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恶性孤立性肺结节CT影像特征

沈爱军;李洪江;夏淦林;王汉杰;丁勇生

关键词:肺结节, 恶性孤立性,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 总结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CT影像特征,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经组织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孤立性肺结节患者CT影像资料,比较良性及恶性结节的CT表现.结果 恶性结节Ⅰ型毛刺征(42/46)、深分叶征(35/55)、棘突征(37/59)以及Ⅰ型血管征(38/59)、Ⅰ型支气管征(24/56)、Ⅰ型胸膜凹陷征(39/40)、Ⅰ型磨玻璃晕征(6/7)比例高于良性结节(P<0.05);良性与恶性肺结节增强扫描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孤立性肺结节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对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靶向Egr-1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 构建靶向人早期生长反应因子(early growth response-1,Egr-1)基因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慢病毒载体.方法 针对Egr-1基因设计并合成1条Egr-1过表达序列和4条干扰序列,过表达序列与双酶切Ubi-MCS-3FLAG载体连接,干扰序列与双酶切hU6-MCS-CMV-EGFP连接,DNA测序鉴定重组载体.共转染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后(OE-RNAi-1,OE RNAi-2,OE-RNAi-3,OE-RNAi-4)Western blot检测Egr-1蛋白表达,筛选有效干扰靶点,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Egr-1 mRNA,验证干扰效果.结果 测序表明Egr-1过表达及RNAi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Western blot结果显示,OE-RNAi-4组Egr-1蛋白表达抑制率高(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OE-RNAi-4组Egr-1 mRNA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靶向Egr-1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为进一步研究Egr-1在静脉桥血管再狭窄中早期内皮功能失调作用机制及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张魁;曹剑;董然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治疗复杂粘连性肠梗阻34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治疗复杂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复杂粘连性肠梗阻行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行逆行插管肠腔内排列术18例、顺行插管肠腔内排列术11例、顺行插管改良肠腔内排列术5例,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肠瘘1例,切口感染6例,腹泻2例;随访6个月~5 a,均未因粘连性肠梗阻再次住院.结论 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治疗复杂粘连性肠梗阻安全、有效.

    作者:李国庆;任金祥;王旺河;张超;梁鸿;郑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放疗联合华蟾素注射液治疗老年骨转移瘤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放疗过程中应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老年骨转移瘤的近期效果.方法 恶性肿瘤合并骨转移老年患者6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应用6MV-X线行普通放疗,观察组放疗方法同观察组,并于每次放疗后静脉滴注华蟾素注射液20 mL/次,1次/d,5次/周,共4周.比较2组骨转移灶控制率、疼痛缓解率、生活质量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骨转移灶控制率(75.7%)、疼痛缓解率(81.8%)、生活质量改善率(84.8%)均高于对照组(70.0%、73.3%、73.3%),2组骨转移灶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缓解率、生活质量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细胞计数降低发生率(27.3%)低于对照组(46.7%)(P<0.05).结论 放疗联合华蟾素注射液治疗恶性肿瘤并骨转移止痛效果明显,且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任民柱;王振华;高国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短肠综合征治疗中作用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在短肠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短肠综合征患儿14例依据住院时间分为2组,2006年1月-2009年6月住院7例短肠综合征患儿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治疗;2009年7月 2012年2月住院7例短肠综合征患儿为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比较2组肠外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出生后100 d及6个月体质量增加、出院后1 a内住院次数.结果 观察组肠外营养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出生后100 d及6个月体质量增加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1 a内住院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短肠综合征患儿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可缩短肠外营养和住院时间,减少1 a内住院次数,增加体质量.

    作者:曹振杰;吴学军;孙雪花;陈琦;谷雅川;杨婵婵;张永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吡格雷抵抗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探讨氯吡格雷抵抗与临床相关因素及PCI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系.方法 行PCI术ACS患者648例,术前给予氯吡格雷300 mg负荷剂量,术后给予75 mg维持剂量治疗;术后14~18 h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血小板功能,将腺苷二磷酸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3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并进行分组,比较氯吡格雷抵抗组和氯吡格雷非抵抗组临床资料、术前常规生化指标水平、PCI术基本特征和术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 PCI术后101例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15.6%;氯吡格雷抵抗组性别比例、血红蛋白水平与氯吡格雷非抵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抵抗组术后6个月再入院率、再发心绞痛发生率高于氯吡格雷非抵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水平可能是PCI术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预测因素(P<0.05).结论 氯吡格雷抵抗患者PCI术后再入院率、再发心绞痛概率高于非抵抗者,PCI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可能是氯吡格雷抵抗的重要预测因子.

