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穴位埋线联合通络清解方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

孙自学;邵世营;陈建设;门波;张辉;王祖龙;王春霞;李晖

关键词:Ⅲ型慢性前列腺炎, 湿热瘀阻证, 穴位埋线, 通络清解方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通络清解方治疗Ⅲ型湿热瘀阻证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联合口服通络清解方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通络清解方治疗,疗程4周.治疗4周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进行NIH-CPSI评分及前列腺液常规检查评分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25.67%、12.5%和91.88%、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低NIH-CPSI总分、NIH-CPSI疼痛不适评分、NIH-CPSI排尿评分、NIH-CPSI症状影响和生活质量评分及前列腺液镜检卵磷脂小体计数评分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联合通络清解方治疗湿热瘀阻证Ⅲ型慢性前列腺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肺通调水道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肺通调水道是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肺通过宣发肃降、输布津液到机体各部,濡养机体.该功能还与肺主气和肺朝百脉的功能密切联系.肺通调水道则肺气升降有序,血液运行通畅;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失常,则会引起多种病变.通过探讨肺通调水道的生理病理意义,以加深中医理论内涵研究并能对临床进行理论指导.

    作者:孟庆岩;张庆祥;高思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法象”理论在中药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探讨将中药“法象”理论引入到中药学实验中,引导学生从观察药材的形态、部位、分量、味道、嗅气、颜色、习性、生态等自然属性入手,正确联想、理解药物的药性及功效,真正起到以实验促理论学习的目的.

    作者:付伟;查道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黄葵胶囊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脂的影响

    目的:探讨黄葵胶囊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将126例早中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同时接受黄葵胶囊口服.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血肌酐、尿素氮、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及24 h尿蛋白总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甘油三酯、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显著下降(P<0.05);多普勒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后Vs显著降低,Vd显著升高(P<0.05).结论:黄葵胶囊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肾病可显著改善肾功能、肾血流并能降低血脂,延缓病情进展.

    作者:李昭永;谢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沈氏女科传承脉络梳理及学术思想创新

    沈氏女科源远流长,为全国第一批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始于明洪武年间(约公元1368年),传承至今已逾600余年20代之久.沈氏行医崇德重效,在继承中医药传统理论的同时,在学术上提出了颇多的创新观点,通过历代不断完善与发挥,已经拓展为除了手法、手术之外,凡处方用药者均予诊治的全科中医.通过梳理沈氏女科学术流派的传承脉络及整理研究其学术思想内涵,必将为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沈绍功;沈宁;韩学杰;杨金生;刘兴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益气养阴法治疗肺癌恶病质30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法治疗肺癌恶病质的近期疗效.方法:将30例气阴两虚型肺癌恶病质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益气养阴方联合甲羟孕酮)15例,对照组(单纯甲羟孕酮)15例,2组均配合常规支持治疗,疗程为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体力状况、临床症状、进食量、体质量以及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提高生活质量、减轻临床症状、改善食欲与增加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值方面较对照组有优势(P<0.05),2组均能增加体质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法治疗肺癌恶病质具有较好疗效.

    作者:丁大伟;章永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传承中医流派特色,促进学科建设发展

    结合目前中医药发展形势和一些实践体会,我们认为流派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源泉,学科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石,流派传承和学科建设两者应互相结合,流派传承为学科建设开拓深度,学科建设为流派传承提升高度.列举我们在“一体两翼”思路与策略的指导下进行的慢性筋骨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传承石氏伤科流派精髓,在继承中探索创新,在创新中深度继承,打造金字塔型的学术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促进了中医骨伤事业的发展.

    作者:施杞;王拥军;莫文;胡志俊;李晓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中医药治疗2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临床研究

    探讨杨国华教授应用中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2例,分析中医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机制,认为本病虚实并重,心脾两虚为本,痰浊湿邪为标,治疗当扶正祛邪并举,同时注重身心调摄,为治疗此类精神障碍疾病提供了思路.

    作者:李静;杨国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张宗礼辨治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经验

    探讨总结张宗礼教授辩治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经验.张宗礼根据多年临床心得将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病机证型概括为“虚、瘀、湿、郁”4型,并从这“四大证”入手时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进行辨证治疗,并分析总结了张宗礼治疗本病的组方配伍及辨证论治特点.

    作者:韩阳;张兴坤;刘亚燊;尹志燕;何学志;张宗礼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伤寒杂病论》书名辨析

    阐述伤寒和杂病的涵义,分析《灵枢·杂病》(简称《杂病》)内容看出,其杂病属伤寒之类病证,这些病证在其他经典著作中有相关论述.《伤寒杂病论》书名中的杂病之名源于《杂病》篇,书中的杂病既包括属于伤寒之类的全部病证,又包括与之相关需要做鉴别的非伤寒之类病证.《伤寒杂病论》的书名名副其实,其书乃“至杂”之作.《伤寒卒病论》的书名不能成立.

    作者:吴崇典;程瑞琴;孟庆荣;许建新;李海兵;田美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李中梓的佛教因缘

    李中梓是明末清初的医学家,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自号“荩凡居士”,是一位出儒入佛的典型医界代表,他行医济世一生,也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者:李超霞;梁飞;李健;张卫;张瑞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含川芎中成药用药规律分析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含川芎方剂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分析得出其方剂所用药物多具有补血活血,健脾益气之功;常用药物组合12个,主治疾病27种,选择“痹病”“月经失调”“痛经”进行对比分析,反映出川芎不同疾病用药规律和配伍特点,并为“异病同治”提供理论支持.因此,TCMISS(V2.0)是中医用药规律分析的重要工具,为研究临床用药规律提供了有效方法.

