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脑梗死防治体会

彭月华;高兴才;彭梅先;汤跃卿;杨涛;袁风林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 心内修补术, 脑梗死
摘要:目的:总结房间隔缺损术后脑梗兄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房间隔缺损心内修补术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临床治愈,2例遗留左侧肢体肌力3+级,1例术后心房颤动;随访1年,均为窦性心律,2例左侧肢体肌力3+级者恢复为4级,无再发脑梗死、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应重视围术期处理,消除心房纤颤,维持窦性心律,重视抗凝.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重组人干扰素α8在大肠杆菌中高可溶性表达及纯化

    目的:在大肠杆菌表达体系中获得产量较高且有活性的重组人干扰素α8蛋白.方法:重组人干扰素α8的cDNA通过基因合成和PCR获得,构建重组人干扰素α8表达菌株.结果:表达的目的蛋白多以可溶性形式存在,占总上清液的52%,表达蛋白带有组氨酸标签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分析证实为重组人干扰素α8,通过Ni2+螯合柱及Q Sepharose FF柱层析纯化,纯度可达95.6%.结论:通过对重组人干扰素α8的cDNA序列进行适优化组合及选择合适的载体,在大肠杆菌表达体系中可获得产量较高且有活性的重组人干扰素α8蛋白.

    作者:崔勇霞;罗执芬;周云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经皮肾镜碎石术全身麻醉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经皮肾镜碎石术全身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择期行经皮肾镜碎石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靶控组(T组)30例和恒速组(M组)30例.T组静脉给予咪唑安定0.06 mg/kg,维库溴胺0.1 mg/kg诱导,靶控输注丙泊酚3 μg/mL,瑞芬太尼8 μg/mL,气管插管后调为丙泊酚2.5 μg/mL,瑞芬太尼6 μg/mL维持.M组给予丙泊酚1 mg/kg,瑞芬太尼2μg/kg诱导.维持丙泊酚6 mg/(kg·h),瑞芬太尼0.3 μg/(kg·min).术中机械控制呼吸,维库溴胺间断静脉注射维持肌肉松弛.记录2组麻醉前(T0)、麻醉诱导后2 min(T1)、气管插管后2 min(T2)、手术开始后2 min(T3)、手术开始后20 min(T4)、拔管前1min(T5)血压、心率,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阿托品使用率、手术时间、术后清醒时间,麻醉药用量.结果:2组T1血压,心率均较T0下降(P<0.05),T2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T3血压较T0上升(P<0.05),与T组T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T4心率下降(P<0.05),与T组T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术中阿托品使用率高于T组(P<0.05);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清醒时间、麻醉药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法经皮肾镜碎石术全身麻醉效果平稳、可控性好、易掌握深度.

    作者:谢峥嵘;宋淑敏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多发性硬化影像学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多发性硬化CT,MRI表现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多发性硬化患者CT,MRI影像资料.32例均行CT检查及MRI检查,20例行增强扫描.结果:CT及MRI均提示病变形态以圆形、卵圆形为主,大小不一,直径0.2~4.0 cm.CT表现为病灶呈等低密度或低密度影;MRI检查病灶以不均匀T1低T2高信号为主,FLAIR不均匀高信号改变,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片样、斑片样、结节样及环样强化,在DWI序列痛灶弥散系数值升高,磁共振渡谱成像显示病灶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比率下降,胆碱/肌酸比率及肌醇/肌酸比率升高.结论;MRI检查是诊断多发性硬化的重要方法.

    作者:陈颖;英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脑梗死防治体会

    目的:总结房间隔缺损术后脑梗兄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房间隔缺损心内修补术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临床治愈,2例遗留左侧肢体肌力3+级,1例术后心房颤动;随访1年,均为窦性心律,2例左侧肢体肌力3+级者恢复为4级,无再发脑梗死、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应重视围术期处理,消除心房纤颤,维持窦性心律,重视抗凝.

    作者:彭月华;高兴才;彭梅先;汤跃卿;杨涛;袁风林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三氯化铁动物血栓模型方法学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血栓模型是人类研究血栓性疾病、开发抗凝、溶栓药物的重要工具,三氯化铁血栓模型以其独特的特点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本文就其制作方法、作用机制、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血栓相关性疾病研究提供较实用的方法学依据.

