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学的认知方法——取象比类法

王娇娇;周荣易;高卫萍

关键词:中医学, 取象比类, 病因病机, 方法学, 应用
摘要: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取象比类法是中医学主要的认知方法之一,贯穿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维之中,在中医思维中起到“黏合剂”的作用,是物质与意识的结合部,同时也是中医学讲求“悟性”的关键.它在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学的认识、病因病机方面的认识、疾病的诊断、疾病的治疗、中医学方药运用等方面发挥着指导性作用.从方法学上剖析中医,有助于从逻辑上梳理和把握中医,从而使中医更易被理解和接受,进而对中医学的学习和研究有所裨益.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热敏通道与辛味中药的解表原理

    表证是外感病邪引发的一类初期综合表现,以恶寒、发热、苔薄、脉浮为主,常常伴随疼痛、咳嗽或腹泻.恶寒、寒战是对外邪初期的抵抗,其本质是诱导产热,从而诱发骨骼肌的颤抖高效产热,为发热做动员.发热不利于病邪(病原微生物)的生存,而有利于人体正气的增强,但高热会危及生命,人体有相应机制应对.辛味中药中的TR PV1激动剂在早期使用,可以成功抑制寒战,阻止产热;在发热期使用可以迅速使得腠理开泄,汗出热退且不易反弹.此外,这些激动剂也有优良的止痛、止咳作用,对外感证有全面的疗效.辛味中药在解表时优先考虑其辛散作用,至于其温凉之分的分子意义有待进一步阐明.热敏通道激动剂的消炎作用并非杀菌或病毒,而是阻止其病理产物不良信号的传递.由于感染的复杂多样性,应将解表法与其他治法有机结合起来使用.

    作者:杨桢;汪文来;刘珍洪;高蔚;杨阳;安致君;赵红霞;Michael Xi Zhu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龙牡清心合剂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龙牡清心合剂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心脾两虚肝旺型儿童ADHD60例,试验组30例给予龙牡清心合剂,对照组30例给予小儿智力糖浆均治疗6周,对治疗前、治疗6周后主要症状及中医证候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6周后,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及学习困难经Mann-Whitney U检验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精神发育障碍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除了改善精神发育障碍外,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经Mann-Whitney U检验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龙牡清心合剂临床疗效优于小儿智力糖浆,能明显改善神疲乏力、自汗盗汗、脾气急躁等症状.

    作者:陈秀峰;肖臻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岭南地区中老年人群痰湿质、气虚质、平和质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痰湿质、气虚质、平和质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中医体质辨识为痰湿质、气虚质、平和质的岭南地区中老年人群,对比分析3种体质之间血压、尿酸、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体质量指数水平和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超重/肥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痰湿体质血压、尿酸、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体质量指数水平和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超重/肥胖发生率显著高于气虚质和平和质,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气虚质和平和质.结论:痰湿质是岭南地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密集的危险体质,提示可以基于中医体质角度防治心血管疾病.

    作者:蔡海荣;赵帅;黄永莲;黄炬明;陈伯钧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略论《医碥》与《嵩厓尊生》的渊源

    清代医家何梦瑶富于著述,《医碥》为其代表作.当前研究多认为《医碥》是以王肯堂《证治准绳》为蓝本整理而成.通过研读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医碥》除参考《证治准绳》外,还重点引用了清代医家景日昣的《嵩厓尊生》.在医论部分,《医碥》通过标注进行引用的有5处:卷一的“血”“寒热”与“瘘”,卷二的“肺痿肺痈”和“疝”;未标注而直接引用的有“瘟疫病论”“七方”“十剂”和“服药法则”等,引用篇幅均较大.在方剂部分,《医碥·诸方》直接从《嵩厓尊生》引用的方剂至少有45首,仅次于《证治准绳》.通过对《医骗》和《嵩厓尊生》的比较,有助于进一步理清何梦瑶在医学上的继承和创见,对当前岭南医学等相关研究也有所助益.

