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水通道蛋白5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及与肿瘤转移之间的关系

姜廷枢;赵恒成;张红;徐德魁;李胜岐

关键词:乳腺癌, 水通道蛋白5, 肿瘤转移
摘要: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5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及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和转移之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9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作为对照的癌旁组织中水通道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与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级进行分析.结果:水通道蛋白5主要表达于正常乳腺和癌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中.组织学分级Ⅲ级癌组织水通道蛋白高表达率明显高于组织学分级Ⅰ级和Ⅱ级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水通道蛋白5高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水通道蛋白5可能在乳腺癌肿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预测乳腺癌转移和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和治疗靶点.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rdxA基因突变与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耐药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的耐药机制.方法:体外诱导甲硝唑耐药株.PCR扩增rdxA基因使其突变,应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敏感株和耐药株蛋白质,寻找其差异性蛋白质.结果:利用倍比稀释试验构建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的耐药株,其低抑菌浓度为敏感株64倍.扫描蛋白表达图谱,共得到差异性蛋白质斑点55个.结论:运用双向电泳技术获得幽门螺杆菌敏感株与甲硝唑耐药株的差异蛋白,从蛋白质水平为研究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耐药提供依据.

    作者:李晓燕;张学英;柴晓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子宫切口瘢痕妊娠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7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因清宫术时阴道大量出血行子宫切除术,术后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余6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其中2例给予甲氧蝶呤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成功,4例行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结论:经腹或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早期诊断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甲氨喋呤配伍米非司酮药物治疗、B超引导下清宫及开腹手术均是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徐俊;张菊新;李金凤;周化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睾丸表皮样囊肿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睾丸表皮样囊肿发病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睾丸表皮样囊肿患者临床资料,8例行睾丸肿瘤切除术,1例行经腹股沟睾丸切除术.结果:患者术后生存良好,7例随访3~3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睾丸表皮样囊肿是一种少见的睾丸良性肿瘤,预后良好.术前体检及超声检查有重要意义,保留睾丸的肿瘤切除是目前推荐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先东;吴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回汉族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阿托品用量分析

    目的:观察回汉族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阿托品的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治愈35例(94.6%),死亡2例(5.4%);男性患者阿托品用量与女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族患者阿托品用量高于汉族患者(P<0.05).结论:救治回族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可适当加大阿托品剂量.

    作者:陈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脑梗死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许多危险因素有关,与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相关,本文就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冯青芝;马建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9例报道

    目的:探讨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和及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T影像显示8例双侧、1例单侧前庭水管扩大.7例治疗后听力无明显变化,2例听力有所提高.结论:综合分析患者临床厦影像学资料,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郭立忠;任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马兜铃酸肾病临床及病理改变多样性

    目的:探讨有或无肾炎病史马兜铃酸肾病患者发病后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改变.方法:11例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马兜铃酸肾病患者,按发病前肾功能正常时有或无肾炎病史分为有肾炎史组5例和无肾炎史组6例.比较2组发病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肾组织活检病理改变.结果:有肾炎史组表现为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40%),同时伴有大量蛋白尿(60%)、镜下血尿(40%)及高血压(40%),尿糖定量、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及尿氨基酸均比正常明显升高,但无肾炎病史组升高更明显.肾脏病理改变同时伴有不同性质和程度的肾小球病变及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无肾炎病史组表现为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100%),镜下血尿(16%),无或仅少量蛋白尿,无高血压.尿糖定量、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及尿氨基酸升高更为明显;肾脏病理改变呈急性肾小管坏死.结论:马兜铃酸肾痛患者发病前有或无肾炎病史,发病后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改变明显不同.无肾炎病史者肾小管功能损伤明显,肾小管功能相关检查可协助诊断,尿糖阳性,是提示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线索.