    作者:黄晓红;陈昱;唐勇;解玉泉;张亚臣;沈成兴;李毅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异位妊娠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后异位妊娠高危因素及其处理方法.方法 将接受IVF-ET后临床妊娠的2 947例孕妇分为单纯宫外孕组98例、宫内宫外同时妊娠组9例、宫内妊娠组2 840例,对各组一般情况、助孕方式、激素水平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IVF-ET后异位妊娠发生率为3.63%(107/2 947);常规IVF-ET后异位妊娠率(4.25%)高于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后异位妊娠率(2.17%),新鲜周期后异位妊娠率(4.07%)高于复融周期后异位妊娠率(2.57%)(P<0.05);且单纯宫外孕组及宫内宫外同时妊娠组中有输卵管病变及宫外孕病史者均高于宫内妊娠组(P<0.05);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日,单纯宫外孕组及宫内宫外同时妊娠组子宫内膜厚度均低于宫内妊娠组(P<0.05);注射日雌二醇、移植后14d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单纯宫外孕组低于其他2组(P<0.05).结论 输卵管病变史、受精方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日雌二醇水平、内膜厚度等均是异位妊娠发生的影响因素;移植后14 d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的高低有助于异位妊娠早期诊断.

    作者:王璐;梁琳琳;何巧花;李杭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外显子组重测序技术在筛选心血管疾病新致病基因中研究进展

    外显子组是全部外显子区域的集合,外显子组捕获及下一代测序是一种新型基因组分析技术,是高效筛选新致病基因的方法之一.近年来应用该项技术已发现一系列疾病的新致病基因,目前也广泛用于肿瘤和罕见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对该项技术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心血管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

    作者:武文峰;孙立元;杨士伟;袁慧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斑蝥素及其衍生物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研究

    目的 观察斑蝥素及其衍生物去甲斑蝥素对人肝癌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阴性表达细胞系SK-HEP-1及AFP阳性表达肝癌细胞系HepG2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四氮甲基唑蓝比色法分析斑蝥素、去甲斑蝥素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斑蝥素、去甲斑蝥素对肝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与凋亡情况.结果 斑蝥素及去甲斑蝥素对SK-HEP-1及HepG2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呈明显剂量和时间依赖效应;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提示,斑蝥素及去甲斑蝥素作用SK-HEP-1及HepG2后明显抑制细胞周期,呈G2/M期阻滞,并可诱导细胞凋亡.结论 斑蝥素及去甲斑蝥素可能参与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有望成为肝癌有效治疗药物.

    作者:解昕;寿柳梅;吴梦瑶;李道明;陈凯;陶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超声引导下2种方法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常规法和改良法超声引导下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s,PSA)的效果.方法 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PSA冠心病患者17例,其中8例Ⅰ型PSA行常规法治疗,6例Ⅰ型PSA行改良法治疗,3例Ⅱ型PSA行常规法治疗.结果 行常规法治疗8例Ⅰ型PSA,凝血酶用量(350±88)u,瘤腔内血栓形成时间(57±33)s,1例术后1d复发,1例术后3d并发同侧下肢静脉血栓,余6例治疗成功;行改良法治疗6例Ⅰ型PSA,凝血酶用量(230±73)u,瘤腔内血栓形成时间(36±30)s,均治疗成功,术后未复发,无相关并发症发生;3例Ⅱ型PSA行常规法治疗,2例治疗成功,1例瘤体大径7.0 cm、瘘口宽3.8 mm者,3次注射凝血酶总量达500u后瘤体仍未闭合,治疗失败.结论 Ⅰ型PSA可首选改良法,且改良法治疗凝血酶用量少、血栓形成时间短,Ⅱ型PSA不适合改良法.

