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朱良春治疗肿瘤扶正思想探析

刘西强;顾冬梅;沙滨;戴栋;李丹;祁雪

关键词:肿瘤, 虫类药, 扶正, 朱良春
摘要:肿瘤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肿瘤的发生不外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而致,以内因为基础.在治疗肿瘤过程中,朱良春注重扶正法则的应用,下面笔者探讨其扶正思想.1 正虚是肿瘤产生的主因《灵枢·百病始生》言:“风雨寒热不得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指出正虚是邪气内侵的必要条件,没有正虚则邪气无以致病,正虚感邪而发诸病.《医宗必读·积聚》指出:“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说明肿瘤形成的主因是正气不足.朱良春也强调正虚是肿瘤产生的前提条件.先天不足、阴阳失调、气血不足、肾精亏虚、脾胃虚弱等体质之人,正虚感邪、正邪相争而正不胜邪,从而出现气滞、血瘀、毒邪、湿聚、痰凝互结等一系列病理变化,终形成肿瘤.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从“肾虚伏气”理论探讨艾滋病病机特点

    以温病学“肾虚伏气”理论为指导,基于“肾虚伏气”病因病机、致病特点及发展变化来认识AIDS致病病机特点,提出“本病的产生是由于正虚(肾虚为本),疫毒内伏,逾时而发”的思想观点.进而总结归纳提出AIDS肾虚伏气病机特点:“初即见里热证、邪伏于内、逾时而发、自我积聚、渐进加重,缠绵难愈,反复发作”,以期为临床AIDS辨治及研究提供新的指导理论.

    作者:舒发明;黄英;黄舟;刘业方;罗雪梅;姜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参乌颗粒治疗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患者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参鸟颗粒对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mnestic,aMC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各组试验药进行盲法要求包装,采用随机、双盲、阳性平行对照法共观察60例aMCI患者.治疗组30例服用参鸟颗粒每次1包,每日3次,同时服脑复康片安慰剂每次0.8g,每日3次;对照组30例服用脑复康片每次0.8g,每日3次,同时服参乌颗粒安慰剂每次1包,每日3次,连续治疗2组总疗程均为3个月.于服药前、服药3个月后分别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评价和血脂检测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6.7%,对照组总有效率3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用药后词语即刻回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的成绩显著提高,对患者血脂的改善作用与脑复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参鸟颗粒治疗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效果优于阳性对照药脑复康片.

    作者:李乐军;李玉梅;杨崇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兰州方加味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兰州方加味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2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按信封法分为2组,行调强放射治疗,治疗组10例配合口服兰州方加味,对照组12例配合静脉输注还原型谷胱甘肽钠.采用生命质量量表加头颈部放疗相关症状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比较2组生存质量量表评分.结果:治疗组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口干、声音变化、面颈部异常、咽口腔疼痛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比较除腹泻、视力下降、社会功能、肢体活动异常方面比较无变化外,其余23个领域改善治疗组均好于对照组,其中认知功能、疲倦、吞咽困难、体质量下降方面比较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兰州方加味可改善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患者生存质量,疗效优于还原型谷胱甘肽钠.

    作者:张桂琼;高力英;韩鹏炳;冉俊涛;张小钰;董艳琴;董方;李瑾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基于数据挖掘的防治支气管哮喘膏方用药规律研究

    目的:整理临床防治哮喘膏方并探讨其用药规律.方法:将文献整理得到的35首膏方应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对主要药物、药对规律进行总结,探讨其病机变化.结果:35首纳入膏方中,除外做膏所用辅料外,共涉及药物162种,高频药物22种.经聚类分析发现,扶正补虚、化痰祛瘀是防治哮喘膏方的组方原则,提示哮喘的病理机制为正虚邪实,正虚以气虚为主,邪实以痰瘀为主.结论: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膏方组方用药规律有益于总结经验,进一步指导临床.

    作者:茹丽先;陈宪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腧穴诊断理论初探

    从理论原理基础、理论建设意义及理论结构呈现等3个方面来探讨腧穴诊断的若干问题.指出腧穴所具有的确定诊断意义依据腧穴自身内涵与特点,是其本具有的特性,但相关研究极为匮乏.《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腧穴诊断内容缺失的深层原因与其更重视针前的“诊色脉、辨阴阳”有关;腧穴诊断理论在针灸理论框架结构中地位重要,其诊察具象化、明朗化、简便化极具实践价值与理论发展意义,故其创新性系统构建体现了中医特色腧穴诊断理论结构.

