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林泽喜;魏文峰;梁蕊;林少梅;刘子杰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全身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7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中毒组和辛伐他汀组各24只.百草枯水剂按120mg/kg灌胃大鼠,建立大鼠急性百草枯中毒模型,辛伐他汀组在制备百草枯中毒模型前7d,以辛伐他汀20 mg/(kg·d)+生理盐水稀释后灌胃,对照组与中毒组均留置胃管并注射10 mL/(kg·d)生理盐水,连续7d,1次/d;于给药后6,24,72h采集血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3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2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结果 中毒组给药后6,24 h时血清IL-1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给药后6h时血清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给药后6,24,72 h时血清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辛伐他汀组给药后6,24,72 h时血清IL-1β及TNF-α水平明显低于中毒组(P<0.05),给药后6,72 h时血清IL-2水平明显低于中毒组(P<0.05).结论 辛伐他汀预处理可抑制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血清TNF-α、IL-1β和IL-2的释放,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全身炎症反应有一定抑制作用.
作者:杨贤义;刘梅;朱艳霞;张绪国;陈立东;谢华;肖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多模式脑诱发电位对早期未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诊断价值.方法 未经治疗的早期PD患者33例(PD组)和同期体检健康者31例(对照组),2组分别进行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短潜伏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和瞬目反射的综合测试,并进行2组间比较.结果 PD组视觉诱发电位的P100潜伏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V波潜伏期及Ⅲ-Ⅴ波峰间潜伏期、Ⅰ-Ⅴ波峰间潜伏期和瞬目反射的R2波及R2’波潜伏期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短潜伏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各波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早期存在视觉传导通路和脑于传导通路损害,对PD患者进行多模式脑诱发电位检测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
作者:马建军;李学;杨红旗;李六一;祁亚伟;冯艳;徐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糖尿病神经症状评分(diabetic neuropathy symptom score,DNSS)、神经病变残疾评分(neuropathy disability score,NDS)和多伦多临床评分(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在筛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中的价值.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218例分别进行DNSS,NDS,TCSS和神经电生理检测,以综合标准为诊断DPN的金标准,评价3种评分系统的诊断性能.结果 腓浅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与DNSS、NDS及TCS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402,r=-0.654和r=-0.772,P=0.000;DNSS,NDS及TCSS诊断DPN准确度分别为61.48%,74.33%和76.63%,AUC分别为0.666,0.793和0.833,NDS和TCSS的AUC均>DNSS的AUC(P<0.01).结论 NDS和TCSS筛选DPN较DNSS更有诊断价值.
作者:王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膜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氧化应激状态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3例,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膜31例(PMMA组),采用聚砜膜32例(PS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33例为对照组.PMMA组和PS组每次血液透析时间、透析液成分、透析液流速均相同.PMMA组与PS组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常规血液透析前、后血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erythrocyte superoxide dismutase,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及血浆丙二醛(plasma malondialdehyde,p-MDA)水平,采用链霉亲和素碱性磷酸酶共轭法检测常规血液透析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CD4+,CD8+百分比的变化.对照组也用相同方法检测上述指标.结果 透析前PMMA组与PS组e-SOD,CAT及GSH-PX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MD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MMA组与PS组透析后p-MDA水平明显高于透析前(P<0.01),e-SOD水平与透析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MMA组透析后CAT,GSH-PX水平明显高于透析前(P<0.05);透析前PMMA组与PS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CD4+,CD8+百分比及CD4+/CD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透析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呈高氧化应激状态,T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血液透析未能有效改善尿毒症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PMMA膜的生物相容性可能较PS膜好.
