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娇;万芳
半夏为张仲景《金匮要略》常用之药,并常以半夏之燥燥湿化痰,温化寒痰、寒饮;以半夏之降降逆止呕、降逆平喘、降逆平冲,以治疗各种气机上逆之证;以半夏之散散结化痰、散结除痞、散结通痹、散结行滞.通过不同配伍,灵活组方,广泛治疗多种疾病,遣方用药之妙堪称后世典范,充分体现了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
作者:李博文;高长玉;王聪;张成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清·吴鞠通作为温病四大家之一精通易学象数学,并创立了著名的温病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故试从易学象数学应用角度入手,分析吴鞠通“含三为一”的三才观、“八卦”“六十四卦”等易学象数学思维模式,并进一步阐述吴鞠通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妙用象数,将医易相结合的特色象数思维模式用于中医理法方药各个方面,使学者真正认识到医者象也、数也、无所不通,而后可以言医的医易内涵,以期对学习中医有所帮助.
作者:张福利;姚帅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刺山柑总生物碱对系统性硬皮病(SSc)小鼠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Endoglin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9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青霉胺组及刺山柑总生物碱低、中、高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背部皮下注射盐酸博莱霉素建立SSc模型.成模后给药8周,ELISA法测定小鼠皮肤和肺组织α-SMA、皮肤组织Endoglin和血清MMP-1、IL-6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皮肤和肺组织α-SMA、皮肤组织Endoglin和血清IL-6水平升高,血清MMP-1水平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刺山柑总生物碱高剂量组α-SMA、Endoglin和IL-6水平降低,MMP-1水平升高.结论:刺山柑总生物碱可减少SSc α-SMA表达,降低Endoglin和IL-6的异常升高,升高MMP-1水平,改善SSc组织纤维化.
作者:康小龙;何承辉;卢军;刘晶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原文为依据,发掘出“发手束悗”是一种古老的治疗手法,其操作核心在于重力压迫脐旁腹主动脉和腹股沟股动脉并快速松手,使热感产生和下传.对于该手法的中医治疗机理,依据《内经》冲脉等条文入手,认为寒气客于冲脉,痹阻血脉,需用温热驱寒治血脉.又由于冲脉是巨脉不能针刺,于是施以手法使热气通、血气行.其治疗机制的现代研究方面,主要是改善病肢微循环、调节交感神经网络,加快脊柱椎管内外的血液循环和脑脊液循环等,从而激活组织的自愈力.
作者:傅平;黄智远;樊效鸿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点针刺介入治疗TBI的效果,揭示针刺干预对脑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疗效机制,为临床针刺治疗TBI的佳介入时间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针刺1、针刺2、针刺3组,使用eCCI仪造模,取百会、人中、内关和足三里,分别在造模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开始针刺治疗,各组治疗持续10次,在造模后第15天取材并检查脑皮质Bax含量.结果:针刺组神经运动功能评价、脑皮质中Bax蛋白及相应基因mRNA含量明显变化,且针刺1组优于针刺2组和针刺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BI后针刺早期介入更有利于保护损伤的脑组织.
作者:郭新荣;王瑞辉;马小卫;吴涛;郭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养生必用方》全称《古今录验养生必用方》,作者为北宋名医初虞世,今宋刻本不传,仅存清-叶廷琯抄本.该书刊行之后被多种方书引用,笔者对比各家引文发现,现存孤抄本在抄录过程中存在内容缺失的情况,并非足本,佚文中保存了一些临床宝贵的验方和治法,亦保存了部分文史资料,在孤抄本基础上补充、恢复《养生必用方》全貌,对于现代临床验方的应用以及古代文献传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娇;万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少腹合剂保留灌肠配合神阙贴敷脐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试验组应用自制少腹合剂保留灌肠配合神阙贴外敷神阙穴,对照组应用康妇消炎栓纳肛,10d为1个疗程,2组各治疗2个疗程.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3.3%,对照组87.8%,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在改善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症状及体征,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子宫动脉血流,降低TNF-α,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降低CD8+亚群数量和升高CD4+/CD8+比值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少腹合剂保留灌肠配合神阙贴敷脐法,对于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进一步研究并广泛用于临床治疗.
