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鼻内镜下鼻腔深部出血填塞物的选择及疗效观察

彭娟;谢寒冰;林雨恒

关键词:鼻出血, 鼻内镜, 诊断, 鼻腔填塞
摘要:目的 观察鼻内镜下鼻腔深部出血填塞物的选择及其止血效果.方法 46例非外伤性鼻腔深部出血患者经鼻内镜明确出血部位后,随机分为A,B组各23例,分别应用明胶海绵+膨胀止血材料、明胶海绵+凡士林沙条填塞止血,比较2组填塞期间及抽取沙条时患者舒适程度、控制鼻出血有效性和抽取填塞物的难易程度.结果 A组填塞期间及抽取填塞物时患者不适感较B组轻,2组控制鼻出血的有效性均为100%.结论 鼻内镜检查可明确鼻腔深部出血;应用明胶海绵+膨胀止血材料填塞患者不适感较轻,可作为鼻腔深部出血的常规填塞材料.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卡介苗不同给药途径对哮喘小鼠气道组织的影响

    目的 探讨卡介苗不同给药途径对小鼠哮喘模型气道内外各种组织的影响.方法 28只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对照组、卡介苗鼻腔内和皮下给药组4组各7只.正常对照组用生理盐水致敏,哮喘模型用尘螨致敏激发,给药组在尘螨致敏同时鼻腔内或皮下给予1×105 CFUs卡介苗1次,1个月后计数肺泡灌洗液及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检测气道组织杯状细胞增殖程度和平滑肌厚度.结果 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正常对照组((0.34±0.12)%)和给药组(鼻腔给药组(0.43±0.21)%和皮下给药组(0.58±0.18)%)均低于哮喘对照组((5.54±1.02)%)(P<0.05),4组间淋巴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气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正常对照组和卡介苗给药组均低于哮喘对照组(P<0.05),卡介苗皮下给药组嗜酸性粒细胞数((17.40±3.20)个/mm2)低于卡介苗鼻腔给药组 (36.96±5.86)个/mm2)(P<0.05);正常对照组和卡介苗给药组杯状细胞增殖程度低于哮喘对照组(P<0.05),卡介苗皮下给药组抑制杯状细胞增殖作用较卡介苗鼻腔给药组强(P<0.05);卡介苗鼻腔给药组平滑肌厚度 (32.89±5.02)×10-1 μm)较哮喘对照组 (54.41±8.32)×10-1 μm)减低(P<0.05).结论 卡介苗鼻腔内及皮下给药均可抑制气道组织的哮喘反应,且皮下给药作用更强.

    作者:林香花;时军;马希涛;商玉立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电子支气管镜下冲洗治疗急性肺脓肿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电子支气管镜下冲洗治疗急性肺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68例急性肺脓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止咳化痰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子支气管镜下局部冲洗治疗.治疗2周后评定2组疗效,并比较2组住院时间、抗生素应用及血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1%高于对照组79.4%(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抗生素应用及血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治疗组电子支气管镜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电子支气管镜下冲洗辅助治疗急性肺脓肿创伤小、安全可靠.

    作者:王永;吕高荣;张晓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4种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前瓣脱垂效果分析

    目的 评价应用腱索折叠、腱索转移、人工腱索、“缘对缘”缝合4种成形手术方式治疗二尖瓣前瓣脱垂(anterior leaflet prolapse,ALP)的治疗效果.方法 143例ALP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腱索折叠组23例、腱索转移组68例、人工腱索组27例,“缘对缘”缝合组25例,建立Kaplan-Meier生存曲线,随访时间为1个月~18 a.结果 围术期死亡7例,晚期死亡10例,其中腱索折叠组3例,腱索转移组2例,人工腱索组3例,“缘对缘”缝合组2例;5a生存率腱索折叠组(70.0±18.2)%,腱索转移组(98.0±2.0)%,人工腱索组(86.8士9.2)%,“缘对缘”缝合组(91.7±7.9)%,腱索转移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再次手术,5 a免除再次手术率,腱索折叠组为(83.3±15.2)%,腱索转移组为(96.1±2.7)%,人工腱索组为100%,“缘对缘”缝合组为(90.9士8.7)%,腱索转移组与腱索折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腱索转移术的中长期生存率优于腱索折叠术、人工腱索、“缘对缘”缝合,腱索转移术在中长期免除再手术率方面优于腱索折叠术.

