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钠肽对糖耐量减低患者合并冠心病的影响及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作用

熊攀;周莉;殷彩玲;侯玉娟

关键词:冠心病, 糖耐量减低, 脑钠肽, 冠状动脉狭窄
摘要:目的:探讨脑钠肽对糖耐量减低患者合并冠心病影响及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作用.方法:126例糖耐量减低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31例,单支病变组35例,双支病变组32例,3支病变组28例,并发冠心痛者按临床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3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32例),所有患者检测脑钠肽浓度,比较各组脑钠肽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的脑钠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脑钠肽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时照组(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脑钠肽虽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脑钠肽水平逐渐上升,冠状动脉病变各组与冠状动脉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3支痛变组与双支病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钠肽可预测糖耐量减低患者并发冠心病,其水平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增加而升高.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上皮性钙黏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在乳腺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浸润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上皮性钙黏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在乳腺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其在乳腺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并观察其与乳腺肿瘤浸润及转移的内在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对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导管内原位肿瘤、乳腺浸润性导管肿瘤组织中上述3个指标的表达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上皮性钙黏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各组中的阳性表达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肿瘤组织中上皮性钙黏蛋白阳性表达率下降或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阳性表达率升高,提示乳腺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能力增强;联合检测有助于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

    作者:申培红;申培新;吕新泉;张云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保留卵巢手术治疗卵巢肿瘤蒂扭转14例分析

    目的:探讨卵巢肿瘤蒂扭转保留卵巢手术在临床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40岁卵巢良性肿瘤蒂扭转患者、实施蒂扭转复位后肿瘤剥除术的临床诊治过程.结果:14倒手术均获成功,无术后栓塞发生.术后超声监测患侧卵巢血液循环正常,且恢复排卵.结论:良性卵巢肿瘤蒂扭转急诊手术治疗时,排除卵巢坏疽后保留卵巢是可行和安全的.

    作者:张桂芬;李荣香;李素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替咪沙坦与厄贝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对比现察

    目的:观察替咪沙坦与厄贝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方法:86例轻、中度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替咪沙坦组(46例)与厄贝沙坦组(40例),分别给予替咪沙坦80 mg/d或厄贝沙坦150 mg/d,晨起顿服.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8周血压变化情况,及束次用药后动态血压监测后6 h血压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咪沙坦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幅度较厄贝沙坦组明显(P<0.05);末次给药后动态血压监测后6 h替咪沙坦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低于厄贝沙坦组(P<0.05).结论:替咪沙坦与厄贝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均有明显的降压疗效,常规剂量替咪沙坦较厄贝沙坦的降压作用显著、持久.

    作者:徐岩;徐予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MRI诊断肩关节疼痛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MRI诊断肩关节疼痛的临床价值.方法:24例(24侧)肩关节疼痛患者行肩关节MRI检查,分析MRl表现的形态学特点.结果:24例中肩袖完全撕裂1例、肩袖部分撕裂6例、肌腱炎4例、肩袖钙化3例、肩锁关节积液1例、肱二头肌腱长头腱鞘炎4例、肩袖部分撕裂和肌腱炎难以区分3例,肌腱脱位1例,阴性1例.结论:肩关节MRl能清晰显示肩关节的复杂解剖结构,对慢性肩关节疼痛的病因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作者:李向丽;杨群顶;袁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改良TVT-O术在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改良TVT-O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对压力性尿失禁患者63例行改良TVT-O术.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5 min.平均出血量33 mL.术后尿失禁症状均得到控制或减轻,随访3~12个月无复发.结论:改良TVT-O术治疗士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确切,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不损伤膀胱、费用低等优点.

    作者:肖永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线拴法制作成年雄性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40只,随机分成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和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组各20只,分别在1周后经颈动脉将标记5-溴脱氧尿嘧啶的2×106骨髓问质干细胞悬液和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植入脑缺血大鼠体内.术后每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灌注后1,2,3,4周分别取受损伤脑组织,检测不同时间点体感诱发电位与组织病理学,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结果:治疗组在移植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数量减少,水肿明显减轻,体感诱发电位在各时间点的恢复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神经保护性因子有关.

