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莉;王明杰;王丽娟;王飞;李斌
衔接是保证语篇行文流畅、意义表述完整及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加之古汉语自身文辞凝练、结构复杂等特征,势必反映在衔接机制的运用上.故立足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通过对中医典籍《金匮要略》汉英译本进行定量定性对比分析,着重论述语法、词汇两大类衔接机制在《金匮要略》汉英译本中的体现、差异及缘由,并结合实例探讨英译过程中如何对各衔接手段进行有效识别和重构,以促进中医典籍英译实现大化传真.
作者:曲琳琳;张斌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在恶性肿瘤的发展进程中,Twist对多条通路均有调节作用,是作为节点调控的重要靶点.Twist转录因子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碱性螺旋-环-螺旋分子,其异常表达在恶性肿瘤中可诱导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肿瘤干细胞表型形成、能量代谢重调等诸多方面,可能成为诊断及预后的新指标.目前各种研究发现,中药可通过引起Twist表达改变抑制肿瘤进展,故将针对Twist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机制新进展及相关中医药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未来研究提供新思路.
作者:王婧筱;周天;胡凯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通过分析儿童肝脓肿术后持续高热案、顽固恶风多汗案、麻醉意外神昏案巧治多寐案,反映了黄九龄主任医师治疗疑难杂病倡导经典的指引作用,善于明辩寒热,精于平调气机;把握主证,切中核心病机,用药精简;构思巧妙,异病同治.
作者:雷枭 刊期: 2017年第10期
饮食损伤是产生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金元医家李东垣认为饮食损伤“分之为二,饮也、食也”.就是说饮食损伤应以饮伤与食伤分别而论.通过对古代文献分析,结合临床实践认为饮伤即引饮不当产生的机体损伤,其致病因素分别是过饮、久饮、劣饮、偏饮、乱饮所伤;食伤即服食不当产生的机体损伤,其致病的因素是多食、偏食、误食、少食、强食所伤,从而对饮食损伤的病因进行了细化,为临床治疗饮食损伤病证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王东坡;丁雷 刊期: 2017年第10期
清·郑钦安《医法圆通》是一部以阴阳为纲、以《伤寒论》六经辨证为基础,重点论述三阴病理论、辨证、治疗和预后的专著,其中尤以少阴病的温阳法为著,以善于“四逆辈方”为常,被后世称为“火神派”的开山之作.然在用大剂量热性药物治疗阳虚阴盛病证而出现种种“反常”现象,郑氏特列《服药须知》专篇.故通过整理郑钦安著作、结合《伤寒论》《灵枢》原文以及后世该学派医家的文献,总结出在扶阳治疗过程中出现种种异常表现的本质,为扶阳法及四逆辈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庄灿;李红 刊期: 2017年第10期
桂枝汤被称为“伤寒第一方”,张仲景在遣方用药、饮食调护中时时以固护脾胃为重.多数医家认为桂枝汤为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方,现代方剂学亦把其归入解表剂之列.然而对桂枝汤平补阴阳、建中补虚的作用重视不足,故从桂枝汤方义及其加味方论述其补益中焦作用.桂枝汤方中的5味组成均为温补中焦之品,其中桂、姜、枣、草皆为厨中常用之品,均能鼓舞胃气,有健脾开胃之功.桂枝汤实为调补脾胃之方,通过温补脾胃从而达到启化源、滋营卫、益气血、和阴阳、补脏腑、祛病邪之目的.
作者:张敏;张雪亮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独正杆接骨膏外用对家兔骨折愈合过程中BMPR-1A、BMPR-1B mRNA表达的影响,分析其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30只家兔桡骨骨折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实验组在其患处外敷独正杆接骨膏并用小夹板固定,对照组不使用药物仅常规消毒后进行小夹板固定.分别于治疗后第3、6、10周每组随机抽取5只行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处死家兔取患处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家兔骨组织中BMPR-1A、BMPR-1B mRNA的含量,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家兔第3、10周患处骨组织标本中BMPR-1A、BMPR-1B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独正杆接骨膏外用可在骨折愈合早期促进骨组织中BMPR-1A、BMPR-1BmRNA的表达,同时可以维持晚期的表达量,延缓衰减趋势,促进骨折愈合.
