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下《金匮要略》衔接机制对比研究

曲琳琳;张斌

关键词:《金匮要略》, 衔接机制, 定性定量研究, 英译
摘要:衔接是保证语篇行文流畅、意义表述完整及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加之古汉语自身文辞凝练、结构复杂等特征,势必反映在衔接机制的运用上.故立足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通过对中医典籍《金匮要略》汉英译本进行定量定性对比分析,着重论述语法、词汇两大类衔接机制在《金匮要略》汉英译本中的体现、差异及缘由,并结合实例探讨英译过程中如何对各衔接手段进行有效识别和重构,以促进中医典籍英译实现大化传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急性盆腔炎(湿毒壅盛兼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 例急性盆腔炎(湿毒壅盛兼血瘀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联用组53例,对照组给予头孢西丁钠+盐酸多西环素静脉滴注治疗,联用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盆腔超声检查、血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并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及复发情况.结果:联用组治疗后中医症状(除头痛外)分级量化积分、盆腔超声检查、血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联用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联用组的复发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急性盆腔炎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降低疾病复发,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高金鸟;黄秀锦;李芳;高锦丽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半夏在《金匮要略》中的配伍运用规律

    半夏为张仲景《金匮要略》常用之药,并常以半夏之燥燥湿化痰,温化寒痰、寒饮;以半夏之降降逆止呕、降逆平喘、降逆平冲,以治疗各种气机上逆之证;以半夏之散散结化痰、散结除痞、散结通痹、散结行滞.通过不同配伍,灵活组方,广泛治疗多种疾病,遣方用药之妙堪称后世典范,充分体现了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

    作者:李博文;高长玉;王聪;张成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儒门事亲》汗吐下理论特色研究

    《儒门事亲》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所著,主要论述了张子和攻邪的学术主张及独特的治疗理论.张子和不局限于传统的汗吐下三法,建立了汗之开其玄府、吐之令其调达、下之推陈致新的理论框架,拓展了中医的辨证思路,对中医理论和临证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不拘泥古法,勇于创新,精于辨证,知常达变,不仅纠正了当时滥用温补的不良风气,更是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追求的宝贵财富.作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之一,故着重挖掘张子和独特的治疗理论框架,以探寻张子和汗吐下三法的理论特色.

    作者:马丹;傅海燕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浅谈郑钦安《医法圆通·服药须知》内涵

    清·郑钦安《医法圆通》是一部以阴阳为纲、以《伤寒论》六经辨证为基础,重点论述三阴病理论、辨证、治疗和预后的专著,其中尤以少阴病的温阳法为著,以善于“四逆辈方”为常,被后世称为“火神派”的开山之作.然在用大剂量热性药物治疗阳虚阴盛病证而出现种种“反常”现象,郑氏特列《服药须知》专篇.故通过整理郑钦安著作、结合《伤寒论》《灵枢》原文以及后世该学派医家的文献,总结出在扶阳治疗过程中出现种种异常表现的本质,为扶阳法及四逆辈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庄灿;李红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中医“矢气”学术源流探析

    矢气早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咳在小肠则表现为矢气;其次是张仲景在阳明篇“转矢气”的虚实病机认识,用承气汤试探“转矢气”“不转矢气”,从而避免误下伤正,后世医家通过临床辨证认为矢气与脏腑、湿浊内盛有关.

    作者:潘赐明;李振汉;吴元洁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耳穴压豆疗法治疗艾滋病失眠患者前后生存质量评价

    目的:探讨耳穴压豆疗法对艾滋病失眠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状况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符合艾滋病失眠诊断标准患者272例给予耳穴压豆疗法,使用WHOQOL-HIV-BREF中文简表对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调查,计算生存质量总分及各领域得分.结果:艾滋病失眠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各个领域得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除心理领域外各领域得分及总得分都较常模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婚姻情况、文化程度及CD4+T细胞计数对患者各个领域及总得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多因素结果分析显示生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精神世界领域及总分与年龄呈正相关,生理领域、精神世界领域及总分与性别呈正相关,心理领域、环境领域与学历呈正相关,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精神世界领域及总分与婚况呈负相关,CD4+T细胞计数与各个领域及总分呈正相关.结论:耳穴压豆疗法可改善艾滋病患者失眠症状,且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张敏;陈秀敏;金艳涛;李政伟;张丽;刘静静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刺山柑总生物碱对系统性硬皮病小鼠Endoglin等影响

    目的:观察刺山柑总生物碱对系统性硬皮病(SSc)小鼠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Endoglin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9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青霉胺组及刺山柑总生物碱低、中、高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背部皮下注射盐酸博莱霉素建立SSc模型.成模后给药8周,ELISA法测定小鼠皮肤和肺组织α-SMA、皮肤组织Endoglin和血清MMP-1、IL-6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皮肤和肺组织α-SMA、皮肤组织Endoglin和血清IL-6水平升高,血清MMP-1水平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刺山柑总生物碱高剂量组α-SMA、Endoglin和IL-6水平降低,MMP-1水平升高.结论:刺山柑总生物碱可减少SSc α-SMA表达,降低Endoglin和IL-6的异常升高,升高MMP-1水平,改善SSc组织纤维化.

