人格及体质类型并收集其临床指标,运用决策树方法建构中医人格及体质类型预测T2MD患者伴发NAFLD的风险模型.结果:以少阴人格、平人质体质为主要分类节点变量构建的NAFLD患病风险模型经10折交叉验证预测准确度为87.1%,准确率较高,并得到3条预测NAFLD患病风险规则.结论:运用决策树模型可以根据中医人格、体质类型较准确地预测T2MD患者伴发NAFLD的患病风险,有助于中医疾病预测的客观化.

    作者:吕航;王昊;刘媛;杜渐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五脏者气化之器也

    中西医内脏目视所指相同或相近,但概念却有根本差异,中医五脏概念是困扰业界一个世纪的难解谜团.故重点剖析五脏概念形成的过程、方法和概念内涵,提出古人对五脏的认识,即从脏之形器入手,取其物象而比类,由意象而法象,是一个特有的功能概念,并进入精气-阴阳-五行推理模式,形成五脏理论.因其由器而名,行气化之实,而其实又寄之于器,故五脏可称气化之器.此外,还对气化之器的名实作了深度理论解析和临证实用之探讨,指出“气化之器”重在气化,而“器”之意则使功能稳定化、结构化,因而五脏是一种结构性功能概念,其实质属于系统概念,并成为中医系统生命观的核心.至于应用既可引导我们运用“以象”法则熟练、准确地辨识五脏的病机、病证,提高诊治水平,又有助于深入把握生命的气化法则,升华业界的医学境界.

    作者:烟建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中医基础理论视觉化的探讨与研究

    信息视觉化是视觉设计领域中近年被越来越关注的新领域,中医基础理论的视觉化,把抽象的中医内涵和基础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能够打破人们了解和学习中医的阻碍.故研究目前中医基础理论表现的现状,比较视觉化的不同实施方向,包括图片展示、视频录制、动画制作等,发觉动漫的形式在表现中医基础理论方面有着可塑性强、元素丰富、通俗易懂、视觉识别率高等优势,因此利用动漫形式表现中医基础知识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由此阐述中医基础理论视觉化的可行性和多种设计思路.

    作者:苏传琦;王旭东;佘侃侃;崔成韵;王珍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基于SNAP-25表达的肾虚质大鼠突触可塑性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大鼠海马突触相关蛋白-25(SNAP-25)的表达,揭示肾虚质致突触可塑性降低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猫吓鼠”造模法恐吓受孕母鼠,待产子后继续恐吓仔鼠,从而建立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复合型肾虚质仔鼠模型.补肾药物左、右归丸治疗3个月后,Morris水迷宫检测仔鼠学习记忆能力,ELISA法测定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SNAP-25蛋白表达.结果:Morris水迷宫:模型组潜伏期、总路程、首次穿越目标区时间较空白组长,左、右归丸组较模型组改善;NE含量:模型组较空白组降低,左、右归丸组较模型组升高;SNAP-25表达,模型组较空白组降低,左、右归丸组较模型组上调.结论:肾虚质仔鼠突触可塑性能力减退与SNAP-25表达相关,补肾药物左、右归丸具有改善和提高作用.

    作者:孙理军;孙耀光;孙瑜嬬;张琪;刘熙如;柏云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刘玉洁运用调更解郁方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经验

    总结刘玉洁教授运用调更解郁方治疗热郁少阳型围绝经期抑郁症临床经验.围绝经期抑郁症(Menopause Depression)是处在围绝经期的女性常伴发的一种精神情感障碍.在这一特殊时期,女性可能经历来自生理、心理及社会各方面的转变,长期的精神压力与心理负担极易造成部分围绝经期女性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终发展为围绝经期抑郁症.刘玉洁教授认为情志不遂、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是围绝经期抑郁症的重要病因病机,治疗以和解少阳、通阳泻热、重镇安神为主,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疗效.

    作者:韩佳;苏莉莉;闫昕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耳穴压豆疗法治疗艾滋病相关失眠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耳穴压豆疗法在艾滋病相关失眠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符合艾滋病失眠诊断标准患者272例,给予耳穴压豆疗法,治疗7、14、21d和28 d,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作为疗效评定.结果:272例患者治疗前后PSQI各因子得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CD4细胞计数在(201 ~300)cell/mm3的患者失眠风险是在100 cell/mm3患者的0.632倍,CD4细胞计数在(301 ~400)cell/mm3的患者失眠风险是在100 cell/mm3患者的0.652倍,> 500 cell/mm3的患者失眠风险是在100 cell/mm3患者的0.679倍.结论:耳穴压豆疗法治疗艾滋病患者失眠具有一定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陈秀敏;郭会军;张敏;刘志斌;金艳涛;许前磊;李政伟;张丽;刘静静;刘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基于《黄帝内经》《难经》再探“阴火”

    关于“阴火”理论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难经》以及李东垣相关著作的研究,认为李东垣之阴火理论是在继承《内经》《难经》基础上的一次理论整合与创新,并提出“阴火-三焦-脾胃-元气”模式,将阴火与脾胃、元气、三焦联系起来,从整体上对阴火理论概念进行了阐明.