    作者:尹广;刘正钊;刘志红;胡伟新;曾彩红;陈惠萍;黎磊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雷米普利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白细胞介素-8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雷米普利时阿霉素肾痛大鼠肾脏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白细胞介素-8表达及尿蛋白量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常规剂量治疗组[C组,5 mg/(kg·d)],大剂量治疗组[D组,10 mg/(kg·d)].采用尾静脉注射阿霉素6 mg/kg的方法建立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分别于4周,8周未观察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及肾脏病理变化.免疲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肾脏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水平.结果:与B组比较,C,D组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降低(P<0.05),肾组织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白细胞介素-8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D组上述指标明显降低(P<0.05).结论:雷米普利可能通过下调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白细胞介素-8的表迭减少尿蛋白.

    作者:申鹏霄;王建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钛胸骨固定系统治疗胸骨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钛胸骨固定系统治疗胸骨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10例外伤性胸骨骨折患者进行钛胸骨固定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10例患者X线片及临床检查均获愈合,无术后活动受限,无再骨折及钛板松动,无后期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采用钛胸骨内固定系统治疗胸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稳定、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胸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唐兴;马海涛;赵军;倪斌;朱焕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鼓室注射布地奈德联合沐舒坦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鼓室内注射布地奈德联合沐舒坦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泌性中耳炎患儿13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5例(78耳)给予妓室内注射布地奈德和沫舒坦;对照组65例(73耳)给予豉室内注射地塞来松争α-糜蛋白酶,比较2组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骨气导差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鼓室内注射布地奈德联合沐舒坦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满意,安全性好.

    作者:纪尧峰;樊驰;柳荫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肺源性心脏病凝血功能与棘形红细胞关系

    目的:观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患者凝血功能与棘形红细胞变化的关系.方法:使用凝固法检测5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同时用电镜观察其静脉血液中的棘形红细胞.结果:缓解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急性加重期均明显延长(P<0.01),凝血酶时间较急性加重期缩短(P<0.01),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P<0.01),棘形红细胞减少明显(P<0.01).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情好转与凝血功能恢复及棘形红细胞比例减少呈正相关,凝血功能及棘形红细胞的检测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明洁;李明;高永友;陈琦;李德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平乐郭氏合力推按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P物质的影响

    目的:探讨平乐郭氏合力推按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P物质的影响.方法:将3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推拿治疗,治疗组应用平乐郭氏合力推按法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外周血浆P物质含量;采用MacMab腰腿痛评价标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2组治疗后外周血浆中P物质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腰腿痛症状均有缓解.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平乐郭氏舍力推按法治疗,可通过较快降低患者外用血浆P物质含量而发挥良好镇痛效果.

    作者:陈汴生;尚鸿生;曹斌;户红卿;陈岚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联合经直肠超声对老年前列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联合经直肠超声对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结节临床价值.方法:127例前列腺结节患者分为良性结节组82例和恶性结节组45例,比较2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浓度、声像图及结节内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恶性结节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浓度高于良性结节组(P<0.01).良性结节内回声偏强,境界清晰,有假包膜,血供稀疏呈条状或枯枝状分布.恶性结节回声偏低、形态不规则、呈小分叶状外侵、局部血流信号丰富而不对称.恶性结节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高于良性结节,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血流阻力指数和收缩末期与舒张末期大血流速度之比明显低于良性结节.结论: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联合经直肠超声可提高老年前列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

    作者:温赐祥;陈雪松;梁志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小儿格林-巴利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小儿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格林-巴利综合征惠儿55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治疗组32例(观察组)和单独治疗组23例(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免疫球蛋白400 mg/(kg·d),静脉注射,疗程5 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甲基强的松龙.结果:观察组显效率、24 h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肌麻痹、四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感觉障碍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在控制好激素不良反应前提下,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小儿格株-巴利综合征疗效优于单用免疫球蛋白治疗.

    作者:张彦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患者感染状况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观察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感染情况及时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泌尿、生殖道感染者405例行支原体培养和10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支原体培养阳性率49.38%(200/405),其中解脲支原体阳性率37.53%(152/405)、人型支原体阳性率2.72%(11/405)、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合并感染阳性率9.14%(37/405);男性培养阳性率28.73%(25/87),女性培养阳性率55.03%(175/31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P<0.01);耐药率交沙霉素3.5%、强力霉素4.5%、美满霉素5.5%,壮观霉素9.5%、司帕霉素12.9%、克拉霉素21.5%、阿奇霉素21.5%、罗红霉素43.0%、环丙沙星53.5%、氧氟沙星79.0%.结论:解脲支原体是常见泌尿生殖道感染病原菌,对各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敏感抗生素.

