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朝锋
T波峰末间期是近年引起人们关注的心电图参数,其形成的电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T渡峰末间期主要反映心室踌壁复极离散度,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异常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T渡峰末间期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有重要预测意义.
作者:卢喜烈;汪剑锋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外科综合策略对冠心病再血管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脱泵搭桥450例(转为体外循环下搭桥17例),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搭桥417例,常温体外循环辅助下心脏不停跳搭桥33例.共移植血管2 579支(平均2.9支/例),其中左乳内动脉893支,游离右乳内动脉118支,左桡动脉232支,右桡动脉82支,大隐静脉1 254支;全动脉化130例.863例治愈出院,住院期间死亡37例.结论:综合运用多种策略能够完成缺血心肌完全再血管化并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孙俊杰;程兆云;赵子牛;权晓强;张志东;王锋;赵健;刘传振;王海波;冯卫中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12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病程第1,3,5天分别给予巴曲酶10.5,5 u静脉滴注.治疗组常规治疗、巴曲酶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同时给予依达拉奉30 mg,2次/d,静脉滴注,14 d为1个疗程.比较2组有效率及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纤雏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满意.
作者:田龙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脑积水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脑积水36例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随访1~10年本组患者均恢复良好,无智残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外科手术是儿童先天性脑积水有效治疗措施,早期手术及选择合适手术方式是预后良好的关键.
作者:任建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儿童晕厥的发生、发展规律,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晕厥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自主神经介导晕厥发病率占57.3%,其中血管迷走性晕厥占51.6%;神经源性晕厥占9.0%,心源性晕厥占5.0%,精神性晕厥占4.0%.结论:自主神经介导晕厥发病率高,尤其以血管迷走性晕厥多见,其次是神经源性晕厥、心源性晕厥、精神性晕厥,仍有部分原因未明.
作者:何宏蕴;杨秀玲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早期对兔肝VX2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试验兔分为2组:A组(对照组)不行射频消融治疗;B组(射频消融组、残瘤组).观察射频消融后不同时期的病理表现及肺转移情况.结果:射频消融后2,7d,B组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明显低于同期A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后14 d B组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较前增加,但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后2,14 d,2组肺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后7 d,2组肺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早期对残余肿瘤细胞增殖及肺转移有抑制作用.
作者:吴钺;张曦彤;刘静;李海伟;王磊;宋庆宏;黄昆;高飞;郭敏;张四洋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和手术效果.方法: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126例,围术期给予综合降肺动脉压治疗,保护心肺功能,术后合理使用呼吸机及综合降肺动脉压治疗.结果:早期死亡8例(病死率6.35%),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12例.痊愈出院118例,术后随访3~24个月,所有肺动脉压力均下降至中度以下.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经围术期综合治疗后再行手术根治可获良好临床效果.
作者:刘东海;张新;罗鸿;张伟华;孔伟华;郭瑞明;乔晨晖;朱耀斌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对照组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苦参碱注射液150 mg+质量分数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苦参碱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40 mL+质量分数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2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HBsAg、HBeAg、HBV-DNA阴转率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氧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HBV-DNA阴转率69.6%,对照组37.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7%,对照组6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用苦参碱.
作者:寇玉坤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急性脑积水及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和治疗.方法:80例颅内动脉瘤开颅手术后患者并发脑血管痉挛22例、急性脑积水1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DSA检查、Hunt-Hess分级及临床资料,判断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比较各种防治脑血管痉挛及急性脑积水措施的效果.结果:10例并发急性脑积水患者经2周治疗脑积水症状均明显缓解,6例脑室内积血明显减少;继续治疗2周后3例转为慢性脑积水,1例死亡.并发脑血管痉挛22例患者,经1~2周治疗后,20例意识障碍、语言及运动功能完全恢复;2例症状严重者经3个月积极治疗,意识清醒,肌力恢复至Ⅳ级.结论:对动脉瘤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尽早预防急性脑积水及脑血管痉挛发生.对并发急性脑积水患者应首先行脑室外引流,并通过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手术路径,保护脑血管、脑组织免受缺血损伤,防止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
作者:崔群建;赵洪洋;刘建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猝死占总死亡的15%~20%,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心脏性猝死常发生于有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常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各种心脏病线索,而且对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和离子通道病的心脏性粹死有一定预警作用.
