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李德新治疗抑郁症诊疗思路探析

孙明月;海英

关键词:抑郁症, 诊疗思路, 李德新
摘要:通过临证整理总结医案,分析李德新教授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认识,挖掘李德新教授治疗抑郁症的辨治思路,从调脾胃而治郁的角度出发,注重气机的调畅,善于调理脾胃气血、阴阳、升降、燥湿以蕴诸腑,共达安心神之旨,并根据“肝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征注意肝阴肝血的保护.经多年的临床实践疗效显著,经验丰富,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促进突触重塑的研究进展

    突触可塑性被认为是脑可塑性变化的关键结构部位,亦是目前神经再生领域相关研究的热点.中医药对于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治疗具有独特优势,但其作用机制研究尚薄弱.基于近10年来与突触重塑相关的中药实验研究文献,就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突触重塑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科研及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马丙祥;王怡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血水互结证与当归芍药散的应用探析

    血水互结证早见于《金匮要略》,其形成途径主要有3种,治疗方剂有大黄甘遂汤、赤小豆当归散等,其中当归芍药散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徐世杰研究员临证治疗各科病证常辩病与辨证相结合,现仅以其运用当归芍药散治验二则探析血水互结证.

    作者:侯江淇;徐世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王耀献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经验

    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非常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肾脏是高血压常损害的靶器官之一,高血压肾损害已经成为终末期肾病的第三位病因.运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肾损害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王耀献教授擅长治疗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及风湿免疫性疾病,对于高血压肾损害有独特的认识.他认为本病病名不一、病机多样、证候特点因人而异,其治疗思路独特,从肝治肾,辨证论治,灵活加减,并注重结合日常调护效如桴鼓,对高血压肾损害的治疗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姚洁琼;王耀献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中医证治策略

    根据中医理论探讨和制订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的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提出脏腑功能失调为PTLD发病的内在因素,而痰、毒、瘀是PTLD发病的病理基础,其中痰邪是贯穿PTLD病程的关键发病因素.疾病早期以邪实为主,痰、瘀、毒胶结不化,阻滞经络,治疗上重视豁痰解毒、化瘀散结.后期以肝脾肾亏损为主,治宜健脾补肾、化痰散结,并提出临证治痰的策略.这些治疗原则和方法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策略思想,为中医药干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症的治疗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作者:吴顺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调肝活血汤联合palomo手术对精索静脉曲张症患者精浆氧化应激干预的研究

    目的:观察经验方“调肝活血汤”联合palomo手术对精索静脉曲张症患者精浆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99名精索静脉曲张症相关不育患者分成3组.试验组(G1)采用调肝活血汤联合palomo手术治疗,中药对照组(G2)单独采用调肝活血汤口服,手术对照组(G3)采用palomo手术共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精液质量和精浆ROS、NO、SOD、TAC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精液质量和精浆TAC、SOD水平显著改善;ROS和NO有所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调肝活血汤联合palomo术能干预精浆中氧化应激反应,从而提高精液质量.

    作者:古宇能;陈慰填;温志鹏;曾杨玲;陈德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益气养阴活血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WT1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活血方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组织WT1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喂养1周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并建立DN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组和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中药组灌服益气养阴活血方颗粒剂,8周后生化检测24 h尿蛋白、血肌酐(Scr)、谷丙转氨酶(ALT)等;测量肾小球直径,称取左肾质量、计算肥大指数;PAS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WT1表达.结果:益气养阴活血方能够上调实验大鼠肾组织WT1的表达,减少24 h尿蛋白、Scr及BUN水平,升高ALB,缩小肾小球直径,改善肾脏病理.结论:益气养阴活血方可能通过影响DN大鼠肾组织WT1的表达而改善上述生化指标,减轻肾脏病理损害,对肝功能未见明显损害.