作者:黄琼;向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评估调周法单独或联合COS对改善PCOS生殖障碍的疗效.方法:利用Review Manager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调周法治疗PCOS不孕症的随杌对照试验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文献.结果:调用法+COS vs COS:前者临床妊娠率、排卵率、排卵前子宫内膜厚度、总有效率均显著升高,OHSS发生率显著下降,但两者双胎妊娠率、LUFS率、未启动周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周法vs COS:前者总有效率升高,两者排卵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调周法可有效改善PCOS生殖障碍,提高COS周期临床妊娠率与排卵率,增加排卵前子宫内膜厚度,降低OHSS发生.
作者:陈婕;谈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索名老中医黄永生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方法:以黄永生教授门诊病例为数据源,采用频教分析及聚类分析确定处方中的核心药物组合.结果:共收集治疗冠心病初诊处方659则,总用药频次为13673次,共使用190味药,39味核心药物,占总用药频次的88.94%.对39味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出三类核心处方.结论:黄永生教授治疗冠心病组方特色鲜明,多采用滋肾疏肝、温阳益气、利湿化痰法治疗及预防冠心病,其用药规律体现其临床治疗冠心病是基于“先天伏寒”与“瘀能化水”的理论.
作者:姜丽红;李俊;魏岩 刊期: 2017年第10期
自张洁古在《珍珠囊》[1]中记载:“牡丹皮,手厥阴、足少阴治无汗骨蒸也;地骨皮,手少阳、足少阴治有汗骨蒸也”以来,后世本草亦多从之.然对于为何牡丹皮能疗无汗骨蒸而地骨皮治有汗骨蒸的原因,却少有医家提及.后世学者对此看法莫衷一是,有言丹皮地骨皮均可治疗有汗和无汗骨蒸不必分之者;有言丹皮长于清实热,地骨皮善于除虚热者……鉴于此种情况,笔者通过对骨蒸的病因病机、二药的药性以及古人处方中对于二药的运用进行剖析,发现其原因在于:丹皮入血分,活血而泻血中伏火,故能疗无汗骨蒸;地骨皮走气分,育阴而清气分虚火,故能治有汗骨蒸.
作者:孙敬辉;王承龙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中医理论术语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是中医精华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对养生及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中医在养生、保健、治病中有着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中医科普文本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中医理论术语的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科普文本的阅读.故主要阐述中医理论术语的模糊性及其成因,探讨中医理论术语模糊性对中医科普文本易读性的影响并提出改进的措施,以期为促进中医科普文本的传播提供可行方案.
作者:马彦敏;孟静岩;马佐英;袁卫玲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耳穴压豆疗法对艾滋病失眠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状况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符合艾滋病失眠诊断标准患者272例给予耳穴压豆疗法,使用WHOQOL-HIV-BREF中文简表对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调查,计算生存质量总分及各领域得分.结果:艾滋病失眠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各个领域得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除心理领域外各领域得分及总得分都较常模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婚姻情况、文化程度及CD4+T细胞计数对患者各个领域及总得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多因素结果分析显示生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精神世界领域及总分与年龄呈正相关,生理领域、精神世界领域及总分与性别呈正相关,心理领域、环境领域与学历呈正相关,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精神世界领域及总分与婚况呈负相关,CD4+T细胞计数与各个领域及总分呈正相关.结论:耳穴压豆疗法可改善艾滋病患者失眠症状,且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张敏;陈秀敏;金艳涛;李政伟;张丽;刘静静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诱发小鼠背部接触性皮炎模型制备及评价方法.方法:以经典的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发的小鼠背部接触性皮炎模型作为参照,制备不同穴位贴敷方法诱发的小鼠背部接触性皮炎模型,观察皮损肉眼下及光镜下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肉眼下穴位贴敷造模小鼠皮损与DNFB造模小鼠皮损颜色、形态、质地等相似,符合接触性皮炎肉眼下表现.光镜下皮损组织病理学均示穴位贴敷诱发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皮损皮肤表皮角质层破坏,真皮层炎细胞浸润与DNFB诱发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表现存在高度相似性,符合接触性皮炎的病理学改变.结论:成功建立穴位贴敷诱发的小鼠背部接触性皮炎模型,以肉眼下及光镜下病理作为评价方法.
