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学精理论源流初探

曹姗;赵紫薇;周萱;徐芳;李德杏;王泓午

关键词:中医, 哲学, 精, 本原物质, 人体之精
摘要:中医学诸多理论的形成都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精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故从哲学及中医学典籍的相关论述着手整理归纳精的含义,旨在探究精理论与两者的联系及其发展.通过理论梳理得出,中医学精理论既是对哲学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与其存在质的转折,突出表现在对人体“精”、“气”关系的认识.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学的认知方法——取象比类法

    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取象比类法是中医学主要的认知方法之一,贯穿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维之中,在中医思维中起到“黏合剂”的作用,是物质与意识的结合部,同时也是中医学讲求“悟性”的关键.它在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学的认识、病因病机方面的认识、疾病的诊断、疾病的治疗、中医学方药运用等方面发挥着指导性作用.从方法学上剖析中医,有助于从逻辑上梳理和把握中医,从而使中医更易被理解和接受,进而对中医学的学习和研究有所裨益.

    作者:王娇娇;周荣易;高卫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岭南地区中老年人群痰湿质、气虚质、平和质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痰湿质、气虚质、平和质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中医体质辨识为痰湿质、气虚质、平和质的岭南地区中老年人群,对比分析3种体质之间血压、尿酸、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体质量指数水平和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超重/肥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痰湿体质血压、尿酸、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体质量指数水平和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超重/肥胖发生率显著高于气虚质和平和质,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气虚质和平和质.结论:痰湿质是岭南地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密集的危险体质,提示可以基于中医体质角度防治心血管疾病.

    作者:蔡海荣;赵帅;黄永莲;黄炬明;陈伯钧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五苓散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

    目的:观察五苓散降压作用及其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方法:选择50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按随机数字袁法分为模型组、五苓散高、中、低剂量组、替米沙坦组各10只,选择10只Wistar京都大鼠作为正常组,测量大鼠用药前后2、4、6、8周的血压、心率以及体质量.测定给药8周各组血清中肾素(Renin)、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水平以及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ACE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 mRNA的表达.结果:用药后第4周起五苓散各剂量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心率以及体质量均有降低作用;用药8周后,五苓散高、中剂量组血清中Renin、AngⅡ、ALD的含量均低于模型组,五苓散各剂量组心肌组织中AT1 mRNA的表达量低于模型组,ACE2 mRNA的表达量高于模型组.结论:五苓散能够降低血压,其机制可能与RAAS系统的调控作用有关.

    作者:江宏;钱林超;奚胜艳;彭立;杨宗保;赵玉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塞流、澄源、复旧在鼻衄中的运用

    鼻衄是鼻科多发病和急重症,其治疗学内容弥足丰富,但对鼻衄一病尚缺乏完整、规范的辨治思路.笔者结合明代医家方约之的治崩三法和鼻衄的临床证治经验,指出“塞流”“澄源”“复旧”亦是治疗鼻衄的基本治则和根本大法,也是鼻衄一病的完整辨治思路.塞流即截流止血、固摄精微,澄源即辨证审因、澄本清源,复旧即调和阴阳、通畅元真.临床施治当在辨证论治与整体观指导下,灵活运用此三法,出血期治疗以“塞流为主,澄源为要”,血止后治疗以“澄源为主,复旧为要”.

    作者:王雷;兰艳;彭星;王振兴;王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电针穴位对分娩大鼠镇痛效应及5-HT mRNA与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穴位对大鼠分娩的镇痛效应及其中枢5-HT、2A受体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方法:120例孕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电针三阴交穴组、电针合谷穴组、电针合谷加三阴交组、电针血海穴组及药物组.热水甩尾观察镇痛效应,ELISA法检测血清5-HT水平,Real-timePCR、Westernblot检测中枢5-HT及2A受体mRNA与蛋白表达.结果:大鼠痛阈值治疗前(f=0.73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F=216.36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5-HT、大脑、脊髓5-HT及2A受体mRNA与蛋白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针不同穴位由低至高依次为空白组<血海组<合谷加三阴交组<合谷组<三阴交组<药物组,不同程度降低血清5-HT表达水平,提高大鼠痛阈值及大脑、脊髓5-HT及2A受体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结论:电针不同穴位产生不同针效作用与电针不同程度降低血清5-HT表达水平及提高中枢5-HT、2A受体mRNA与蛋白表达相关,揭示5-HT及2A受体参与电针穴位镇痛的作用机制.

    作者:蒋秋燕;王美丽;李丽;李艳林;王梦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归脾汤中木香作用探析

    归脾汤出自宋·严用和的《济生方》,时至今日仍是临床用于治疗心脾气血两虚所引起心悸失眠等症的常用方剂.方中木香的作用自古多有讨论.通过对木香功效的考据与分析以及比较历代医家对归脾汤中木香的认识,提出木香在归脾汤中作用的新观点,遵照《神农本草经》等本草著作所记载的木香“久服不梦寤魇寐”,认为归脾汤中用木香不仅可理气醒脾,更应有安神的作用.并进一步结合其他方剂论述了木香可安心神的观点.

