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

刘东海;张新;罗鸿;张伟华;孔伟华;郭瑞明;乔晨晖;朱耀斌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 先天性心脏病, 外科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和手术效果.方法: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126例,围术期给予综合降肺动脉压治疗,保护心肺功能,术后合理使用呼吸机及综合降肺动脉压治疗.结果:早期死亡8例(病死率6.35%),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12例.痊愈出院118例,术后随访3~24个月,所有肺动脉压力均下降至中度以下.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经围术期综合治疗后再行手术根治可获良好临床效果.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3种外形巩膜隧道切口对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影响

    目的:观察弧形、水平、反眉形切口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将9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眼)随机分为A组28例,B组29例,C组33例,均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分别选择弧形、水平、反眉形切口,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及术后1周、1,3个月视力≥0.5眼教和手术源性散光的变化.结果:术后3个月手术源性散光和视力≥0.5眼教分别为:A组(2.21±0.61)D,20眼(71.42%);B组(1.15士0.44)D,28眼(96.55%);C组(0.45±0.12)D,26眼(78.78%).结论:对术前散光>2 D、1~2 D、<1 D患者,分别采用弧形、水平、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可校正术前已有散光,更有利术后视力提高.

    作者:李金颖;刁慧杰;李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机械通气后短期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机械通气后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老年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死亡20例,病死率29.41%;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肝功能衰竭,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与短期内病死率增高相关.急性生理学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估测评分较高,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低白蛋白血症为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病死率高,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肝功能衰竭、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是影响其短期内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永华;厉为良;杨玉波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经皮肾镜碎石术全身麻醉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经皮肾镜碎石术全身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择期行经皮肾镜碎石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靶控组(T组)30例和恒速组(M组)30例.T组静脉给予咪唑安定0.06 mg/kg,维库溴胺0.1 mg/kg诱导,靶控输注丙泊酚3 μg/mL,瑞芬太尼8 μg/mL,气管插管后调为丙泊酚2.5 μg/mL,瑞芬太尼6 μg/mL维持.M组给予丙泊酚1 mg/kg,瑞芬太尼2μg/kg诱导.维持丙泊酚6 mg/(kg·h),瑞芬太尼0.3 μg/(kg·min).术中机械控制呼吸,维库溴胺间断静脉注射维持肌肉松弛.记录2组麻醉前(T0)、麻醉诱导后2 min(T1)、气管插管后2 min(T2)、手术开始后2 min(T3)、手术开始后20 min(T4)、拔管前1min(T5)血压、心率,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阿托品使用率、手术时间、术后清醒时间,麻醉药用量.结果:2组T1血压,心率均较T0下降(P<0.05),T2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T3血压较T0上升(P<0.05),与T组T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T4心率下降(P<0.05),与T组T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术中阿托品使用率高于T组(P<0.05);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清醒时间、麻醉药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法经皮肾镜碎石术全身麻醉效果平稳、可控性好、易掌握深度.

    作者:谢峥嵘;宋淑敏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急性脑积水及脑血管痉挛防治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急性脑积水及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和治疗.方法:80例颅内动脉瘤开颅手术后患者并发脑血管痉挛22例、急性脑积水1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DSA检查、Hunt-Hess分级及临床资料,判断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比较各种防治脑血管痉挛及急性脑积水措施的效果.结果:10例并发急性脑积水患者经2周治疗脑积水症状均明显缓解,6例脑室内积血明显减少;继续治疗2周后3例转为慢性脑积水,1例死亡.并发脑血管痉挛22例患者,经1~2周治疗后,20例意识障碍、语言及运动功能完全恢复;2例症状严重者经3个月积极治疗,意识清醒,肌力恢复至Ⅳ级.结论:对动脉瘤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尽早预防急性脑积水及脑血管痉挛发生.对并发急性脑积水患者应首先行脑室外引流,并通过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手术路径,保护脑血管、脑组织免受缺血损伤,防止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

    作者:崔群建;赵洪洋;刘建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12例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选择性脑保护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右腋动脉或右锁骨下动脉选择性顺行脑灌注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深低温停循环+右腋动脉或右锁骨下动脉选择性顺行脑灌注手术治疗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均行升主动脉+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术中支架置入术.全程转流154~298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8~142 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15~40 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15~40 min.本组手术死亡1例,术后短暂脑损害1例,无永久性脑损害发生.结论:右腋动脉或右锁骨下动脉选择性顺行脑灌注在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可提供有效的脑保护,其操作简便、安全.

