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龙;李燕
目的:探讨广东省登革热发病周期与五运六气学说周期之间的关联性,并预测登革热流行病学趋势.方法:采用复Morlet小波对广东省1981 ~2014年34年间登革热年发病率进行周期分析,探讨其与运气周期的关联性,分析波峰对应年份的干支特点.结果:登革热年发病率有9年和17年2个准周期.9年和17年时间尺度所对应的波幅都逐年下降,表明登革热的年发病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9年准周期和五运的10周期有一定的吻合,高发年份为土运和火运之年;17年准周期和六气中的18年准周期也有一定的吻合.在9年准周期中,登革热的发病高峰对应六气中的君火在泉.
作者:杜绍龙;方泽南;丘宇慧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表证是外感病邪引发的一类初期综合表现,以恶寒、发热、苔薄、脉浮为主,常常伴随疼痛、咳嗽或腹泻.恶寒、寒战是对外邪初期的抵抗,其本质是诱导产热,从而诱发骨骼肌的颤抖高效产热,为发热做动员.发热不利于病邪(病原微生物)的生存,而有利于人体正气的增强,但高热会危及生命,人体有相应机制应对.辛味中药中的TR PV1激动剂在早期使用,可以成功抑制寒战,阻止产热;在发热期使用可以迅速使得腠理开泄,汗出热退且不易反弹.此外,这些激动剂也有优良的止痛、止咳作用,对外感证有全面的疗效.辛味中药在解表时优先考虑其辛散作用,至于其温凉之分的分子意义有待进一步阐明.热敏通道激动剂的消炎作用并非杀菌或病毒,而是阻止其病理产物不良信号的传递.由于感染的复杂多样性,应将解表法与其他治法有机结合起来使用.
作者:杨桢;汪文来;刘珍洪;高蔚;杨阳;安致君;赵红霞;Michael Xi Zhu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鼻衄是鼻科多发病和急重症,其治疗学内容弥足丰富,但对鼻衄一病尚缺乏完整、规范的辨治思路.笔者结合明代医家方约之的治崩三法和鼻衄的临床证治经验,指出“塞流”“澄源”“复旧”亦是治疗鼻衄的基本治则和根本大法,也是鼻衄一病的完整辨治思路.塞流即截流止血、固摄精微,澄源即辨证审因、澄本清源,复旧即调和阴阳、通畅元真.临床施治当在辨证论治与整体观指导下,灵活运用此三法,出血期治疗以“塞流为主,澄源为要”,血止后治疗以“澄源为主,复旧为要”.
作者:王雷;兰艳;彭星;王振兴;王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毒虚致病论”是壮医的病因病机理论,“三道两路”学说是壮医理论的生理病理观.“毒”“虚”致病因素是导致“痧”症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有关“痧”症的医学知识和治疗用药经验.其中有关“痧”症的辨证分型和针刺放血疗法、刮痧疗法、药物疗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壮医药理论和应用的特色.通过总结和归纳壮医药理论对“痧”症的认识和治疗知识,有助于加深对壮医药理论和壮药应用的认识并促进交流,有利于指导临床工作并找到更多的治疗效验方法,从而丰富壮医治疗学内容.
作者:唐汉庆;黄岑汉;郑建宇;李克明;黄秀峰;窦锡彬;李晓华;赵玉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龙牡清心合剂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心脾两虚肝旺型儿童ADHD60例,试验组30例给予龙牡清心合剂,对照组30例给予小儿智力糖浆均治疗6周,对治疗前、治疗6周后主要症状及中医证候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6周后,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及学习困难经Mann-Whitney U检验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精神发育障碍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除了改善精神发育障碍外,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经Mann-Whitney U检验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龙牡清心合剂临床疗效优于小儿智力糖浆,能明显改善神疲乏力、自汗盗汗、脾气急躁等症状.