    作者:周玄;周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张仲景龙骨配伍特点探析

    对张仲景经方中含龙骨方剂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各家方论和文献资料,揭示张仲景辨证组方中龙骨的配伍特点,其中以配桂枝为常见,占含龙骨方的85.74%,二药配伍可以在补阳固阴、解外安内等方面起到协同促进疗效的作用;其次是以之配牡蛎,占含龙骨方的71.4%,二药配伍可以在镇惊安神、收敛固涩、平肝潜阳等方面相须为同;还有以龙骨配蜀漆者,其配伍之奥义足以资临床借鉴.

    作者:朱美香;吴小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路志正临证经验选介

    路志正教授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为人谦和,医术精湛,在学术上学兼各家,博采众长,尤重脾胃学说,其学术风格独特,临证经验丰富,笔者试从调治杂病宗脾胃、辨证论治重湿邪、三因制宜尚整体、以平为期察阴阳、综合防治倡养生5个方面对路志正教授的临证经验做粗浅分析,并附病案说明.

    作者:王秋风;刘宗莲;路洁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药取嚏法在防治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研究

    在梳理中医文献的基础上概述中医学对喷嚏的认识、取嚏法的产生与发展、取嚏法的理论基础、取嚏法在防治上感中的运用以及使用注意,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探讨取嚏法的作用机制.认为鼻交通肺与外界,在外感病的产生中起到重要作用;取嚏法能通过发汗和催吐痰涎达到畅达气机、解肌祛邪、通关开窍的治疗作用.同时由于鼻黏膜内血管丰富、渗透性高,所以经鼻腔给药的药物能有效地作用于全身且吸收程度、速度与静脉注射相当.以滴鼻法为代表的取嚏法在防治上呼吸道感染中相对于一般药物治疗具有独特优势,值得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皓皓;杨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益气复脉合剂抗乌头碱致大鼠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异常的研究

    目的:利用膜片钳技术阐述益气复脉合剂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酶解法分离大鼠心肌细胞,利用膜片钳方法考察益气复脉合剂抗乌头碱致大鼠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异常的作用.结果:益气复脉合剂可显著缩短乌头碱所致动作电位时程APD、APD50、APD90的延长,对静息电位、超射、幅度及大上升速率并无明显改变.结论:益气复脉合剂抗乌头碱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心室肌细胞的Ca2+内流以及K+外流有关.

    作者:武乾;李昊娲;石晓路;孙明杰;林谦;李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论《黄帝内经》“和态健康观”

    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血气和”“志意和”“寒温和”的内涵及其关系进行阐释,构建以血气和、志意和、寒温和一体的和态健康观,提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应是“和”.“和”是在其变化过程中内外及其内部之间互相作用、不断发展、保持和谐有序的状态,强调人体本身内部脏器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保持协调、和谐、统一,是中医整体观念、天人相应的高概括.血气和、志意和、寒温和共同构成的和态健康观,是《内经》的核心健康观念,是中医学佳的健康模型,是生命活动追求的高境界.

    作者:杨志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热敏通道与辛味中药的解表原理

    表证是外感病邪引发的一类初期综合表现,以恶寒、发热、苔薄、脉浮为主,常常伴随疼痛、咳嗽或腹泻.恶寒、寒战是对外邪初期的抵抗,其本质是诱导产热,从而诱发骨骼肌的颤抖高效产热,为发热做动员.发热不利于病邪(病原微生物)的生存,而有利于人体正气的增强,但高热会危及生命,人体有相应机制应对.辛味中药中的TR PV1激动剂在早期使用,可以成功抑制寒战,阻止产热;在发热期使用可以迅速使得腠理开泄,汗出热退且不易反弹.此外,这些激动剂也有优良的止痛、止咳作用,对外感证有全面的疗效.辛味中药在解表时优先考虑其辛散作用,至于其温凉之分的分子意义有待进一步阐明.热敏通道激动剂的消炎作用并非杀菌或病毒,而是阻止其病理产物不良信号的传递.由于感染的复杂多样性,应将解表法与其他治法有机结合起来使用.

