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触骨针法及其作用机理探析

刘智斌;牛文民;王渊;王卫刚

关键词:触骨针法, 骨膜, 痛证
摘要:目的:探索触骨针法治疗效果的作用机制.方法:总结应用触骨针法治疗痛证疾病的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理论探讨相关机理.结论:触骨针法治疗痛证疾病效果显著,其作用机理与骨膜结构密切相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肺纤维化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弥漫性肺间质疾病,以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终导致肺间质纤维化为特征.本病临床缺乏特效药物,中医药在防治肺纤维化方面优势渐显,作用机制研究也不断深入.故通过归纳、总结近年来的相关文献,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细胞外基质代谢、干预细胞凋亡、调节微血管新生、纠正氧化/抗氧化失衡、调节免疫功能、减轻内质网应激7个方面阐述了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可为临床中医药有效防治肺纤维化提供实验室依据.

    作者:渠景连;龚婕宁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试析体质偏性与六淫致病的关系

    体质对六淫具有特定的选择性和易感性,六淫致病其发病形式、病变类型、疾病转归都与个体体质因素关系密切.故探讨六淫的概念及其致病机理、体质的相关问题及其形成机制,旨在阐释个体体质偏性对六淫致病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体质偏性与六淫致病的关系,这将为临床上诊治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肖勇;刘英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化痰除湿法对早期实验性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化痰除湿法在早期实验性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凋亡的应用研究.方法:选用健康Wistar大鼠40只,体质量为(250±10)g,雌雄各半,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0只大鼠分为A组化痰除湿法组、B组西药阳性对照组、C组模型组、D组空白对照组每组各20只.所有的大鼠均采用改良Hulth造模法进行造模实验,形成骨性关节炎模型,第4周开始给药,干预4周后取大鼠膝关节软骨光镜观察形态学变化,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免疫组化法分别观察软骨细胞凋亡情况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情况,以及用放免法测定关节液中IL-1、TNFa的含量.结果:A组的软骨细胞凋亡指数小于模型组,而A组的PCNA表达要高于其他各组,化痰除湿法组大鼠关节液中IL-1、TNFa的含量均较其他组显著升高.结论:化痰除湿法在减少大鼠早期膝关节实验性OA软骨细胞的凋亡有着显著作用,可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对早期骨关节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杨雨果;杨金锁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对李东垣论治内外伤病的一点思考

    一般认为李东垣之书详于内伤而略于外感,故分析了李东垣撰写《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的历史背景,以及“人迎候外,气口候内”脉学理论对其学术思想形成的影响,认为李东垣所论“内伤病”除指通常意义上的七情、饮食、劳倦等所致的疾病外,还包括因暑湿、疫疠之气等所致的外感病.李东垣在“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指导下论治内外伤痛,并就除风湿羌活汤、羌活胜湿汤、补中益气汤、胃风汤、清暑益气汤等方论治外感病的特色作了分析.

    作者:于惠青;于俊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观小学之竅见大象之妙 探形音之赜索悬隐医理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秋的表述中“容平”、“急”等字按一般意义难以将字义与文段的主旨相贯通,历代鲜有注解到位者.故从秋时天地大象基础上,立足传统小学以诸字之音、形、义解析切入,引用诸经籍相关例句作为旁证,以“敛-实-安-舒”的动态过程释“容平”,以“裹缩”释“急”,以“鸡应酉而酉为秋门”释秋三月“与鸡俱兴”,以“以刀守法”释“刑”,以“澂”训“清”,疏通诸字与全段主旨的关系,并就“秋”字读音蕴含秋时大象及古人基于象思维构建中医理论略作阐述.

    作者:李强;李贺;张志斌;范逸品;于大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药治疗虚热证药性分析及组方用药规律探究

    虚热证是临床常见的一类证型,可见于多种疾病.为探究中药治疗此类证型的药性及配伍规律,以癌性虚热证为栽体,通过文献研究的方式,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的临床报道及现代医家医案,借助数据整理,结合历代医家的认识,研究得出中药治疗各型虚热证并非单纯清热,而是透泄相佐、升降相宜,且都用到了补益气血药,皆配以酸收或重镇等收涩敛津药,并注重阴阳同调.

