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红蓉;胡镜清
方家选教授认为获得性皮肤松弛症属于中医“皮痿”范畴,病机多属宗气亏虚、风湿热外邪入侵所致,治疗以补益宗气,同时驱风清热祛湿,故在使用消风散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黄芪施治.其中大剂量黄芪峻补宗气,宗气得补,在里可托举脏器,在外可固摄皮毛,此外宗气得补不但可使消风散中驱风清热祛湿之品驱邪有力,且使其久用而不伤正气,如此施治邪去正安,宗气固摄有力,则获得性皮肤松弛症可治,以此为指导成功医治此病1例.
作者:陈吉全;张方毅;方家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基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素问·藏气法时论》《素问·玉机真藏论》《素问·金匮真言论》,以及《灵枢·卫气行》《灵枢·营气》《灵枢·五十营》等相关论述,从阳气消长、藏气主时盛衰及营卫气血运行3个角度对人体日节律进行探析,并对其理论和实践意义进行了揭示.
作者:张立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少弱精子症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常合并有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精索静脉曲张等男科常见病、多发病.史宏教授诊疗少弱精子症紧扣中医特色,注重中西医结合,认为本病的病位在精室,肾虚是贯穿其始末的基本病机,或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或肺肾阴虚,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湿热蕴结,阻碍精子的发生发育,抑制精子的活动,使精子密度减少、活力降低,导致男性不育症的发生.治疗主张“治病必求其本”,补肾乃是治疗少弱精子症的根本大法,以滋补肝肾、健脾益肾、润肺补肾、清热祛湿、活血化瘀为法.创有“红黄仙子饮”、“参术仙子饮”、“乌黄仙子饮”、“丹七仙子饮”等经验方,并运用“阶梯疗法”治疗复杂性少弱精子症,临床取效显著.
作者:陆良喜;王文杰;陆杰;胡小利;陈忞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刘完素提出病邪兼化学说,病邪兼化临床常见,包括病邪相兼和病邪转化2种形式.病邪相兼表现为2种或2种以上病邪相兼致病,病邪转化则指2种或2种以上病邪在疾病过程中病邪性质相互转化.外感、内伤疾病均有病邪兼化现象存在,病邪如何兼化不仅与病邪性质相关,同时与患者体质、病情长短、病情轻重程度都有密切关系.病邪相兼可细分为外邪相兼、内外邪相兼、内生之邪相兼,病邪转化也有外邪转化、内外邪转化、内生之邪转化之分.有些内生之邪相兼与转化同时存在,新生之邪与原有内生之邪相互裹挟,形成复杂的病因因素.
作者:卢红蓉;胡镜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清代医家何梦瑶富于著述,《医碥》为其代表作.当前研究多认为《医碥》是以王肯堂《证治准绳》为蓝本整理而成.通过研读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医碥》除参考《证治准绳》外,还重点引用了清代医家景日昣的《嵩厓尊生》.在医论部分,《医碥》通过标注进行引用的有5处:卷一的“血”“寒热”与“瘘”,卷二的“肺痿肺痈”和“疝”;未标注而直接引用的有“瘟疫病论”“七方”“十剂”和“服药法则”等,引用篇幅均较大.在方剂部分,《医碥·诸方》直接从《嵩厓尊生》引用的方剂至少有45首,仅次于《证治准绳》.通过对《医骗》和《嵩厓尊生》的比较,有助于进一步理清何梦瑶在医学上的继承和创见,对当前岭南医学等相关研究也有所助益.
作者:王国为;杨威;徐世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痰湿质、气虚质、平和质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中医体质辨识为痰湿质、气虚质、平和质的岭南地区中老年人群,对比分析3种体质之间血压、尿酸、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体质量指数水平和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超重/肥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痰湿体质血压、尿酸、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体质量指数水平和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超重/肥胖发生率显著高于气虚质和平和质,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气虚质和平和质.结论:痰湿质是岭南地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密集的危险体质,提示可以基于中医体质角度防治心血管疾病.
