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饮食损伤病因分论

王东坡;丁雷

关键词:饮伤, 食伤, 病因
摘要:饮食损伤是产生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金元医家李东垣认为饮食损伤“分之为二,饮也、食也”.就是说饮食损伤应以饮伤与食伤分别而论.通过对古代文献分析,结合临床实践认为饮伤即引饮不当产生的机体损伤,其致病因素分别是过饮、久饮、劣饮、偏饮、乱饮所伤;食伤即服食不当产生的机体损伤,其致病的因素是多食、偏食、误食、少食、强食所伤,从而对饮食损伤的病因进行了细化,为临床治疗饮食损伤病证提供理论指导.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现代文献隔盐灸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回顾2000至2016年隔盐灸临床研究文献,探讨隔盐灸的临床应用现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00至2016年关于隔盐灸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其穴位选择情况及疾病谱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检索到的隔盐灸文献,经阅读摘要、关键词、全文终确定符合标准的隔盐灸临床文献共95篇,涉及病症37种,主要用于治疗尿潴留、腹痛、腹泻、原发性痛经等疾病;涉及穴位27个,神阙穴使用频次多,其余依次为关元穴、中脘穴、气海穴和阿是穴.结论:隔盐灸具有广泛的适应证,且不良反应少,这一绿色疗法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者:翟春涛;田岳凤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牡丹皮地骨皮治骨蒸之理探析

    自张洁古在《珍珠囊》[1]中记载:“牡丹皮,手厥阴、足少阴治无汗骨蒸也;地骨皮,手少阳、足少阴治有汗骨蒸也”以来,后世本草亦多从之.然对于为何牡丹皮能疗无汗骨蒸而地骨皮治有汗骨蒸的原因,却少有医家提及.后世学者对此看法莫衷一是,有言丹皮地骨皮均可治疗有汗和无汗骨蒸不必分之者;有言丹皮长于清实热,地骨皮善于除虚热者……鉴于此种情况,笔者通过对骨蒸的病因病机、二药的药性以及古人处方中对于二药的运用进行剖析,发现其原因在于:丹皮入血分,活血而泻血中伏火,故能疗无汗骨蒸;地骨皮走气分,育阴而清气分虚火,故能治有汗骨蒸.

    作者:孙敬辉;王承龙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儒门事亲》汗吐下理论特色研究

    《儒门事亲》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所著,主要论述了张子和攻邪的学术主张及独特的治疗理论.张子和不局限于传统的汗吐下三法,建立了汗之开其玄府、吐之令其调达、下之推陈致新的理论框架,拓展了中医的辨证思路,对中医理论和临证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不拘泥古法,勇于创新,精于辨证,知常达变,不仅纠正了当时滥用温补的不良风气,更是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追求的宝贵财富.作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之一,故着重挖掘张子和独特的治疗理论框架,以探寻张子和汗吐下三法的理论特色.

    作者:马丹;傅海燕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中药传统知识保护的研究现状及应有改变

    中药被世界逐步认可并深度开发,但我国的中药产业却同时失去国内国际2个市场,中药传统知识保护不力是一重要原因.目前中药传统知识保护的研究主要有借用西方知识产权制度、创设专门制度和采用技术手段保护3个方向,没有研究中药传统知识的本质和中药传统知识向产品转化的路径,也忽视了经济背景、政治环境变化与中药传统知识保护之间的相互影响.所以研究应转向深入认识中药传统知识本质,调研“新常态”下的保护现状,寻找符合“依法治国”理念的保护策略.

    作者:王树华;蔡维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穴位贴敷诱发小鼠背部接触性皮炎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诱发小鼠背部接触性皮炎模型制备及评价方法.方法:以经典的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发的小鼠背部接触性皮炎模型作为参照,制备不同穴位贴敷方法诱发的小鼠背部接触性皮炎模型,观察皮损肉眼下及光镜下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肉眼下穴位贴敷造模小鼠皮损与DNFB造模小鼠皮损颜色、形态、质地等相似,符合接触性皮炎肉眼下表现.光镜下皮损组织病理学均示穴位贴敷诱发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皮损皮肤表皮角质层破坏,真皮层炎细胞浸润与DNFB诱发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表现存在高度相似性,符合接触性皮炎的病理学改变.结论:成功建立穴位贴敷诱发的小鼠背部接触性皮炎模型,以肉眼下及光镜下病理作为评价方法.