    作者:王国为;杨威;徐世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医肝病临床疗效评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目的:考评中医肝病临床疗效评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使其能够在临床和科研中应用.方法:在广东省广州、深圳、中山、番禺、东莞5个地区选择慢性肝病和健康人各250例进行调查,并计算该量表的信度、结构效度、区分效度等.结果:492份问卷进入结果分析,量表大部分方面及领域的克朗巴赫α系数大于0.7,大部分条目与领域的相关性较强,量表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数(CFI)大于0.9.不同组别的量表得分采用成组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提示症状量表具有区分健康人与病人的能力.结论:中医肝病临床疗效评价量表是一份用于测定和评价肝病临床疗效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作者:罗仕娟;佘世锋;朗建英;刘凤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五苓散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

    目的:观察五苓散降压作用及其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方法:选择50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按随机数字袁法分为模型组、五苓散高、中、低剂量组、替米沙坦组各10只,选择10只Wistar京都大鼠作为正常组,测量大鼠用药前后2、4、6、8周的血压、心率以及体质量.测定给药8周各组血清中肾素(Renin)、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水平以及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ACE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 mRNA的表达.结果:用药后第4周起五苓散各剂量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心率以及体质量均有降低作用;用药8周后,五苓散高、中剂量组血清中Renin、AngⅡ、ALD的含量均低于模型组,五苓散各剂量组心肌组织中AT1 mRNA的表达量低于模型组,ACE2 mRNA的表达量高于模型组.结论:五苓散能够降低血压,其机制可能与RAAS系统的调控作用有关.

    作者:江宏;钱林超;奚胜艳;彭立;杨宗保;赵玉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医学精理论源流初探

    中医学诸多理论的形成都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精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故从哲学及中医学典籍的相关论述着手整理归纳精的含义,旨在探究精理论与两者的联系及其发展.通过理论梳理得出,中医学精理论既是对哲学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与其存在质的转折,突出表现在对人体“精”、“气”关系的认识.

    作者:曹姗;赵紫薇;周萱;徐芳;李德杏;王泓午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吴颢昕治疗糖尿病经验

    糖尿病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燥热常常累及肺、脾、肾三脏,因此中医治疗消渴病常以“三消”立论.吴颢昕教授认为现代的糖尿病与古代消渴病的证型已有所不同,临床辨证不可拘于一格,应突破三消辨证,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并认为气阴两虚、脾肾俱亏为糖尿病发病之本,且伏热为标、瘀滞为变,治疗上以益气养阴、健脾补肾为主,佐以清泻伏热、活血化瘀并贯穿始终.

    作者:徐达;吴颢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从西汉出土经穴髹漆人像看手厥阴经脉的循行演变

    手厥阴心包经是马王堆帛书十一脉系统中惟一缺少的一条,其循行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演变过程.故拟以绵阳双包山汉墓“人体经脉漆雕”与成都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中刻画的手厥阴心包经循行为重点,梳理、探寻手厥阴经脉循行的演变过程.

    作者:邱科;周兴兰;孙睿睿;曾芳;谢涛;江章华;梁繁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张仲景龙骨配伍特点探析

    对张仲景经方中含龙骨方剂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各家方论和文献资料,揭示张仲景辨证组方中龙骨的配伍特点,其中以配桂枝为常见,占含龙骨方的85.74%,二药配伍可以在补阳固阴、解外安内等方面起到协同促进疗效的作用;其次是以之配牡蛎,占含龙骨方的71.4%,二药配伍可以在镇惊安神、收敛固涩、平肝潜阳等方面相须为同;还有以龙骨配蜀漆者,其配伍之奥义足以资临床借鉴.

    作者:朱美香;吴小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黄帝内经》对人体日节律的认识

    基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素问·藏气法时论》《素问·玉机真藏论》《素问·金匮真言论》,以及《灵枢·卫气行》《灵枢·营气》《灵枢·五十营》等相关论述,从阳气消长、藏气主时盛衰及营卫气血运行3个角度对人体日节律进行探析,并对其理论和实践意义进行了揭示.

    作者:张立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医学的认知方法——取象比类法

    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取象比类法是中医学主要的认知方法之一,贯穿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维之中,在中医思维中起到“黏合剂”的作用,是物质与意识的结合部,同时也是中医学讲求“悟性”的关键.它在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学的认识、病因病机方面的认识、疾病的诊断、疾病的治疗、中医学方药运用等方面发挥着指导性作用.从方法学上剖析中医,有助于从逻辑上梳理和把握中医,从而使中医更易被理解和接受,进而对中医学的学习和研究有所裨益.

    作者:王娇娇;周荣易;高卫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梅国强拓展“通阳不在温”辨治思路

    探析梅国强教授拓展“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治法运用于杂病辨治的思维方式和临证经验.围绕通阳法,以“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为切入点,结合梅国强拓展通阳法思路,运用于辨治杂病的认识及其辨治各科病证的验案进行分析.从通阳不在温,然非尽在利其小便,并将其拓展至清热祛湿(痰)、淡渗利湿、活血化瘀、化痰(饮)宣痹等法以通阳来阐释其拓展运用思路.

