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蕾;姚孝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下三维重建和CT仿真胃镜显像在胃癌术前分期及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经胃镜组织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动态增强扫描,再行CT仿真胃镜以及基于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表面遮盖显像及透明显像的三维显像.根据国际抗癌联盟标准进行胃癌TNM分期,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CT仿真胃镜结合三维显像对进展期胃癌大体分型的判断准确率为89.7%.对胃癌术前T,N,M和TNM临床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75.8%,74.2%,96.9%和78.1%.多层螺旋CT对胃癌术前TNM分期与术后病理结果有着较高一致性.多层螺旋CT对胃癌可根治性手术切除判断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2%和100.0%.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下CT仿真胃镜和三维显像对胃癌术前分期及评估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英强;姬社青;龚建平;胡道予;陈淅涓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贲门癌同步化、放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32例局部晚期贲门癌采用直线加速器放疗,大野前后对穿照射至40 Gy.对残存病灶缩野照射至60 Gy,放疗同时以亚叶酸钙200 mg/d+5-氟尿嘧啶500 mg/d,持续4 h静脉滴注,5次/周,隅周应用;同步化放疗结束后再以顺铂+5-氟尿嘧啶的DF方案连续化疗4个周期.结果;32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其中完全缓解4例(12.5%),部分缓解22例(68.8%),无变化5例(15.6%)、疾病进展1例(3.1%).总有效率81.3%;患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78.1%、18.8%;放、化疗期间Ⅱ~Ⅲ级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及白细胞下降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6.9%和53.1%,Ⅰ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46.9%.结论:对失去手术机会的局部晚期贲门癌患者,基于5-氟尿嘧啶的同步化、放疗方案可有效提高患者治愈率、生存率,且不良反应可良好耐受.
作者:曲智锋;徐远;王培;穆双锋;李敬霞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4、癌胚抗原125联合检测诊断卵巢上皮性癌的价值.方法:分别采用ELISA法和电化学发光法测定31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40例健康体检者(时照组)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4、癌胚抗原125水平.分析2种指标单独和联合检测时上皮性卵巢癌的诊断价值.结果:人附睾分泌蛋白4诊断卵巢上皮性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0.9%.100.0%;癌胚抗原125诊断卵巢上皮性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0.6%,85.0%;二者联合检测诊断卵巢上皮性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3.5%,82.5%.结论:人附睾分泌蛋白4是一种较理想的卵巢上皮性癌肿瘤标志物,联合癌胚抗原125检测可提高卵巢上皮性癌的诊断率.
作者:王锋;廖予妹;王武亮;黄冬梅;樊冬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大肠腺瘤性息肉及癌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 651例结肠镜检查,发现并经病理证实大肠腺瘤性息肉379例957枚,检出率6.70%;30例32枚发生癌变,癌变率3.34%.大肠腺瘤癌变率随患者年龄和腺瘤直径增大而增加;无蒂腺瘤癌变率高于有蒂腺瘤癌(P<0.05).癌变率在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及绒毛状腺瘤组分别为0.61%、5.02%、14.96%,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半结肠与右半结肠腺瘤癌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与年龄、腺瘤大小、形态、组织学类型有关.
作者:王水红;马应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痛患者体质量指数与胰岛素抵抗及脂代谢异常的关系,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将175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体质量指数分3组,分别测定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并应用稳态模型评估法评价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结果:随体质量指数增加,胰岛素抵抗程度加重,三酰甘油水平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回醇逐渐降低(P<0.05);空腹血胆固醇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略呈增高,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尤其是超体质量和肥胖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和脂代谢紊乱.临床应注意对血压、血脂、血糖及体质量等进行全方位干预和治疗.
作者:杨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致心脏损伤患者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的变化.方法:采用白蛋白钴结合试验检测80例单纯性急性脑梗死患者(单纯性脑梗死组)、45例急性脑梗死引起心脏损伤患者(混合性脑梗死组)和759例急性心肌缺血患者(心肌缺血组)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并同时进行心肌肌钙蛋白Ⅰ和心电图检测.同期检测87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结果: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和阳性率在脑梗死组及心肌缺血组均高于正常组(P<0.05),混合性脑梗死组高于单纯性脑梗死组(P<0.05),混合性脑梗死组与心肌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艾(P>0.05).混合性脑梗死组心肌肌钙蛋白Ⅰ水平高于单纯性脑梗死组(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首诊缺血修饰白蛋白、心电图、心肌肌钙蛋白Ⅰ的阳性率分别为80.4%、75.4%和58.7%;缺血修饰白蛋白与心电图或与心肌肌钙蛋白Ⅰ联合检测,其敏感性分别为93.9%和87.9%.结论: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所致心脏损伤的早期发现.
作者:马芳芳;王厚照;沈晓丽;林立方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弥漫性掌跖角化病(diffuse palmoplantar keratoderma,DPPK)是先天性掌跖角化病中为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类型,又分为弥漫性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病(diffuse epidermolytic palmoplantar keratoderma,DEPPK)和弥漫性非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病(diffuse nonepidermolytic palmoplantar keratoderma,DNEPPK).DEPPK和DNEPPK临床表现相似,但组织病理和遗传基础存在一定差异.目前,对DNEPPK的报道和研究较少.本文对1例DNEPPK患者及其家系情况进行报道.
作者:王娟;王应太;廖世秀;王莉;康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通脉颗粒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的影响.方法:老年冠心痛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结果:观察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舍量治疗后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8.0%和78.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脉颗粒可增加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含量,并可能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明显缓解其临床症状.
