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本刊对作者署名的要求

关键词:
摘要: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血必净联合血液净化治疗严重脓毒症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血必净联合血液净化治疗严重脓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严重脓毒症患者分为A组(常规治疗组)26例、B组(常规治疗+血必净组)20例、C组(常规治疗+血液净化组)22例、D组(常规治疗+血必净+血液净化组)16例,观察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48,72 h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肌酐、尿素氮、尿量以及氧合指数、APACHEⅡ评分,比较各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4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纤雏蛋白原、尿量、血肌酐、尿素氮、氧合指教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但B,C,D组改善明显,D组疗效更显著(P<0.01);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下降.D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血必净联合血液净化治疗严重脓毒症可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作者:赵淑杰;张东;李洪祥;陈颖;王育珊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等剂量布比卡因、丁卡因和罗哌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麻醉子宫全切术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等剂量布比卡因、丁卡因和罗哌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麻醉子宫全切术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择期行子宫全切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布比卡因组、丁卡因组、罗哌卡因组各30例,3组均采用重比重配方,椎间穿刺点相同.比较3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罗哌卡因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布比卡因组、丁卡因组长(P<0.05);丁卡因组较布比卡因组、罗哌卡因组大感觉阻滞平面广(P<0.05),大阻滞时间、大运动阻滞时间短(P<0.05),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高(P<0.05).结论:等剂量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较丁卡因适用于腰-硬联合麻醉子宫全切术.

    作者:吕志瑞;姜丽华;吴成富;涂立刚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弥散加权成像研究

    目的:观察脑出血保守治疗及微创血肿清除手术治疗后影像学弥散加权成像的变化,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手术对脑出血患者脑水肿的影响及临床价值.方法: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微创血肿清除手术组(微创组)10例,于发病后6~24 h接受简易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10例接受内科保守治疗.均于发病后9~11 d行常规MRI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结果:2组血肿周围表观弥散系数值与对侧对称区表现弥散系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对照组血肿周围区域表观弥散系数值高于微创组(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能有效清除血肿.可显著性改善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神经影像学不仅可提供形态结构上的依据,还可提供功能上的客观指标.

    作者:钟高贤;查运红;缪学琼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单开门椎管成形侧块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成形侧块钢板内固定术对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7例多节段颈椎管狭窄患者行单开门椎管成形侧块钢板内固定术.均取颈后路正中切口,采用An方法进行侧块螺钉固定.结果:随访10~27个月,平均17个月.术中未发生神经、脊髓损伤及椎动脉损伤.经JOA评分评估,本组优15例,良6例,好转2例,无效4例,有效率85.2%,优良率77.8%.结论:单开门椎管成形侧块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减压充分、内固定坚强,疗效满意,尤其适用于伴有节段性不稳的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

    作者:赵永强;张广泉;崔力扬;唐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胸腹主动脉瘤手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标记物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血清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对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30例胸腹主动脉瘤在深低温停循环和选择性脑灌注下行主动脉置换的患者,测定同期血清磷酸肌酸激酶、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术前、术后72 h和出院时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和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评分.结果:1例发生脊髓损伤,2例发生脑损伤,1例发生脑损伤和脊髓损伤,其血清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均在术后2 h显著升高.各时问点血清肌酸激酶校正的S100B蛋白浓度水平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相应的单纯S100B蛋白浓度水平低.结论:胸腹主动脉手术患者的血清同期磷酸肌酸激酶校正的S100B蛋白水平未见比单纯S100B蛋白对于脑损伤诊断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血清S100B蛋白比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诊断脑损伤有更高的预测价值;血清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比S100B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诊断脊髓损伤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作者:邹以席;黄方炯;吴海燕;杨禁非;孙东;许尚栋;蔡克强;吴强;于建波;刘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Castleman病引起副肿瘤性天疱疮的系统性损害

    目的:分析伴发Castleman病的副肿瘤性天疱疮系统性损害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伴Castleman病的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除皮肤、黏膜损害,患者还有呼吸、消化、神经等多系统受累.手术切除Castleman瘤后皮损好转,但术后呼吸和消化系统症状均加重.结论:伴发Castleman病的副肿瘤性天疱疮可出现多系统损害,手术切除Castleman瘤后皮损改善,但其他系统损害短期内可加重.

    作者:唐旭华;黄尾全;凌宏忠;章星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脂联素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与糖尿痛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加心法检测24例2型糖尿病未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22例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痛变患者以及31例健康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测量其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检测血清脂联素、胰岛素、血糖、血脂水平等相关指标,分析脂联素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视网膜病变呈明显负相关.结论:低脂联素血症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子.

    作者:顾蕾;姚孝礼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3种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CHOP、CHOEP和RCHOP 3种化疗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方法: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25例依据化疗方案分为CHOP组7例、CHOEP组8例、RCHOP 10例,比较3组患者3年和5年生存率.结果:CHOEP组、RCHOP组3年及5年生存率均优于CHOP组(P<0.05);RCHOP组与CHOEP组3年及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绪论:CHOEP和RCHOP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其疗效优于CHOP方案.