作者:方丕华;李晓枫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口服胃窗显影剂后超声诊断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口服胃窗显影剂后行超声检查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痛变30例怠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超声诊断胃癌2例,复合溃疡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例,胃溃疡3例中1例病理确诊为胃癌,胃下垂6例,慢性胃窦炎十二指肠球炎11例,陈旧性溃疡十二指肠球变形1例,未见异常3例.诊断准确率86.7%.结论:口服胃窗显影剂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超声图像清晰,诊断准确率较高.
作者:王永莉;张丽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高原低氧状态对诱导实验鼠细胞应激性的作用和影响.方法:设定A,B,C 3组,分别再将其分为实验组(A1,B1,C1)和对照组(A2,B2,C2),每小组18只,共108只实验鼠,雌雄各半,A组和C组用CR小鼠,B组用Wistar大鼠,A1组分析快速进入海拔3 820 m的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特点;B1组置于400~420 kPa低压氧舱内压下,观察不同低氧暴露时间对大鼠心肌线粒体的影响;C组分析对比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氧浓度、不同天数的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对照组在海拔800 m进行实验.结果:A1组内皮素-1α的浓度逐渐上升,小鼠心肌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实验A1组阳性显著高于A2组;B组随进入低氧环境的天数延长,大鼠心肌线粒体的数量发生不同改变;C1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随天数增加而增加,与C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氧低压环境条件可促进实验鼠心肌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实验鼠有低氧适应(习服)过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调控与氧含量相关,随氧含量下降而表达上升.
作者:胡娟;邓贵福;胡媛姮;李昉芳;张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甘草锌颗粒联合自血疗法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治疗组应用甘草锌颗粒并联合双侧足三里自体新鲜血注射;对照组仅用自体新鲜血治疗,方法同治疗组.分别于治疗4,8,12周末评价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8,12周末有效率分别为78.09%,92.38%,而对照组为64.04%和7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草锌联合自血疗法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作者:庞利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局部麻醉下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06例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均痊愈出院,随访1~12个月,复发9例,复发2次2例.结论: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安全、有效.
作者:仵好金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MMP-9、TIMP-1水平与脑梗死TOAST分型及病情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脑梗死组),记录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分为心源性脑栓塞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和小动脉卒中组共3个亚组各20例,测定发病24 h内、第5天和第10天血清MMP-9、TIMP-1水平,并选择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病24 h内,脑梗死组血清MMP-9及TIMP-1水平均升高,其中心源性脑栓塞组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水平均高于小动脉卒中组(P<0.05);心源性脑栓塞组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水平持续至第5天仍未下降,而小动脉卒中组已降至正常水平;第10天各组均降至正常水平.发病24 h内血清MMP-9与TIMP-1水平及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性.结论:脑梗死后血清MMP-9、TIMP-1水平升高,二者变化趋势相似.MMP-9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病情轻重程度.
