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治疗现状

刘继华;刘秋莹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 药物治疗, 自身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 治疗手段, 发病机制, 特异性, 文献, 临床, 复习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程与转归多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发病机制尚未明了,目前临床还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本文就BA的药物治疗复习了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肾癌的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

    目的:探讨肾癌的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1例肾癌患者行局部动脉灌注化疗及无水酒精-碘化油乳剂栓塞治疗,并加以明胶海绵增强栓塞疗效.结果:栓塞术后复查见肿瘤供养血管完全闭塞,肿瘤染色明显减少,瘤区碘油明显沉积,临床症状减轻,栓塞后手术出血量减少,病检肿瘤组织部分坏死,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肾癌的经导管动脉无水酒精-碘化油栓塞治疗安全可行,临床效果肯定,便于随访观察肿瘤情况;对不能手术或不愿手术者,能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术前肾动脉栓塞有助于手术切除.

    作者:朱海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盆腔腹膜结核18例临床误诊分析

    盆腔腹膜结核是一种临床较常见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症状和体征,极易误诊为妇科肿瘤.现将本院1989年~1999年收治的18例盆腔腹膜结核进行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陆莲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结核性胸膜炎20例

    目的:了解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膜腔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对42例中、大量胸腔积液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22例),治疗组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腔内抽放胸水,控制抽液速度30~50ml/min,每次抽液至无液流出,以后根据临床情况不定时反复彻底抽液.对照组按常规胸腔穿刺抽液,每周1~2次,首次不超过600ml,以后不超过1000ml.结论: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术治疗中、大量结核性胸腔积液极为安全,治疗疗程大大缩短,胸膜肥厚等并发症明显减少.

    作者:吕群;洪子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整体护理模式在儿科病房的研究与应用

    注重儿童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他们有特殊的需要和特性,全面考虑患儿、家长、社会的需要.对儿科病人的护理重点由疾病的治疗转为疾病的预防与健康维护,采用全方位,连续的护理,按照护理程序进行具体的护理活动,运用协同式护理方式,准许父母留下照顾患儿并参与护理活动,并把对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体护理的全过程.结果显示:缩短了住院日,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病人满意率大大提高.说明该整体护理模式适合儿科病房特点,可促进儿童的康复和身心健康,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刘惠敏;王晓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甲状腺机能亢进2例误诊分析

    1临床资料例1,男性,46岁,腹泻伴消瘦4个月.体重下降15kg,大便每日5~7次,糊状或稀便,无粘液脓血及里急后重,无腹痛.既往健康.查体:T37℃,Bp18/9kPa,体瘦,轻度贫血貌,心率90次/分,律齐,无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亢进.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纤维结肠镜:慢性结肠炎(轻度).按结肠炎治疗,一个月后症状无减轻,且体重进行性下降,至第6个月患者自诉颈部肿胀,查见甲状腺对称性肿大,故而查T3、T4及TSH,发现T3275ng/dl,T428ug/dl,TSH8uu/ml.诊断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并给予抗甲状腺药物治疗,3周后大便正常,体重增加.

    作者:姜长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地高辛间歇疗法治疗窦性心律心力衰竭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间歇疗法维持量地高辛治疗窦性心律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窦性心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二组:A组50例采用间歇维持量地高辛治疗;B组50例采用持续维持量地高辛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和6个月比较,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率(HR)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间歇维持量地高辛疗法可降低洋地黄过量或中毒的发生率,其疗效相似,可做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给药方法.

    作者:葛素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雅思达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心钠素及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雅思达对心衰患者血浆内皮素(ET-1)、心钠素(ANP)水平及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方法:52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雅思达.两组治疗前、后均采静脉血测定血浆ET-1、ANP水平和进行心脏结构与功能测定.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浆ET-1、ANP水平均有所降低,左室功能有明显改善,但以治疗组血浆ET-1、ANP水平降低,左室功能改善为显著(P<0.05).结论:雅思达可降低心衰患者血浆ET-1、ANP水平,抑制左室重塑,显著改善心功能.