    作者:刘兵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李德新治疗抑郁症诊疗思路探析

    通过临证整理总结医案,分析李德新教授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认识,挖掘李德新教授治疗抑郁症的辨治思路,从调脾胃而治郁的角度出发,注重气机的调畅,善于调理脾胃气血、阴阳、升降、燥湿以蕴诸腑,共达安心神之旨,并根据“肝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征注意肝阴肝血的保护.经多年的临床实践疗效显著,经验丰富,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孙明月;海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仙道观对龚廷贤医学思想的影响

    明代名医龚廷贤为江西全溪人,一向被视为儒医代表,但其本人以道人自居,医学思想深受仙道观念影响.其代表著作中大量辑录道家经验方,将六字气诀、呼吸静功妙法、神仙接命秘诀等道家内丹功法用于防病治病,在骨鲠、疟疾、难产等疑难病症乃至服药、行针中使用道教符咒,这些都深刻体现了龚氏重生贵生、寻求超凡入圣的仙道思想.

    作者:李丛;狄碧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基于MRI评价中药促进Fast-Fix缝合术后半月板愈合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内服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中药对促进半月板缝合术后损伤区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确诊单膝半月板损伤、符合MRI Stoller分级Ⅲ级损伤、行关节镜Fast-Fix缝合术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术后口服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中药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术后仅行常规康复训练.2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周、12周采用核磁共振检查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术后6周、12周MRI Stoller影像观察结果显示试验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半月板缝合术后口服中药有利于促进半月板愈合,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半月板损伤的临床有效方法.

    作者:程桯;李多多;李雁;耿成武;王强;刘长信;温建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冠心病血瘀证的基因网络模块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病血疼证基因网络中重要模块的生物学功能与通路.方法:搜索文献中冠心病血瘀证相关基因,并运用CYTOSCAPE进行网络构建,MCODE进行模块划分后再对重要模块进行功能与通路分析.结果:冠心病血瘀证网络中BCL2、VEGFA、IL-6、JUN和IL-8具有重要作用.血管平滑肌增殖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分别是网络中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与通路.结论:该研究既体现了冠心病血瘀证基因的整体特点,又关注了基因网络的局部差异,为冠心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袁野;申春悌;胡镜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学汇函》引用《古今医鉴》版本考

    《医学汇函》十三卷,另有卷首及序录一卷,聂尚恒编撰,是明代重要临证古籍汇编,成书于明崇祯戊辰年(1628),跃剑山房本为其首刻本.书中部分内容取自《古今医鉴》.《古今医鉴》八卷,初刊于明万历四年丙子(1576),由金陵书林周日校刻印,名《新刊古今医鉴》.明万历五年丁丑(1577)由姑苏沈文台重参校正刊刻,名《新刊古今医鉴》八卷,为第2次刻本.明万历年间金陵周四达《重刻古今医鉴》八卷本,当为第3次刻本.明万历十七年已丑(1589),由叶华生刻印的《古今医鉴》书名改为《王宇泰先生订补古今医鉴》,并将原八卷本简单分拆为十六卷,另外增加了“燥证”一条.本书为目前通行本之底本.从《医学汇函》与《古今医鉴》两书所载病证分析,《医学汇函》来自八卷本《古今医鉴》,可以用来改正通行本的错误,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

    作者:史焱;李君;傅海燕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杨国华健脾滋阴法治疗肿瘤终末期经验

    杨国华教授通过对肿瘤终末期临床症状的研究,归纳出肿瘤终末期主要的病机为脾胃不足、阴液亏虚,从而制定出健脾滋阴的治疗大法,进而辨证选药并自拟“健脾滋阴方”应用于临床,提出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随症加减的思想,取得了确切的临床疗效.

    作者:胡传国;王雯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试论“癌变”的中医病机与“肝风”相关

    现代中医学对恶性肿瘤的认识多停留在“毒邪致癌”“本虚致癌”范畴,但是“癌毒”“本虚”的提出并不能在中医层面全面解释癌症的发病和发展病机,也不能解释“癌”的增殖性、侵润性、转移性、消耗性等特征.笔者在临床的探索中,结合《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有关思想与临床用药的特征,运用中医思维思考“癌”在中医学的病因病机,认为癌具有“春、风、木”的特性,指出“肝风”与“癌变”的关系,进而提出疏肝理气的防治之法,望予同道参考纠正.