    作者:任振波;侯毅锐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关节镜下应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早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46~80(60.75±9.54)分提高至随访时85~100(95.89±6.24)分,手术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对关节腔内干扰较小,利于重建韧带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的重新获得,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贺喜顺;李付彬;徐向峰;远东涛;代彭威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行阑尾切除术8例,保守治疗2例;流产1例,早产2例,新生儿窒息2例,除1例失访外,无产妇死亡病例.结论: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诊治较困难,应综合分析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郑帅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疗效.方法:对32例股骨干闭合性骨折惠儿行弹性髓内钉治疗.结果:随访6~30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6~12个月拔除髓内钉,未发生明显肢体短缩及过度生长、感染、骨不连、畸形愈合、断钉及临近关节功能障碍.结论:弹性髓内钉交叉固定技术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方便、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拔钉简单、住院时间短等优点,适用于小儿长管状骨尤其是股骨骨折的内固定.

    作者:李文强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急性重症胰腺炎3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早期诊断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32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按入院后确诊时间分为2组,A组(17例)八院后48 h内确诊.B组(15例)八院后48 h后确诊;分析时比2组惠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组腹痛及腹部压痛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均优于B组(P<0.05).结论:及早诊断是提高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急性重症胰腺炎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寇玉坤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本刊对量和单位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前列地尔治疗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治疗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倒).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20 μg,静脉滴注,1次/d,10 d为1个疗程.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地尔治疗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安全、有效.

    作者:蔡小健;于小勇;马茂原;夏存智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原因探讨及预防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出现患性脑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即刻复查脑部CT提示,迟发性颅内血肿致急性脑膨出50例(57.47%),广泛性脑挫裂伤致急性弥漫性脑肿胀22例(25.29%),大脑半球外伤性大面积梗死急性脑肿胀7例(8.05%).创伤性休克及术中有明显低血压压低氧血症8例(9.20%);87例患者均行开颅手术,再次手术19例,死亡34例,病死率39.10%.结论:继发性颅内血肿、弥漫性脑肿胀、广泛性脑挫裂伤、低血压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等是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术中预防低血压休克,改善脑部供血供氧,彻底清除血肿及挫伤脑组织,充分减压,及时清除迟发性血肿,降低颅内压,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可预防厦治疗术中脑膨出.

    作者:张万宏;李延翠;张文学;吴恒浩;张海军;郑占强;李革军;刘俊超;郑光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49例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效果.方法:49例慢性泪囊炎患者行改良式泪囊鼻腔吻合术,术中吻合道填客止血纱布,仅吻合前辩并悬吊于骨膜上.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年,治愈48例(97.96%).结论: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操作简便、成功率高,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庄文英;郑红;詹文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在胃癌术前分期及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下三维重建和CT仿真胃镜显像在胃癌术前分期及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经胃镜组织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动态增强扫描,再行CT仿真胃镜以及基于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表面遮盖显像及透明显像的三维显像.根据国际抗癌联盟标准进行胃癌TNM分期,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CT仿真胃镜结合三维显像对进展期胃癌大体分型的判断准确率为89.7%.对胃癌术前T,N,M和TNM临床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75.8%,74.2%,96.9%和78.1%.多层螺旋CT对胃癌术前TNM分期与术后病理结果有着较高一致性.多层螺旋CT对胃癌可根治性手术切除判断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2%和100.0%.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下CT仿真胃镜和三维显像对胃癌术前分期及评估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英强;姬社青;龚建平;胡道予;陈淅涓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4、癌胚抗原125联合检测诊断卵巢上皮性癌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4、癌胚抗原125联合检测诊断卵巢上皮性癌的价值.方法:分别采用ELISA法和电化学发光法测定31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40例健康体检者(时照组)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4、癌胚抗原125水平.分析2种指标单独和联合检测时上皮性卵巢癌的诊断价值.结果:人附睾分泌蛋白4诊断卵巢上皮性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0.9%.100.0%;癌胚抗原125诊断卵巢上皮性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0.6%,85.0%;二者联合检测诊断卵巢上皮性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3.5%,82.5%.结论:人附睾分泌蛋白4是一种较理想的卵巢上皮性癌肿瘤标志物,联合癌胚抗原125检测可提高卵巢上皮性癌的诊断率.

    作者:王锋;廖予妹;王武亮;黄冬梅;樊冬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骨桥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骨桥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取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骨桥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及卵巢良性、交界性,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骨桥蛋白在卵巢癌中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与上皮性肿瘤中的不同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结论:骨桥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中不表达,在卵巢上皮性癌中呈高表达,并与临床分期、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骨桥蛋白的表达可能与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范银芬;尚艳红;李筱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瑞格列奈在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瑞格列奈联合口服葡萄糖耐量-胰岛素释放试验在评价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方面的价值.方法:35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时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分别于次日及规律治疗7 d后隔夜空腹状态下提前15 min口服2 mg瑞格列奈,再次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并分别定义为A,B,C组.各组均抽取空腹、30 min和120 min静脉血,测定血糖、真胰岛素及放射免疫性胰岛素,并计算真胰岛素/放射免疫性胰岛素值及早时相胰岛素分泌指数.结果:30 min时,3组真胰岛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胰岛素/放射免疫性胰岛素值C组>B组>A组(P<0.05);C,B组早时相胰岛素分泌指数均较A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瑞格列奈能够显著增加早时相真胰岛素释放量及真胰岛素/放射免疫性胰岛素值;瑞格列奈联合口服葡萄糖耐量-胰岛素释放试验较常规口服葡萄糖耐量-胰岛素释放试验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和储备功能.

    作者:史晓阳;赵志刚;汪艳芳;袁慧娟;张会峰;王遂军;虎子颖;苏永;郑瑞芝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