作者:蔡海荣;赵帅;黄永莲;黄炬明;陈伯钧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中医学教育的基石,在中医药教学中起重要作用.自1960年我国第一版中医课程的全套试用教材出版至今,我国先后已有七版全国中医药院校通用教材、双语教材以及多种中医学基础辅助教材出版.故就近现代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版本的演变,与当时的中医药发展政策进行论述,阐述了中医学在国内外的普遍发展形势与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版本的具体关系.由此可见新中国中医政策的改变推进了中医教育的逐步发展与完善,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模式更应向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方向改进.
作者:王利;曹继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广东省登革热发病周期与五运六气学说周期之间的关联性,并预测登革热流行病学趋势.方法:采用复Morlet小波对广东省1981 ~2014年34年间登革热年发病率进行周期分析,探讨其与运气周期的关联性,分析波峰对应年份的干支特点.结果:登革热年发病率有9年和17年2个准周期.9年和17年时间尺度所对应的波幅都逐年下降,表明登革热的年发病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9年准周期和五运的10周期有一定的吻合,高发年份为土运和火运之年;17年准周期和六气中的18年准周期也有一定的吻合.在9年准周期中,登革热的发病高峰对应六气中的君火在泉.
作者:杜绍龙;方泽南;丘宇慧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中药健脾消癌方对大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肝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表达的影响,探索其防治大肠癌肝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建立人大肠癌细胞肝转移裸鼠模型,将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健脾消癌方组、阳性对照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并观察各组裸鼠肝转移情况,测定其肝组织中MMP-9、TIMP-1表达量.结果:健脾消癌方组肝转移率低于模型组及阳性对照组;健脾消癌方组肝组织中MMP-9及TIMP-1表达低于阳性对照组及模型组,高于空白对照组;健脾消癌方组MMP-9/TIMP-1比值低于阳性对照组及模型组,而与空白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脾消癌方可抗结肠癌肝转移,其机制可能与下调MMP-9及TIMP-1表达、保持二者间的动态平衡有关.
作者:杨晓;蒋益兰;李勇敏;谭小宁;简小兰;罗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颈性眩晕是指由于颈椎原因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类中枢性眩晕.目前西医尚无确切的治疗手段,中医药在治疗该病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故从颈性眩晕的病因病机、益气活血化痰法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冯诚;郭杨;董维;马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肝病实脾”早见于《难经》,是根据中医五行理论提出的重要治法,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肝脾在生理上关系密切,故病理上肝实也好、肝虚也罢常易传脾.领会“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的涵史,对于掌握肝病的传变规律,推测疾病的转归意义甚大.但历代医家对于“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的认识仁智互见,故笔者不揣浅陋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以期提高肝病的治疗效果,更好地领会中医治未病的精髓.
作者:祝建材;苏新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利用膜片钳技术阐述益气复脉合剂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酶解法分离大鼠心肌细胞,利用膜片钳方法考察益气复脉合剂抗乌头碱致大鼠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异常的作用.结果:益气复脉合剂可显著缩短乌头碱所致动作电位时程APD、APD50、APD90的延长,对静息电位、超射、幅度及大上升速率并无明显改变.结论:益气复脉合剂抗乌头碱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心室肌细胞的Ca2+内流以及K+外流有关.
作者:武乾;李昊娲;石晓路;孙明杰;林谦;李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电针穴位对大鼠分娩的镇痛效应及其中枢5-HT、2A受体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方法:120例孕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电针三阴交穴组、电针合谷穴组、电针合谷加三阴交组、电针血海穴组及药物组.热水甩尾观察镇痛效应,ELISA法检测血清5-HT水平,Real-timePCR、Westernblot检测中枢5-HT及2A受体mRNA与蛋白表达.结果:大鼠痛阈值治疗前(f=0.73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F=216.36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5-HT、大脑、脊髓5-HT及2A受体mRNA与蛋白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针不同穴位由低至高依次为空白组<血海组<合谷加三阴交组<合谷组<三阴交组<药物组,不同程度降低血清5-HT表达水平,提高大鼠痛阈值及大脑、脊髓5-HT及2A受体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结论:电针不同穴位产生不同针效作用与电针不同程度降低血清5-HT表达水平及提高中枢5-HT、2A受体mRNA与蛋白表达相关,揭示5-HT及2A受体参与电针穴位镇痛的作用机制.