作者:桑海莉;贾淑华;李亚萍;崔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藿朴夏苓汤是清代医家创制治疗湿温病的著名方剂,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然而后世多种医学文献所载其来源、正异名、组成、用量、用法等内容存在许多分歧、疑艾之处.笔者通过对现存文献资料的系统查阅,就藿朴夏苓汤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考证,认为该方药组成首见于《医原》,至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始冠以方名并拟定其药量,明示其立法,且待何廉臣编纂《湿温时疫治疗法》时又补充了该方用法(以通草煎汤代水)及加减法.《重订广温热论》收载该方时,药物组成略作变化,亦称之为藿朴夏苓汤,是否宜作二方论之尚待研讨.而藿朴胃苓汤乃何廉臣之师樊开周所创,亦见于《重订广温热论》与《湿温时疫治疗法》,非藿朴夏苓汤之异名,二者实为两首性质完全不同的方剂.本方方源宜表述为“方出《医原》,名见《湿温时疫治疗法》”.
作者:刘飞祥;樊巧玲;林子璇;滕占理;童伟伟;李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伤寒杂病论》的组方用药深受《神农本草经》的影响,但《伤寒论》不仅仅是对《神农本草经》用药的继承,更是发展和扩充.姜作为药食同源品应用非常广泛.张仲景善用姜,《伤寒杂病论》所用之姜有生姜、干姜、炮姜之别,但《神农本草经》主要论述干姜的性味和功效,仅以“生者尤良”4字对生姜作了简单说明,尚未对其性味和功能进行详细阐述.故通过解读《神农本草经》中姜的功效主治对张仲景运用姜的规律进行总结,探讨其对《神农本草经》姜记载的继承和发展,并对“生者尤良”进行浅析.
作者:秦高凤;赵琰;屈会化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全国名老中医毛德西教授以“阳微阴弦”定冠心病“本虚标实”病机,认为冠心病多虚实夹杂证候.临床上选方用药有自己独到见解,遵古而有突破,如根据心气亏虚程度不同选用不同参类,以宽胸丸治疗胸痹寒凝心脉证,以真武汤治疗心阳不振胸痹,以消瘰丸治疗三高引起的冠心病.同时根据冠心病的病机,历代医家的认识,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五参顺脉方治疗冠心病,该方以益气养阴为基础,兼有活血、理气、化湿、安神等功效,以原方或加减方治疗各证型冠心病效果显著.
作者:曾垂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回顾2000至2016年隔盐灸临床研究文献,探讨隔盐灸的临床应用现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00至2016年关于隔盐灸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其穴位选择情况及疾病谱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检索到的隔盐灸文献,经阅读摘要、关键词、全文终确定符合标准的隔盐灸临床文献共95篇,涉及病症37种,主要用于治疗尿潴留、腹痛、腹泻、原发性痛经等疾病;涉及穴位27个,神阙穴使用频次多,其余依次为关元穴、中脘穴、气海穴和阿是穴.结论:隔盐灸具有广泛的适应证,且不良反应少,这一绿色疗法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者:翟春涛;田岳凤 刊期: 2017年第10期
通过对甘姜苓术汤理法方药分析得出肾着病的发病与五脏相关,其根本在肾;其临床表现虽多,但均为肾阳不足、寒湿之邪侵犯肾之外府所致,用药体现“见肾之病,知脾所传,当先实脾”“下病上取”“先后天资生”等思想,这些思想无不与肾有关,故张仲景将该病命名为肾着病,是杂病脏腑辩证重要性的具体体现.
作者:林连美;李云海;刘建忠;田玉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从临床观察出发,认为在慢性心衰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出现明显的大气下陷证和中气下陷证,二者症状表现与治疗确有不同.在慢性心衰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气”表现为不同的特点,故从慢性心衰大气下陷证和中气下陷证的渊源、临床表现、应用辨析其异同,提出二者的代表方升陷汤和升降汤各有其特点,并从方剂的组成、功效方面阐释在不同的心衰阶段如何遣方用药,为临床辩证化繁从简作初步探索.