    作者:郭朝锋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BI-RADS分级超声诊断乳腺病变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BI-RADS分级在乳腺病变超声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5例乳腺痛变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资料,按BI-RADS-US分级标准进行超声分级诊断.结果:BI-RADS诊断为0级8例,1级10例,2级40例,3级57例,4A级35例,4B级15例,4C级11例,5级19例.结论:超声BI-RADS分级诊断可评估乳腺良恶性痛变风险,提高乳腺病变影像诊断特异性,有助于临床制订进一步诊疗措施.

    作者:刘英姿;吴秀花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AF-BF距及AXB角评价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AF-BF距及AXB角评价安氏Ⅱ类错(牙合)颌骨矢状向不调及垂直向不调的价值.方法:对乌鲁木齐市60例恒牙早期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按性别、垂直骨面型分组,分别测量AF-BF距及AXB角,并与正常(牙合)AF-BF距及AXB角进行比较.结果:本组安氏Ⅱ类错(牙合)AF-BF距为(10.28±2.99)mm,AXB角为(9.15±2.98)°;高角型AF-BF距和AXB角分别为(13.16±3.55)mm和(10.41±2.23)°;均角型AF-BF距和AXB角分别为(8.21±2.79)mm和(7.12±1.96)°;低角型AF-BF和AXB角分别为(7.46±1.69)mm和(5.27±0.01)°.结论:AF-BF距及AXB角不但可评价上下颌骨间矢状向关系,也可反应颌骨间垂直向关系.

    作者:潘旭;米丛波;刘红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T波峰末间期电生理基础及临床意义

    T波峰末间期是近年引起人们关注的心电图参数,其形成的电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T渡峰末间期主要反映心室踌壁复极离散度,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异常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T渡峰末间期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有重要预测意义.

    作者:卢喜烈;汪剑锋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左旋氧氟沙星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32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左旋氧氟沙星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疗效.方法: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6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对照组3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左旋氧氟沙星,对照组给予阿洛西林联合氧氟沙星,2组疗程10~14 d,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退热时间、腹腔积液消失时间、腹腔积液中多形核白细胞减少至0.25×109/L以下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左旋氧氟沙星治疗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疗效满意.

    作者:张策;刘文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中心静脉导管在治疗自发性气胸中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局部麻醉下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06例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均痊愈出院,随访1~12个月,复发9例,复发2次2例.结论: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安全、有效.

    作者:仵好金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乳牙期前牙反(牙合)早期矫治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乳牙期前牙反(牙合)矫治的效果.方法;采用后牙(牙合)垫式活动矫治器对18例乳牙期前牙反(牙合)进行矫治.结果:18例乳前牙反(牙合)14 d~5个月全部解除,早期消除了妨碍上下颌骨正常生长发育的因素.结论;乳牙反(牙合)应早期矫治;应用后牙(牙合)垫式活动矫治器可快速解除反(牙合),促使上下颌骨向正常方向生长;方法简便,疗程短.

    作者:赵西珍;管泽民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胃及十二指肠球部超声检查30例分析

    目的:探讨口服胃窗显影剂后超声诊断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口服胃窗显影剂后行超声检查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痛变30例怠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超声诊断胃癌2例,复合溃疡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例,胃溃疡3例中1例病理确诊为胃癌,胃下垂6例,慢性胃窦炎十二指肠球炎11例,陈旧性溃疡十二指肠球变形1例,未见异常3例.诊断准确率86.7%.结论:口服胃窗显影剂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超声图像清晰,诊断准确率较高.

    作者:王永莉;张丽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3种外形巩膜隧道切口对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影响

    目的:观察弧形、水平、反眉形切口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将9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眼)随机分为A组28例,B组29例,C组33例,均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分别选择弧形、水平、反眉形切口,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及术后1周、1,3个月视力≥0.5眼教和手术源性散光的变化.结果:术后3个月手术源性散光和视力≥0.5眼教分别为:A组(2.21±0.61)D,20眼(71.42%);B组(1.15士0.44)D,28眼(96.55%);C组(0.45±0.12)D,26眼(78.78%).结论:对术前散光>2 D、1~2 D、<1 D患者,分别采用弧形、水平、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可校正术前已有散光,更有利术后视力提高.

