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岭南地区中老年人群痰湿质、气虚质、平和质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分析

蔡海荣;赵帅;黄永莲;黄炬明;陈伯钧

关键词:中医体质, 血压, 血脂, 尿酸, 空腹血糖, 体质量指数
摘要:目的:探讨痰湿质、气虚质、平和质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中医体质辨识为痰湿质、气虚质、平和质的岭南地区中老年人群,对比分析3种体质之间血压、尿酸、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体质量指数水平和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超重/肥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痰湿体质血压、尿酸、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体质量指数水平和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超重/肥胖发生率显著高于气虚质和平和质,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气虚质和平和质.结论:痰湿质是岭南地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密集的危险体质,提示可以基于中医体质角度防治心血管疾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近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版本的演变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中医学教育的基石,在中医药教学中起重要作用.自1960年我国第一版中医课程的全套试用教材出版至今,我国先后已有七版全国中医药院校通用教材、双语教材以及多种中医学基础辅助教材出版.故就近现代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版本的演变,与当时的中医药发展政策进行论述,阐述了中医学在国内外的普遍发展形势与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版本的具体关系.由此可见新中国中医政策的改变推进了中医教育的逐步发展与完善,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模式更应向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方向改进.

    作者:王利;曹继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吴颢昕治疗糖尿病经验

    糖尿病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燥热常常累及肺、脾、肾三脏,因此中医治疗消渴病常以“三消”立论.吴颢昕教授认为现代的糖尿病与古代消渴病的证型已有所不同,临床辨证不可拘于一格,应突破三消辨证,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并认为气阴两虚、脾肾俱亏为糖尿病发病之本,且伏热为标、瘀滞为变,治疗上以益气养阴、健脾补肾为主,佐以清泻伏热、活血化瘀并贯穿始终.

    作者:徐达;吴颢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芍倍注射液与消痔灵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分析芍倍注射液与消痔灵对静脉曲张型混合痔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义.方法:患者为笔者2年会门诊或住院诊断静脉曲张型混合痔患者12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7例采用消痔灵注射液治疗,观察组68例采用芍倍注射液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间临床疗效,注射前、术后3d及7d采用肛镜观察痔核黏膜变化情况,术后随访并观测不良反应状况.结果:对照组(80.70%)显著低于观察组有效率(9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痔核黏膜变化上,2组间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前与术后3d、术后7d均存在显著变化,观察组术前与术后3d、术后7d均存在显著变化,2组间在术后3d、术后7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疼痛变化上2组间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前与术后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前与术后24 h存在显著变化,2组间术后24 h存在差异;对照组随访(6.45±2.37)个月,观察组随访(6.51±2.44)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在硬结发生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直肠狭窄、坏死出血及肛门疼痛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芍倍注射液对静脉曲张型混合痔效果及安全性远高于消痔灵,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冯月宁;王爱兵;佟琳;安阿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广东省登革热发病周期小波分析及其与五运六气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广东省登革热发病周期与五运六气学说周期之间的关联性,并预测登革热流行病学趋势.方法:采用复Morlet小波对广东省1981 ~2014年34年间登革热年发病率进行周期分析,探讨其与运气周期的关联性,分析波峰对应年份的干支特点.结果:登革热年发病率有9年和17年2个准周期.9年和17年时间尺度所对应的波幅都逐年下降,表明登革热的年发病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9年准周期和五运的10周期有一定的吻合,高发年份为土运和火运之年;17年准周期和六气中的18年准周期也有一定的吻合.在9年准周期中,登革热的发病高峰对应六气中的君火在泉.

    作者:杜绍龙;方泽南;丘宇慧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岭南地区中老年人群痰湿质、气虚质、平和质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痰湿质、气虚质、平和质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中医体质辨识为痰湿质、气虚质、平和质的岭南地区中老年人群,对比分析3种体质之间血压、尿酸、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体质量指数水平和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超重/肥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痰湿体质血压、尿酸、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体质量指数水平和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超重/肥胖发生率显著高于气虚质和平和质,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气虚质和平和质.结论:痰湿质是岭南地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密集的危险体质,提示可以基于中医体质角度防治心血管疾病.

    作者:蔡海荣;赵帅;黄永莲;黄炬明;陈伯钧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益气温阳法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及淋巴细胞免疫调节研究

    目的:探讨益气温阳法临床疗效及免疫疗效机制.方法:采用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流式细胞仪三色荧光直接免疫法检测T、B淋巴细胞亚群,探讨CITP病人免疫紊乱状态及疗效机理.结果:本研究治疗组总病例数28例,完全反应4例(14.29%),有效8例(28.57%),总有效率42.86%.治疗前平均Plt计数(23.02±13.69),治疗后平均计数(46.18±50.47),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机制研究提示,治疗后显著降低NKT细胞、CD3DR+活化T细胞比值;升高CD19+ CD5+/CD19+比值、CD4+ CD25+ Treg细胞和Th2细胞,起到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作用.结论:益气温阳法通过降低NKT细胞、CD3DR+活化T细胞,提高CD4+ CD25+ Treg细胞和Th2细胞,显著改善免疫紊乱状态,改善外周血小板水平.