    作者:景红霞;郑光美;白姣;雷林;彭月享;杨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桥本甲状腺炎和格雷夫斯病甲状腺组织中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和格雷夫斯病(Graves'disease,GD)患者甲状腺组织内淋巴细胞分布情况与特征.方法选择HT患者28例(HT组),GD患者15例(GD组),无功能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16例(对照组),在超声引导下行甲状腺细针穿刺获取甲状腺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总T淋巴细胞(CD3+),辅助性T淋巴细胞(CD3+ CD4+),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3+ CD8+),调节性T淋巴细胞(CD4+ CD25+ CD127),总B淋巴细胞(CD3 CD19+),总自然杀伤细胞(CD3-CD16+ CD56+)的细胞数及CD4+/CD8+.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HT组CD3+总T淋巴细胞升高,CD4+ CD25+ CD127-调节性T细胞降低(P<0.05),GD组CD3-(CD16+/CD56+)自然杀伤细胞和CD4+ CD25+ CD127-调节性T细胞下降(P<0.05),CD3+ CD4+的T淋巴细胞和CD4+/CD8+明显升高(P<0.05);HT组与GD组CD3+ CD8+T淋巴细胞和CD3 CD19+B淋巴细胞及CD4+ CD25+ CD127调节性T细胞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T组CD3+总T淋巴细胞及CD3 (CD16+/CD56+)自然杀伤细胞较GD组升高,CD3+CD4+T淋巴细胞及CD4+/CD8+较GD组下降(P<0.05).结论 HT和GD患者甲状腺组织内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发生偏移,提示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改变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发病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晓玲;王存丰;翟亚萍;汪艳芳;袁慧娟;马跃华;赵志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盐酸帕洛诺司琼预防化疗致胃肠道反应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隔日应用盐酸帕洛诺司琼预防化疗致胃肠道反应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首次接受含大剂量顺铂方案化疗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化疗同时隔日应用盐酸帕洛诺司琼,对照组每日同时应用盐酸托烷司琼;观察2组化疗第1~5天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控制情况及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化疗第1~5天食欲减退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第3天恶心控制率(77.8%)高于对照组(55.6%)(P<0.05),迟发性呕吐控制率(80.6%)高于对照组(58.3%)(P<0.05).结论 隔日应用盐酸帕洛诺司琼可有效预防化疗所致急性和迟发性胃肠道反应.

    作者:陈琪;张晓峰;陈金秀;苏琼华;王娇峰;侯盘长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心脏棘球蚴病25例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心脏棘球蚴病的诊疗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心脏棘球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内囊穿刺摘除术、内囊完整摘除术、全棘球蚴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其中1例术后10个月死于心力衰竭;3例复发.结论 内囊完整摘除术和全棘球蚴切除术能完整摘除内囊,为治疗心脏棘球蚴病的理想术式,但手术操作要求高,难度较大;内囊穿刺摘除术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但不能完整摘除内囊,术后有复发可能.

    作者:霍强;木拉提;严飞;刘正;朱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多层螺旋CT诊断十二指肠憩室价值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在十二指肠憩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胃肠造影检查证实十二指肠憩室患者48例,低张混合液充盈后行MSCT平扫检查,10例平扫后加行增强扫描检查.结果 MSCT诊断十二指肠憩室31例37处(6例为双发),17例单发憩室直径均<0.8 cm,MSCT显示混合液充盈不满意,未明确诊断;十二指肠憩室MSCT平扫表现为十二指肠与胰头间含气-液平面囊袋影或单纯液性、气性囊状影,增强扫描见腔内强化黏膜与十二指肠黏膜连续.结论 MSCT可用于十二指肠憩室的临床诊断.

    作者:韩超;陈新晖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选择性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大鼠心肌纤维化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选择性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大鼠心肌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各8只,模型组及安立生坦组大鼠背部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5 mg/(kg·d),对照组背部皮下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8d.第9天开始,安立生坦组给予安立生坦40 μg/d灌胃,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均1次/d,连续4周,4周后处死大鼠.比较3组大鼠心肌组织及血液中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水平及心肌细胞结构、排列、胶原蛋白增生情况;比较各组大鼠模型左心室收缩压和左心室内压大上升下降变化速率、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转移生长因子-β1(transfer growth factor-beta 1,TGF-β1)及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表达水平.结果 安立生坦组心肌细胞肿胀、断裂及胶原纤维增生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心肌组织和血液中Hyp水平及AngⅡ、TGF-β1、ET-1表达较安立生坦组和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模型组左心室收缩压和左心室内压大上升下降变化速率较安立生坦组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选择性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可有效阻抑心肌纤维化及心肌重塑的发生、发展,是抗心肌纤维化治疗的合理靶点之一.