    作者:张梦奇;杨宇;张月;朱思媛;贾德贤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从方剂学角度分析“药引”对山药功效发挥方向规律的影响

    目的: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药引对山药功效发挥的影响并总结其规律.方法:对《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所收载的含山药方剂进行收载记录,以山药的药引为主线,用EXCEL对其进行图表分析.结果:补脾不用盐汤;补肺一定用米汤或姜汤,一定不用盐汤,坚决不用酒;益肾用盐汤不用姜汤;固肾同益肾用法.结论:药引对山药的功效发挥有较大影响,其对临床和保健养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周滢;周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透刺与穴位注射相结合治疗风寒外袭型面瘫的疗效观察

    观察透刺与穴位注射相结合治疗风寒外袭型面瘫的疗效.方法:采用透刺与穴位注射甲钴胺注射液相结合治疗风寒外袭型面瘫,与对照组(针刺+肌内注射甲钴胺注射液)分别对2组治疗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各项评分、治疗后面神经麻痹程度总评分、治疗后面神经麻痹程度总评分与治疗前面神经麻痹程度总评分差值、治疗后2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2组在治疗后面神经麻痹程度总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面神经麻痹程度总评分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且2组在治愈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组在面神经麻痹程度改善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均较好,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痊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面瘫患者的患部透刺加穴位注射甲钴胺注射液与透刺加肌内注射甲钴胺注射液均有较好效果,尤其是前者可明显提高面瘫的治愈率,其治疗方法值得针灸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作者:熊云;郭楠楠;胡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截敏祛风2号方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组胺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截敏祛风2号方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组胺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选取40只大鼠作为研究对象,每组10只,先采用经卵清蛋白致敏制备动物模型,成功后分别灌注截敏祛风2号方、截敏祛风1号方、西替利嗪和生理盐水.采用酶联法检测造模,称出鼻黏膜组胺含量.结果:在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和嗜酸性细胞阳性率以及组胺含量上均以生理盐水高,而截敏祛风2号方在喷嚏、流涕和嗜酸性细胞阳性率在截敏祛风1号方、西替利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组胺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截敏祛风2号方能降低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组胺含量,可有效改善变应性鼻炎临床症状.

    作者:黄汉英;黄基荣;何光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黄帝内经》归来——中医“治未病”观探析

    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对人们心身威胁不断被深入认识,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思想又一次提到了重要地位,当今地球环境破坏,直面构成还原论困惑而企兴于东方之际,诸多智者将目光投注到中医传统文化,期待享有养生保健的公平;《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中医药作为健康服务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方明示,也是人们的夙愿.故以《内经》“治未病”观探述其理念,遵照其思想和方法掌握规律,先时而治,防病于未然.

    作者:殷克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关联顺应论视阈下《黄帝内经》模糊语英译研究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特性之一,也是物质世界和人类认知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长期以来,中医英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重点,对于中医模糊语的研究却如恒河沙数.语用学理论对语言及翻译有着强大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因此基于语用学视角下的模糊语研究为辩证地探索语言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故旨在探究关联顺应论视阈下中医模糊语的英译策略,以期更好地把握和优化中医英译,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刘献鹏;姚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湿疹不同证候核因子-κB、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

    目的:观察湿疹不同证候核因子-κB、热休克蛋白70表达,探讨其与湿疹不同证候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湿疹患者30例,包括风湿热蕴证18例,血虚风燥证12例,另取健康人8名作为对照.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组织中NF-κB mRNA和HSP70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皮损内核因子-κB、热休克蛋白70蛋白表达.结果:HSP70 mRNA和蛋白表达,风湿热蕴证组高于血虚风燥证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虚风燥证组表达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风湿热蕴证组表达高于血虚风燥证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虚风燥证组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SP70和NF-κB的表达程度可能体现了“湿疮”病理过程中机体正邪力量,为揭示中医湿疮“证候”的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龙剑文;皮先明;涂亚庭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医古籍东传对朝(韩)医学理论的影响