    作者:杨桢;汪文来;刘珍洪;高蔚;杨阳;安致君;赵红霞;Michael Xi Zhu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颈性眩晕是指由于颈椎原因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类中枢性眩晕.目前西医尚无确切的治疗手段,中医药在治疗该病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故从颈性眩晕的病因病机、益气活血化痰法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冯诚;郭杨;董维;马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陈士铎论治虚汗证医案三则及方药探析

    清代名医陈士铎对虚汗证的辩证治疗有独特见识.故在探讨陈士铎所著《辨证录》治疗虚汗证三则医案的用药特色和病因病机,进而总结出治疗虚汗证“补阴摄阳、滋肾水兼清心火、补肾滋阴”的学术思想,并发现陈士铎在治疗虚汗证的三则医案中尤为固护肾水的重要性,肾水足则五脏阴阳调和,五脏阴阳调和则汗液止.陈士铎治疗虚汗证的重要思想为我们临床治疗虚汗证提供了明确的辩证思路,对临床虚汗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范红江;闫海峰;刘厚涞;王克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国内外经穴非特异性效应研究进展

    与穴位特异性比较,有关穴位的非特异性效应研究和报道相对较少.实际上,穴位非特异性效应可能是针灸特异性效应产生的基础和前提.故从国内外有关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的争论热点出发,提出经穴效应非特异性研究值得思考.从临床疗效等对经穴非特异性效应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总结,初步阐释了穴位非特异性的实质内涵,并分析提出经穴效应非特异性产生的基础可能包括皮肤结构系统、皮肤信号传导系统、针灸后穴位局部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以及中枢广泛效应机制等,为今后的穴位非特异性效应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作者:曾传;杨惠;张何骄子;吴巧凤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从西汉出土经穴髹漆人像看手厥阴经脉的循行演变

    手厥阴心包经是马王堆帛书十一脉系统中惟一缺少的一条,其循行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演变过程.故拟以绵阳双包山汉墓“人体经脉漆雕”与成都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中刻画的手厥阴心包经循行为重点,梳理、探寻手厥阴经脉循行的演变过程.

    作者:邱科;周兴兰;孙睿睿;曾芳;谢涛;江章华;梁繁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2016(丙申)上半年:少阳相火司天

    2016(丙申)年,是继金运之后的水运太过之年,而其气候的偏向性当以风和火热为主,所以上半年少阳相火司天,下半年厥阴风木在泉,火热经常与寒肃作平衡.《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日:“丙申,其运寒肃,其化凝惨凛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寒浮肿.”“凡此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正,地气扰,风乃暴举,木偃沙飞,炎火乃流,阴行阳化,雨乃时应,木火同德,上应莹惑岁星.其谷丹苍,其政严,其令扰.故风热参布,云物沸腾,太阴横流,寒乃时至,凉雨并起.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

    作者:李俊龙;李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龙牡清心合剂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龙牡清心合剂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心脾两虚肝旺型儿童ADHD60例,试验组30例给予龙牡清心合剂,对照组30例给予小儿智力糖浆均治疗6周,对治疗前、治疗6周后主要症状及中医证候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6周后,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及学习困难经Mann-Whitney U检验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精神发育障碍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除了改善精神发育障碍外,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经Mann-Whitney U检验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龙牡清心合剂临床疗效优于小儿智力糖浆,能明显改善神疲乏力、自汗盗汗、脾气急躁等症状.

    作者:陈秀峰;肖臻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防己潜在功用的发掘与利用

    通过对古代本草、方剂及2005版《中国药典》中防己功用的比较,确认历代本草所载基本功用已被《中国药典》收录.但由古本草提炼出来的治疗诸痫、中风手脚挛急、口面喎斜、主肺气喘嗽、膈间支满、散留痰等功能,以及古代含防己复方治疗中风、风痱、中风半身不遂、偏风、喘嗽、喘促、诸咳嗽等病症,《中国药典》未曾收录.综合古今,初步确认平肝息风、止咳、化瘀消癥、宁心安神、明目是防己的潜在功用.

    作者:张丽艳;梁茂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风湿宁胶囊含药血清干预对CIA-FLS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风湿宁胶囊(FSN)含药血清干预对CIA-FLS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血清干预24、48、72 h后对CIA-FLS细胞增殖状态的影响;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各组血清干预48 h后对CIA-FLS细胞早期和晚期凋亡情况的影响.结果:CCK-8法结果表明,在24 h,FSN各浓度(20%、10%和5%)含药血清干预对CIA-FLS细胞的增殖无抑制作用;在48 h,20% FSN含药血清和10%FSN含药血清干预对CIA-FLS细胞的增殖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在72 h,FSN各浓度(20%、10%和5%)含药血清对CIA-FLS细胞增殖均可见显著的抑制效果,其中20%风湿宁胶囊含药血清效果好.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结果表明,风湿宁胶囊含药血清各浓度(20%、10%和5%)组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细胞总凋亡率,其中20%风湿宁胶囊含药血清组对CIA-FLS细胞凋亡促进作用强.结论:风湿宁胶囊含药血清对CIA-FLS细胞增殖的抑制及凋亡的促进可能是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一婕;王永辉;张晓圆;周然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