作者:罗庆盛;张刚;刘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产褥期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是产褥期发生的心理行为异常,主要表现为情绪改变、自我评价过低、生活态度消沉、精神神志改变,是产褥期精神障碍中常见的一种.PPD不仅危及母亲健康,还会影响婴儿的心智及行为的发育,影响家庭生活质量[1-2].我国报道的PPD患病率为1.1%~52.1%,平均为14.7%,与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PPD 10% ~ 15%的患病率基本一致[3].PPD首次发病多在产后6周,约2/3患者可于1年内康复,预后较好,首次发作后约半数以上会在未来的5年内出现再次发作.而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多,复发风险也在加大.本文就近年来国内中西医在PPD诊断评估及干预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实现中西医的优势互补,为进一步探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作者:刘晓玲;刘红梅;刘寨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基于平乐正骨理论核心“气血共调平衡”和急性期“破瘀扶正”为辩证要点组方的平乐疏肝活血汤加减,配合绝对卧床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85例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诊断标准的中老年患者,给予平乐疏肝活血汤加减内服,治疗过程中患者绝对卧床,观察治疗前后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变化.结果:患者服用平乐疏肝活血汤加减并绝对卧床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和OD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基于平乐正骨理论核心“气血共调平衡”理论和急性期“破瘀扶正”为辨证要点组方的平乐疏肝活血汤加减,配合绝对卧床治疗,对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疗效显著.
作者:张晓辉;李洁;张虹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在恶性肿瘤的发展进程中,Twist对多条通路均有调节作用,是作为节点调控的重要靶点.Twist转录因子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碱性螺旋-环-螺旋分子,其异常表达在恶性肿瘤中可诱导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肿瘤干细胞表型形成、能量代谢重调等诸多方面,可能成为诊断及预后的新指标.目前各种研究发现,中药可通过引起Twist表达改变抑制肿瘤进展,故将针对Twist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机制新进展及相关中医药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未来研究提供新思路.
作者:王婧筱;周天;胡凯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评估调周法单独或联合COS对改善PCOS生殖障碍的疗效.方法:利用Review Manager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调周法治疗PCOS不孕症的随杌对照试验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文献.结果:调用法+COS vs COS:前者临床妊娠率、排卵率、排卵前子宫内膜厚度、总有效率均显著升高,OHSS发生率显著下降,但两者双胎妊娠率、LUFS率、未启动周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周法vs COS:前者总有效率升高,两者排卵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调周法可有效改善PCOS生殖障碍,提高COS周期临床妊娠率与排卵率,增加排卵前子宫内膜厚度,降低OHSS发生.
作者:陈婕;谈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急性盆腔炎(湿毒壅盛兼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 例急性盆腔炎(湿毒壅盛兼血瘀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联用组53例,对照组给予头孢西丁钠+盐酸多西环素静脉滴注治疗,联用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盆腔超声检查、血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并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及复发情况.结果:联用组治疗后中医症状(除头痛外)分级量化积分、盆腔超声检查、血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联用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联用组的复发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急性盆腔炎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降低疾病复发,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高金鸟;黄秀锦;李芳;高锦丽 刊期: 2017年第10期
清·郑钦安《医法圆通》是一部以阴阳为纲、以《伤寒论》六经辨证为基础,重点论述三阴病理论、辨证、治疗和预后的专著,其中尤以少阴病的温阳法为著,以善于“四逆辈方”为常,被后世称为“火神派”的开山之作.然在用大剂量热性药物治疗阳虚阴盛病证而出现种种“反常”现象,郑氏特列《服药须知》专篇.故通过整理郑钦安著作、结合《伤寒论》《灵枢》原文以及后世该学派医家的文献,总结出在扶阳治疗过程中出现种种异常表现的本质,为扶阳法及四逆辈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庄灿;李红 刊期: 2017年第10期
近年来中医药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并有重要地位.此综述回顾总结了中医对乳腺癌病因病机的认识,将中医辨证论治与疾病分期及诊疗技术相结合,拓展中医理论内涵,丰富乳腺癌中西医结合理论基础.介绍了中医药的实际临床应用及疗效,如改善术后并发症、对抗化疗耐药性、降低放化疗副反应、减轻内分泌治疗的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等方面,通过对中医药干预乳腺癌的实验室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中医药多途径、多靶点的药用特点.
作者:周思颖;张思杰;徐寒子;孙大伟;唐金海 刊期: 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