    作者:王远方;杨龙;徐敏;刘作凡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手术体会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癌,临床具有恶性度低、颈淋巴结转移率高等特点,合理的手术治疗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我院自1982~1997年共手术治疗甲状腺癌396例,其中乳头状腺癌329例,占83.1%,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逖;黄元儒;刘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胃手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诊断与治疗

    目的:临床研究胃手术后并发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发生原因、发病机制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90年1月~2000年12月共施行各类胃手术50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本组并发残胃排空障碍17例,其中发生在毕罗氏2式14例,毕罗氏1式3例.除1例予以手术探查,其余均予以保守治疗.全组病人均获治愈.结论:该并发症为一种功能性疾病,可保守治愈.手术治疗无助病人恢复,可能反而延长残胃恢复时间.

    作者:陈炳辉;朱聘礼;王观良;边明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原发性肺癌56例首发症状分析

    我县属肺癌高发地区,在临床工作中,我院所接诊的肺癌患者首发症状常呈多样化,给患者就诊及临床初诊带来一定困难,有的患者因症状不典型而被延误诊治.现对我科1994年~1999年收治的56例肺癌患者首发症状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孙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气管切开病人意外情况的处理

    我科近五年来共行气管切开60余例,其中6例术后分别发生了伤口出血、皮下气肿、气管内套管阻塞、套管脱出、内管取出与安放困难、气管套管拔出困难等意外情况.对其发生原因及相应处理做了阐述,并从护理角度提出保持体位、调节室温和空气湿度、防止气管套管脱出、清洁内管等几项防止意外的有效措施.

    作者:张凤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高血糖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探讨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注意到脑出血患者高血糖的出现提示预后不良.为此我们对91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了高血糖与预后关系的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毓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足月妊娠蓖麻油引产的临床观察

    引产是妊娠晚期普遍使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催产素是多年来常规用于引产的药物,近年来用蓖麻油煎鸡蛋引产也为较常用的方法,通过以上两种方法的临床观察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爱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婴儿颅内血肿临床特点及救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龄初产妇及巨大胎儿的增多,以及CT、MRI问世.婴儿颅内出血近年来越来越得到高度重视.我院1998年2月~2000年6月收治该病30例,进行微创手术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周炳华;徐锋;管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善得定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大出血疗效观察

    1临床资料90例病人中,男性67例,女性23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4岁.所有病人均经内镜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活动性出血.

    作者:方黎明;沈乃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

    众所周知,冠心病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性别、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等被视为主要危险因素.近年来发现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亦密切相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本文就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因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以及有关防治等作一综述.

    作者:李朋合;田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十二指肠损伤2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损伤诊断和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26例十二指肠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中开放性损伤4例,闭合性损伤22例.23例有合并伤.术前确诊3例,术中漏诊1例.行单纯缝合修补术15例,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3例,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术后并发十二指肠瘘2例,腹腔脓肿、肺部感染等共8例.治愈23例,死亡3例.结论:十二指肠损伤术前诊断困难,术中易被漏诊.早期诊断、及时手术、选择合理的术式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黄东航;游振辉;陈茂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葛根素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葛根素治疗组(A组)30例加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14天;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B组)30例,方法和疗程同A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7天及治疗14天后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后A组有效率86.7%,明显高于B组70.0%(P<0.05).结论:葛根素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且安全可靠,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一种新选择.

    作者:郑乐群;王克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护理程序探讨

    采用系统护理和动态管理对38例真菌性角膜炎手术前后的不同情况区别处理,并根据各阶段的主要病情变化相应调整,以期探讨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护理程序.结果:Ⅰ期愈合者36例,原发病灶复发2例,其中1例发生眼内炎经治疗无效而行眼内容物剜出术.结论:对真菌性角膜炎的整体护理应从防盲治盲的角度出发,对发病患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手术病人护理计划的设置和预期目标的设定应形成动态管理.

    作者:蔡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一次性静脉滴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塞

    近年来随着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成功,急性脑梗塞的溶栓治疗引起了国内外神经病学家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脑梗塞溶栓治疗属于初期试验阶段,溶栓时机、药物选择、剂量及给药途径与方法尚无形成确切方案.我们在脑保护的基础上采用一次性静脉滴注大剂量尿激酶对35例急性脑梗塞病人(并设对照组)进行了超早期溶栓治疗.报告如下.

    作者:郜效花;李炳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