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明;马晓彤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活血方法对骨质疏松症小鼠骨骼及骨骼肌中Ca2+-Mg2+-ATP酶含量的影响,探讨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药物灌胃8周后,ELISA法测定股骨及骨骼肌中Ca2+-Mg2 +-ATP酶的含量.结果:补肾组、福善美组小鼠骨骼及骨骼肌的Ca2+-Mg2+-ATP酶较模型组明显升高.结论:骨质疏松症的形成可能与骨及骨骼肌Ca2+-Mg2+-ATP酶含量异常有关;补肾、健脾方法通过调控骨质疏松症小鼠的骨及骨骼肌Ca2+-Mg2+-ATP酶含量,起到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作者:孙鑫;杨芳;邓洋洋;郑洪新;王拥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健脾补肾方加减辨治消化道恶性肿瘤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15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肿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健脾补肾方加减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在临床效果方面对照组显效率30.67%,总有效率74.67%;观察组显效率52.9%,总有效率88%;在生活质量方面对照组提高率17.34%,观察组提高率50.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免疫组化和中医证侯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脾补肾方加减能提高消化道恶性肿瘤临床效果,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免疫力.
作者:杜修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主要临床特点为病灶的多发性和时间的多发性.临床表现以肢体瘫疾、感觉异常、视力障碍、发作性症状为主,其复发率和病残率较高.目前,多发性硬化的病因病机尚无统一的标准,故从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发病症状来分析多发性硬化的病因病机,着重从肝之功能失调、风寒邪气侵袭人体等方面阐述.
作者:张法英;李黎;刘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采用乌梅丸(汤)加减治疗各种术后出现的非机械性胃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4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进行胃肠减压后以免煎中药颗粒形式口服乌梅丸加减方剂,观察患者胃液变化及胃管拔除后进食等情况.结果:采用乌梅丸(汤)治疗术后胃瘫的47例患者全部痊愈,总有效率100%,其中服用3剂后痊愈16例,5剂后痊愈25例,7剂后痊愈6例.结论:采用乌梅丸(汤)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快速有效.
作者:刘淑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今天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建所35周年的日子,在这里举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史陈列馆及陆广莘纪念室揭牌仪式,同时举办“中医辨证方法与临床高峰论坛”,我代表中国中医科学院对此表示衷心祝贺,也向各位国医大师和同道表示崇高敬意和热烈欢迎!向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全体同仁表示诚挚问候和感谢!35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肩负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任,坚持不懈,勇于探索,克服困难,团结奋进,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就.在庆祝建所35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不应忘记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不应忘记他们为中医理论发展而做出的艰辛努力.陆广莘先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陆老的一生事迹在他的纪念室里有了较全面的介绍.
作者:张伯礼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从词源学角度考释疾、病、痰病的中文和西文含义,梳理中西医学对疾病概念的表达,探析疾病本质,从而进一步厘清亚健康范畴,为衰老的研究等提供思路.
作者:梁治学;胡燕;何裕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受道医学本因、内因、外因等三因学说的影响,探讨佛医学的疾病观,佛教将疾病大致分为三类即生理疾病、冤业病和宿业病,其致病原因主要是四大不调和贪瞋痴三毒,并认为后者为本因.癌症既是身病更是业病,目前放化疗、手术和药物并不能让癌症得到根治,修心尤为重要,只有祛除贪嗔痴三毒,转妄成真,业因不起业缘散,癌症不生自尽灭.
作者:罗安明;戎志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波动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学相比,波动生物学不仅更接近于生命系统的动态过程,而且也更接近于实现.
作者:刘德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霸药即超常用量用药.张士舜教授推崇“药以胜病为准”,诊病辨证精准,切中病机、善用霸药,多获良效.故总结张士舜教授运用霸药治疗疑难病验案3则,藉此管窥张士舜教授学术经验.
作者:袁素;李雪松;安国辉;苗永华;毕俊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加减牵正散治疗小舞蹈病的临床疗效和探讨加减牵正散治疗小舞蹈病的可行性.方法:舞蹈病给予加减牵正散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脑电图检查恢复正常,CT检查示尾状核区低密度灶及水肿消失.结论:在辨证施治基础上灵活运用加减牵正散治疗舞蹈病,对其病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许亚兵;陈有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探讨“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调是退行性脊柱疾病的病机所在,分析“阳化气,阴成形”功能与人体生理状态的表现及与退行性脊柱疾病中的病理变化表现,并由此提出“温阳化气”是治疗退行性脊柱疾病的总则.在临床实践中,以“五苓散”为“温阳化气”治疗的基础,再结合疾病的标本缓急及兼夹邪气随证加减,总以调整机体“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调为要.