    作者:刘兰英;吴嘉龄;王和生;吴文忠;张聪;刘成勇;秦珊;陈栋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孤抄本《养生必用方》考

    《养生必用方》全称《古今录验养生必用方》,作者为北宋名医初虞世,今宋刻本不传,仅存清-叶廷琯抄本.该书刊行之后被多种方书引用,笔者对比各家引文发现,现存孤抄本在抄录过程中存在内容缺失的情况,并非足本,佚文中保存了一些临床宝贵的验方和治法,亦保存了部分文史资料,在孤抄本基础上补充、恢复《养生必用方》全貌,对于现代临床验方的应用以及古代文献传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娇;万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注射用血塞通对不同中医证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微栓子信号的影响

    目的:探讨注射用血塞通对MCA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伴MES阳性T1A患者MES数量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住院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注射用血塞通组,常规治疗组给予TIA常规二级预防治疗,注射用血塞通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血塞通治疗15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MES数量及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治疗前后MES数量,并在第3、6个月随访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通过TCD对MES监测,2组MES的数量都明显减少,注射用血塞通组MES数量减少更明显,注射用血塞通组阴虚风动型、风痰入络型患者治疗前后MSE差值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并在随访中发现,注射用血塞通组缺血性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注射用血塞通增加了常规二级预防,减少MCA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伴MES阳性T1A患者MES数量和缺血性事件发生率.常规二级预防减少阴虚风动型患者MES数量为明显,注射用血塞通为明显地增加了常规二级预防减少风痰入络型患者MES数量的作用.

    作者:史敏;杨东东;罗丹青;肖文;王倩男;宁金丽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论清解宣透肺卫法治疗外感热病邪郁肺卫证

    根据临床实际,结合温病学理论,综合各家之言提出目前治疗外感热病初期多重视苦寒清热解毒方药,但该法易致寒凝闭滞,外邪不易透达.明确提出外感热病初起多为外邪从口鼻而入,易侵袭肺卫致肺失宣降、表气郁闭,辩证属邪郁肺卫证.采用清解宣透肺卫方药随证加减可有效治疗该病证,所研制的清解宣透肺卫方药银花平感颗粒(金银花、生麻黄、杏仁、生葛根、虎杖、生甘草)治疗外感热病邪郁肺卫证具有安全有效特点.系列研究明确提出清解宣透肺卫法是治疗外感热病邪郁肺卫证的重要治法,可达到标本兼治,提出外感热病初起诊治的新证型、新治法和新方药.

    作者:万海同;杨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从《神农本草经》看张仲景对姜的用药规律

    《伤寒杂病论》的组方用药深受《神农本草经》的影响,但《伤寒论》不仅仅是对《神农本草经》用药的继承,更是发展和扩充.姜作为药食同源品应用非常广泛.张仲景善用姜,《伤寒杂病论》所用之姜有生姜、干姜、炮姜之别,但《神农本草经》主要论述干姜的性味和功效,仅以“生者尤良”4字对生姜作了简单说明,尚未对其性味和功能进行详细阐述.故通过解读《神农本草经》中姜的功效主治对张仲景运用姜的规律进行总结,探讨其对《神农本草经》姜记载的继承和发展,并对“生者尤良”进行浅析.