作者:陈秀峰;肖臻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手厥阴心包经是马王堆帛书十一脉系统中惟一缺少的一条,其循行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演变过程.故拟以绵阳双包山汉墓“人体经脉漆雕”与成都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中刻画的手厥阴心包经循行为重点,梳理、探寻手厥阴经脉循行的演变过程.
作者:邱科;周兴兰;孙睿睿;曾芳;谢涛;江章华;梁繁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归脾汤出自宋·严用和的《济生方》,时至今日仍是临床用于治疗心脾气血两虚所引起心悸失眠等症的常用方剂.方中木香的作用自古多有讨论.通过对木香功效的考据与分析以及比较历代医家对归脾汤中木香的认识,提出木香在归脾汤中作用的新观点,遵照《神农本草经》等本草著作所记载的木香“久服不梦寤魇寐”,认为归脾汤中用木香不仅可理气醒脾,更应有安神的作用.并进一步结合其他方剂论述了木香可安心神的观点.
作者:周玄;周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清代名医陈士铎对虚汗证的辩证治疗有独特见识.故在探讨陈士铎所著《辨证录》治疗虚汗证三则医案的用药特色和病因病机,进而总结出治疗虚汗证“补阴摄阳、滋肾水兼清心火、补肾滋阴”的学术思想,并发现陈士铎在治疗虚汗证的三则医案中尤为固护肾水的重要性,肾水足则五脏阴阳调和,五脏阴阳调和则汗液止.陈士铎治疗虚汗证的重要思想为我们临床治疗虚汗证提供了明确的辩证思路,对临床虚汗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范红江;闫海峰;刘厚涞;王克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有大量重复内容,经比对发现两书相同方剂药味组成基本一致,但在主治病证、炮制表述方式、方中药物剂量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且无任何文字标注.通过分析两书版本源流与文字内容,结合唐宋之际时代背景,推测孙思邈在编写《千金翼方》时对方剂主治病症与疾病分类等认识与早年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宋人统一修改《千金要方》中药炮制表述方式,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宋之际中医药学术发展与药业兴起的状况;两书药量的较大差异目前难以得出明确结论,值得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李楠;曾凤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伤寒论》中病证名的英译一直以来都是《伤寒论》英译的重点和难点,其具有多义性、抽象性、模糊性、文学性、专业性等文本特点.译者在翻译《伤寒论》的病证名时需要考虑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等对译文可接受性的影响,灵活运用直译法、直译法结合注释法、意译法、音译法结合注释法等多元化的翻译方法,以准确完整地翻译词义进而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
作者:白雅雯;麻春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分别是中西医两大不同医学体系的发端.通过对《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哲学思想的比对研究,可以发现中西医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早期哲学思想的异同,进而为我们正确看待目前两者的差异以及分析它们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作者:赵心华;李海峰;鲍计章;倪红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糖尿病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燥热常常累及肺、脾、肾三脏,因此中医治疗消渴病常以“三消”立论.吴颢昕教授认为现代的糖尿病与古代消渴病的证型已有所不同,临床辨证不可拘于一格,应突破三消辨证,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并认为气阴两虚、脾肾俱亏为糖尿病发病之本,且伏热为标、瘀滞为变,治疗上以益气养阴、健脾补肾为主,佐以清泻伏热、活血化瘀并贯穿始终.
作者:徐达;吴颢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痰湿质、气虚质、平和质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中医体质辨识为痰湿质、气虚质、平和质的岭南地区中老年人群,对比分析3种体质之间血压、尿酸、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体质量指数水平和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超重/肥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痰湿体质血压、尿酸、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体质量指数水平和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超重/肥胖发生率显著高于气虚质和平和质,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气虚质和平和质.结论:痰湿质是岭南地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密集的危险体质,提示可以基于中医体质角度防治心血管疾病.
