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注射用血塞通对不同中医证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微栓子信号的影响

史敏;杨东东;罗丹青;肖文;王倩男;宁金丽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徽栓子, 大脑中动脉狭窄, 注射用血塞通, 中医证型
摘要:目的:探讨注射用血塞通对MCA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伴MES阳性T1A患者MES数量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住院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注射用血塞通组,常规治疗组给予TIA常规二级预防治疗,注射用血塞通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血塞通治疗15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MES数量及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治疗前后MES数量,并在第3、6个月随访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通过TCD对MES监测,2组MES的数量都明显减少,注射用血塞通组MES数量减少更明显,注射用血塞通组阴虚风动型、风痰入络型患者治疗前后MSE差值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并在随访中发现,注射用血塞通组缺血性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注射用血塞通增加了常规二级预防,减少MCA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伴MES阳性T1A患者MES数量和缺血性事件发生率.常规二级预防减少阴虚风动型患者MES数量为明显,注射用血塞通为明显地增加了常规二级预防减少风痰入络型患者MES数量的作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功能障碍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长期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独特优势,加大对中医药的研究必须借助动物模型,由此构建具有中医证候特征的动物模型是关键.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结合现代医学“病”和中医“证”的优势,是目前应用广泛的中医动物模型.笔者拟对近年来RA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进行综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以期推动RA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及其证候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魏艳霞;李鑫;林也;王莘智;李如意;余黄合;邵峰;邝涛;宋厚盼;蔡雄;黄惠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平乐疏肝活血汤加减配合绝对卧床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基于平乐正骨理论核心“气血共调平衡”和急性期“破瘀扶正”为辩证要点组方的平乐疏肝活血汤加减,配合绝对卧床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85例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诊断标准的中老年患者,给予平乐疏肝活血汤加减内服,治疗过程中患者绝对卧床,观察治疗前后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变化.结果:患者服用平乐疏肝活血汤加减并绝对卧床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和OD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基于平乐正骨理论核心“气血共调平衡”理论和急性期“破瘀扶正”为辨证要点组方的平乐疏肝活血汤加减,配合绝对卧床治疗,对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疗效显著.

    作者:张晓辉;李洁;张虹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目的论驱动下的中医药英语翻译探析

    中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思维结构和语言特点.在传统医学日益走向国际化的今天,如何做好中医药英语翻译工作已经成为广大中医译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故对德国翻译家汉斯·威密尔提出的功能主义目的论进行了深入分析,详述目的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以及在其指导下对中医病证名称、中医方剂名称以及中医药文献的翻译策略.目的论应用于中医药翻译中,以翻译目的为首要原则,既充分考虑译文受众的接受性,又保留了源语的文化内涵,对提高中医药英译的可读性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于洋;高峰;尹雪梅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吴颢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经验

    介绍吴颢昕教授对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临证治疗经验.吴颢昕教授临证30余载,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审因施治,形成独到的治疗方法每获良效.吴颢昕教授认为该病的病位主要在肾,其次心肝,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肾虚为主,标实以心肾不交、血虚肝郁为要,治疗强调补肾为主、阴阳同调,佐以清心安神、养血疏肝,自拟经验方更年宁汤标本兼治,把分型与分证的思想贯穿于随证加减之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徐达;吴颢昕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中医“矢气”学术源流探析

    矢气早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咳在小肠则表现为矢气;其次是张仲景在阳明篇“转矢气”的虚实病机认识,用承气汤试探“转矢气”“不转矢气”,从而避免误下伤正,后世医家通过临床辨证认为矢气与脏腑、湿浊内盛有关.

    作者:潘赐明;李振汉;吴元洁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肾着”病名考辨

    通过对甘姜苓术汤理法方药分析得出肾着病的发病与五脏相关,其根本在肾;其临床表现虽多,但均为肾阳不足、寒湿之邪侵犯肾之外府所致,用药体现“见肾之病,知脾所传,当先实脾”“下病上取”“先后天资生”等思想,这些思想无不与肾有关,故张仲景将该病命名为肾着病,是杂病脏腑辩证重要性的具体体现.

    作者:林连美;李云海;刘建忠;田玉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半夏在《金匮要略》中的配伍运用规律

    半夏为张仲景《金匮要略》常用之药,并常以半夏之燥燥湿化痰,温化寒痰、寒饮;以半夏之降降逆止呕、降逆平喘、降逆平冲,以治疗各种气机上逆之证;以半夏之散散结化痰、散结除痞、散结通痹、散结行滞.通过不同配伍,灵活组方,广泛治疗多种疾病,遣方用药之妙堪称后世典范,充分体现了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

    作者:李博文;高长玉;王聪;张成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耳穴压豆疗法治疗艾滋病失眠患者前后生存质量评价

