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卫;孙德仁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脉学渊薮,它在分析脉理、阐述脉法、分类脉象时多征引阴阳,书中述及阴阳脉处颇多.为了解阴阳脉涵义,故结合后世注疏梳理如下:“阳”指阳和之胃气,“阴”指真脏之阴脉;寸脉为阳,尺脉为阴,浮取为阳,沉取为阴;左手为阳,右手为阴;太过为阳,不及为阴;阴阳为脉象分类纲领.《内经》所述阴阳之脉在不同语境中涵义有所不同,后世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脉理及具体情况加以辨析.
作者:陈慧娟;袁开惠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甲状腺结节和乳腺增生病是妇女多发的内分泌疾病,近年来随着环境因素影响的加剧、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这2种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同时患有2种疾病的患者也不在少数.吴敏教授认为从中医学角度分析,两者有共同的致病机理,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痰凝且多责之于气滞血瘀.临床上,运用脏腑辨证法从肝论治,运用疏肝活血法治疗甲状腺结节合并乳腺增生病,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疗效.
作者:吴姣;吴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在月经病的治疗方面重视奇经八脉尤其是冲任二脉的作用,认为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调经当先调冲任;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藏血、主疏泄,与冲任二脉相交汇,调经不离于肝;注重调理脾胃功能,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女子月经密切相关;同时善于运用经方并化裁古方,如桂枝汤、理中丸、二陈汤、甘麦大枣汤、四物汤等,临证总以辨证施治为要.
作者:张亚萍;唐振宇;李永亮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痒、癢二字混乱已久,汉字简化方案中亦将“癢”简化为“痒”,但就其本源而言二者意义并不相同.“痒”字早出,早在先秦即已出现,其义指心忧惫之病、身之疮疡,为病名.“癢”字后出,先秦及汉初文献多作“養”,其本字为“浒”,表搔痒义.《玉篇》始将二者混同,此后多混用无别.在医籍训释中应注意明辨“痒”“癢”二字,否则极易导致误读.
作者:王明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评价谷参肠安胶囊联合锡类散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我病房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美沙拉秦治疗(4g,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谷参胶囊联合锡类散灌肠治疗,疗程为4周.结果:治疗组能明显改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肠镜下炎症改善情况,治疗组83.33%,对照组7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疾病活动指数降低,降低幅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谷参肠安联合锡类散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作者:那坤;武亮;赵冬琰;李莹;胡菱;王玉良 刊期: 2016年第11期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对喘证描述详细,但其内容较分散且仅有病而未有治法.笔者根据《内经》原文,对喘证的病因病机进行归纳,因六淫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痰饮瘀血等病因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而发.根据相关原文,总结喘证在五脏和胃肠二腑不同证候的症状、治则、治法,根据临床运用经验进而列出其治疗方药.故总结了《内经》对喘证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丰富、完善了本病的中医治疗理论,为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孙景环;周天寒;李远梯;刘驯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总结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经验,从案例解析其从态论治”疑难病症的具体操作思路,即运用当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研究背景,结合现代科学对疑难病的新认识,辨证时着眼于病灶的微观状态,又关注患者的脏腑、三焦、气血宏观状态,总的立法以通调三焦为大法,治疗时整体把握,结合心理、行为等方法多因素干预,使复杂病症得以合理有效的治疗.
作者:王春勇;康雷;姜尚上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介绍金杰教授运用加味四妙散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不安腿综合征、腰椎病和抽搐疾病的经验,首先分析加味四妙散的方解及其证治特点,认为本方有清热燥湿、通筋利痹之效,其次列举治疗验案,后总结加味四妙散所治疾病病机总与湿热邪气密切相关,认为在治疗湿热引起的痿、痹证时应抓准病因病机,灵活运用古方治疗现代疾病.
作者:王娜娜;吴明阳;金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旨在从“深度翻译”的视角探讨中医英译.中医包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有关中医内容的英译在本质上是对中医文化的翻译.“深度翻译”既是一种具体翻译方法,也是一种翻译研究方法,其阐释性和文化再现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实现语言和意义的双重转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背景知识、话语语境、主体意图的充分解读,能够将中医文化保留在译文中,使译文读者有条件更好地理解、欣赏中医文化的深刻内涵,理解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再现,从而让中医通过译介真正走向世界.
作者:蒋辰雪;刘凯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建立天麻首乌片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方法:采用Kromasil C18(250 ×4.6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0.3%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18 min,5%~15%乙腈;18~32 min,15%~26%乙腈;32~35 min,26%~ 27%乙腈;35~48 min,27% ~40%乙腈),检测波长230 nm,柱温30℃,进样量10μL,分析时间48 min.结果:根据10批样品建立了天麻首乌片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确定了18个共有峰,其中包含天麻、何首乌等6味药的特征峰.结论:该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且分析速度较快,可用于天麻首乌片的质量评价.