    作者:张峰;步星耀;张圣旭;李志营;刘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脑钠素在脓毒症中的应用

    脑钠素是在心室合成和分泌的利钠肽,同心房利钠肽、C型钠尿肽和D型钠尿肽等功能和结构相似的多肤组成利钠肽系统.通过影响血管、肾和内分泌作用来帮助机体维持正常血压和细胞外流动液体量,具有调节血压和血容量等多方面的作用.目前脑钠素在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和判断心力衰竭患者等心血管疾病预后方面应用较多,近年来脑钠素在评估脓毒症患者预后方面也有了广泛应用.

    作者:王长远;秦俭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缺氧诱导因子-1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SD新生大鼠(1~3 d)分离培养成心肌细胞;在培养的第3 d将心肌细胞随机分为3组(每组重复6次):正常时照组、H/R组、DMOG+H/R组;建立缺氧/复氧损伤模型,以脯氨酸羟化酶的抑制剂甲基异二酰基甘氨酸进行干预;采用酶免疫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肌钙蛋白I含量,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缺氧诱导因子-1α及下游因子血红素氧合酶-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葡萄糖转运蛋白1 mRNA水平.结果:培养4~6 h的乳鼠心肌细胞开始贴壁生长,12~24 h明显增殖,3~4 d后细胞融合成片;心肌细胞由圆形变为梭形、星形、多角形,并出现自发性节律性搏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R组、DMOG+H/R组的肌钙蛋白I含量明显增高(P<0.01),且缺氧诱导因子-1α、下游因子血红素氧合酶-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葡萄糖转运蛋白1水平明显增高(P<0.01,P<0.05);与H/R组相比,DMOG+H/R组心肌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下游因子血红素氧合酶-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葡萄糖转运蛋白1水平明显增高而肌钙蛋白I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本研究从细胞水平证实缺氧诱导因子-1的稳定表达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马芳芳;沈晓丽;林立芳;韩莉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非糖尿痛冠心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与冠状动脉痛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非糖尿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所有研究对象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结果:正常对照组、冠状动脉单支血管病变组、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痛变组的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5.38±0.39)%.(5.69±0.40)%,(5.98±0.41)%,糖化血红蛋白随着病变血管教的增加而升高.显示糖化血红蛋白与非糖尿病冠心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r=0.42,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与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预测价值高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

    作者:张凤霞;严萍萍;朱雯;李勇;施海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硝普钠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浓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硝普钠对冠心痛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肤浓度的影响.方法:将96例冠心痛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常规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硝普钠.对照组为在常规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硝酸甘油,疗程7 d,分别测定用药前后血浆脑钠肤浓度.结果:用药后2组患者血浆脑钠肽浓度都有所降低.试验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普钠可显著降低冠心痛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肤浓度,可作为冠心痛心力衰竭患者的选择药物.

    作者:金鹏;李琳;刘东亮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胎盘滞留1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胎盘滞留类型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胎盘滞留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积极治疗后16例患者均痊愈.结论:胎盘滞留是产后出血常见原因之一,依据痛情以促宫缩治疗及人工剥离胎盘,必要时行手术切除子宫.

    作者:李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腹部手术后腹内疝35例分析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的诊断、治疗、病因及预防.方法:时35例经手术证实为腹内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部手术后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的临床特点是易绞窄,术前很少确诊,本组病例均有肠管血液循环障碍,肠坏死18例,穿孔1例,除1例因中毒性休克,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外,余病例均痊愈.结论:腹部手术后腹内疝所致肠梗阻临床少见,常按粘连性肠梗阻治疗,术时多数出现肠绞窄、肠坏死改变.腹部手术后引起腹内疝主要原因是腹内粘连物粘连后局部有裂隙形成,或腹部手术后局部遗漏未修复的裂隙致腹内疝发生.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作者:范宝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骨髓活检组织印片在骨髓转移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骨髓活检组织印片在骨髓转移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8例骨髓转移癌患者骨髓活检组织印片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步进行的骨髓穿刺涂片、骨髓活检组织切片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骨髓活检组织印片阳性25例,阳性率89.3%;骨髓穿刺涂片阳性18例,阳性率64.3%;骨髓活检组织印片与骨髓穿刺涂片均阳性17例;骨髓活检组织印片阳性率高于骨髓穿刺涂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活检组织切片阳性28例,阳性率100%,高于骨髓活栓组织印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活检组织印片与骨髓穿刺涂片对细胞形态结构清晰可辨.结论:骨髓活检组织印片操作简单,阳性检出率较高,对细胞形态结构辨认清晰,可作为骨髓转移癌的重要检查手段.