    作者:林一峰;叶应阳;杨宏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山东省9地区三伏贴公众知晓率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山东省部分地区公众对三伏贴的知晓情况和接受程度,为解决三伏贴相关问题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7月至8月,在山东9地区采用现场拦截方式随机抽样调查,问卷以面对面一问一答的形式完成.结果:医院贴伏人群的知晓率为87.9%,与年龄、职业、地区有关;普通人群的知晓率为21.6%,与年龄、地区有关,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山东省9地区不同人群三伏贴知晓率有差异,其相关知识的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人际传播和网络媒体.

    作者:邴秀阳;季旭明;史志红;杨志怡;曹娜;续自凤;陈亿慧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加味二七方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加味二七方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总体疗效及远期疗效.方法:将12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2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给予二七方口服及保留灌肠,对照组给予口服思密达及思密这3~6g加去甲肾上腺素2mg加生理盐水20 ml保留灌肠,2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观察总体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及远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体疗效、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结论:加味二七方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不仅对急性RE有显著疗效,而且对慢性、迟发型RE有良好疗效.

    作者:赵立沙;夏欣欣;袁慧;韩萍萍;周冬枝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血水互结证与当归芍药散的应用探析

    血水互结证早见于《金匮要略》,其形成途径主要有3种,治疗方剂有大黄甘遂汤、赤小豆当归散等,其中当归芍药散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徐世杰研究员临证治疗各科病证常辩病与辨证相结合,现仅以其运用当归芍药散治验二则探析血水互结证.

    作者:侯江淇;徐世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中药功效术语英译问题初探

    随着中医药逐步走向世界,中医药翻译显得愈发重要,而术语英译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其中,体现中医治则治法的中药功效术语的英译不仅呈现出中医术语英译的共有问题,也有一些特色问题,尤其表现在逻辑关系方面.然而针对此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故结合具体功效术语的英译,对单一术语内部到多个术语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梳理,从而根据功效术语的内涵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中药功效术语英译的模式及研究方法奠定基础.

    作者:朱思媛;廖结英;张月;田雨;李琳;贾德贤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亚健康中医药干预研究现状与思路探析

    从中医药干预亚健康的研究方案、疗效指标、疗效判定标准等方面对中医药干预亚健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提出从“主症”、“主证”限定研究对象,从规范化、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和疗效筛选性评价等方面开展亚健康中医药临床研究,旨在完善临床科研设计,提高亚健康临床试验质量和证据强度,有助于将中医药对亚健康状态治疗和调整的潜在优势转化成现实优势.

    作者:赵晖;梁媛;王筠;薛飞飞;姜幼明;李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从乐论心开窍于耳

    《黄帝内经》提出“肾气通于耳”,又云“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心肾与耳的关系,现代学者多从中医经络及临床实例角度探究.故通过文献复习,从文化与中医两方面解读心与耳的关系,乐由耳感心,知音者,心相契也.另一方面,也从心肾两个角度对“开窍于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新的见解:心肾窍于耳,乃道与器之不同已矣.

    作者:李涵;修宗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黄帝内经》“寒热”病辨疑

    结合《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相关原文,参考后世医籍所论,对《内经》所载“寒热”病进行详细考察,发现“寒热”这一病名可以涵盖后世所说的多种具有典型的恶寒发热表现的疾病.除学者论及的“虚劳寒热”“风劳”“传尸痨瘵”外,还有因普通外感、犬咬伤所致的恶寒发热,甚至能从中看出丝虫热的影子.虽然导致“寒热”的具体致病因素众多,难以归于一端,但古医家“因于露风,乃生寒热”一语堪称是在当时条件下运用阴阳学说对其病因所做的为简要的概括.

    作者:朱鹏举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甘肃现代针灸代表性医家学术思想概论

    整理和总结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是继承和发扬中医学遗产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任务.故通过总结甘肃现代针灸代表人物郑魁山学术思想,以期有助于后学者对甘肃针灸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同时为临床医生学习及应用甘肃特色针法提供文献参照.

    作者:盛雪燕;邢家铭;张彦峰;韩雅迪;严兴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