    作者:杨雷一;赵晖;黄建民;姚东风;钱晓亮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T波峰末间期电生理基础及临床意义

    T波峰末间期是近年引起人们关注的心电图参数,其形成的电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T渡峰末间期主要反映心室踌壁复极离散度,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异常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T渡峰末间期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有重要预测意义.

    作者:卢喜烈;汪剑锋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国产阿曲库铵持续静脉滴注用于长时间手术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全凭静脉麻醉下国产阿曲库铵持续静脉滴注与间歇单次静脉注射应用于长时间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持续组30例,对照组30例,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Drager Trident肌松监测仪监测肌肉松弛.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6 mg/kg、依托咪酯0.2 mg/kg、芬太尼3~4 μg/kg,患者八睡后静脉注射阿曲库铵0.5 mg/kg,第1个肌颤搐<5%时行气管插管,接麻醉机机械通气.麻醉维持:持续输注异丙酚3.5~4.0 mg/(kg·h),手术开始前静脉注射芬太尼10 μg/kg,术中麻醉变浅时追加2~4 μg/kg.当第1个肌颤搐恢复至25%时对照组静脉注射10~15 mg阿曲库铵维持肌肉松弛.持续组微量泵持续静脉滴注阿曲库铵维持肌肉松弛,至术毕前10 min停止静脉滴注.比较2组术中血压、心率、第1个肌颤搐水平、单位时间用药量.结果:2组术中血压、心率均维持平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组停用阿曲库铵至第1个肌颤搐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第1个肌颤搐抑制百分率优于对照组(P<0.05),持续组单位时间用药量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微量泵静脉滴注国产阿曲库铵应用于长时间手术可维持恒定肌肉松弛水平.且停药后肌肉松弛恢复迅速.

    作者:张立群;吴永伟;韩俊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经阴道超声盆腔淋巴囊肿诊断及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盆腔淋巴囊肿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盆腔淋巴囊肿患者经阴道超声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超声诊断盆腔淋巴囊肿50例,盆腔局限性积液2例,诊断符合率96.1%;经超声介入治疗28例(介入治疗组)均痊愈,手术治疗24例(手术治疗组),复发1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不良反应较手术治疗组轻(P<0.05).结论:经阴道超声诊断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准确率高,超声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程莉;赵志华;王海霞;王谦;薛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12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病程第1,3,5天分别给予巴曲酶10.5,5 u静脉滴注.治疗组常规治疗、巴曲酶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同时给予依达拉奉30 mg,2次/d,静脉滴注,14 d为1个疗程.比较2组有效率及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纤雏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满意.

    作者:田龙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术中自体血回输中肝素含量对骨科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影响

    目的:探讨回收的自体血中残留肝素对骨科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骨科择期大手术患者58例(估计术中出血量>900mL),随机分为自体血回输组30例和异体血输血组28例,术中分别输入回收自体血和库血,输血量均>800mL;于术前及术后1 h分别检测患者血中活化凝血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2组间术前与输血后1 h活化凝血时间比较,以及2组输血后1 h活化凝血时间分别与其术前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自体血回输过程中适量肝素抗凝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小.

    作者:徐俊昌;刘翰霖;贾吉光;刘江涛;闫学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脑积水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脑积水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脑积水36例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随访1~10年本组患者均恢复良好,无智残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外科手术是儿童先天性脑积水有效治疗措施,早期手术及选择合适手术方式是预后良好的关键.

    作者:任建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和手术效果.方法: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126例,围术期给予综合降肺动脉压治疗,保护心肺功能,术后合理使用呼吸机及综合降肺动脉压治疗.结果:早期死亡8例(病死率6.35%),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12例.痊愈出院118例,术后随访3~24个月,所有肺动脉压力均下降至中度以下.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经围术期综合治疗后再行手术根治可获良好临床效果.