    作者:全日城;张姗姗;杨晓红;许勇刚;胡晓梅;刘锋;麻柔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梅国强拓展“通阳不在温”辨治思路

    探析梅国强教授拓展“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治法运用于杂病辨治的思维方式和临证经验.围绕通阳法,以“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为切入点,结合梅国强拓展通阳法思路,运用于辨治杂病的认识及其辨治各科病证的验案进行分析.从通阳不在温,然非尽在利其小便,并将其拓展至清热祛湿(痰)、淡渗利湿、活血化瘀、化痰(饮)宣痹等法以通阳来阐释其拓展运用思路.

    作者:周贤;方方;邢颖;许乐思;刘松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医治疗急性腰扭伤研究进展

    急性腰扭伤是临床常见病,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优势,故对近年来中医药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对针灸推拿疗法、中药疗法、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进行分类分析和评述.其研究仍以针灸推拿疗法为主,主要进展表现在文献挖掘、规律性总结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新型特殊针法相关临床研究不断涌现,超短波、红外射频等现代科技手段引入中医药治疗急性腰扭伤领域,并对中医药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前景及不足进行了展望.

    作者:仇秀宇;赵丹;屠立平;许家佗;龚博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国内外经穴非特异性效应研究进展

    与穴位特异性比较,有关穴位的非特异性效应研究和报道相对较少.实际上,穴位非特异性效应可能是针灸特异性效应产生的基础和前提.故从国内外有关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的争论热点出发,提出经穴效应非特异性研究值得思考.从临床疗效等对经穴非特异性效应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总结,初步阐释了穴位非特异性的实质内涵,并分析提出经穴效应非特异性产生的基础可能包括皮肤结构系统、皮肤信号传导系统、针灸后穴位局部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以及中枢广泛效应机制等,为今后的穴位非特异性效应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作者:曾传;杨惠;张何骄子;吴巧凤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壮医药理论对“痧”的认识和治疗探究

    “毒虚致病论”是壮医的病因病机理论,“三道两路”学说是壮医理论的生理病理观.“毒”“虚”致病因素是导致“痧”症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有关“痧”症的医学知识和治疗用药经验.其中有关“痧”症的辨证分型和针刺放血疗法、刮痧疗法、药物疗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壮医药理论和应用的特色.通过总结和归纳壮医药理论对“痧”症的认识和治疗知识,有助于加深对壮医药理论和壮药应用的认识并促进交流,有利于指导临床工作并找到更多的治疗效验方法,从而丰富壮医治疗学内容.

    作者:唐汉庆;黄岑汉;郑建宇;李克明;黄秀峰;窦锡彬;李晓华;赵玉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黄帝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哲学思想比对研究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分别是中西医两大不同医学体系的发端.通过对《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哲学思想的比对研究,可以发现中西医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早期哲学思想的异同,进而为我们正确看待目前两者的差异以及分析它们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作者:赵心华;李海峰;鲍计章;倪红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从译文可接受性角度探讨《伤寒论》病证名的英译

    《伤寒论》中病证名的英译一直以来都是《伤寒论》英译的重点和难点,其具有多义性、抽象性、模糊性、文学性、专业性等文本特点.译者在翻译《伤寒论》的病证名时需要考虑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等对译文可接受性的影响,灵活运用直译法、直译法结合注释法、意译法、音译法结合注释法等多元化的翻译方法,以准确完整地翻译词义进而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

    作者:白雅雯;麻春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病邪兼化理论探讨

    刘完素提出病邪兼化学说,病邪兼化临床常见,包括病邪相兼和病邪转化2种形式.病邪相兼表现为2种或2种以上病邪相兼致病,病邪转化则指2种或2种以上病邪在疾病过程中病邪性质相互转化.外感、内伤疾病均有病邪兼化现象存在,病邪如何兼化不仅与病邪性质相关,同时与患者体质、病情长短、病情轻重程度都有密切关系.病邪相兼可细分为外邪相兼、内外邪相兼、内生之邪相兼,病邪转化也有外邪转化、内外邪转化、内生之邪转化之分.有些内生之邪相兼与转化同时存在,新生之邪与原有内生之邪相互裹挟,形成复杂的病因因素.