    目的:探讨耳穴压豆疗法对艾滋病失眠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状况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符合艾滋病失眠诊断标准患者272例给予耳穴压豆疗法,使用WHOQOL-HIV-BREF中文简表对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调查,计算生存质量总分及各领域得分.结果:艾滋病失眠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各个领域得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除心理领域外各领域得分及总得分都较常模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婚姻情况、文化程度及CD4+T细胞计数对患者各个领域及总得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多因素结果分析显示生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精神世界领域及总分与年龄呈正相关,生理领域、精神世界领域及总分与性别呈正相关,心理领域、环境领域与学历呈正相关,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精神世界领域及总分与婚况呈负相关,CD4+T细胞计数与各个领域及总分呈正相关.结论:耳穴压豆疗法可改善艾滋病患者失眠症状,且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张敏;陈秀敏;金艳涛;李政伟;张丽;刘静静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下《金匮要略》衔接机制对比研究

    衔接是保证语篇行文流畅、意义表述完整及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加之古汉语自身文辞凝练、结构复杂等特征,势必反映在衔接机制的运用上.故立足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通过对中医典籍《金匮要略》汉英译本进行定量定性对比分析,着重论述语法、词汇两大类衔接机制在《金匮要略》汉英译本中的体现、差异及缘由,并结合实例探讨英译过程中如何对各衔接手段进行有效识别和重构,以促进中医典籍英译实现大化传真.

    作者:曲琳琳;张斌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中医理论术语的模糊性对中医科普文本易读性的影响

    中医理论术语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是中医精华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对养生及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中医在养生、保健、治病中有着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中医科普文本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中医理论术语的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科普文本的阅读.故主要阐述中医理论术语的模糊性及其成因,探讨中医理论术语模糊性对中医科普文本易读性的影响并提出改进的措施,以期为促进中医科普文本的传播提供可行方案.

    作者:马彦敏;孟静岩;马佐英;袁卫玲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中药调周法治疗PCOS不孕症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评估调周法单独或联合COS对改善PCOS生殖障碍的疗效.方法:利用Review Manager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调周法治疗PCOS不孕症的随杌对照试验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文献.结果:调用法+COS vs COS:前者临床妊娠率、排卵率、排卵前子宫内膜厚度、总有效率均显著升高,OHSS发生率显著下降,但两者双胎妊娠率、LUFS率、未启动周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周法vs COS:前者总有效率升高,两者排卵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调周法可有效改善PCOS生殖障碍,提高COS周期临床妊娠率与排卵率,增加排卵前子宫内膜厚度,降低OHSS发生.

    作者:陈婕;谈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从《神农本草经》看张仲景对姜的用药规律

    《伤寒杂病论》的组方用药深受《神农本草经》的影响,但《伤寒论》不仅仅是对《神农本草经》用药的继承,更是发展和扩充.姜作为药食同源品应用非常广泛.张仲景善用姜,《伤寒杂病论》所用之姜有生姜、干姜、炮姜之别,但《神农本草经》主要论述干姜的性味和功效,仅以“生者尤良”4字对生姜作了简单说明,尚未对其性味和功能进行详细阐述.故通过解读《神农本草经》中姜的功效主治对张仲景运用姜的规律进行总结,探讨其对《神农本草经》姜记载的继承和发展,并对“生者尤良”进行浅析.

    作者:秦高凤;赵琰;屈会化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浅谈郑钦安《医法圆通·服药须知》内涵

    清·郑钦安《医法圆通》是一部以阴阳为纲、以《伤寒论》六经辨证为基础,重点论述三阴病理论、辨证、治疗和预后的专著,其中尤以少阴病的温阳法为著,以善于“四逆辈方”为常,被后世称为“火神派”的开山之作.然在用大剂量热性药物治疗阳虚阴盛病证而出现种种“反常”现象,郑氏特列《服药须知》专篇.故通过整理郑钦安著作、结合《伤寒论》《灵枢》原文以及后世该学派医家的文献,总结出在扶阳治疗过程中出现种种异常表现的本质,为扶阳法及四逆辈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庄灿;李红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Twist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及其中医药研究进展

    在恶性肿瘤的发展进程中,Twist对多条通路均有调节作用,是作为节点调控的重要靶点.Twist转录因子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碱性螺旋-环-螺旋分子,其异常表达在恶性肿瘤中可诱导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肿瘤干细胞表型形成、能量代谢重调等诸多方面,可能成为诊断及预后的新指标.目前各种研究发现,中药可通过引起Twist表达改变抑制肿瘤进展,故将针对Twist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机制新进展及相关中医药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未来研究提供新思路.

