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病络理论本源与临床

张志强;谢颖桢;张华敏;王永炎

关键词:络, 病络, 毒损脑络, 原创思维
摘要:东学西渐、西学东渐的时代特质,势必将共识疗效推向中医学发展的前沿目标,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及其方法虽然能被实践证明,但是现有的科学体系难以解释,因此借用相应科学方法进行临床或基础研究所取得的结果往往差强人意.久病入络学说自创建以来,不仅为疑难病的诊疗提供了有益启示,而且络作为一种通道的概念,可以成为中西医共识的一个切入点.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络的理论内涵尚未完善,病络也绝不等同于络病.病络作为核心病机的反映,一定是构建于中医意象思维创造之上,大概念的抽提与其伴生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推演并不矛盾,这一点已在毒损脑络的研究上得以印证,故基于中医原创思维,对病络理论本源及临床实践进行探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补肾活血方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方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诊治中48例月经过少(肾虚血瘀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给予补肾活血方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周期治疗,比较和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中医症状积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活血方在恢复月经量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势明显,疗效显著.

    作者:卢燕;左亚威;王佩娟;汪兰兰;李恩恩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自建中医典籍双语平行语料库促进中医英译

    随着中医日益得到世界医学界的认可,如何准确地传达中医赋有丰富哲学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概念成为中医走向世界的关键,故从语料库的角度讨论中医翻译是中医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国内高校还未建成大型中医双语平行语料库,故外语专业教师可以先自建小型中医双语平行语料库进行中医英译的研究.同时介绍如何简单易行且不降低质量地建立中医典籍双语平行语料库,以期促进中医对外交流的发展.

    作者:刘春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影响桡骨远端骨折中医康复效果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桡骨远端骨折中医康复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门诊就诊的桡骨远端骨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72例,通过中央随机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试验组36例,脱落1例,男3例,女32例,平均年龄(61.78±8.61)岁;对照组36例,脱落2例,男7例,女27例,平均年龄(61.64±10.12)岁,终完成69例.试验组给予中医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中药熏洗+功能锻炼治疗,均治疗3周.以Garland和Wedey腕关节评分、焦虑自评量表、影像数据为评定标准,采集治疗前、治疗3周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康复介入时间、骨折复位质量、康复方法、焦虑情绪4个因素与腕关节中医康复疗效有相关性,康复方法的选择和焦虑情绪是影响腕关节功能中医康复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系统完善的中医综合康复指导及治疗对腕关节康复疗效的影响至关重要,而焦虑情绪作为影响腕关节功能康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作者:赵勇;董青青;秦伟凯;闫安;张宽;赵国东;王钢;耿进朝;王站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民国中医期刊《现代国医》的价值研究

    民国中医期刊承载了近代中医药的珍贵文献资料,促进了中医药的学术交流,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内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故以《现代国医》为例,研究民国中医期刊在中西医论争、中医教育和中药发展三方面的史料价值,同时介绍了民国中医期刊连载的专著、名家医案及中医名家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

    作者:张云;李文林;陈仁寿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噎膈反胃论略

    从噎膈反胃病名概要及命名依据、噎膈反胃临床表现及其相互关系、噎膈反胃病症的病因病机、噎膈反胃病症的特殊性以及精神调摄的价值等5个方面阐释了历代医学文献有关噎膈反胃的若干重要理论成果.

    作者:李如辉;王静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以“深度翻译”理论模式探索中医英译

    旨在从“深度翻译”的视角探讨中医英译.中医包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有关中医内容的英译在本质上是对中医文化的翻译.“深度翻译”既是一种具体翻译方法,也是一种翻译研究方法,其阐释性和文化再现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实现语言和意义的双重转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背景知识、话语语境、主体意图的充分解读,能够将中医文化保留在译文中,使译文读者有条件更好地理解、欣赏中医文化的深刻内涵,理解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再现,从而让中医通过译介真正走向世界.