    作者:秦高凤;赵琰;屈会化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急性盆腔炎(湿毒壅盛兼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 例急性盆腔炎(湿毒壅盛兼血瘀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联用组53例,对照组给予头孢西丁钠+盐酸多西环素静脉滴注治疗,联用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盆腔超声检查、血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并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及复发情况.结果:联用组治疗后中医症状(除头痛外)分级量化积分、盆腔超声检查、血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联用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联用组的复发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急性盆腔炎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降低疾病复发,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高金鸟;黄秀锦;李芳;高锦丽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刘完素妇科学术思想初探

    刘完素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家,金元四大家中之一.刘完素对妇科的研究主要反映在其所著的《黄帝内经宣明论方》(以下简称《宣明论方》)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提出了妇科疾病的诊治原则并载方62余首.刘完素对妇科疾病的研究深刻反映了其“主火论”思想,以“六气皆能化火”的学说阐释了对妇科疾病的诊治原则,同时强调肝脾肾在女性不同阶段的重要性,提倡因人因时制宜,而且还对中医辩证施治有独到见解并主张法不拘古.在月经病、带下病、胎产病的治疗中灵活应用四物汤,以其四物因时、随证加减对妇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李丽;杜惠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浅谈郑钦安《医法圆通·服药须知》内涵

    清·郑钦安《医法圆通》是一部以阴阳为纲、以《伤寒论》六经辨证为基础,重点论述三阴病理论、辨证、治疗和预后的专著,其中尤以少阴病的温阳法为著,以善于“四逆辈方”为常,被后世称为“火神派”的开山之作.然在用大剂量热性药物治疗阳虚阴盛病证而出现种种“反常”现象,郑氏特列《服药须知》专篇.故通过整理郑钦安著作、结合《伤寒论》《灵枢》原文以及后世该学派医家的文献,总结出在扶阳治疗过程中出现种种异常表现的本质,为扶阳法及四逆辈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庄灿;李红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独正杆接骨膏外用对家兔骨折愈合过程中BMPR-1A、 BMPR-1B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独正杆接骨膏外用对家兔骨折愈合过程中BMPR-1A、BMPR-1B mRNA表达的影响,分析其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30只家兔桡骨骨折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实验组在其患处外敷独正杆接骨膏并用小夹板固定,对照组不使用药物仅常规消毒后进行小夹板固定.分别于治疗后第3、6、10周每组随机抽取5只行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处死家兔取患处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家兔骨组织中BMPR-1A、BMPR-1B mRNA的含量,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家兔第3、10周患处骨组织标本中BMPR-1A、BMPR-1B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独正杆接骨膏外用可在骨折愈合早期促进骨组织中BMPR-1A、BMPR-1BmRNA的表达,同时可以维持晚期的表达量,延缓衰减趋势,促进骨折愈合.

    作者:黄琼;向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藿朴夏苓汤析疑

    藿朴夏苓汤是清代医家创制治疗湿温病的著名方剂,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然而后世多种医学文献所载其来源、正异名、组成、用量、用法等内容存在许多分歧、疑艾之处.笔者通过对现存文献资料的系统查阅,就藿朴夏苓汤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考证,认为该方药组成首见于《医原》,至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始冠以方名并拟定其药量,明示其立法,且待何廉臣编纂《湿温时疫治疗法》时又补充了该方用法(以通草煎汤代水)及加减法.《重订广温热论》收载该方时,药物组成略作变化,亦称之为藿朴夏苓汤,是否宜作二方论之尚待研讨.而藿朴胃苓汤乃何廉臣之师樊开周所创,亦见于《重订广温热论》与《湿温时疫治疗法》,非藿朴夏苓汤之异名,二者实为两首性质完全不同的方剂.本方方源宜表述为“方出《医原》,名见《湿温时疫治疗法》”.