    作者:王婧筱;周天;胡凯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藿朴夏苓汤析疑

    藿朴夏苓汤是清代医家创制治疗湿温病的著名方剂,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然而后世多种医学文献所载其来源、正异名、组成、用量、用法等内容存在许多分歧、疑艾之处.笔者通过对现存文献资料的系统查阅,就藿朴夏苓汤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考证,认为该方药组成首见于《医原》,至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始冠以方名并拟定其药量,明示其立法,且待何廉臣编纂《湿温时疫治疗法》时又补充了该方用法(以通草煎汤代水)及加减法.《重订广温热论》收载该方时,药物组成略作变化,亦称之为藿朴夏苓汤,是否宜作二方论之尚待研讨.而藿朴胃苓汤乃何廉臣之师樊开周所创,亦见于《重订广温热论》与《湿温时疫治疗法》,非藿朴夏苓汤之异名,二者实为两首性质完全不同的方剂.本方方源宜表述为“方出《医原》,名见《湿温时疫治疗法》”.

    作者:刘飞祥;樊巧玲;林子璇;滕占理;童伟伟;李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独正杆接骨膏外用对家兔骨折愈合过程中BMPR-1A、 BMPR-1B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独正杆接骨膏外用对家兔骨折愈合过程中BMPR-1A、BMPR-1B mRNA表达的影响,分析其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30只家兔桡骨骨折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实验组在其患处外敷独正杆接骨膏并用小夹板固定,对照组不使用药物仅常规消毒后进行小夹板固定.分别于治疗后第3、6、10周每组随机抽取5只行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处死家兔取患处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家兔骨组织中BMPR-1A、BMPR-1B mRNA的含量,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家兔第3、10周患处骨组织标本中BMPR-1A、BMPR-1B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独正杆接骨膏外用可在骨折愈合早期促进骨组织中BMPR-1A、BMPR-1BmRNA的表达,同时可以维持晚期的表达量,延缓衰减趋势,促进骨折愈合.

    作者:黄琼;向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甘温除大热”理论发微与临证体会

    “甘温除大热”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彰于李东垣,是中医学认识、治疗热病的重要理论与方法之一.故分析“甘温除热”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进一步剖析元气与阴火的内在联系,提出元气亏虚是内伤发热之关键,而阴火是一种内生的病理性虚火,其产生根源在于元气亏虚,并认为阴火为“元气之贼”.后结合临床实践,深入探讨甘温除热理论的临床本义,总结并指出临床运用甘温除热法应抓住发热病机,在配伍用药上强调“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对于阴虚发热及实热证则当忌用,“甘温除热”法为治疗发热提供了分析思路,具有理论和临床的双重意义.

    作者:张万年;文艺;郑昕;樊冬梅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曲骨平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90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曲骨平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分别采用曲骨平刺和西药甲磺酸多沙唑嗪控释片口服,同期治疗6周.于入组前及治疗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的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Chronic Prostatitis Symptom Index,NIH-CPSI)评分和中医辨证评分.根据症状评分结果计算出临床有效率,应用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N1H-CPSI评分和中医辨证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对于症状严重程度(疼痛+排尿症状)项目的改善情况更为突出.结论:曲骨平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疗效肯定,其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甲磺酸多沙唑嗪控释片口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枫;袁盈;蔡向红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雄激素合成酶在H22荷瘤小鼠不同证候表达差异

    目的:研究睾丸雄激素合成酶与肿瘤状态下小鼠证候的关系.方法:采用实验小鼠及其标准化四诊与辨证方法筛选H22荷瘤小鼠邪毒壅盛证、气虚证、阳气虚证、气阴阳虚证,并以GeneChip Mouse Exon 1.0 ST Array技术检测睾丸组织基因芯片表达谱,重点分析睾丸基因芯片中雄激素合成酶及其调节因子在不同证候小鼠中的差异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Star、Stard5、Cyp17a1、Hsd3b6、Hsd17b3、Suh1 e1等基因在早期邪毒壅盛证和气虚证小鼠呈现下调趋势,且在中晚期阳气虚证和气阴阳虚证下调幅度更加显著,Cyp11 a1、H sd3b1、Hsd17b10、Hsd17b11、Hsd17b12、Fdx1、Fdxr、Por、Sult1 a1等仅在中晚期阳气虚证和气阴阳虚证中显著下调,Cyp17a1仅在睾丸组织特异性中表达.结论:H22荷瘤小鼠肿瘤形成后,自发产生的虚证越严重,其睾丸雄激素合成酶基因转录活性越低.

    作者:潘志强;方肇勤;卢文丽;刘小美;梁超;张园园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急性盆腔炎(湿毒壅盛兼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 例急性盆腔炎(湿毒壅盛兼血瘀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联用组53例,对照组给予头孢西丁钠+盐酸多西环素静脉滴注治疗,联用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盆腔超声检查、血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并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及复发情况.结果:联用组治疗后中医症状(除头痛外)分级量化积分、盆腔超声检查、血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联用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联用组的复发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急性盆腔炎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降低疾病复发,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高金鸟;黄秀锦;李芳;高锦丽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