    作者:蒋辰雪;刘凯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艾灸治疗运动系统疾病和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为中医学的一种重要疗法,艾灸拥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运动系统包括骨、关节、骨骼肌、韧带与肌腱等主要结构,运动系统疾病和损伤不仅困扰运动员而且影响其运动成绩和职业生涯,而且也影响大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将艾灸应用于运动系统领域可以丰富运动系统疾病和损伤的治疗方法,故综述艾灸治疗骨质疏松症、关节炎、骨骼肌损伤、韧带与肌腱损伤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艾灸应用于更多的运动系统疾病和损伤提供依据.

    作者:史晓伟;张新定;龙碧波;周学兰;何茹;石硕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姜良铎“从态论治”思想临床解析

    总结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经验,从案例解析其从态论治”疑难病症的具体操作思路,即运用当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研究背景,结合现代科学对疑难病的新认识,辨证时着眼于病灶的微观状态,又关注患者的脏腑、三焦、气血宏观状态,总的立法以通调三焦为大法,治疗时整体把握,结合心理、行为等方法多因素干预,使复杂病症得以合理有效的治疗.

    作者:王春勇;康雷;姜尚上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论现代中医研究继承与创新中的定比

    在现代中医的研究中,继承与创新间处处皆有可比性,在可比的选择中求发展,这才是研究的实际价值.今从中医学术突出的“类比”思维特征着手,提出升华思维维度而展开维属所限定的“定比”,发掘整理通常道法于自然的思维用意、关系关联、取象推演、关注生机等已经显在的认知外,尚可发明整合意义的公维公共、公约公同、公理公通、公察公正、公道公用等潜在理念,这将在具体的研究中直接影响着可选择的取向,具备预期研完目的的可走向.关键性决定着思维维度为源头的系统可导向.

    作者:萧昌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叶天士治疗月经病学术思想探讨

    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在月经病的治疗方面重视奇经八脉尤其是冲任二脉的作用,认为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调经当先调冲任;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藏血、主疏泄,与冲任二脉相交汇,调经不离于肝;注重调理脾胃功能,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女子月经密切相关;同时善于运用经方并化裁古方,如桂枝汤、理中丸、二陈汤、甘麦大枣汤、四物汤等,临证总以辨证施治为要.

    作者:张亚萍;唐振宇;李永亮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从“调气则后重自除”论肛肠科“后重”证

    基于经典文献,引证和解析古文献中关于“后重证”的记载,从理法方药4个角度总结“后重证”在临床上的理论基础和“调气则后重自除”在“后重证”中的具体实践方法;旨在全面揭示“后重证”的病机关键、临床表现、虚瘀互结的证候学特点、调气活血为基础的治疗原则和基于加味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后重证”的合理性.进一步启发中医临床医师溯本归元,注重辨证论治,发挥中医药治疗学“防治结合”的优势.

    作者:鲍新坤;林爱珍;孙光军;吴汉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中医健康教育在治未病中的运用

    中医健康教育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对大众进行中医健康理念、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传播与指导,是中医治未病的核心和灵魂,是重要方法和首要环节.中医健康教育内容涵盖中医健康概念、中医健康理念、中医病因、中医治未病总则、中医养生方法、中医干预方法等,极具中医健康教育特色优势.广泛开展中医健康教育,使健者中医健康素养极大提高,养生保健防病知识技能迅速普及,以期人们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心身健康,延年益寿,将有力提升治未病服务,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

    作者:袁尚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探析《醉花窗医案》脉诊特色

    通过对《醉花窗医案》的分析探讨脉诊特色.该书作者王堉十分重视脉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基本上是凭脉辨证,用脉理解释疾病的病因病机,并通过对脉象的诊查来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同时其脉诊精微多种诊法并用,在临证时善于依据脉象来指导临床处方用药.

    作者:李一群;邢晓雪;吉学群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凝练研究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彰显了中医药行业的特色和优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优良品质.以核心价值为研究点,综合古籍文献、现代期刊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不同领域及学科专家、中医药管理者及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对中医药文化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整理和凝练,终提出了“医道自然、精诚仁和”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八字释义.