作者:丛军;高弼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应用Coben法分析女性恒牙(牙合)初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颅颌结构特征,探讨Coben分析法的特点.方法 将40例女性骨性Ⅲ类患者治疗前X线头颅侧位片作为研究样本,应用Coben分析测量其颅颌结构数据,并与女性恒牙(牙合)初期正常值进行比较.结果 与正常值比较,女性恒牙(牙合)初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Coben分析法测量数据中,颅底点-上齿槽座点/颅底点-鼻根点及关节点-下颌角点/颅底点-鼻根点与正常(牙合)标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应用Coben分析法分析女性恒牙(牙合)初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可显示其面中部结构因代偿所掩盖的上颌发育不足,直观、准确地显示骨性Ⅲ类的错(牙合)机制,为错(牙合)畸形的分析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刘雪凌;彭惠;王雷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控制性超促排卵对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治疗的不孕妇女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治疗的不孕妇女60例,选取自然周期月经第3天、黄体生成素峰日、排卵后第7天及促排卵周期降调后月经第3天、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日、取卵后第7天和移植后第16天为监测点,分析比较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各个监测时间雌、孕激素水平及超声心动参数.结果 自然周期雌、孕激素水平与促排卵周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卵后第7天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排卵后第7天(P<0.05);移植后第16天妊娠妇女保持雌、孕激素高水平,未妊娠妇女激素恢复到自然周期水平,心脏功能参数恢复到自然状态;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左室射血分数与雌激素水平呈正相关(r=0.380,P=0.042;r=0.390,P=0.030).结论 控制性超促排卵治疗对不孕女性心脏功能虽有一定风险,但仍是一种较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臧丽丽;章蓉;吴瑞英;邹淑花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MRI联合结肠镜检查在直肠癌术前诊断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组织活检或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40例MRI影像和结肠镜检查资料,其中25例同时行上腹部MRI检查.结果 组织活检病理诊断黏液腺癌12例,管状腺癌20例,乳头状腺癌7例,管状腺瘤恶变1例;MRI表现为直肠壁不规则增厚,肠腔狭窄,可见向腔内突出之偏心性软组织肿块影或不规则环状增厚肿块影,表面欠光整,T1WI呈稍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和高分辨率MRI-T2WI呈不均质稍高信号,MRI弥散加权成像呈明显高信号;术前MRI分期T1-2期11例,T3期20例,T4期9例.33例行手术治疗者术后组织病理结果与术前组织活检病理结果一致,术后病理分期T1-2期14例,T3期17例,T4期2例.结论 MRI联合结肠镜检查对直肠癌术前治疗方案的拟定和手术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邵福明;孟祥;丁志伟;胡益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伊立替康联合顺铂二线治疗术后转移卵巢透明细胞癌(ovarian clear cell adenocarcinoma,OCCA)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术后转移OCCA患者30例均给予伊立替康联合顺铂化疗,每21 d为1个周期,治疗3个周期后评价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并随访1 a观察生存率.结果 30例中完成3个周期化疗者7例,完成4~5个周期化疗者4例,完成6个周期化疗者19例;早期转移(术后12个月以内转移者)、晚期转移(术后12个月以上转移者)患者总有效率、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灶位于肝脏者总有效率优于转移灶位于盆腔、肺及淋巴结者(P<0.05);不良反应多为Ⅰ~Ⅱ级,患者可耐受.结论 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方案适用于二线治疗术后肝脏转移OCCA患者,且不良反应轻.
作者:耿淑美;张晓伟;陈连刚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一期手术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一期手术治疗胸椎脊柱结核患者14例,其中经前路病灶清除并内固定9例,经后路病灶清除并内固定5例.结果 14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者术前脊柱后凸角度平均27°(15°~40°),术后平均13°(6°~18°);5例术前合并脊髓功能损害(Frankel分级C~D级),术后1a内脊髓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正规抗结核药物应用、正确的手术及内固定指征、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手术方式是胸椎结核治疗的关键.