    作者:刘彤;甘辉立;张健群;王胜洵;周其文;孔睛宇;郑斯宏;伯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不同亚型脑梗死并高血压老年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在不同亚型脑梗死并高血压老年患者间的差异.方法 老年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96例(高血压并脑梗死组)分为脑血栓形成组34例,腔隙性脑梗死组45例,多发性脑软化组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7例,检测各组hs-CRP、血脂指标及血流变指标水平,并与老年高血压无脑梗死组65例,76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高血压并脑梗死组和高血压无脑梗死组hs-CRP (7.7±2.2)和(5.5±1.6)mg/L)均高于对照组(1.5±1.1)mg/L(P<0.05),高血压并脑梗死组高于高血压无脑梗死组(P<0.05);脑血栓形成组hs-CRP、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水平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多发性脑软化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上述3组(P<0.05).结论 hs-CRP、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脑梗死分型密切相关.

    作者:张晓辉;张全福;靳双荣;肖永红;魏泽林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3种评分系统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筛查中价值

    目的 评价糖尿病神经症状评分(diabetic neuropathy symptom score,DNSS)、神经病变残疾评分(neuropathy disability score,NDS)和多伦多临床评分(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在筛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中的价值.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218例分别进行DNSS,NDS,TCSS和神经电生理检测,以综合标准为诊断DPN的金标准,评价3种评分系统的诊断性能.结果 腓浅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与DNSS、NDS及TCS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402,r=-0.654和r=-0.772,P=0.000;DNSS,NDS及TCSS诊断DPN准确度分别为61.48%,74.33%和76.63%,AUC分别为0.666,0.793和0.833,NDS和TCSS的AUC均>DNSS的AUC(P<0.01).结论 NDS和TCSS筛选DPN较DNSS更有诊断价值.

    作者:王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早产儿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早产儿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67例早产儿依据病情分为感染患儿23例(感染组)与非感染患儿44例(非感染组),测定2组患儿白细胞计数、高敏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感染组血清降钙素原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非感染组(P<0.05);2组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早产儿降钙素原水平对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杨菊萍;孟丽萍;关丽霞;赵丹;赵倩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研究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肝静脉再通和成形术在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中应用价值.方法 18例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肝静脉再通和成形术治疗,随访2 a,观察治疗后近、中期疗效.结果 治疗成功15例,成功率83.33%;术后6个月患者平均肝静脉压(11.26±3.74)cm H2O明显低于术前(54.11±15.40)cm H2O(P<0.05),门静脉血流量(868±168)mL/min和血容量(14.23±3.26) cm/s明显高于术前(792士189)mL/min和(10.18±3.23) cm/s(P<0.05);术后6个月、1 a和2 a受干预血管的初始再通分别为14,12和11例.结论 经皮肝穿刺肝静脉再通和成形术治疗布-加综合征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作者:陈宜新;陈雷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小肠血管瘤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小肠血管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小肠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均有反复黑便史,并发肠套叠1例,缺铁性贫血1例;小肠镜确诊1例,CT仿真肠镜发现病变2例;均行手术治疗;组织病理诊断为回肠单发海绵状血管瘤2例,空肠单发混合性血管瘤1例.结论 小肠血管瘤以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并发肠套叠;病变好发于空肠、回肠;术前诊断困难,小肠镜和CT仿真肠镜易于发现病变;手术切除病灶为佳治疗方法.

    作者:史长松;李歌;王彦利;葛英辉;郭芳芳;高丽;贾百灵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骨性关节炎发病机制及与microRNA相关性研究进展

    microRNA是一种非蛋白编码小分子RNA,在基因表达及调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骨性关节炎是以软骨退行性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microRNA在骨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可直接或间接调控软骨细胞表达,防止骨性关节炎退行性病变.本文就microRNA在骨性关节炎疾病中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何仁豪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大肠源性Krukenberg瘤术后疗效多因素分析

    目的 总结Krukenberg瘤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特点,分析影响肿瘤发生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Krukenberg瘤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特点,分析年龄、原发瘤直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腹腔积液、转移瘤直径、单双侧及预后等,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1,2,3 a生存率分别为60.0%(15/25),20%(5/25),12%(3/25);年龄、有无腹腔积液及治疗方式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而原发瘤直径、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转移瘤直径、单双侧对预后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rukenberg瘤主要预后因素是年龄和治疗方式,手术可改善患者生存率.