    作者:尚小珂;邓晓娴;周红梅;张刚成;张长东;柳梅;夏成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锁骨恶性肿瘤1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锁骨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1例锁骨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其中7例行锁骨部分切除术,1例行锁骨全切术,1例行单纯放疗,2例行单纯化疗;病理检查证实滑膜肉瘤、尤文肉瘤、软骨肉瘤、骨肉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各1例,骨孤立性浆细胞瘤2例,肺癌锁骨转移3例;肿瘤位于锁骨内侧段6例,外侧段2例,中段及内侧段、中段及外侧段和锁骨全长各1例;治疗后患者症状均有所改善;手术患者随访期间无局部复发;4例无瘤生存,4例带瘤生存,1例肺转移,2例死亡.结论 锁骨恶性肿瘤发病率低,好发于锁骨内侧段,多见于中老年人;肿瘤类别多样,易误诊;锁骨切除术是可靠手术方式.

    作者:梁求真;艾克拜尔·尤努斯;宋兴华;田征;陈江涛;王翀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缺血修饰白蛋白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价值

    目的 探讨急性胸痛病因及缺血修饰白蛋白在急性胸痛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206例急性胸痛患者病因进行分析,并检测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结果 206例急性胸痛患者中心源性胸痛105例;心源性胸痛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高于非ACS患者(P<0.05);缺血修饰白蛋白诊断ACS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8%、79.2%、71.9%和93.6%.结论 急性胸痛病因复杂,缺血修饰白蛋白对ACS胸痛有较高诊断价值,可减少误诊.

    作者:陈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含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双胎的多胎妊娠减胎术结局分析

    目的 观察含单绒毛膜囊双胎的多胎妊娠减胎术临床效果.方法 13例含单绒毛膜囊双胎的多胎妊娠患者于阴道超声引导下采用负压抽吸方法行选择性单绒毛膜囊双胎减胎术.结果 13例均一次减胎成功,术后2d超声检查示被减胚胎胎心搏动消失;1例单卵单胎及单绒毛膜囊双胎中保留胚胎胎心搏动良好,12例减灭妊娠囊内双胎未见胎心,保留孕囊内胎心搏动良好;术后随访10例成功分娩,3例早产,获健康婴儿12个,3例继续妊娠中,无妊娠流产.结论 含单绒毛膜囊双胎的多胎妊娠,早期经阴道超声引导下采用负压抽吸方法实施单绒毛膜囊双胎选择性减胎术安全、有效.

    作者:胡玥玥;张颖;张真珍;张昌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microRNA-146a与干燥综合征研究进展

    作为负反馈调节因子,microRNA-146a的异常表达以及调控诱导Th17细胞分化,参与了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过程,microRNA-146a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标志物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microRNA-146a与干燥综合征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邓志勇;王楷文;刘磊;石磊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女性不孕症患者沙眼衣原体及解脲支原体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 观察女性不孕症患者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和/或解脲支原体(urea plasna ureal yticum,UU)感染情况.方法 84例女性不孕症患者根据是否有生殖道感染分为感染组34例,非感染性组50例;应用PCR技术分别检测2组CT、UU值,比较2组CT、UU以及CT+UU阳性率.结果 感染组CT、UU、CT+UU阳性率分别为38.2%、41.2%、17.6%,非感染组分别为18.0%、14.0%、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或CU感染与女性不孕症有一定关系.

    作者:李中锋;王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小儿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个体化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小儿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效果.方法 78例主动脉弓部病变患儿,其中19例单纯主动脉弓缩窄(coarctation of aorta,COA)或合并小的房间隔缺损、轻度瓣膜反流等采用左后外侧切口,切除COA狭窄段行端端吻合;31例COA合并心内畸形采用体外循环下一期矫治弓部病变和心内畸形,端端吻合技术矫治;28例COA合并弓发育不良、心内畸形需一期矫治及主动脉弓离断(interruption of aortic arch,IAA)者采用扩大端侧吻合技术行主动脉弓重建.结果 3例死亡,未发生肾功能衰竭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右侧上下肢动脉压差由术前中位数压差43.2mm Hg下降至术后中位数压差2.4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检查跨狭窄段压差由术前(41.1±20.8)mm Hg下降至术后(16.3±11.1)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11.2±3.1)个月,未发生吻合口再狭窄.结论 个性化选择手术方式治疗小儿主动脉弓部病变,近、中期效果良好.

    作者:李志强;刘爱军;朱耀斌;范祥明;苏俊武;程沛;刘迎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