    作者:康小龙;何承辉;卢军;刘晶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肾着”病名考辨

    通过对甘姜苓术汤理法方药分析得出肾着病的发病与五脏相关,其根本在肾;其临床表现虽多,但均为肾阳不足、寒湿之邪侵犯肾之外府所致,用药体现“见肾之病,知脾所传,当先实脾”“下病上取”“先后天资生”等思想,这些思想无不与肾有关,故张仲景将该病命名为肾着病,是杂病脏腑辩证重要性的具体体现.

    作者:林连美;李云海;刘建忠;田玉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黄永生治疗冠心病用药规律研究

    目的:探索名老中医黄永生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方法:以黄永生教授门诊病例为数据源,采用频教分析及聚类分析确定处方中的核心药物组合.结果:共收集治疗冠心病初诊处方659则,总用药频次为13673次,共使用190味药,39味核心药物,占总用药频次的88.94%.对39味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出三类核心处方.结论:黄永生教授治疗冠心病组方特色鲜明,多采用滋肾疏肝、温阳益气、利湿化痰法治疗及预防冠心病,其用药规律体现其临床治疗冠心病是基于“先天伏寒”与“瘀能化水”的理论.

    作者:姜丽红;李俊;魏岩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下《金匮要略》衔接机制对比研究

    衔接是保证语篇行文流畅、意义表述完整及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加之古汉语自身文辞凝练、结构复杂等特征,势必反映在衔接机制的运用上.故立足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通过对中医典籍《金匮要略》汉英译本进行定量定性对比分析,着重论述语法、词汇两大类衔接机制在《金匮要略》汉英译本中的体现、差异及缘由,并结合实例探讨英译过程中如何对各衔接手段进行有效识别和重构,以促进中医典籍英译实现大化传真.

    作者:曲琳琳;张斌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孤抄本《养生必用方》考

    《养生必用方》全称《古今录验养生必用方》,作者为北宋名医初虞世,今宋刻本不传,仅存清-叶廷琯抄本.该书刊行之后被多种方书引用,笔者对比各家引文发现,现存孤抄本在抄录过程中存在内容缺失的情况,并非足本,佚文中保存了一些临床宝贵的验方和治法,亦保存了部分文史资料,在孤抄本基础上补充、恢复《养生必用方》全貌,对于现代临床验方的应用以及古代文献传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娇;万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Twist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及其中医药研究进展

    在恶性肿瘤的发展进程中,Twist对多条通路均有调节作用,是作为节点调控的重要靶点.Twist转录因子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碱性螺旋-环-螺旋分子,其异常表达在恶性肿瘤中可诱导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肿瘤干细胞表型形成、能量代谢重调等诸多方面,可能成为诊断及预后的新指标.目前各种研究发现,中药可通过引起Twist表达改变抑制肿瘤进展,故将针对Twist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机制新进展及相关中医药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未来研究提供新思路.

    作者:王婧筱;周天;胡凯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基于现代文献隔盐灸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回顾2000至2016年隔盐灸临床研究文献,探讨隔盐灸的临床应用现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00至2016年关于隔盐灸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其穴位选择情况及疾病谱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检索到的隔盐灸文献,经阅读摘要、关键词、全文终确定符合标准的隔盐灸临床文献共95篇,涉及病症37种,主要用于治疗尿潴留、腹痛、腹泻、原发性痛经等疾病;涉及穴位27个,神阙穴使用频次多,其余依次为关元穴、中脘穴、气海穴和阿是穴.结论:隔盐灸具有广泛的适应证,且不良反应少,这一绿色疗法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者:翟春涛;田岳凤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产褥期抑郁症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产褥期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是产褥期发生的心理行为异常,主要表现为情绪改变、自我评价过低、生活态度消沉、精神神志改变,是产褥期精神障碍中常见的一种.PPD不仅危及母亲健康,还会影响婴儿的心智及行为的发育,影响家庭生活质量[1-2].我国报道的PPD患病率为1.1%~52.1%,平均为14.7%,与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PPD 10% ~ 15%的患病率基本一致[3].PPD首次发病多在产后6周,约2/3患者可于1年内康复,预后较好,首次发作后约半数以上会在未来的5年内出现再次发作.而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多,复发风险也在加大.本文就近年来国内中西医在PPD诊断评估及干预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实现中西医的优势互补,为进一步探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作者:刘晓玲;刘红梅;刘寨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藿朴夏苓汤析疑