    作者:李洋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血液灌流对急性中毒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对急性毒物中毒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急性毒物中毒患者32例均在洗胃、导泻、利尿及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基础上行HP治疗,分别于第1次行HP前及行HP治疗后1,2h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正常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及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并观察患者出血情况.结果 HP治疗1,2h时PLT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2h时PLT较治疗1h时增高(P<0.05);HP治疗2h时D-D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治疗1,2h时PT,APTT,INR,FIB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发生透析导管处渗血2例,消化道出血1例,血尿1例,口腔出血1例,皮肤大片瘀斑1例.结论 HP治疗可导致患者血小板计数下降,不影响其他凝血功能.

    作者:吴增斌;王树云;陈凉;张征;郑晨;赵洁;徐雯;潘曙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炎症与妊娠女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炎性因子水平与妊娠女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关系.方法 合并下肢DVT孕妇78例为DVT组,健康孕妇78例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10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DVT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炎性因子可作为DVT辅助诊断及临床干预治疗的有效指标.

    作者:李阳;林泽喜;魏文峰;梁蕊;林少梅;刘子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辛伐他汀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全身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7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中毒组和辛伐他汀组各24只.百草枯水剂按120mg/kg灌胃大鼠,建立大鼠急性百草枯中毒模型,辛伐他汀组在制备百草枯中毒模型前7d,以辛伐他汀20 mg/(kg·d)+生理盐水稀释后灌胃,对照组与中毒组均留置胃管并注射10 mL/(kg·d)生理盐水,连续7d,1次/d;于给药后6,24,72h采集血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3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2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结果 中毒组给药后6,24 h时血清IL-1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给药后6h时血清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给药后6,24,72 h时血清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辛伐他汀组给药后6,24,72 h时血清IL-1β及TNF-α水平明显低于中毒组(P<0.05),给药后6,72 h时血清IL-2水平明显低于中毒组(P<0.05).结论 辛伐他汀预处理可抑制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血清TNF-α、IL-1β和IL-2的释放,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全身炎症反应有一定抑制作用.

    作者:杨贤义;刘梅;朱艳霞;张绪国;陈立东;谢华;肖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99mTc-depreotide异构体的分离及鉴定

    目的 分离、鉴定99mTc-depreotide异构体,并比较其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高压液相色谱仪分离99m Tc-depreotide的一对顺式和反式异构体,采用质谱、CD光谱、1H NMR分析异构体的结构特征,比较A549细胞对这对异构体的受体亲和性.结果 高压液相色谱仪分离的顺式和反式异构体的含量比约为90∶10,顺式和反式异构体的分子质量均为1 469.5,均有不同的科顿效应;1H NMR结果可显示二者的氨基酸序列和结构特征;顺式异构体的受体亲和性明显高于反式异构体(P<0.01).结论 99mTc-depreotide存在顺式和反式异构体,且生物活性不同,在实际应用中应将2个异构体视作2个化合物.

    作者:胡海强;夏伟;倪晶;王国玉;张玉娜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炔雌醇环丙孕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并不孕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伴胰岛素抵抗不孕的治疗效果.方法 102例PCOS伴胰岛索抵抗不孕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50例给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口服,B组52例给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和二甲双胍口服,治疗3个周期后2组均应用来曲唑促排卵,比较2组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性激素水平、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促排卵和妊娠结果.结果 2组治疗前、后卵泡刺激素、泌乳素、雌二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促黄体素及睾酮较治疗前降低(P<0.05);B组治疗后体质量指数、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低于治疗前及A组治疗后(P<0.05),B组周期排卵率、妊娠率均高于A组(P<0.05).结论 PCOS伴胰岛素抵抗不孕患者应用炔雌醇环丙孕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改善其内分泌,纠正糖代谢紊乱,提高妊娠率.