    作者:何伟峰;李舒婷;黄显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中医含数字方剂名称英译探讨

    方剂名的英译是中医翻译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中医药对外传播与推广的关键.首先,本文分析归纳了含数字的方剂名称英译现存的主要问题,如译名数量极有限、译语混乱不一致、译名冗长不达意、文化层面的误译等.其次,从中医方剂名称命名的特点及对外推广的角度,对比剖析了一些常见含数字方剂名称的英译版本,以此抛砖引玉,旨在探讨既能体现方剂名称的医理内容,又能凸显中医文化内涵的翻译策略,从而推进中医方剂名称英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作者:崔娜;田杨;胡永;曲倩倩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针刺联合常规西药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联合常规西药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方法:通过检索有关针刺联合常规西药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提取,并通过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7项研究纳入评价,通过分析发现针刺所选用的腧穴以内关、心俞、膻中为主,位置临近心胸,经络联通心胸,具有宽胸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效.与常规西药组比较,针刺联合常规西药组心绞痛缓解率显著提高,心电图有效率显著提高,动态心电图平均心肌缺血时间显著缩短.结论:以“宽胸理气、活血止痛”为指导的针刺疗法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短期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对远期预后的作用尚待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作者:李珩;肖宁;邵明璐;李洋;谭奇纹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黄帝内经》中“汗”的内涵简析

    为在教学和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汗”的相关理论,系统梳理、分析《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有关“汗”的记载,归纳了“汗”的5种内涵,分别是人体生理、病理产物、病因、预后依据及治法.作为生理、病理产物,影响汗出量多少的原因很多(其中病理性汗出的病因包括表、里、寒、热、虚、实等),但从发生机制来看,都影响了汗出来源津液、动力阳气、通路腠理三要素.相较于表里,以三要素为纲目归类病理性汗出的病因更符合临床诊断思路.因此,后人将《内经》中描述脉象及汗出表现的“阳加于阴谓之汗”赋予汗出机制的新内涵.另外《内经》非常重视汗出动态变化对疾病发展的影响,并作为诊断、预后的重要依据,而这部分现今很少被提及,值得今人重视.

    作者:于晓飞;王醊恩;董正平;王斌胜;王科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心病治肾”在心血管病证治疗中的作用

    探讨“心病治肾”在心血管病证治疗中的作用.从“心肾相交”和“心肾不交”等方面探讨“心病治肾”的生理和病理基础,从阴虚火旺、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肾虚血瘀等不同证型的病因病机、治法及方药等方面探讨治肾在心血管病证治疗中的临证应用.提出肾中精气亏损导致阴阳失调引起心肾不交是心血管病证发生的主要病机,治肾是其主要治则之一的观点,不仅为“心病治肾”在心血管病证治疗中的推广应用,而且为提高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证的疗效提供了可靠依据.

    作者:袁平;马静;贾承明;王玉珍;薛松妍;姜铭;刘阿庆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范冠杰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用药规律研究

    目的:研究范冠杰教授运用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用药规律,总结归纳治疗本病的辨证思路.方法:通过广东省中医院病例系统进行信息采集,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数据库,用频数分析方法分析中医治疗该病的用药规律.结果:范冠杰教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薏苡仁、土茯苓、车前草、百合、土贝母、忍冬藤,居于前列的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结论:范冠杰教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常用寒性药佐以温通,辅以平和之品.药味上甘苦辛淡合用以发挥缓急止痛、清热除湿、行气活血之功,多从肝论治、补肝和血及舒筋和络.

    作者:唐咸玉;谢雯雯;范冠杰;孙璐;何柳;何嘉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野蔷薇根醇提物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YT对大鼠AS的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YT低、高剂量组、AL组,灌胃给药90 d,每2周称摄食量和体质量,调整灌胃量;空白组喂标准饲料,其余组高脂饮食联合注射维生素D3并加免疫损伤造成AS;末次给药1h后,取主动脉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比色法检测血清中SOD、MDA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CRP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中sCD40L、ADNP、IL-18、IL-16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IL-6、TNF-α水平.结果:YT低、高剂量组明显改善AS大鼠主动脉壁增厚、脂质沉积,减少泡沫细胞形成及淋巴细胞浸润;YT低剂量组体质量增加幅度、MDA水平显著降低,摄食量显著增加,YT高剂量组IL-18水平显著降低.结论:YT可通过调节脂质过氧化及炎症反应改善AS.