作者:林一峰;唐汉武;史彭亮 刊期: 2015年第04期
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with no dementia,VCIND)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亚型之一,因其记忆力轻度损伤、处理能力迟缓、注意力和执行功能下降等临床表现,可散见于中医学善忘、喜忘、健忘、好忘、多忘、髓消等病症中,属于中医学神志病范畴.从中医整体现出发,此病病位在脑,属本虚标实之证,其发生发展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功能密切相关.
作者:龙燮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白花九里明提取液对小鼠不同时间段血压和心率影响.方法:取50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硝苯地平组、替米沙坦组、白花九里明小龄组和大龄组,一次性灌胃按小鼠体质量计算灌胃量,并分别测量各组小鼠给药前和给药后15、30、45、60 min的血压和心率数值.结果:硝苯地平组、替米沙坦组和白花九里明小龄组给药后各时间段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白花九里明小龄组给药后备时间段收缩压和给药后30、45 min的舒张压与硝苯地平组、替米沙坦组和白花九里明大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白花九里明大龄组给药后30、45 min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白花九里明小龄组和大龄组给药前后各时间段心率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花九里明具有降低血压作用,对心率没有明显影响.
作者:王彩冰;黄丽娟;晋玲;何显教;黄彦峰;阳秀英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在《伤寒论》中关于神志病的记载很多,故将治疗神志病证中表现烦躁的相关方剂按照治法详细论述,总结经方在治疗神志病中烦躁方面的用药规律,以期对临床用药提供借鉴依据.
作者:刘鹏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随着对当今慢性病、常见病病因病机认识的深入,痰瘀互结越来越成为中医理论与临床关注的重点与热点.故通过对近年来痰瘀互结证代表性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从痰瘀互结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对现代医家有关痰瘀互结的成因、转归、辨证要点、临床治疗等代表性观点作一综述,以期总结归纳痰瘀互结证理论研究在现代的发展,为痰瘀互结证的进一步理论研究提供参考,更可为兼夹证及复合证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价值.
作者:杜松;胡镜清;卢红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中成药越鞠丸用于糖尿病前期患者“治未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标准的216例糖尿病前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生活方式教育.对照组仅给生活方式干预,观察组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给予越鞠丸口服并观察12个月.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血浆胰岛素、HbA1C、计算胰岛素分泌指数及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转归情况.结果:观察组FBG、P2Hbg、HbA1C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浆胰岛素及β细胞功能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脂指标观察组TC、TG、VLDL水平亦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糖尿病发病率(4.3%)显著低于对照组(10.3%),血糖转归正常(38.8%)远高于对照组(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期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越鞠丸口服联合生活方式改变能阻止糖尿病前期患者糖尿病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安良毅;韦海涛;张相珍;陈晓;王钧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眼针运动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大鼠大脑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内VEGF、VEGFR1、VEGFR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复制组.对模型复制组大鼠采用线栓法进行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复制,再将模型复制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对照组、眼针组、眼针加运动组,分别进行眼针、眼针运动疗法干预治疗,采用RT-PCR及western-blot法对各组大鼠脑组织中VEGF、VEGFR1/2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眼针组及眼针运动疗法组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区域组织中VEGF、VEGFR1、VEGFR2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眼针组及眼针运动疗法组大鼠脑缺血半暗带组织中VEGF、VEGFR1、VEGFR2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眼针运动疗法组大鼠脑组织中VEGF、VEGFR1、VEGFR2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高于眼针组.结论:眼针运动疗法能够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内缺血半暗带区域内VEGF、VEGFR1、VEGFR2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半暗带组织中血管的新生,加快侧枝循环的建立,实现其脑保护作用.
作者:邵妍;王鹏琴;王树东;李超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括约肌或食管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由口送到胃内取得足够营养和水分的进食困难,均称吞咽障碍[1].脑卒中是引起吞咽障碍常见的原因,约占全部吞咽障碍的25%,而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51%[2],大约10%~15%的脑卒中患者死亡由吸入性肺炎所致[1].误吸引起的吸入性肺炎是脑卒中后第1个月内第三大致死原因,并且可造成脑卒中后第1年内20%、以后每年10%~15%的病死率[3].因此,对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给予较早期有效的治疗[4],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国内多采用疗效较显著的康复治疗、冰刺激治疗、球囊扩张术治疗、针刺治疗、中药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综合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作者:楚海波;杜俊卫;杨保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哮喘的一种潜在形式或特殊类型,以气道高反应为特征,临床上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用支气管扩张剂可缓解.随着对本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在其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针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CVA的实验研究、机制研究和中医辨证治疗概况作一综述,以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药治疗思路,说明中医治疗本病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作者:陶迪;司振阳;张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经筋痹痛是临床中的常见疾病,十二经筋体系则是传统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长期以来中医学术界重视“经脉”而忽略“经筋”,故对经筋痹痛缺乏细致的认识,甚至常常以治疗经脉疾病的方法来治疗经筋痹痛.故通过经筋理论探讨经筋痹痛,以期为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参考方向.
作者:苏鑫童;马晓晶;薛立功;刘琪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