作者:苏文俏;彭艳梅;李跃辉;周润维;朱立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梅尼埃病是耳科一种常见病,以间歇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等特点而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且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因此治疗梅尼埃病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治疗梅尼埃病的方法各异、效果不一,现将有关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张炜悦;李峰;马捷;韩晨霞;郭思媛;周梦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年少则求之于经”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素问·示从容论》:“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对于“年少则求之于经”,《内经》并未见有更多的说明和阐述.故就“年少则求之于经”的理论源流,通过对“年少”“经”的理解,从理论来探讨“年少则求之于经”与少儿推拿的关系,并得出“求之于经”是少儿推拿的理论基础,由此可以将少儿推拿绿色安全的疗法广泛推广.
作者:张红卫;孙德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既是养生保健的法则,亦是中医治疗疾病的“规矩”.“三伏天”是一年四季中天气为炎热之时,亦是人体阳气为隆盛、“脾土主令”之时,此时脾气健运、“阳气迅发”,体内痰湿、水饮易消弥.古人云:“百病皆因痰作祟”“怪病多痰”,这就说明大多数慢性疾病的发生均与“痰湿”、“水饮”有关,通过“三伏贴”刺激背腧穴,疏通经络、激发脏腑功能,抑或温灸抑或服用温阳益气、健脾利湿的方药调理治疗,使一些慢性疾病的“夙根”得以“蠲除”,因此“冬病夏治”是治疗一些慢性病的佳时机.
作者:王亨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中医“髓减致痿”病机的科学性.方法:将6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补肾组5组,切除大鼠双侧卵巢制作骨质疏松症模型.阳性对照组灌胃给予戊酸雌二醇,补肾组灌胃给予左归丸,连续给药3个月.采用Micro CT检测股骨BV/TV(%),骨计量学方法检测胫骨骨组织形态.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丢失率显著增加,股骨BV/TV以及胫骨TBV%均显著减少,而TRS%、TFS%夏其TRS/TFS显著增加;同时髓腔中出现大量脂肪细胞,ABS%显著增加,而其他骨髓细胞相对减少.而给予左归丸和戊酸雌二醇后,上述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发生逆转.结论:切除大鼠卵巢3个月后,在骨量显著丢失的同时,骨髓中脂肪细胞大量增多而其他骨髓细胞明显减少,而补肾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一情况的发生,证明了中医“髓减致痿”病机的科学性.
作者:胡华刚;陶黎;吴佳莹;赵宏艳;汪文来;于峥;刘红;潘静华;李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便秘是小儿常见疾病,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儿科主任肖和印教授认为小儿便秘常分为虚秘和实秘两类,虚者多因气血亏虚、津液不足,实者多与乳食积滞、燥结气滞有关,敌应运脾导滞、攻补兼施为法,其多年来致力于推拿疗法治疗小儿便秘,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陈艳霞;郭凯;张丽;毛娜;王红娟;龙小雅;杨兵宾;肖和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在现代中医的研究中,继承与创新间处处皆有可比性,在可比的选择中求发展,这才是研究的实际价值.今从中医学术突出的“类比”思维特征着手,提出升华思维维度而展开维属所限定的“定比”,发掘整理通常道法于自然的思维用意、关系关联、取象推演、关注生机等已经显在的认知外,尚可发明整合意义的公维公共、公约公同、公理公通、公察公正、公道公用等潜在理念,这将在具体的研究中直接影响着可选择的取向,具备预期研完目的的可走向.关键性决定着思维维度为源头的系统可导向.
作者:萧昌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随着中医日益得到世界医学界的认可,如何准确地传达中医赋有丰富哲学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概念成为中医走向世界的关键,故从语料库的角度讨论中医翻译是中医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国内高校还未建成大型中医双语平行语料库,故外语专业教师可以先自建小型中医双语平行语料库进行中医英译的研究.同时介绍如何简单易行且不降低质量地建立中医典籍双语平行语料库,以期促进中医对外交流的发展.
作者:刘春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方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诊治中48例月经过少(肾虚血瘀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给予补肾活血方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周期治疗,比较和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中医症状积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活血方在恢复月经量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势明显,疗效显著.
作者:卢燕;左亚威;王佩娟;汪兰兰;李恩恩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民国中医期刊承载了近代中医药的珍贵文献资料,促进了中医药的学术交流,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内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故以《现代国医》为例,研究民国中医期刊在中西医论争、中医教育和中药发展三方面的史料价值,同时介绍了民国中医期刊连载的专著、名家医案及中医名家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
作者:张云;李文林;陈仁寿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的抗焦虑作用.方法:采用改良天敌应激复制小鼠焦虑模型,与地西泮阳性对照组比较,观察高、中、低3个浓度的六味地黄丸对焦虑小鼠体质量、体温、饮水量、行为、血清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lic,acid,GABA)水平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减轻、体温升高,平均饮水量大,OE%、OT%、血清GABA浓度低;与模型组比较,其余各组体质量增加,阳性对照组体温降低,六味地黄丸高、中剂量组平均饮水量小且与阳性对照组的OE%、OT%、血清GABA浓度均较高;与六味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体温降低,平均饮水量小,OE%、OT%、血清GABA浓度高.结论:六味地黄丸滋肾阴而抗焦虑,具有量效依赖性,提高GABA水平是可能机制之一.
作者:陈嵘;李菊;谭丽萍;殷华;朱晓松;汝晶;杨杏芝;朱梦茹;季恩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