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鲁
张学文认为正邪斗争理论是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扶正祛邪治则是中医治未病的基本法则.病邪有内外,预防外邪致病须防邪祛邪,预防内邪致病应祛邪防变.认为流行性出血熟的外在病因是温热毒邪,内在易感因素是素体阴虚,故以养阴凉血、化瘀解毒为原则研制出血热预防片,在陕西省的流行性出血热预防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提出治疗中风先兆以预防中风的思路,认为血瘀是中风形成的关键病理环节,肝热血瘀是中风先兆的常见证候,研制出以活血化瘀、清肝通络为治法的小中风片,治疗中风先兆获得较好效果.
作者:何光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型、代谢指标的采集与分析,探讨不同中医证型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200例PCOS患者通过中医辨证分为肾虚组、痰湿阻滞组、肝郁组、血瘀痰浊组,通过检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人体测量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BMI、FPG、SBP及HCG-L水平比较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G水平比较痰湿阻滞组高于其他各证型组,DBP水平比较痰湿阻滞证组和肝郁气滞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肾虚组和血瘀组.PCOS各中医证型中合并MS患者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合并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需要大样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王轶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岭南医家认为岭南温病有不同于岭北温病的特点,提出温病为岭南多发病,岭南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导致岭南温病多湿多热,且较岭北为甚,由此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并开发岭南草药治疗岭南温病.这种将温病经典理论与岭南地域特点相结合的研究,有助于拓展温病经典理论的临床普适性,也有利于构建岭南中医学术理论体系.
作者:黄子天;刘小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CKD)常见的并发症,常见于CKD3期以上患者.主要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不足和(或)代谢产物、尿毒症毒素蓄积影响骨髓造血所致.目前西医疗效并不令人满意,而长期贫血状态是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本病属于中医虚劳、肾劳范畴,为本虚标实证,病机为脾肾衰败,湿浊瘀血内阻影响气血化生所致.其中脾肾亏虚是病变基础,湿浊瘀血是病情演变的重要病理因素.治宜标本兼顾,给予中药补脾益肾和络泄浊等治疗可明显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李一北;冯占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突触可塑性被认为是脑可塑性变化的关键结构部位,亦是目前神经再生领域相关研究的热点.中医药对于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治疗具有独特优势,但其作用机制研究尚薄弱.基于近10年来与突触重塑相关的中药实验研究文献,就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突触重塑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科研及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马丙祥;王怡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其发病机制是血管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炎症诱发学说在近几年的研究中日趋深入和成熟,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分别通过发挥促炎与抑炎作用,参与并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程.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中药复方及有效成分对巨噬细胞M1、M2亚型间的转化具有多靶点协同作用,故主要从巨噬细胞极化为M1、M2亚型的诱发因子、激活途径、干预靶点等方面探讨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
作者:龚立博;索艳荣;王学岭;郭茂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随着中医药逐步走向世界,中医药翻译显得愈发重要,而术语英译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其中,体现中医治则治法的中药功效术语的英译不仅呈现出中医术语英译的共有问题,也有一些特色问题,尤其表现在逻辑关系方面.然而针对此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故结合具体功效术语的英译,对单一术语内部到多个术语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梳理,从而根据功效术语的内涵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中药功效术语英译的模式及研究方法奠定基础.
作者:朱思媛;廖结英;张月;田雨;李琳;贾德贤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医痫丸治疗颅脑外伤癫痫(PTE)风痰上扰证的疗效以及NOX2/ROS通路的影响.方法:选择颅脑外伤癫痫风痰上扰证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苯巴比妥钠肌肉注射200 mg/d,每日2次;或丙戊酸钠片内服,每日按体质量15 mg/kg;癫痫发作时给予氯硝安定内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和医痫丸(3g/次,每日3次),2组均治疗12周.观察2组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和频次;Western blot法检测2组血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NOX2)水平;比较2组血清活性氧(ROS)、核因子-κB(NF-κB)、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和癫痫发作频次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88.89%,对照组68.8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7);治疗组治疗后患者血清NOX2和RO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NF-κB、IL-1β、TNF-α和PGE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疗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西药基础上,针刺联合医痫丸治疗PTE风痰上扰证控制癫痫发作疗效明显,抑制NOX2/ROS通路从而减缓下游炎症反应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曹勇;郑慧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杨国华教授通过对肿瘤终末期临床症状的研究,归纳出肿瘤终末期主要的病机为脾胃不足、阴液亏虚,从而制定出健脾滋阴的治疗大法,进而辨证选药并自拟“健脾滋阴方”应用于临床,提出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随症加减的思想,取得了确切的临床疗效.
作者:胡传国;王雯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对于慢性病的治疗,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认为要根据病情采取针药并用、辨证施针,以发挥中医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故举医案一例以说明路志正针药并用的辨证施治方法和机理.
作者:荆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明代名医龚廷贤为江西全溪人,一向被视为儒医代表,但其本人以道人自居,医学思想深受仙道观念影响.其代表著作中大量辑录道家经验方,将六字气诀、呼吸静功妙法、神仙接命秘诀等道家内丹功法用于防病治病,在骨鲠、疟疾、难产等疑难病症乃至服药、行针中使用道教符咒,这些都深刻体现了龚氏重生贵生、寻求超凡入圣的仙道思想.