    作者:岳爱珍;张秋香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上海地区尿路结石成分红外光谱分析

    目的 分析尿路结石组成成分,探讨其成因及预防复发方法.方法 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法对1 415例尿路结石患者的结石标本进行成分分析,分析各种成分与性别、年龄及部位间关系.结果 545例(38.5%)为纯结石,以纯草酸钙结石为主,870例(61.5%)为混合结石,以草酸钙与磷酸钙混合结石为主;男性与女性间结石成分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年龄>70岁组草酸钙结石比例低于其他各年龄组(P<0.01),磷酸钙结石比例高于年龄>30~40岁组和>40~50岁组(P均<0.05),尿酸结石比例高于其他各年龄组(P<0.01);女性不同年龄组间结石成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尿路结石患者的年龄大于上尿路结石患者(P<0.05),下尿路结石中尿酸及磷酸钙结石比例高于上尿路结石,草酸钙结石比例低于上尿路结石(P<0.05).结论 红外光谱分析是研究结石成分较理想方法之一,可反映结石不同成分及其含量;性别、年龄及结石位置对结石成分有一定影响.

    作者:章璟;李健;杨佳伟;王国增;郑军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CO2气腹对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CO2气腹对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99例结直肠癌患者分为腹腔镜手术组50例和开腹手术组49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组患者结直肠癌手术组织标本中缺氧诱导因子-1α、β-链蛋白和E-钙黏蛋白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手术标本中缺氧诱导因子-1α(72%与67%)、β-链蛋白(38%与47%)和E-钙黏蛋白(50%与49%)的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手术组β-链蛋白(68%与65%)和E-钙黏蛋白(66%与57%)在细胞膜中表达缺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2气腹不影响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及β-链蛋白和E-钙黏蛋白的表达及结合,可能不促进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

    作者:梁鸿;张辉;张超;王旺河;曹俊;黄克俭;江弢;裘正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干预博莱霉素致大鼠肺纤维化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布地奈德(budesonide,BUD)雾化吸入对博莱霉素所致大鼠肺纤维化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雾化吸入BUD 0.5 mg/kg者为干预1组、雾化吸入BUD 1 mg/kg者为干预2组、肺纤维化模型组(模型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对照组)各15只.干预1组,干预2组和模型组采用气管内滴注博来霉素建立肺纤维化大鼠模型,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滴注.0~6 d每天雾化吸入,干预1组和干预2组雾化吸入BUD,模型组和对照组雾化吸入生理盐水.分别于7,14,28 d后每组各处死大鼠5只,进行肺组织形态学观察、肺系数测量、病理HE和Masson染色评价其肺组织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结果 肺系数、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干预1组第7天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28天低于模型组(P<0.05);干预2组各时间点大鼠肺系数、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及干预1组(P<0.05).结论 雾化吸入BUD可减轻中、后期博莱霉素致大鼠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加大BUD雾化吸入剂量可减轻前期肺泡炎,缓解后期肺纤维化的产生.

    作者:邱元胜;闫仁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多模式脑诱发电位对早期帕金森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多模式脑诱发电位对早期未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诊断价值.方法 未经治疗的早期PD患者33例(PD组)和同期体检健康者31例(对照组),2组分别进行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短潜伏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和瞬目反射的综合测试,并进行2组间比较.结果 PD组视觉诱发电位的P100潜伏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V波潜伏期及Ⅲ-Ⅴ波峰间潜伏期、Ⅰ-Ⅴ波峰间潜伏期和瞬目反射的R2波及R2’波潜伏期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短潜伏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各波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早期存在视觉传导通路和脑于传导通路损害,对PD患者进行多模式脑诱发电位检测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

    作者:马建军;李学;杨红旗;李六一;祁亚伟;冯艳;徐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激光腔内与浅静脉刨削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激光腔内治疗与浅静脉刨削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 150例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76例采用激光腔内治疗,对照组74例采用浅静脉刨削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d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30 d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下肢酸痛、肿胀、乏力及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均消失;2组均未发生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无皮肤烧灼现象,小腿皮下瘀斑、创口血肿、皮肤麻木及踝关节以下肿胀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激光腔内治疗和浅静脉刨削术均为治疗下肢浅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

    作者:郑良国 刊期: 2012年第11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