作者:刘兰英;吴嘉龄;王和生;吴文忠;张聪;刘成勇;秦珊;陈栋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原文为依据,发掘出“发手束悗”是一种古老的治疗手法,其操作核心在于重力压迫脐旁腹主动脉和腹股沟股动脉并快速松手,使热感产生和下传.对于该手法的中医治疗机理,依据《内经》冲脉等条文入手,认为寒气客于冲脉,痹阻血脉,需用温热驱寒治血脉.又由于冲脉是巨脉不能针刺,于是施以手法使热气通、血气行.其治疗机制的现代研究方面,主要是改善病肢微循环、调节交感神经网络,加快脊柱椎管内外的血液循环和脑脊液循环等,从而激活组织的自愈力.
作者:傅平;黄智远;樊效鸿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形似“六度分离”的小世界网络广泛存在于真实世界.故基于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即以经穴为节点,将经穴间因主治相同产生的联系抽象为连边.使用现行教材中的经穴与主治数据,对经穴主治表述进行规范化预处理,按经穴间有相同主治则形成连边的构建原理形成经穴-主治的复杂网络.计算出该网络具备高聚类系数和低平均路径长度等特征,定量证明以经穴为节点、主治作为连边的网络呈现小世界效应,并首次提出“十四经特异性”的概念且给出定量分析数据.为定量研究经脉及经穴间联系提供新的手段,促进经穴相关性研究进入统计学层次,并为数字经络智能针灸机器人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徐天成;李诗园;徐先红;卢梦叶;林祺;孙建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半夏为张仲景《金匮要略》常用之药,并常以半夏之燥燥湿化痰,温化寒痰、寒饮;以半夏之降降逆止呕、降逆平喘、降逆平冲,以治疗各种气机上逆之证;以半夏之散散结化痰、散结除痞、散结通痹、散结行滞.通过不同配伍,灵活组方,广泛治疗多种疾病,遣方用药之妙堪称后世典范,充分体现了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
作者:李博文;高长玉;王聪;张成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刺山柑总生物碱对系统性硬皮病(SSc)小鼠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Endoglin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9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青霉胺组及刺山柑总生物碱低、中、高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背部皮下注射盐酸博莱霉素建立SSc模型.成模后给药8周,ELISA法测定小鼠皮肤和肺组织α-SMA、皮肤组织Endoglin和血清MMP-1、IL-6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皮肤和肺组织α-SMA、皮肤组织Endoglin和血清IL-6水平升高,血清MMP-1水平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刺山柑总生物碱高剂量组α-SMA、Endoglin和IL-6水平降低,MMP-1水平升高.结论:刺山柑总生物碱可减少SSc α-SMA表达,降低Endoglin和IL-6的异常升高,升高MMP-1水平,改善SSc组织纤维化.
作者:康小龙;何承辉;卢军;刘晶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全国名老中医毛德西教授以“阳微阴弦”定冠心病“本虚标实”病机,认为冠心病多虚实夹杂证候.临床上选方用药有自己独到见解,遵古而有突破,如根据心气亏虚程度不同选用不同参类,以宽胸丸治疗胸痹寒凝心脉证,以真武汤治疗心阳不振胸痹,以消瘰丸治疗三高引起的冠心病.同时根据冠心病的病机,历代医家的认识,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五参顺脉方治疗冠心病,该方以益气养阴为基础,兼有活血、理气、化湿、安神等功效,以原方或加减方治疗各证型冠心病效果显著.
作者:曾垂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中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思维结构和语言特点.在传统医学日益走向国际化的今天,如何做好中医药英语翻译工作已经成为广大中医译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故对德国翻译家汉斯·威密尔提出的功能主义目的论进行了深入分析,详述目的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以及在其指导下对中医病证名称、中医方剂名称以及中医药文献的翻译策略.目的论应用于中医药翻译中,以翻译目的为首要原则,既充分考虑译文受众的接受性,又保留了源语的文化内涵,对提高中医药英译的可读性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于洋;高峰;尹雪梅 刊期: 2017年第10期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AS)是引起低血糖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以机体免疫异常为基础.中医学“脾”“肾”与现代医学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证实,中医学“脾”“肾”是机体免疫的基础.结合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明确了健脾、补肾、益气、温阳等中药具有促进免疫细胞增殖及活性、调节T细胞亚群平衡、促进免疫活性物质表达等多靶点免疫调节作用.笔者通过临床实践探索认为,脾肾两虚是IAS的中医基本病机,IAS的中医辨治以培补脾肾为基本治法,重用健脾补肾方药,在辨证施治的同时多靶点调控免疫系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标本兼治,临床收效甚佳.
作者:张锦明;黄国圣;曾慧妍 刊期: 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