    作者:宋纯东;张霞;宋丹丹;薛黎明;任瑞英;杨晓丽;侯小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基于数据挖掘的防治支气管哮喘膏方用药规律研究

    目的:整理临床防治哮喘膏方并探讨其用药规律.方法:将文献整理得到的35首膏方应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对主要药物、药对规律进行总结,探讨其病机变化.结果:35首纳入膏方中,除外做膏所用辅料外,共涉及药物162种,高频药物22种.经聚类分析发现,扶正补虚、化痰祛瘀是防治哮喘膏方的组方原则,提示哮喘的病理机制为正虚邪实,正虚以气虚为主,邪实以痰瘀为主.结论: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膏方组方用药规律有益于总结经验,进一步指导临床.

    作者:茹丽先;陈宪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试论“癌变”的中医病机与“肝风”相关

    现代中医学对恶性肿瘤的认识多停留在“毒邪致癌”“本虚致癌”范畴,但是“癌毒”“本虚”的提出并不能在中医层面全面解释癌症的发病和发展病机,也不能解释“癌”的增殖性、侵润性、转移性、消耗性等特征.笔者在临床的探索中,结合《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有关思想与临床用药的特征,运用中医思维思考“癌”在中医学的病因病机,认为癌具有“春、风、木”的特性,指出“肝风”与“癌变”的关系,进而提出疏肝理气的防治之法,望予同道参考纠正.

    作者:林一峰;叶应阳;杨宏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刘持年应用四逆散验案举隅

    四逆散始见于《伤寒论》第318条,原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该方理法方药环环相扣,君臣有序,相与宣摄,现代应用范围极广,临证化裁存乎其人.刘持年教授用药精专,善用经方验方,药专效宏,临证时用其为基础方治疗肝脾(胃)疾病屡用效验,现介绍验案三刘.

    作者:李茜;李晓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胡荫奇治疗痹病案三则

    胡荫奇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风湿病学术带头人.临证40余载,对风湿类疾病学验俱丰,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其侍诊抄方,受益良多,兹取其痹病之验案三则以飨同道.1 小儿痹病、湿热痹阻案案1:祝某,女,6岁,2013年8月17日初诊:主诉四肢多关节红肿疼痛,伴发热1个月.现双手多关节红肿疼痛,双手晨僵约1h,左踝关节活动时疼痛,左足背肿痛,时有发热,体温高38.6℃.舌质红、苔白厚腻、脉细数,辨证属湿热痹阻证,治以清热利湿、祛风除痹,方宗防风通圣散之意:生石膏30 g(先煎),青蒿10 g,银柴胡10 g,地骨皮10 g,知母10 g,荆芥6 g,防风6 g,炙麻黄3 g,金银花15 g,连翘6 g,淡竹叶3 g,穿山龙10 g,僵蚕3 g,伸筋草6g,六一散10 g(包煎),羚羊角粉0.15g(冲服),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作者:曾真;王义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叶天士温病学术理论形成因素探析

    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叶天士故居并查阅相关史料,探索叶天士温病卫气营血理论形成的土壤,推测其行医年代可能诊治的传染病,为准确研究其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及该理论的临床适用证提供借鉴.经分析,叶天士提出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可能主要来自对伤寒、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性疾病传变规律的观察,故该辩证论治方法可能更适用于这些病症.

    作者:屠燕捷;方肇勤;郭永洁;杨爱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李德新治疗抑郁症诊疗思路探析

    通过临证整理总结医案,分析李德新教授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认识,挖掘李德新教授治疗抑郁症的辨治思路,从调脾胃而治郁的角度出发,注重气机的调畅,善于调理脾胃气血、阴阳、升降、燥湿以蕴诸腑,共达安心神之旨,并根据“肝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征注意肝阴肝血的保护.经多年的临床实践疗效显著,经验丰富,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孙明月;海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路志正针药并用医案举隅

    对于慢性病的治疗,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认为要根据病情采取针药并用、辨证施针,以发挥中医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故举医案一例以说明路志正针药并用的辨证施治方法和机理.