    藿朴夏苓汤是清代医家创制治疗湿温病的著名方剂,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然而后世多种医学文献所载其来源、正异名、组成、用量、用法等内容存在许多分歧、疑艾之处.笔者通过对现存文献资料的系统查阅,就藿朴夏苓汤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考证,认为该方药组成首见于《医原》,至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始冠以方名并拟定其药量,明示其立法,且待何廉臣编纂《湿温时疫治疗法》时又补充了该方用法(以通草煎汤代水)及加减法.《重订广温热论》收载该方时,药物组成略作变化,亦称之为藿朴夏苓汤,是否宜作二方论之尚待研讨.而藿朴胃苓汤乃何廉臣之师樊开周所创,亦见于《重订广温热论》与《湿温时疫治疗法》,非藿朴夏苓汤之异名,二者实为两首性质完全不同的方剂.本方方源宜表述为“方出《医原》,名见《湿温时疫治疗法》”.

    作者:刘飞祥;樊巧玲;林子璇;滕占理;童伟伟;李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刘完素妇科学术思想初探

    刘完素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家,金元四大家中之一.刘完素对妇科的研究主要反映在其所著的《黄帝内经宣明论方》(以下简称《宣明论方》)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提出了妇科疾病的诊治原则并载方62余首.刘完素对妇科疾病的研究深刻反映了其“主火论”思想,以“六气皆能化火”的学说阐释了对妇科疾病的诊治原则,同时强调肝脾肾在女性不同阶段的重要性,提倡因人因时制宜,而且还对中医辩证施治有独到见解并主张法不拘古.在月经病、带下病、胎产病的治疗中灵活应用四物汤,以其四物因时、随证加减对妇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李丽;杜惠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毛德西辨治冠心病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毛德西教授以“阳微阴弦”定冠心病“本虚标实”病机,认为冠心病多虚实夹杂证候.临床上选方用药有自己独到见解,遵古而有突破,如根据心气亏虚程度不同选用不同参类,以宽胸丸治疗胸痹寒凝心脉证,以真武汤治疗心阳不振胸痹,以消瘰丸治疗三高引起的冠心病.同时根据冠心病的病机,历代医家的认识,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五参顺脉方治疗冠心病,该方以益气养阴为基础,兼有活血、理气、化湿、安神等功效,以原方或加减方治疗各证型冠心病效果显著.

    作者:曾垂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略论中医证候与体质的关系

    探讨证候与体质关系,并从二者的萌芽、时相性特点、内在本质、临床应用意义以及现代科研技术结合的研究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在时相性、反映疾病的病因病机情况的能力、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方面均存在“同性”相关关系;同时从定义的权限内容、时限性中的存在和转变时间部分、在辨证论治及临床治疗中的指导地位等方面探讨了二者的差异性.根据临床发展需求,证候与体质也分别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并根据研究现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作者:潘秋霞;陈家旭;刘玥芸;马庆宇;李晓娟;周岩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土家族麝针疗法“活血生新”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土家族麝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作用机制,揭示其活血化瘀诱导血管新生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缺血性脑中风大鼠模型,以Zea-longa为1~3分的大鼠为研究对象,以土家族麝针疗法干预3个疗程后,TrC染色法观察其对大脑梗死灶体积的影响,激光散斑成像技术观察其对脑皮质区整体血流速度的影响,western-blot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1(VEGFR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缺血性脑中风大鼠脑梗死体积显著增加,脑皮质区血流速度明显减缓,脑组织中VEGF蛋白和VEGFR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经给予土家族麝针疗法治疗后,脑梗死体积显著降低,脑皮质区的血流速度显著加快,脑组织中VEGF蛋白和VEGFR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且其影响随着疗程的延长更为显著.结论:土家族麝针疗法能显著改善缺血性脑中风所致的脑梗死体积,其“活血生新”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脑皮质区的血流速度、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涂星;张燕;文德鉴;胡泽华;郜红利;向阳;袁德培;王利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少腹合剂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

    目的:探讨少腹合剂保留灌肠配合神阙贴敷脐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试验组应用自制少腹合剂保留灌肠配合神阙贴外敷神阙穴,对照组应用康妇消炎栓纳肛,10d为1个疗程,2组各治疗2个疗程.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3.3%,对照组87.8%,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在改善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症状及体征,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子宫动脉血流,降低TNF-α,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降低CD8+亚群数量和升高CD4+/CD8+比值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少腹合剂保留灌肠配合神阙贴敷脐法,对于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进一步研究并广泛用于临床治疗.

    作者:桑海莉;贾淑华;李亚萍;崔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