    中国和朝鲜(韩)的医学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清宫存藏朝鲜(韩)医籍为对象,以古籍目录学为线索,以清宫遗存的朝鲜(韩)《东医宝鉴》、《济众新编》两部朝鲜刻本医籍为依据,分析中医学古籍对朝鲜(韩)医学的渗透影响,探讨朝鲜(韩)医籍编纂过程及体系的构成.研究表明,《东医宝鉴》、《济众新编》两部朝鲜(韩)医学代表著作其理论框架来源于中医学,其所呈现出的医学思想特征与道家思想密不可分,对剖析朝鲜(韩)医学的历史渊源,探讨中医文化国际交流和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士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培土清心颗粒的抗炎效果研究

    目的:评价培土清心颗粒对实验性炎症动物模型的抗炎效果.方法:选择SPF级NIH小鼠及SPF级SD大鼠,采用区组随机实验方法进行分组,包括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以及培土清心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分别创建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以及大鼠棉球肉芽肿3种动物模型,对造模成功后的动物进行灌胃,观察评价培土清心颗粒的抗炎作用.结果:培土清心颗粒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冰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棉球所致大鼠肉芽组织增生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培土清心颗粒具有良好的抗急慢性炎症效果,其抗炎作用与西药吲哚美辛肠溶片和中成药消风止痒颗粒的效果相当.

    作者:莫秀梅;刘俊峰;陈玉兴;曾小慧;薛素琴;赵巍;陈达灿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黄芪甲苷对关节不稳诱导型小鼠膝骨关节炎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黄芪甲苷能否缓解膝骨关节炎的病理改变.方法:将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黄芪甲苷组,实验组通过关节不稳术造成小鼠膝骨关节炎模型,并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黄芪甲苷腹腔注射8周.取左侧膝关节进行三维重建和组织学染色.结果:模型组小鼠膝关节半月板钙化明显增加,关节软骨变薄,Ⅱ型胶原明显减少,破坏明显,边缘骨赘形成;黄芪甲苷组均有明显改善.结论:黄芪甲苷可以减轻关节不稳诱导的小鼠膝骨关节炎病理改变.

    作者:赵永见;薛纯纯;王利波;李晓锋;施杞;王拥军;舒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益气活血利水通络中药配合淋巴按摩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疗效观察

    方法:将58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肢上臂周径差值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前后患肢周径差值比较均明显改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结论:益气活血利水通络中药配合淋巴按摩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庄淑美;许伟;刘建桥;苏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小夹板与石膏外固定技术对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目的:对国内外所有研究石膏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为临床抉择提供可靠的循证学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及手工全面检索石膏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试验.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试验、评价质量和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ManS.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4项研究、474例患者纳入到本评价系统,3项研究描述了传统小夹板与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优良率,2组间临床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篇文献2组临床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的小夹板固定是有效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叶洁;尹萌辰;夏烨;许金海;莫伟;俞志兴;陈妮;莫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沈绍功治疗恶性肿瘤经验拾萃

    沈绍功教授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临证50余栽,在治疗恶性肿瘤时提出治疗恶性肿瘤应当先开胃口后调阴阳,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体和综合优势,重视扶助正气,治疗过程中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同时注意病机证类相一致,在临床中收效甚佳.

    作者:刘大胜;王凤;信富荣;韩学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徵调音乐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

    目的:探讨徴调音乐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气虚血瘀证患者语言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的8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调音乐组、西洋音乐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徵调音乐组配合聆听微调音乐,西洋音乐组配以聆听西洋音乐.观察患者语言功能和大脑动脉血流速度.结果:徴调音乐组语言功能明显优于其他2组,音乐干预2组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试验前均显著提高,试验后徴调音乐组左侧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空白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徵调音乐干预可有效改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和脑血流灌注.

    作者:陈锦秀;林润;吴长明;蔡丽娇;冯木兰;吴小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医内科学》“异病同治”用方规律探析

    “异病同治”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色之一,通过对《中医内科学》教材的梳理,将《中医内科学》中异痛同治方剂进行归纳和分析,对异病同治的内涵进行剖析,得出异病同治的关键在于证同机同治亦同,异病同治包括异病同证同法同方,亦包括异病同证同法异方,方有主治病机,抓住了病机,方证合宜,就抓住了方剂临床运用的关键.

    作者:徐慧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