    作者:国华;柳长华;周琦;宋歌;高宏杰;高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肝肾同源”理论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应用分析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病程迁延难愈,可并发肾小球肾炎、肝肾综合征及肝性脊髓病,是肝病领域的难题.“肝肾同源”是指肝肾两脏虽然在结构、功能上有差异,但却在中医生理中有相同的起源和密切的联系.应用“肝肾同源”理论,可以从疫毒和免疫功能紊乱角度分析CHB的发病机制,并通过临床表现及症状判断CHB的病情程度及预后,也为CHB的并发症提供了中医理论依据.因此应用“肝肾同源”理论分析CHB,可以指导现代医学与中医理论相结合,为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新思路.

    作者:杨婉;王兆林;王盖昊;于晓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电针大肠俞募穴对功能性便秘小鼠结肠内GDNFmRNA、 RaimRNA表达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电针大肠俞募穴对功能性便秘小鼠结肠组织内GDNFmRNA、Rai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复方地芬诺酯灌胃造模,电针刺激“天枢”、“大肠俞”后观察结肠上皮细胞形态、结肠组织内GDNFmRNA、Rai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小鼠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增多,GDNFmRNA、RaimRNA表达降低.电针组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减少,GDNFmRNA、RaimRNA表达增强.结论:电针能改善功能性便秘小鼠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上调GDNFmRNA、RaimRNA的表达水平.

    作者:张微;李瑛;刘丽莎;罗芳丽;赵中亭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舌苔量化分析探索性研究

    目的:探索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舌苔颜色和厚薄特点.方法:采集103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舌中、舌根、舌尖、舌两边舌苔颜色及全舌舌苔厚薄信息,不同部位舌苔颜色用红绿蓝三基色分值量化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厚苔为主(73.79%);不同部位舌苔三基色分量值分析,舌中大、舌根小,舌边(左)与全舌接近,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病位不只在心而是五脏兼顾,故用舌苔颜色和厚薄来指导辩证确有依据.

    作者:陈艳;史大卓;董国菊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基于现代名老中医经验的肺痿病因病机及证素规律研究

    目的:基于现代百余年名老中医诊治肺痿的文献,分析肺痿的病因病机与证素分布规律,为丰富肺痿病因病机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已建立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期刊中医肺病数据库”,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肺痿文献研究数据库”,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肺痿常见病因有内伤、体虚、热邪、痰邪等,病机以气阴两虚、痰热壅肺、表虚、热盛津伤较为常见.18个证素中,病性证素以阴虚、气虚、痰、热较常见,病位证素以肺为主,涉及表、肾、脾、胃、心,证素组合以两证素和三证素组合为主.病性证素组合以气虚+阴虚、痰+热、痰+瘀较为常见,病位均主要在肺.结论:现代名老中医对肺痿病因病机的理论认识与目前教材、专著论述大致相同,也有部分独到见解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有待进一步总结.

    作者:马锦地;李建生;余学庆;王至婉;李庆磊;蔡永敏;孙曙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黄帝内经》阴阳脉析义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脉学渊薮,它在分析脉理、阐述脉法、分类脉象时多征引阴阳,书中述及阴阳脉处颇多.为了解阴阳脉涵义,故结合后世注疏梳理如下:“阳”指阳和之胃气,“阴”指真脏之阴脉;寸脉为阳,尺脉为阴,浮取为阳,沉取为阴;左手为阳,右手为阴;太过为阳,不及为阴;阴阳为脉象分类纲领.《内经》所述阴阳之脉在不同语境中涵义有所不同,后世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脉理及具体情况加以辨析.

    作者:陈慧娟;袁开惠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紫癜性肾炎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探讨

    国医大师郑新教授认为,紫癜性肾炎病因病机基本特征是本虚标实,即肺脾肾亏虚为本,风、湿、热、毒、虚致瘀为标,是风湿热毒虚致瘀,困遏三焦,导致肺气虚失于通调、肃降,脾气虚失于运化、统摄,肾虚失于开阖,精室扰动、肾络灼伤,诱发蛋白尿、血尿为主要病机.治疗上以补肺健脾益肾治本,以活血化瘀通络为治瘀总则,分辨致瘀成因(风、热、温、毒、虚)进行分证论治.

    作者:刘洪;杨敬;黎颖;郑新;熊维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