    作者:周红艳;李开言;黄霞;孙为;张薇;王守富;李秋凤;陈阳春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脉法赞》文本性质与学术思想初探

    《脉法赞》为关于诊脉法的短篇韵文,收录于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进行中医脉学史整理、研究独诊寸口法的重要早期文本.故从文体风格、思想内容等角度时《脉法赞》的撰作年代、文本性质、学术源流各方面进行考证和探讨,认为其系汉末魏晋之际所撰对“脉法”文书进行总结的文字,内容或与涪翁《诊脉法》相关;其时中医寸口诊脉法理论体系的发展成熟、寸口分部与脏腑对应关系的确立有很大贡献,其学术思想与扁鹊学派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

    作者:谢洲;沈澍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护脉散对静脉炎小鼠血管内皮E-selectin、ICAM-1表达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护脉散对长春瑞滨致静脉炎小鼠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尾静脉注射长春瑞滨致小鼠静脉炎模型,采用预防和治疗两种方式给予低、中、高剂量护脉散,以多磺酸黏多糖乳膏为阳性对照药物,比较各组小鼠鼠尾肿胀度变化,观察各组小鼠尾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选择素(E-selectin)、P-选择素(P-selectin)、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表达变化.结果:不同剂量护脉散均能减轻静脉炎小鼠鼠尾炎性肿胀,疗效呈剂量依赖性.模型组小鼠E-selectin和ICAM-1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护脉散高剂量预防组和治疗组小鼠E-selectin和ICAM-1的表达量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给药前后各组小鼠P-selectin及VCAM-1均未见阳性表达.结论:E-selectin和ICAM-1参与了长春瑞滨致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护脉散”能抑制长春瑞滨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E-selectin和ICAM-1的表达,从而有效防治静脉炎.

    作者:邱敏;刘莉;邹文娟;孙科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魏雅川运用—贯煎治疗掌跖脓疱病伴指骨损害病案探析

    通过运用一贯煎加减治疗掌跖脓疱病伴指骨损害病例1例,患者服药9个月后指骨骨质损害得到明显修复,其他临床症状也得到改善,从而取得标本兼得的临床疗效.掌跖脓疱病伴指骨损害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严重者不得不截指作为终治疗选择.本案之所以取得较好效果,关键在于坚持中医治疗观,在中医肝肺“气交”等理论指导下,辨证准确,遣方得当,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本医案在治愈皮肤症状的同时相关骨质损害也得到明显修复,表明中药治疗骨质损害的效果应值得肯定.

    作者:刘理想;赵庆;李志更;徐静;李淑莉;卢贺起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李丽芸辨治不孕症的临床用药规律研究

    目的:分析李丽芸教授辨治女性不孕症的用药规律,总结其对本痛的临床辩证论治思路.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方药检索、专家阐释、类方查找、专家认证过程,对其临床验方进行方理及类方比较研究,应用频数统计、Apriori算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其治疗的137例不孕症病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在对742张处方统计分析中发现,使用频率高的方为8、3、1方,补血药、补阳药、活血化瘀药物使用频率高>10%,30~40岁患者常用25、19、2方,排卵障碍患者常用19、16、26方,月经期擅用10方,卵泡期撞用3方,黄体期擅用8方,并挖掘出8个常用药对.结论:李丽芸教授辨治不孕症重视肾与命门,次及脾胃,以肝为先天之思路,善用分期、分时结合治疗模式辨治.

    作者:温丹婷;张茜;张戈;欧爱华;曹立幸;王小云;徐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补肾益脑灸法通过Wnt信号通路影响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海马神经发生

    目的:基于Wnt信号通路观察补肾益脑灸法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分化标记物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6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西药组和艾灸组5组,采用去势和慢性不可预见刺激结合制备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模型.连续治疗28 d,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变化、动情周期、体质量及糖水消耗实验结果,运用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中的GFAP、Tuj-l、GSK-3β、β-catenin,RT-PCR法检测海马组织中的GSK-3βmRNA、β-catenin mRNA表达.结果:遣模后其他组较空白组表现出抑郁行为,而治疗后抑郁行为好转,西药组、艾灸组及假手术组较模型组海马组织中GFAP、GSK-3β及GSK-3βmRNA的表达量增加,Tuj-1、β-catenin及β-catenin mRNA表达量有所减少.结论:补肾益脑灸法可以通过调节海马Wnt通路GSK-3β、β-catenin的表达调控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定向分化,对围鲍经期抑郁症起到治疗作用.

    作者:邓雪;任路;冷雪;张囡;王旭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