作者:周鹏;王海蛟;张永辉;张生;李玉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MRI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组织活检病理证实的9例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患者MRI影像学资料.结果 9例病变椎体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压缩,表现为扁平椎6例,楔形椎3例,破坏椎体,使前后径线有不同程度增加;病变椎体T1WI呈低信号5例,等信号4例;T2 WI呈等信号4例,稍高信号5例,脂肪抑制序列均呈高信号,其内信号均匀4例或略混杂5例;5例椎体周围软组织肿块在矢状面及冠状面呈“袖套征”,与椎体信号基本一致;7例椎间盘信号正常,2例稍膨隆;1例软组织肿块压迫硬膜囊及脊髓,出现下肢不完全瘫痪.结论 脊柱嗜酸性肉芽肿在MRI影像有特征性表现,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秋莉;乔聚义;王健;席彬;刘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小肠血管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小肠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均有反复黑便史,并发肠套叠1例,缺铁性贫血1例;小肠镜确诊1例,CT仿真肠镜发现病变2例;均行手术治疗;组织病理诊断为回肠单发海绵状血管瘤2例,空肠单发混合性血管瘤1例.结论 小肠血管瘤以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并发肠套叠;病变好发于空肠、回肠;术前诊断困难,小肠镜和CT仿真肠镜易于发现病变;手术切除病灶为佳治疗方法.
作者:史长松;李歌;王彦利;葛英辉;郭芳芳;高丽;贾百灵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肝静脉再通和成形术在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中应用价值.方法 18例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肝静脉再通和成形术治疗,随访2 a,观察治疗后近、中期疗效.结果 治疗成功15例,成功率83.33%;术后6个月患者平均肝静脉压(11.26±3.74)cm H2O明显低于术前(54.11±15.40)cm H2O(P<0.05),门静脉血流量(868±168)mL/min和血容量(14.23±3.26) cm/s明显高于术前(792士189)mL/min和(10.18±3.23) cm/s(P<0.05);术后6个月、1 a和2 a受干预血管的初始再通分别为14,12和11例.结论 经皮肝穿刺肝静脉再通和成形术治疗布-加综合征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作者:陈宜新;陈雷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电子支气管镜下冲洗治疗急性肺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68例急性肺脓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止咳化痰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子支气管镜下局部冲洗治疗.治疗2周后评定2组疗效,并比较2组住院时间、抗生素应用及血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1%高于对照组79.4%(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抗生素应用及血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治疗组电子支气管镜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电子支气管镜下冲洗辅助治疗急性肺脓肿创伤小、安全可靠.
作者:王永;吕高荣;张晓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尿路结石组成成分,探讨其成因及预防复发方法.方法 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法对1 415例尿路结石患者的结石标本进行成分分析,分析各种成分与性别、年龄及部位间关系.结果 545例(38.5%)为纯结石,以纯草酸钙结石为主,870例(61.5%)为混合结石,以草酸钙与磷酸钙混合结石为主;男性与女性间结石成分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年龄>70岁组草酸钙结石比例低于其他各年龄组(P<0.01),磷酸钙结石比例高于年龄>30~40岁组和>40~50岁组(P均<0.05),尿酸结石比例高于其他各年龄组(P<0.01);女性不同年龄组间结石成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尿路结石患者的年龄大于上尿路结石患者(P<0.05),下尿路结石中尿酸及磷酸钙结石比例高于上尿路结石,草酸钙结石比例低于上尿路结石(P<0.05).结论 红外光谱分析是研究结石成分较理想方法之一,可反映结石不同成分及其含量;性别、年龄及结石位置对结石成分有一定影响.
作者:章璟;李健;杨佳伟;王国增;郑军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Krukenberg瘤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特点,分析影响肿瘤发生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Krukenberg瘤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特点,分析年龄、原发瘤直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腹腔积液、转移瘤直径、单双侧及预后等,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1,2,3 a生存率分别为60.0%(15/25),20%(5/25),12%(3/25);年龄、有无腹腔积液及治疗方式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而原发瘤直径、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转移瘤直径、单双侧对预后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rukenberg瘤主要预后因素是年龄和治疗方式,手术可改善患者生存率.