作者:李丛;狄碧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整理和总结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是继承和发扬中医学遗产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任务.故通过总结甘肃现代针灸代表人物郑魁山学术思想,以期有助于后学者对甘肃针灸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同时为临床医生学习及应用甘肃特色针法提供文献参照.
作者:盛雪燕;邢家铭;张彦峰;韩雅迪;严兴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从理论原理基础、理论建设意义及理论结构呈现等3个方面来探讨腧穴诊断的若干问题.指出腧穴所具有的确定诊断意义依据腧穴自身内涵与特点,是其本具有的特性,但相关研究极为匮乏.《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腧穴诊断内容缺失的深层原因与其更重视针前的“诊色脉、辨阴阳”有关;腧穴诊断理论在针灸理论框架结构中地位重要,其诊察具象化、明朗化、简便化极具实践价值与理论发展意义,故其创新性系统构建体现了中医特色腧穴诊断理论结构.
作者:刘兵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现代中医学对恶性肿瘤的认识多停留在“毒邪致癌”“本虚致癌”范畴,但是“癌毒”“本虚”的提出并不能在中医层面全面解释癌症的发病和发展病机,也不能解释“癌”的增殖性、侵润性、转移性、消耗性等特征.笔者在临床的探索中,结合《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有关思想与临床用药的特征,运用中医思维思考“癌”在中医学的病因病机,认为癌具有“春、风、木”的特性,指出“肝风”与“癌变”的关系,进而提出疏肝理气的防治之法,望予同道参考纠正.
作者:林一峰;叶应阳;杨宏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肿瘤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肿瘤的发生不外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而致,以内因为基础.在治疗肿瘤过程中,朱良春注重扶正法则的应用,下面笔者探讨其扶正思想.1 正虚是肿瘤产生的主因《灵枢·百病始生》言:“风雨寒热不得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指出正虚是邪气内侵的必要条件,没有正虚则邪气无以致病,正虚感邪而发诸病.《医宗必读·积聚》指出:“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说明肿瘤形成的主因是正气不足.朱良春也强调正虚是肿瘤产生的前提条件.先天不足、阴阳失调、气血不足、肾精亏虚、脾胃虚弱等体质之人,正虚感邪、正邪相争而正不胜邪,从而出现气滞、血瘀、毒邪、湿聚、痰凝互结等一系列病理变化,终形成肿瘤.
作者:刘西强;顾冬梅;沙滨;戴栋;李丹;祁雪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经验方“调肝活血汤”联合palomo手术对精索静脉曲张症患者精浆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99名精索静脉曲张症相关不育患者分成3组.试验组(G1)采用调肝活血汤联合palomo手术治疗,中药对照组(G2)单独采用调肝活血汤口服,手术对照组(G3)采用palomo手术共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精液质量和精浆ROS、NO、SOD、TAC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精液质量和精浆TAC、SOD水平显著改善;ROS和NO有所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调肝活血汤联合palomo术能干预精浆中氧化应激反应,从而提高精液质量.
作者:古宇能;陈慰填;温志鹏;曾杨玲;陈德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傅青主女科》成书于明末清初,为医家傅山所著,属于中医妇科经典传世之作.全书对于妇科病、妊娠病和产后病等均有详述,内容丰富详实,病案经典实用,遣方用药仔细严谨,重视肝、脾、肾三脏病机,善用气血培补、脾胃调理之法,备受现代医家重视,值得深入研读探讨.故就有关熟地与山茱萸的配伍及其相关条文及方药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其配伍应用特点,以期为现代中医妇科临床实际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许春燕;李坤寅;关永格;范为之;姜心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研究丹皮酚的文献作为分析材料,科学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以丹皮酚为研究对象的相关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分析文献的来源、发表年度及数量、学科分布、被引用频次、下载次数、作者所属单位、作者发表文献量、文献发表量排在前10位的机构、文献的研究层次、基金资助等方面情况.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丹皮酚研究领域全景分析,将为科研人员准确、清晰地把握丹皮酚研究现状提供有益的参考,并为后续的丹皮酚研究工作提供坚实的文献学研究基础.
作者:郭齐;孙明瑜;田昕;封云;黄晓佳;李永金;李静;徐霞;许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四逆散始见于《伤寒论》第318条,原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该方理法方药环环相扣,君臣有序,相与宣摄,现代应用范围极广,临证化裁存乎其人.刘持年教授用药精专,善用经方验方,药专效宏,临证时用其为基础方治疗肝脾(胃)疾病屡用效验,现介绍验案三刘.
作者:李茜;李晓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加味二七方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总体疗效及远期疗效.方法:将12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2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给予二七方口服及保留灌肠,对照组给予口服思密达及思密这3~6g加去甲肾上腺素2mg加生理盐水20 ml保留灌肠,2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观察总体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及远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体疗效、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结论:加味二七方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不仅对急性RE有显著疗效,而且对慢性、迟发型RE有良好疗效.
作者:赵立沙;夏欣欣;袁慧;韩萍萍;周冬枝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