作者:陶定波;姜秀丽;雷阳;洪晓军;孙大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双源CT减影成像技术对颅脑血管的显示能力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8例患者行双源CT颅脑血管减影成像检查,采用双能量技术去除颅骨,在脑血管重建中采用根据碘含量的特殊计算方法,利用减影图像进行头部血管三维重建,分析其脑血管显示能力及对痛变的诊断价值;其中19例同时行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进行双源CT减影成像技术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照.结果:208例双源CT减影图像均能良好显示颈内动脉、椎动脉及其分支,图像评价优秀183例(88.1%),良好19例(9.2%),差5例(2.7%).脑动脉瘤、血管畸形、动脉狭窄均能良好显示,达到诊断标准.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相比,颈内动脉1-2、5段,大脑前动脉1-5段,大脑中动脉1-4段,椎动脉、基底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3-4段,大脑中动脉5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减影成像技术是一种创伤较小、快速、有效的检查技术,配合合适的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脑部血管细小分支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作者:李传明;王健;戴明德;何强;王霞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分析新生儿单纯性结肠穿孔的诊断、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证实的单纯性结肠穿孔患儿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治愈16例,1例死于肺炎、代谢紊乱并呼吸衰竭.17例均采用单纯肠穿孔修补术;术前胸腹X线立位片14例诊断肺炎,11例见膈下游离气体,诊断肠穿孔,6例见液气平,为肠梗阻.术后加强监护及静脉高营养;根据腹腔液细菌培养结果选择三代头孢菌素抗感染.结论:对新生儿单纯性肠穿孔临床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有效抗生素应用,正确围手术期处理及静脉高营养是治愈的关键;出生时是否足月、感染、内环境是否稳定是影响新生儿肠穿孔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献良;谢文雅;靳三丁;侯广军;黄敏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全凭静脉麻醉下国产阿曲库铵持续静脉滴注与间歇单次静脉注射应用于长时间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持续组30例,对照组30例,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Drager Trident肌松监测仪监测肌肉松弛.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6 mg/kg、依托咪酯0.2 mg/kg、芬太尼3~4 μg/kg,患者八睡后静脉注射阿曲库铵0.5 mg/kg,第1个肌颤搐<5%时行气管插管,接麻醉机机械通气.麻醉维持:持续输注异丙酚3.5~4.0 mg/(kg·h),手术开始前静脉注射芬太尼10 μg/kg,术中麻醉变浅时追加2~4 μg/kg.当第1个肌颤搐恢复至25%时对照组静脉注射10~15 mg阿曲库铵维持肌肉松弛.持续组微量泵持续静脉滴注阿曲库铵维持肌肉松弛,至术毕前10 min停止静脉滴注.比较2组术中血压、心率、第1个肌颤搐水平、单位时间用药量.结果:2组术中血压、心率均维持平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组停用阿曲库铵至第1个肌颤搐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第1个肌颤搐抑制百分率优于对照组(P<0.05),持续组单位时间用药量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微量泵静脉滴注国产阿曲库铵应用于长时间手术可维持恒定肌肉松弛水平.且停药后肌肉松弛恢复迅速.
作者:张立群;吴永伟;韩俊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多发性硬化CT,MRI表现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多发性硬化患者CT,MRI影像资料.32例均行CT检查及MRI检查,20例行增强扫描.结果:CT及MRI均提示病变形态以圆形、卵圆形为主,大小不一,直径0.2~4.0 cm.CT表现为病灶呈等低密度或低密度影;MRI检查病灶以不均匀T1低T2高信号为主,FLAIR不均匀高信号改变,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片样、斑片样、结节样及环样强化,在DWI序列痛灶弥散系数值升高,磁共振渡谱成像显示病灶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比率下降,胆碱/肌酸比率及肌醇/肌酸比率升高.结论;MRI检查是诊断多发性硬化的重要方法.
作者:陈颖;英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ER,PR,p53和Ki67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35例子宫内膜癌肿瘤中ER,PR,p53和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ER阳性率74.1%,PR阳性率79.3%,p53阳性率25.9%,Ki67阳性率28.1%.ER和PR阳性率随病理分期增加、分化级别降低及淋巴结转移而下降;p53和Ki67阳性率随病理分期增加、组织分化级别降低及淋巴结转移而增加.结论:联合检测ER,PR,p53和Ki67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情况,可更好判断患者预后.
作者:姜展红;杨丽;崔娣;吴宜勇;张毅 刊期: 201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