作者:李洋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卡介苗不同给药途径对小鼠哮喘模型气道内外各种组织的影响.方法 28只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对照组、卡介苗鼻腔内和皮下给药组4组各7只.正常对照组用生理盐水致敏,哮喘模型用尘螨致敏激发,给药组在尘螨致敏同时鼻腔内或皮下给予1×105 CFUs卡介苗1次,1个月后计数肺泡灌洗液及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检测气道组织杯状细胞增殖程度和平滑肌厚度.结果 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正常对照组((0.34±0.12)%)和给药组(鼻腔给药组(0.43±0.21)%和皮下给药组(0.58±0.18)%)均低于哮喘对照组((5.54±1.02)%)(P<0.05),4组间淋巴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气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正常对照组和卡介苗给药组均低于哮喘对照组(P<0.05),卡介苗皮下给药组嗜酸性粒细胞数((17.40±3.20)个/mm2)低于卡介苗鼻腔给药组 (36.96±5.86)个/mm2)(P<0.05);正常对照组和卡介苗给药组杯状细胞增殖程度低于哮喘对照组(P<0.05),卡介苗皮下给药组抑制杯状细胞增殖作用较卡介苗鼻腔给药组强(P<0.05);卡介苗鼻腔给药组平滑肌厚度 (32.89±5.02)×10-1 μm)较哮喘对照组 (54.41±8.32)×10-1 μm)减低(P<0.05).结论 卡介苗鼻腔内及皮下给药均可抑制气道组织的哮喘反应,且皮下给药作用更强.
作者:林香花;时军;马希涛;商玉立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病毒白细胞介素-6(viral interleukin-6,vIL-6)对抑癌基因p16启动子区甲基化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vIL-6真核表达质粒转染293T细胞(转染组)为实验,空载体转染的293T细胞(空载体组)和未转染的293T细胞(未转染组)为对照,3组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DNA甲基转移酶1的表达情况,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p16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16基因的表达.结果 转染组DNA甲基转移酶1蛋白表达较未转染组和空载体组增加;转染组p16基因启动子区出现甲基化改变;转染组p16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未转染组和空载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组P16蛋白表达较未转染组和空载体组降低.结论 vIL-6可上调DNA甲基转移酶1表达,导致抑癌基因p16启动子区甲基化,抑制p16基因表达;vIL-6所致的DNA甲基化改变,可能是其致瘤机制之一.
作者:吴静;许雨乔;徐建;潘世扬;孙瑞红;黄蕾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伴胰岛素抵抗不孕的治疗效果.方法 102例PCOS伴胰岛索抵抗不孕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50例给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口服,B组52例给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和二甲双胍口服,治疗3个周期后2组均应用来曲唑促排卵,比较2组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性激素水平、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促排卵和妊娠结果.结果 2组治疗前、后卵泡刺激素、泌乳素、雌二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促黄体素及睾酮较治疗前降低(P<0.05);B组治疗后体质量指数、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低于治疗前及A组治疗后(P<0.05),B组周期排卵率、妊娠率均高于A组(P<0.05).结论 PCOS伴胰岛素抵抗不孕患者应用炔雌醇环丙孕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改善其内分泌,纠正糖代谢紊乱,提高妊娠率.
作者:岳爱珍;张秋香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影响因素.方法 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患者340例,根据校正TIMI血流计帧法分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组240例和血流正常组100例.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冠状动脉慢血流组男性、吸烟率、体质量指数、红细胞压积、血清肌酐、尿酸和三酰甘油水平高于血流正常组,年龄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血流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1.863,95%CI:1.069~3.245,P<0.05)和红细胞压积(OR=1.169,95%CI:1.083~1.261,P<0.01)是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吸烟和红细胞压积增高可促进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发生.
作者:王苏;孙涛;孙俊平;黄觊;刘彤;吴翔宇;张冬花;高云;张京梅;李志忠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激光腔内治疗与浅静脉刨削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 150例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76例采用激光腔内治疗,对照组74例采用浅静脉刨削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d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30 d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下肢酸痛、肿胀、乏力及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均消失;2组均未发生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无皮肤烧灼现象,小腿皮下瘀斑、创口血肿、皮肤麻木及踝关节以下肿胀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激光腔内治疗和浅静脉刨削术均为治疗下肢浅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
作者:郑良国 刊期: 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