作者:蔡海荣;赵帅;黄永莲;黄炬明;陈伯钧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电针穴位对大鼠分娩的镇痛效应及其中枢5-HT、2A受体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方法:120例孕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电针三阴交穴组、电针合谷穴组、电针合谷加三阴交组、电针血海穴组及药物组.热水甩尾观察镇痛效应,ELISA法检测血清5-HT水平,Real-timePCR、Westernblot检测中枢5-HT及2A受体mRNA与蛋白表达.结果:大鼠痛阈值治疗前(f=0.73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F=216.36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5-HT、大脑、脊髓5-HT及2A受体mRNA与蛋白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针不同穴位由低至高依次为空白组<血海组<合谷加三阴交组<合谷组<三阴交组<药物组,不同程度降低血清5-HT表达水平,提高大鼠痛阈值及大脑、脊髓5-HT及2A受体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结论:电针不同穴位产生不同针效作用与电针不同程度降低血清5-HT表达水平及提高中枢5-HT、2A受体mRNA与蛋白表达相关,揭示5-HT及2A受体参与电针穴位镇痛的作用机制.
作者:蒋秋燕;王美丽;李丽;李艳林;王梦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通过对古代本草、方剂及2005版《中国药典》中防己功用的比较,确认历代本草所载基本功用已被《中国药典》收录.但由古本草提炼出来的治疗诸痫、中风手脚挛急、口面喎斜、主肺气喘嗽、膈间支满、散留痰等功能,以及古代含防己复方治疗中风、风痱、中风半身不遂、偏风、喘嗽、喘促、诸咳嗽等病症,《中国药典》未曾收录.综合古今,初步确认平肝息风、止咳、化瘀消癥、宁心安神、明目是防己的潜在功用.
作者:张丽艳;梁茂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刘完素提出病邪兼化学说,病邪兼化临床常见,包括病邪相兼和病邪转化2种形式.病邪相兼表现为2种或2种以上病邪相兼致病,病邪转化则指2种或2种以上病邪在疾病过程中病邪性质相互转化.外感、内伤疾病均有病邪兼化现象存在,病邪如何兼化不仅与病邪性质相关,同时与患者体质、病情长短、病情轻重程度都有密切关系.病邪相兼可细分为外邪相兼、内外邪相兼、内生之邪相兼,病邪转化也有外邪转化、内外邪转化、内生之邪转化之分.有些内生之邪相兼与转化同时存在,新生之邪与原有内生之邪相互裹挟,形成复杂的病因因素.
作者:卢红蓉;胡镜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自拟“车葛楂苓汤”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儿均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中药车葛楂苓汤加减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蒙脱石散、庆大霉素颗粒口服,2组疗程均为5d,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临床研究结果显示,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车葛楂苓汤对小儿腹泻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袭雷鸣;金喻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基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素问·藏气法时论》《素问·玉机真藏论》《素问·金匮真言论》,以及《灵枢·卫气行》《灵枢·营气》《灵枢·五十营》等相关论述,从阳气消长、藏气主时盛衰及营卫气血运行3个角度对人体日节律进行探析,并对其理论和实践意义进行了揭示.
作者:张立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急性腰扭伤是临床常见病,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优势,故对近年来中医药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对针灸推拿疗法、中药疗法、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进行分类分析和评述.其研究仍以针灸推拿疗法为主,主要进展表现在文献挖掘、规律性总结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新型特殊针法相关临床研究不断涌现,超短波、红外射频等现代科技手段引入中医药治疗急性腰扭伤领域,并对中医药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前景及不足进行了展望.
作者:仇秀宇;赵丹;屠立平;许家佗;龚博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路志正教授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为人谦和,医术精湛,在学术上学兼各家,博采众长,尤重脾胃学说,其学术风格独特,临证经验丰富,笔者试从调治杂病宗脾胃、辨证论治重湿邪、三因制宜尚整体、以平为期察阴阳、综合防治倡养生5个方面对路志正教授的临证经验做粗浅分析,并附病案说明.
作者:王秋风;刘宗莲;路洁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