    作者:荆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肾性贫血的中医药治疗探讨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CKD)常见的并发症,常见于CKD3期以上患者.主要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不足和(或)代谢产物、尿毒症毒素蓄积影响骨髓造血所致.目前西医疗效并不令人满意,而长期贫血状态是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本病属于中医虚劳、肾劳范畴,为本虚标实证,病机为脾肾衰败,湿浊瘀血内阻影响气血化生所致.其中脾肾亏虚是病变基础,湿浊瘀血是病情演变的重要病理因素.治宜标本兼顾,给予中药补脾益肾和络泄浊等治疗可明显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李一北;冯占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证型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型、代谢指标的采集与分析,探讨不同中医证型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200例PCOS患者通过中医辨证分为肾虚组、痰湿阻滞组、肝郁组、血瘀痰浊组,通过检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人体测量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BMI、FPG、SBP及HCG-L水平比较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G水平比较痰湿阻滞组高于其他各证型组,DBP水平比较痰湿阻滞证组和肝郁气滞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肾虚组和血瘀组.PCOS各中医证型中合并MS患者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合并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需要大样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王轶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张学文未病先防的学术经验

    张学文认为正邪斗争理论是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扶正祛邪治则是中医治未病的基本法则.病邪有内外,预防外邪致病须防邪祛邪,预防内邪致病应祛邪防变.认为流行性出血熟的外在病因是温热毒邪,内在易感因素是素体阴虚,故以养阴凉血、化瘀解毒为原则研制出血热预防片,在陕西省的流行性出血热预防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提出治疗中风先兆以预防中风的思路,认为血瘀是中风形成的关键病理环节,肝热血瘀是中风先兆的常见证候,研制出以活血化瘀、清肝通络为治法的小中风片,治疗中风先兆获得较好效果.

    作者:何光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冯建春燮理肝肾法临床应用经验

    冯建春老师深谙中医之理,临床经验丰富.燮理肝肾法源于《伤寒论》理和法的临床实践,“燮理”就是“协和治理”之意,燮理肝肾法是指调和理顺、治理协调肝肾的功能状态,在补益肝肾的同时应用疏肝理气、宣达郁滞的药物,补益肝肾之精兼理肝肾气机,以期阴精盛满,气机流畅,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应用广泛.

    作者:刘春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从“肾虚伏气”理论探讨艾滋病病机特点

    以温病学“肾虚伏气”理论为指导,基于“肾虚伏气”病因病机、致病特点及发展变化来认识AIDS致病病机特点,提出“本病的产生是由于正虚(肾虚为本),疫毒内伏,逾时而发”的思想观点.进而总结归纳提出AIDS肾虚伏气病机特点:“初即见里热证、邪伏于内、逾时而发、自我积聚、渐进加重,缠绵难愈,反复发作”,以期为临床AIDS辨治及研究提供新的指导理论.

    作者:舒发明;黄英;黄舟;刘业方;罗雪梅;姜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腧穴诊断理论初探

    从理论原理基础、理论建设意义及理论结构呈现等3个方面来探讨腧穴诊断的若干问题.指出腧穴所具有的确定诊断意义依据腧穴自身内涵与特点,是其本具有的特性,但相关研究极为匮乏.《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腧穴诊断内容缺失的深层原因与其更重视针前的“诊色脉、辨阴阳”有关;腧穴诊断理论在针灸理论框架结构中地位重要,其诊察具象化、明朗化、简便化极具实践价值与理论发展意义,故其创新性系统构建体现了中医特色腧穴诊断理论结构.

    作者:刘兵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山东省9地区三伏贴公众知晓率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山东省部分地区公众对三伏贴的知晓情况和接受程度,为解决三伏贴相关问题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7月至8月,在山东9地区采用现场拦截方式随机抽样调查,问卷以面对面一问一答的形式完成.结果:医院贴伏人群的知晓率为87.9%,与年龄、职业、地区有关;普通人群的知晓率为21.6%,与年龄、地区有关,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山东省9地区不同人群三伏贴知晓率有差异,其相关知识的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人际传播和网络媒体.

    作者:邴秀阳;季旭明;史志红;杨志怡;曹娜;续自凤;陈亿慧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