    作者:贾蔷;申丹;石作荣;季旭明;杨洪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张德超谈《内经》研习要法

    在倡导“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的大背景下,学习名医名师关于《内经》的治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故从“明确各章命题,掌握中心思想”、“注意文字音义,领会精神实质”、“理解一般经文,熟读重要经文”、“参考各家注释,发挥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指导临床实践”、“分类撷取资料,进行分析归纳”6个方面,介绍了张德超老中医对《内经》的研习方法,可供借鉴参考.

    作者:张荣春;张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井原穴经络测量值的稳定性研究

    井穴、原穴是十二正经的特殊腧穴,经脉所出为井穴,如水之出,十二经之根本为原穴,如水之源泉,为一身之至要.《灵枢集注》云:“病在藏者取之井.”《难经》云:“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十二经的井穴、原穴在疾病的脏腑诊察、经络的针灸及手法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1-6],为古今医家所重视.又因井原穴均处于四肢腕踝以下,穴位较为表浅,易于暴露并操作,成为经络测量的常用穴位.由于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的络属关系密切,故井原穴成为获得人体生理状态与病变信息的重要来源,现代常以电导法测量井原穴电生理信息的强弱与平衡情况,反映五脏六腑及十二经脉的虚实状态.然而,井原穴的电生理测量数据易受体内外多种因素影响,存在较大波动,重复性较差,直接影响着井原穴测量与脏腑功能状态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因此,笔者开展了井原穴生物电信息测量研究,就其测量的稳定性与可重复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杨威;赵薇;邹斌;于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动气针法的针灸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动气针法在针灸临床中的作用机制和止痛作用.方法:在针刺穴位时进行手法操作的同时,让患者主动活动患肢来治疗疾病.结论:动气针法运动对针刺止痛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可加强针刺镇痛疗效.

    作者:郭鑫;王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浅议伏邪与传染病发病

    “伏邪”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温病病因学说的主导理论.“伏邪”已不再是外感温病特有的发病因素及病机,“伏邪”所指与现代感染病学中的潜伏期感染、隐形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有相似之处,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等传染病的发病也有密切关系.故从“伏邪”理论出发,思考伏邪和传染病发病的关系,提出“伏邪”潜伏的发病原因与机体邪正盛衰及邪正斗争的趋势有关,提示根据“伏邪”发病机理,对传染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注重扶正祛邪,并给邪留有出路以引邪外出.

    作者:王玉贤;韩经丹;范吉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楂葛夏陈汤联合天麻素注射液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楂葛夏陈汤联合天麻素注射液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1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0)及对照组(n=55),观察组接受楂葛夏陈汤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16例,显效25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96.6%;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16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65.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物平均起效时间为(4.1±1.3)d,对照组为(7.5±1.7)d,观察组药物起效时间明显短于时照组(t=4.095,P<0.05);2组患者治疗后两侧椎动脉VM及基底动脉VM明显上升,观察组上升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其两侧椎动脉PI及基底动脉PI均无明显变化(P>0.05),2组患者服用药物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楂葛夏陈汤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有效改善患者微循环,增加动脉血管顺应性,显著减轻其眩晕症状且无不良反应,疗效及安全性均十分优秀,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张丽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二十五昧珊瑚丸治疗癫痫68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藏药二十五味珊瑚丸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癫痫患者分为二十五味珊瑚丸组(治疗组)和常规服用AEDs观察组(对照组)进行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23%,对照组总有效率67.64%,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十五味珊瑚丸有开窍通络的作用,能改善神经营养状况,修复神经病变,对癫痫有良好治疗作用,且治疗期间和追踪访问均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临床用药安全.

    作者:王智森;赵献超;王凯梅;陈炳磊;高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左归丸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肾阴虚证3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评价左归丸对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肾阴虚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左归丸组采用基础治疗加服左归丸,钙尔奇D组采用基础治疗加服碳酸钙D3片,对照组单纯采用基础治疗,疗程6个月并比较上述3组疗效.结果:左归丸组治疗总有效率83.33%,高于钙尔奇D组(有效率76.67%)和对照组(有效率33.33%).与对照组比较,左归丸组、钙尔奇D组骨密度均有显著增加(P<0.05),血骨钙素、甲状旁腺素和碱性磷酸酶显著降低(P<0.05),左归丸组降低更明显;治疗骨痛的平均起效时间、平均缓解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左归丸组作用更明显.左归丸组与钙尔奇D组比较,上述指标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清钙、血清磷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中药左归丸可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合并肾阴虚证且未见不良反应,其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作者:王如然;鞠大宏;黄胜男;赵宏艳;马力;付小卫;李红燕;王少君;汪宝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调和营卫法治疗亚健康失眠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运用调和营卫法治疗亚健康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亚健康失眠诊断标准且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8-15分的患者进行为期2周治疗,采用PSQI评分法和失眠疗效诊断标准比较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改善情况.结果:纳入病例114例,调和营卫法治疗亚健康失眠临床有效率88.60%,治疗后PSQI评分显著降低.结论:调和营卫法治疗亚健康失眠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李希民;李欢;侯江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自制六黄一白蛋黄油生肌膏治疗皮肤溃疡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难治性皮肤溃疡的中药外治方法.方法:采用临床长期探索定型后的自制药膏局部贴敷,选择病例治疗观察,总结疗效.结论:自制六黄一白蛋黄油生肌膏治疗难治性皮肤溃疡效果肯定.

    作者:杜仲平;白仁琴;冯道忠;杜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