    作者:周贤;方方;邢颖;许乐思;刘松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辨治解析与应用

    读《临证指南医案》须重视书中附论注释和所载案例互证.故从“肺胃同调”“喜用鲜药,巧用陈药”“脾虚夹痰,扶正祛邪”“温通脾阳,化湿祛邪”“药寓食疗”5个方面解析《临证指南医案·脾胃》,5个方面均贯穿着叶天士重视脾胃及脾胃分治的理念,并附两则应用案例.

    作者:赵家有;宋春生;张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广东省登革热发病周期小波分析及其与五运六气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广东省登革热发病周期与五运六气学说周期之间的关联性,并预测登革热流行病学趋势.方法:采用复Morlet小波对广东省1981 ~2014年34年间登革热年发病率进行周期分析,探讨其与运气周期的关联性,分析波峰对应年份的干支特点.结果:登革热年发病率有9年和17年2个准周期.9年和17年时间尺度所对应的波幅都逐年下降,表明登革热的年发病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9年准周期和五运的10周期有一定的吻合,高发年份为土运和火运之年;17年准周期和六气中的18年准周期也有一定的吻合.在9年准周期中,登革热的发病高峰对应六气中的君火在泉.

    作者:杜绍龙;方泽南;丘宇慧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壮医药理论对“痧”的认识和治疗探究

    “毒虚致病论”是壮医的病因病机理论,“三道两路”学说是壮医理论的生理病理观.“毒”“虚”致病因素是导致“痧”症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有关“痧”症的医学知识和治疗用药经验.其中有关“痧”症的辨证分型和针刺放血疗法、刮痧疗法、药物疗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壮医药理论和应用的特色.通过总结和归纳壮医药理论对“痧”症的认识和治疗知识,有助于加深对壮医药理论和壮药应用的认识并促进交流,有利于指导临床工作并找到更多的治疗效验方法,从而丰富壮医治疗学内容.

    作者:唐汉庆;黄岑汉;郑建宇;李克明;黄秀峰;窦锡彬;李晓华;赵玉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益气复脉合剂抗乌头碱致大鼠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异常的研究

    目的:利用膜片钳技术阐述益气复脉合剂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酶解法分离大鼠心肌细胞,利用膜片钳方法考察益气复脉合剂抗乌头碱致大鼠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异常的作用.结果:益气复脉合剂可显著缩短乌头碱所致动作电位时程APD、APD50、APD90的延长,对静息电位、超射、幅度及大上升速率并无明显改变.结论:益气复脉合剂抗乌头碱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心室肌细胞的Ca2+内流以及K+外流有关.

    作者:武乾;李昊娲;石晓路;孙明杰;林谦;李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芍倍注射液与消痔灵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分析芍倍注射液与消痔灵对静脉曲张型混合痔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义.方法:患者为笔者2年会门诊或住院诊断静脉曲张型混合痔患者12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7例采用消痔灵注射液治疗,观察组68例采用芍倍注射液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间临床疗效,注射前、术后3d及7d采用肛镜观察痔核黏膜变化情况,术后随访并观测不良反应状况.结果:对照组(80.70%)显著低于观察组有效率(9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痔核黏膜变化上,2组间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前与术后3d、术后7d均存在显著变化,观察组术前与术后3d、术后7d均存在显著变化,2组间在术后3d、术后7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疼痛变化上2组间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前与术后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前与术后24 h存在显著变化,2组间术后24 h存在差异;对照组随访(6.45±2.37)个月,观察组随访(6.51±2.44)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在硬结发生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直肠狭窄、坏死出血及肛门疼痛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芍倍注射液对静脉曲张型混合痔效果及安全性远高于消痔灵,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冯月宁;王爱兵;佟琳;安阿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金实治疗乳糜尿经验

    中医临床将乳糜尿归于“尿浊”范畴,病机多为湿热犯肾、脾肾不足.金实教授认为乳糜尿总治则是祛邪与扶正兼顾,但尤重清利湿热.辨治乳糜尿应分期论治,早期宜清利湿热,中后期宜标本兼顾;具体治法运用上,清利湿热应侧重化湿泄浊,且利湿不伤阴;遇乳糜尿迁延易复发者,在清利下焦时如能加入化瘀和络药物则疗效更著;若精微过泄,宜运用莲须等兼顾涩精固肾,此外加入水蜈蚣和飞廉可增强分清别浊功效,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作者:袁晓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黄帝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哲学思想比对研究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分别是中西医两大不同医学体系的发端.通过对《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哲学思想的比对研究,可以发现中西医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早期哲学思想的异同,进而为我们正确看待目前两者的差异以及分析它们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作者:赵心华;李海峰;鲍计章;倪红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