作者:张策;任明芬;刘建庄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骨样骨瘤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6例股骨近端骨样骨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1例位于股骨头,3例位于股骨颈,1例位于小转子,1例位于转子下.X线平片4例可见圆形或卵圆形瘤巢影,周围有不同程度骨质硬化,其中3例可见点状钙化.CT检查4例均显示类圆形透亮瘤巢影,周围伴骨质增生硬化,其中2例瘤巢内见斑点状钙化.MRI检查2例,均显示瘤巢,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其中1例瘤巢中央可见点状钙化,于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股骨近端骨样骨瘤与其他部位骨样骨瘤影像学表现相似,X线平片结合CT可对其作出正确诊断,可避免不必要穿刺活检或MRI检查.
作者:黄耀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效果.方法:49例慢性泪囊炎患者行改良式泪囊鼻腔吻合术,术中吻合道填客止血纱布,仅吻合前辩并悬吊于骨膜上.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年,治愈48例(97.96%).结论: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操作简便、成功率高,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庄文英;郑红;詹文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创伤性骨盆区腹膜后血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创伤性骨盆区腹膜后血肿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5例于外伤后1 h内确诊,超声显示盆腔不规则低回声或无回声包块;余25例外伤后1 h内超声检查未发现腹膜后血肿,腹腔未见积液或积气,于外伤后2~4 h连续多次检查后确诊,超声显示盆腔低回声包块,少量积液,腹腔肠管胀气.结论:超声检查可动态观察创伤性骨盆区腹膜后血肿变化,对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志华;白娇;雷琳;彭月享;郑东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疗效.方法:对32例股骨干闭合性骨折惠儿行弹性髓内钉治疗.结果:随访6~30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6~12个月拔除髓内钉,未发生明显肢体短缩及过度生长、感染、骨不连、畸形愈合、断钉及临近关节功能障碍.结论:弹性髓内钉交叉固定技术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方便、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拔钉简单、住院时间短等优点,适用于小儿长管状骨尤其是股骨骨折的内固定.
作者:李文强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脑钠紊可用于心力衰竭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可鉴别心源性及肺源性哮喘,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本文对脑钠素的机制及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李月春;买苏木·马合木提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与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e抗原(HBeAg)、e抗体(HBeAb)之间的相关性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38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血清进行HBV-DNA、Pre-S1、HBeAg和HBeAb测定并进行分析.结果:检出HBV-DNA阳性200例,Pre-S1阳性182例,HBeAg阳性76例.HBV-DNA阳性患者Pre-S1与HBeAg,阳性率分别为70.00%和3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HBVe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中,仅HBeAg阴性而HBeAb阳性组Pre-S1与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拷贝数<106时,Pre-S1阳性率高于HBeAg(P<0.05).结论:随着HBV-DNA拷贝数的增加,Pre-S1和HBeAg的阳性率也增加;Pre-S1检测可作为HBV复制、传染性及肝细胞损伤程度评估,以及对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诊疗的辅助指标.
作者:魏东;何宗忠;裘宇容;王强;陈宇;藉会彩;温淑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纤维胆管镜经膈肌诊治胸腹联合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胸腹联合伤患者的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均经手术治疗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纤维胆管镜经膈肌探壹胸腔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并发症少.
作者:邹文贵;陆文明;何南飞;张杨;吕孟;梁海峰;武江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脑出血保守治疗及微创血肿清除手术治疗后影像学弥散加权成像的变化,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手术对脑出血患者脑水肿的影响及临床价值.方法: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微创血肿清除手术组(微创组)10例,于发病后6~24 h接受简易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10例接受内科保守治疗.均于发病后9~11 d行常规MRI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结果:2组血肿周围表观弥散系数值与对侧对称区表现弥散系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对照组血肿周围区域表观弥散系数值高于微创组(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能有效清除血肿.可显著性改善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神经影像学不仅可提供形态结构上的依据,还可提供功能上的客观指标.
作者:钟高贤;查运红;缪学琼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丁丙诺啡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上腹部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为罗哌卡因丁丙诺啡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照组为单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分别于麻醉前、切皮时、手术开始60 min、术后3 min采集静脉血栓测血糖、血清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清皮质醇含量;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全身麻醉用药量及术毕清醒时间.结果:对照组患者血糖、血清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浓度在切皮时、手术开始60 min、术后3 min明显高于麻醉前(P<0.01),且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P<0.01),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在切皮时、手术开始60 min、术后3 min均无异常波动,而对照组显著高于麻醉前(P<0.01).全身麻醉药用量和术毕清醒时间观察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罗哌卡因丁丙诺啡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上腹部手术可减轻术中的应激反应,对生理干扰小,术毕清醒快,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作者:宋杰;孙明丽;李运智;丁保峰;潘振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早期诊断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32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按入院后确诊时间分为2组,A组(17例)八院后48 h内确诊.B组(15例)八院后48 h后确诊;分析时比2组惠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组腹痛及腹部压痛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均优于B组(P<0.05).结论:及早诊断是提高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急性重症胰腺炎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寇玉坤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伴发Castleman病的副肿瘤性天疱疮系统性损害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伴Castleman病的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除皮肤、黏膜损害,患者还有呼吸、消化、神经等多系统受累.手术切除Castleman瘤后皮损好转,但术后呼吸和消化系统症状均加重.结论:伴发Castleman病的副肿瘤性天疱疮可出现多系统损害,手术切除Castleman瘤后皮损改善,但其他系统损害短期内可加重.
作者:唐旭华;黄尾全;凌宏忠;章星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腹部B超联合宫腔镜在疑难取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常规取环失败29例,节育环嵌顿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宫腔镜下取出宫内节育器37例,宫腔镜电切粘连组织后取出2例,宫、腹腔镜联合下取出2例.开腹取出1例.结论:腹部B超联合宫腔镜下疑难取环安全、有效.
作者:张凤芝;王宝金;有凤芝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