    作者:徐鸿绪;黄健宇;何穗文;杜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肱三头肌正中切开手术治疗肱骨髁间并髁上骨折20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肱骨髁间并髁上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行肱三头肌正中切口手术治疗的肱骨髁间并髁上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优17例、良1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5.0%.结论:切开复住内固定是治疗肱骨髁间并髁上骨折的首选方法,选择肱三头肌正中切口手术视野暴露充分,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固定可靠、软组织损伤少,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疗效好.

    作者:袁奇亮;朱明生;杨林;张翀;陈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内踝上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内踝上逆行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内踝上逆行皮瓣转移修复16例由外伤、感染所致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或跟腱外露.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大面积7 cm×10 cm.结果:术后皮瓣完全成活15例,尖端部分坏死1例,2期行植皮覆盖坏死区.术后经1~12个月随访,修复后皮瓣皮肤质地、厚度与足踝部相接近,皮瓣痛、触觉为S0~S1.结论:内踝上岛状皮瓣适用于内、外踝部,足背近侧等与皮瓣供区较近的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相对较小的创面修复,对有踝关节动脉网严重损伤时需谨慎选择应用.

    作者:单乐群;马保安;张勇;郑联合;李军;王育才;李钊;孙嗣国;范清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多种抗体联合检测在狼疮性肾炎诊断中意义

    目的:探讨抗双链DNA抗体、抗脂蛋白抗体和抗Clq抗体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在狼疮性肾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将7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分为A组41例(LN组)和B组36例(非LN组),比较抗双链DNA抗体、抗脂蛋白抗体和抗Clq抗体单项及联合检测与狼疮性肾炎的关系.结果:A组抗双链DNA抗体、抗脂蛋白抗体、抗Clq抗体单项和联合检测阳性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3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与单项检测比较,敏感性有所降低,但特异性明显提高.抗脂蛋白抗体、抗Clq抗体与抗双链DNA抗体诊断一致性均较好(KLPL=0.447,P<0.01;KClq=0.436,P<0.01).结论:抗双链DNA抗体、抗脂蛋白抗体和抗Clq抗体单项和多项联合检测有助于狼疮性肾炎早期诊断,抗脂蛋白抗体和抗Clq抗体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抗双链DNA抗体对狼疮性肾炎诊断的不足.

    作者:程根阳;张娜;胡晓舟;刘章锁;王春燕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急性脑卒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与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急性脑卒中患者157例按预后分为存活组(128例)与死亡组(29例),按病因分为脑梗死组113例和脑出血组44例.比较各组患者发病第1、7、14、21天的血压、神经功能评分、实验室检查及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结果:脑卒中患者发病第1天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增加,存活组患者随着病情好转,血压下降、神经功能评分改善,超敏C反应蛋白逐渐下降;死亡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随神经功能评分恶化呈上升趋势,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患者血压、神经功能评分、常规生化检查及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有助于判断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转归和预后.

    作者:周伟君;车在前;陈尔真;陆一鸣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X线胸片正常咯血患者70例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X线胸片正常略血患者病因.方法:X线胸片正常咯血患者70例行血常规、高分辨CT、纤维支气管镜、心脏彩超、数字减影肺血管造影等检查.结果:确诊64例(91.40%),其中急慢性支气管炎13例(18.57%),支气管扩张11例(15.71%)、支气管肺癌11例(15.71%).支气管内膜结核8例(11.43%).动静脉畸形5例(7.14%).心脏病4例(5.71%),肺结核2例(2.86%),支气管腺瘤2例(2.86%),肺栓塞4例(5.71%),血液病2例(2.86%),肺小血管炎2例(2.86%),原因不明6例(8.57%).结论;支气管炎症、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支气管内膜结核是X线胸片正常咯血患者主要病因,老年人肺癌多见.

    作者:吴茱萸;唐思源;周凯歌;李耀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