    作者:刘东海;张新;罗鸿;张伟华;孔伟华;郭瑞明;乔晨晖;朱耀斌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BI-RADS分级超声诊断乳腺病变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BI-RADS分级在乳腺病变超声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5例乳腺痛变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资料,按BI-RADS-US分级标准进行超声分级诊断.结果:BI-RADS诊断为0级8例,1级10例,2级40例,3级57例,4A级35例,4B级15例,4C级11例,5级19例.结论:超声BI-RADS分级诊断可评估乳腺良恶性痛变风险,提高乳腺病变影像诊断特异性,有助于临床制订进一步诊疗措施.

    作者:刘英姿;吴秀花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保留部分假体的髋关节翻修术

    目的:探讨松动髋关节假体翻修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病例70例,7例单纯髋臼松动,9例单纯股骨假体松动,松动原因为无菌性松动和感染.分别进行关节清理和一、二期翻修.单纯髋臼松动者翻修髋臼并更换股骨头.单纯股骨柄松动者翻修股骨柄并更换聚乙烯内衬.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髋关节翻修16例无感染和影像学松动现象,疗效满意.Harris评分由术前45分(25~60分)提高至术后85分(75~90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可出现部分假体松动;仅翻修时松动假体可减少创伤、降低手术难度,短期效果满意.

    作者:赵永强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具有遗传特征的原发性心电疾病,以运动或激动后出现晕厥、猝死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无器质性心脏病,好发于年轻人群,具有较高致死性,本文就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相关问题做一阐述.

    作者:张萍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现状

    室性心动过速尤其是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房纤颤为2大严重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导管消融临床应用较多,而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尤其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室性心动过速和直接导致猝死的心室颤动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方面的进展较慢,这很大程度上是因有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作为首选,同时有伦理和法律方面原因,本文就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现状做一概述.

    作者:姚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压迫性颈髓损伤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压迫性颈脊髓损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压迫性颈脊髓损伤患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资料.结果:MRI平扫示25例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后凸畸形.27例C4/C7椎间盘膨出、突出或髓核脱出,椎间隙狭窄.28例均合并椎管狭窄,相应病变平面硬膜囊狭窄、闭塞,颈脊髓受压、变形,髓内可见小片状或结节状稍长T1、长T2异常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小弧片状,小结节状轻~中等程度强化,结论:MRI诊断压迫性颈脊髓损伤准确可靠.

    作者:武天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6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对照组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苦参碱注射液150 mg+质量分数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苦参碱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40 mL+质量分数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2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HBsAg、HBeAg、HBV-DNA阴转率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氧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HBV-DNA阴转率69.6%,对照组37.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7%,对照组6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用苦参碱.

    作者:寇玉坤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双源CT血管减影成像在颅脑血管检查中应用及技术研究

    目的:探讨双源CT减影成像技术对颅脑血管的显示能力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8例患者行双源CT颅脑血管减影成像检查,采用双能量技术去除颅骨,在脑血管重建中采用根据碘含量的特殊计算方法,利用减影图像进行头部血管三维重建,分析其脑血管显示能力及对痛变的诊断价值;其中19例同时行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进行双源CT减影成像技术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照.结果:208例双源CT减影图像均能良好显示颈内动脉、椎动脉及其分支,图像评价优秀183例(88.1%),良好19例(9.2%),差5例(2.7%).脑动脉瘤、血管畸形、动脉狭窄均能良好显示,达到诊断标准.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相比,颈内动脉1-2、5段,大脑前动脉1-5段,大脑中动脉1-4段,椎动脉、基底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3-4段,大脑中动脉5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减影成像技术是一种创伤较小、快速、有效的检查技术,配合合适的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脑部血管细小分支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作者:李传明;王健;戴明德;何强;王霞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运用综合策略实现缺血心肌再血管化

    目的:探讨外科综合策略对冠心病再血管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脱泵搭桥450例(转为体外循环下搭桥17例),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搭桥417例,常温体外循环辅助下心脏不停跳搭桥33例.共移植血管2 579支(平均2.9支/例),其中左乳内动脉893支,游离右乳内动脉118支,左桡动脉232支,右桡动脉82支,大隐静脉1 254支;全动脉化130例.863例治愈出院,住院期间死亡37例.结论:综合运用多种策略能够完成缺血心肌完全再血管化并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孙俊杰;程兆云;赵子牛;权晓强;张志东;王锋;赵健;刘传振;王海波;冯卫中 刊期: 2010年第06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