作者:蒋秋燕;王美丽;李丽;李艳林;王梦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沈绍功教授在“二仙汤”及其变化的基础上尊重原意进行调整,灵活运用“加减二仙汤”并扩展其滋肾阴、温肾阳、调冲任的功效.针对临床因内分泌功能失调而出现的更年期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精神分裂症、闭经、肾炎、神经衰弱、糖尿病及多种慢性病属肾亏阴阳两虚、虚火上炎等一系列病症有治疗价值.方中当归、益母草调冲任,进而协调肾阴肾阳之平衡;如此配伍可谓精妙,阴阳之药易格拒,此组药物却可促成阴阳药物的相互融合.
作者:贾海骅;李玉波;李志更;张治国;韩学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抑郁症是目前高发的精神类疾病,其部分属于中医郁证范畴.临床和基础研究均表明,针对郁证“六郁”所设的越鞠丸,对抑郁症同样具有较好的疗效.故对近年来关于越鞠丸抗抑郁的理论探索及主要针对的临床抑郁症类型进行综述,并结合越鞠丸抗抑郁作用的实验研究成果,探讨目前越鞠丸抗抑郁研究对临床用药剂型和治疗范围的启示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为越鞠丸抗抑郁的中医临床运用提供更多的思路,为中医药抗抑郁新药的研发奠定一定的基础.
作者:任荔;吴颢昕;陈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清代名医陈士铎对虚汗证的辩证治疗有独特见识.故在探讨陈士铎所著《辨证录》治疗虚汗证三则医案的用药特色和病因病机,进而总结出治疗虚汗证“补阴摄阳、滋肾水兼清心火、补肾滋阴”的学术思想,并发现陈士铎在治疗虚汗证的三则医案中尤为固护肾水的重要性,肾水足则五脏阴阳调和,五脏阴阳调和则汗液止.陈士铎治疗虚汗证的重要思想为我们临床治疗虚汗证提供了明确的辩证思路,对临床虚汗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范红江;闫海峰;刘厚涞;王克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手厥阴心包经是马王堆帛书十一脉系统中惟一缺少的一条,其循行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演变过程.故拟以绵阳双包山汉墓“人体经脉漆雕”与成都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中刻画的手厥阴心包经循行为重点,梳理、探寻手厥阴经脉循行的演变过程.
作者:邱科;周兴兰;孙睿睿;曾芳;谢涛;江章华;梁繁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血气和”“志意和”“寒温和”的内涵及其关系进行阐释,构建以血气和、志意和、寒温和一体的和态健康观,提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应是“和”.“和”是在其变化过程中内外及其内部之间互相作用、不断发展、保持和谐有序的状态,强调人体本身内部脏器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保持协调、和谐、统一,是中医整体观念、天人相应的高概括.血气和、志意和、寒温和共同构成的和态健康观,是《内经》的核心健康观念,是中医学佳的健康模型,是生命活动追求的高境界.
作者:杨志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归脾汤出自宋·严用和的《济生方》,时至今日仍是临床用于治疗心脾气血两虚所引起心悸失眠等症的常用方剂.方中木香的作用自古多有讨论.通过对木香功效的考据与分析以及比较历代医家对归脾汤中木香的认识,提出木香在归脾汤中作用的新观点,遵照《神农本草经》等本草著作所记载的木香“久服不梦寤魇寐”,认为归脾汤中用木香不仅可理气醒脾,更应有安神的作用.并进一步结合其他方剂论述了木香可安心神的观点.
作者:周玄;周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通过对古代本草、方剂及2005版《中国药典》中防己功用的比较,确认历代本草所载基本功用已被《中国药典》收录.但由古本草提炼出来的治疗诸痫、中风手脚挛急、口面喎斜、主肺气喘嗽、膈间支满、散留痰等功能,以及古代含防己复方治疗中风、风痱、中风半身不遂、偏风、喘嗽、喘促、诸咳嗽等病症,《中国药典》未曾收录.综合古今,初步确认平肝息风、止咳、化瘀消癥、宁心安神、明目是防己的潜在功用.
作者:张丽艳;梁茂新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