    作者:李金颖;刁慧杰;李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新生儿单纯性结肠穿孔诊治

    目的:分析新生儿单纯性结肠穿孔的诊断、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证实的单纯性结肠穿孔患儿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治愈16例,1例死于肺炎、代谢紊乱并呼吸衰竭.17例均采用单纯肠穿孔修补术;术前胸腹X线立位片14例诊断肺炎,11例见膈下游离气体,诊断肠穿孔,6例见液气平,为肠梗阻.术后加强监护及静脉高营养;根据腹腔液细菌培养结果选择三代头孢菌素抗感染.结论:对新生儿单纯性肠穿孔临床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有效抗生素应用,正确围手术期处理及静脉高营养是治愈的关键;出生时是否足月、感染、内环境是否稳定是影响新生儿肠穿孔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献良;谢文雅;靳三丁;侯广军;黄敏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老年错(牙合)患者固定正畸矫治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固定正畸治疗后口腔功能改善情况,探讨老年错(牙合)实施固定正畸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17例老年错(牙合)患者行单颌或双颌固定矫治器治疗,疗程6~12个月,以固定矫治为主,对少数牙齿进行选磨、修复等.结果:本组3例中途终止治疗,其余患者矫治后牙齿咬舍关系、牙周状况及外观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老年错(牙合)患者可实施固定正畸治疗.

    作者:李洪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现状

    室性心动过速尤其是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房纤颤为2大严重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导管消融临床应用较多,而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尤其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室性心动过速和直接导致猝死的心室颤动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方面的进展较慢,这很大程度上是因有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作为首选,同时有伦理和法律方面原因,本文就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现状做一概述.

    作者:姚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纤维乳腺导管镜诊治伴乳头溢液乳腺导管疾病

    目的:探讨纤维乳腺导管镜在乳腺导管疾病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伴乳头溢液乳腺导管疾病患者纤维乳腺导管镜检查资料.结果:经乳腺导管镜诊断为乳腺导管扩张症52例、乳腺孚管炎45例,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5例,恶性肿瘤8例.结论:对伴乳头溢液的乳腺导管疾病利用纤维乳腺导管镜检查、治疗,必要时行组织活检病理学确诊,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诊治方法.

    作者:梁冰;刘景超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布加氏综合征合并原发性肝癌诊疗现状

    布加氏综合征合并原发性肝癌随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其检出率有所提高.治疗本病的关键是切除肿瘤或延缓肿瘤发展;解除梗阻,恢复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流,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本病的生存期和预后较单纯原发性肝癌好但较布加氏综合征差,改善预后的方法在于早期诊断,早期积极治疗,及时根除病灶,终止恶性病理循环.本文就布加氏综合征合并原发性肝癌诊疗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余淼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脑梗死急性期血清MMP-9、TIMP-1与TOAST分型关系

    目的:探讨MMP-9、TIMP-1水平与脑梗死TOAST分型及病情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脑梗死组),记录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分为心源性脑栓塞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和小动脉卒中组共3个亚组各20例,测定发病24 h内、第5天和第10天血清MMP-9、TIMP-1水平,并选择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病24 h内,脑梗死组血清MMP-9及TIMP-1水平均升高,其中心源性脑栓塞组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水平均高于小动脉卒中组(P<0.05);心源性脑栓塞组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水平持续至第5天仍未下降,而小动脉卒中组已降至正常水平;第10天各组均降至正常水平.发病24 h内血清MMP-9与TIMP-1水平及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性.结论:脑梗死后血清MMP-9、TIMP-1水平升高,二者变化趋势相似.MMP-9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病情轻重程度.

    作者:陶定波;姜秀丽;雷阳;洪晓军;孙大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机械通气后短期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机械通气后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老年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死亡20例,病死率29.41%;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肝功能衰竭,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与短期内病死率增高相关.急性生理学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估测评分较高,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低白蛋白血症为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病死率高,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肝功能衰竭、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是影响其短期内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永华;厉为良;杨玉波 刊期: 2010年第06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