    作者:刘飞祥;樊巧玲;林子璇;滕占理;童伟伟;李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土家族麝针疗法“活血生新”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土家族麝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作用机制,揭示其活血化瘀诱导血管新生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缺血性脑中风大鼠模型,以Zea-longa为1~3分的大鼠为研究对象,以土家族麝针疗法干预3个疗程后,TrC染色法观察其对大脑梗死灶体积的影响,激光散斑成像技术观察其对脑皮质区整体血流速度的影响,western-blot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1(VEGFR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缺血性脑中风大鼠脑梗死体积显著增加,脑皮质区血流速度明显减缓,脑组织中VEGF蛋白和VEGFR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经给予土家族麝针疗法治疗后,脑梗死体积显著降低,脑皮质区的血流速度显著加快,脑组织中VEGF蛋白和VEGFR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且其影响随着疗程的延长更为显著.结论:土家族麝针疗法能显著改善缺血性脑中风所致的脑梗死体积,其“活血生新”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脑皮质区的血流速度、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涂星;张燕;文德鉴;胡泽华;郜红利;向阳;袁德培;王利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刺山柑总生物碱对系统性硬皮病小鼠Endoglin等影响

    目的:观察刺山柑总生物碱对系统性硬皮病(SSc)小鼠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Endoglin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9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青霉胺组及刺山柑总生物碱低、中、高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背部皮下注射盐酸博莱霉素建立SSc模型.成模后给药8周,ELISA法测定小鼠皮肤和肺组织α-SMA、皮肤组织Endoglin和血清MMP-1、IL-6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皮肤和肺组织α-SMA、皮肤组织Endoglin和血清IL-6水平升高,血清MMP-1水平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刺山柑总生物碱高剂量组α-SMA、Endoglin和IL-6水平降低,MMP-1水平升高.结论:刺山柑总生物碱可减少SSc α-SMA表达,降低Endoglin和IL-6的异常升高,升高MMP-1水平,改善SSc组织纤维化.

    作者:康小龙;何承辉;卢军;刘晶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目的论驱动下的中医药英语翻译探析

    中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思维结构和语言特点.在传统医学日益走向国际化的今天,如何做好中医药英语翻译工作已经成为广大中医译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故对德国翻译家汉斯·威密尔提出的功能主义目的论进行了深入分析,详述目的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以及在其指导下对中医病证名称、中医方剂名称以及中医药文献的翻译策略.目的论应用于中医药翻译中,以翻译目的为首要原则,既充分考虑译文受众的接受性,又保留了源语的文化内涵,对提高中医药英译的可读性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于洋;高峰;尹雪梅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针刺时间窗对TBI脑组织Bax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点针刺介入治疗TBI的效果,揭示针刺干预对脑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疗效机制,为临床针刺治疗TBI的佳介入时间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针刺1、针刺2、针刺3组,使用eCCI仪造模,取百会、人中、内关和足三里,分别在造模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开始针刺治疗,各组治疗持续10次,在造模后第15天取材并检查脑皮质Bax含量.结果:针刺组神经运动功能评价、脑皮质中Bax蛋白及相应基因mRNA含量明显变化,且针刺1组优于针刺2组和针刺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BI后针刺早期介入更有利于保护损伤的脑组织.

    作者:郭新荣;王瑞辉;马小卫;吴涛;郭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慢性心衰病大气下陷证与中气下陷证探析

    从临床观察出发,认为在慢性心衰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出现明显的大气下陷证和中气下陷证,二者症状表现与治疗确有不同.在慢性心衰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气”表现为不同的特点,故从慢性心衰大气下陷证和中气下陷证的渊源、临床表现、应用辨析其异同,提出二者的代表方升陷汤和升降汤各有其特点,并从方剂的组成、功效方面阐释在不同的心衰阶段如何遣方用药,为临床辩证化繁从简作初步探索.

    作者:罗庆盛;张刚;刘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曲骨平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90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曲骨平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分别采用曲骨平刺和西药甲磺酸多沙唑嗪控释片口服,同期治疗6周.于入组前及治疗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的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Chronic Prostatitis Symptom Index,NIH-CPSI)评分和中医辨证评分.根据症状评分结果计算出临床有效率,应用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N1H-CPSI评分和中医辨证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对于症状严重程度(疼痛+排尿症状)项目的改善情况更为突出.结论:曲骨平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疗效肯定,其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甲磺酸多沙唑嗪控释片口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枫;袁盈;蔡向红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