    作者:卢红蓉;胡镜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金实治疗乳糜尿经验

    中医临床将乳糜尿归于“尿浊”范畴,病机多为湿热犯肾、脾肾不足.金实教授认为乳糜尿总治则是祛邪与扶正兼顾,但尤重清利湿热.辨治乳糜尿应分期论治,早期宜清利湿热,中后期宜标本兼顾;具体治法运用上,清利湿热应侧重化湿泄浊,且利湿不伤阴;遇乳糜尿迁延易复发者,在清利下焦时如能加入化瘀和络药物则疗效更著;若精微过泄,宜运用莲须等兼顾涩精固肾,此外加入水蜈蚣和飞廉可增强分清别浊功效,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作者:袁晓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黄帝内经》对人体日节律的认识

    基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素问·藏气法时论》《素问·玉机真藏论》《素问·金匮真言论》,以及《灵枢·卫气行》《灵枢·营气》《灵枢·五十营》等相关论述,从阳气消长、藏气主时盛衰及营卫气血运行3个角度对人体日节律进行探析,并对其理论和实践意义进行了揭示.

    作者:张立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电针穴位对分娩大鼠镇痛效应及5-HT mRNA与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穴位对大鼠分娩的镇痛效应及其中枢5-HT、2A受体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方法:120例孕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电针三阴交穴组、电针合谷穴组、电针合谷加三阴交组、电针血海穴组及药物组.热水甩尾观察镇痛效应,ELISA法检测血清5-HT水平,Real-timePCR、Westernblot检测中枢5-HT及2A受体mRNA与蛋白表达.结果:大鼠痛阈值治疗前(f=0.73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F=216.36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5-HT、大脑、脊髓5-HT及2A受体mRNA与蛋白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针不同穴位由低至高依次为空白组<血海组<合谷加三阴交组<合谷组<三阴交组<药物组,不同程度降低血清5-HT表达水平,提高大鼠痛阈值及大脑、脊髓5-HT及2A受体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结论:电针不同穴位产生不同针效作用与电针不同程度降低血清5-HT表达水平及提高中枢5-HT、2A受体mRNA与蛋白表达相关,揭示5-HT及2A受体参与电针穴位镇痛的作用机制.

    作者:蒋秋燕;王美丽;李丽;李艳林;王梦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医亚健康学发展现状与思考

    中医亚健康学是近年来中医学与亚健康学科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从2008年开始创立到现在,已经初步完整地构建了中医亚健康学的学科体系构架.本文对近年来中医亚健康学学科发展的背景进行介绍,重点从教材的编写、科研平台的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学科基地的建设以及学术环境的建设等方面对中医亚健康学的建立做了系统的总结,并对目前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分析,以期对中医亚健康学日后的发展方向提出可参考的建议.

    作者:张冀东;何清湖;孙贵香;孙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越鞠丸抗抑郁研究进展

    抑郁症是目前高发的精神类疾病,其部分属于中医郁证范畴.临床和基础研究均表明,针对郁证“六郁”所设的越鞠丸,对抑郁症同样具有较好的疗效.故对近年来关于越鞠丸抗抑郁的理论探索及主要针对的临床抑郁症类型进行综述,并结合越鞠丸抗抑郁作用的实验研究成果,探讨目前越鞠丸抗抑郁研究对临床用药剂型和治疗范围的启示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为越鞠丸抗抑郁的中医临床运用提供更多的思路,为中医药抗抑郁新药的研发奠定一定的基础.

    作者:任荔;吴颢昕;陈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丁元庆辨治湿热头痛经验

    总结丁元庆教授从湿热辨治头痛的经验,认为目前湿热头痛因于外感者少,湿热多源于内生,病在中焦阳明气盛或太阴脾气不足.当精神紧张或过食肥甘厚味则精微物质不归正化,易生湿化热.病机主要为湿热致气机阻滞、经脉不畅,湿热内蕴可化生痰浊,形成瘀滞、耗伤阴液,产生头痛、头重、颈项拘急、记忆力减退、体胖、脘痞、大便不爽、溏垢挂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等临床表现,并形成夹气郁证、夹痰证、夹瘀证、夹阴虚证等不同证型.治疗以清热利湿、调气通络利窍为主,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详细介绍了方中主药葛根、黄芩、黄连、土茯苓、滑石的用药特色,并举验案一则说明湿热头痛的辨治过程.

    作者:胡春雨;赵丽丽;杜世豪;丁元庆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防己潜在功用的发掘与利用

    通过对古代本草、方剂及2005版《中国药典》中防己功用的比较,确认历代本草所载基本功用已被《中国药典》收录.但由古本草提炼出来的治疗诸痫、中风手脚挛急、口面喎斜、主肺气喘嗽、膈间支满、散留痰等功能,以及古代含防己复方治疗中风、风痱、中风半身不遂、偏风、喘嗽、喘促、诸咳嗽等病症,《中国药典》未曾收录.综合古今,初步确认平肝息风、止咳、化瘀消癥、宁心安神、明目是防己的潜在功用.

    作者:张丽艳;梁茂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