    作者:夏云金;刘瑜;万楚成;章正华;张霞;姜铧;杨华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用于胃癌早期诊断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用于胃癌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用弱阳离子交换芯片蛋白芯片结合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以30例胃癌(10例早期、14例进展期、6例伴远隔脏器转移)与30例正常对照为训练组建立早期胃癌决策树分类器模型,并用盲筛方法对未参加建模的27例胃癌患者及7例良性病、19例健康者进行验证.结果:初步建立了3个对早期胃癌诊断预警分类效果较好的模型,参加盲筛的9例早期胃癌患者均被准确鉴别,模型的总体敏感性96.3%,特异性73.1%~84.6%;阴性预测值94.7%~95.7%;阳性预测值78.9%~86.7%.结论:虽然本实验建立的用于胃癌患者早期诊断预警模型在与胃良性病鉴别上效果不理想,但可有效用于人群中的早期胃癌初步筛查,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作者:薛文成;冯凯;孟冬娅;郑燕华;张建中;康辉;辛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早期胃癌组织中检测生存素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生存素在早期胃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30例早期胃癌及正常人胃黏膜组织中生存素表达率,分析生存素与早期胃癌的关系.结果:早期胃癌组织中生存素表达率96.7%,正常人则为0.结论:生存素在早期胃癌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率.其表达与胃癌预后呈正相关,可作为早期胃癌检测指标.

    作者:陈传杰;陈玲玲;游旭东;王战波;胡振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的治疗对策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对策及预后.方法:对135例老年重症胆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和预后情况.结果:外科手术共71例.死亡6例(8.5%),其中急诊手术36例,死亡3例(8.3%),经>24 h保守治疗后择期手术35例,死亡3例(8.6%);十二指肠镜治疗39例,死亡1例(2.6%);保守治疗25例,死亡8例(32%).病死率11.1%.死亡原因:败血症、中毒性休克8例,消化道出血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结论:早期解除梗阻,充分引流胆道是治疗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的关键;贻误手术时机、高龄及严重并发症是死亡主要原因;急诊内镜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尤其适合老年患者.

    作者:傅卫红;张青;仇雷霞;袁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胃食管反流病和浅表性胃炎患者胃镜检查时,行快速尿素酶方法检测以了解幽门螺杆茵感染情况.分别比较胃食管反流病组与浅表性胃炎组(对照组)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结果:胃食管反流病组幽门螺杆茵感染率为30.43%,对照组中感染率为56.94%,胃食管反流病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幽门螺杆茵感染率较低.

    作者:陈佩;常越;田万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Braun's吻合预防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作用

    目的:探讨Braun's吻合预防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06例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未做Braun's吻合的150例(对照纽),发生胃瘫24例,发病率为16%;加做Braun's吻合的156例(Braun组),发生胃瘫2例,发病率为1.28%,2组胃瘫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行胃大部切除术胃肠重建时,在残胃空肠毕Ⅱ式吻合的同时,加做Braun's吻合能有效预防术后胃瘫.

    作者:尤龙;张波;白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活动平板心电图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心电图对疑诊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疑诊冠心病非典型胸痛患者60例,行静息心电图、活动平板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比较活动平板心电图、活动平板心电图联合心脏超声检查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结果:活动平板心电图诊断疑似冠心痛的敏感性48.6%,特异性76%,假阳性率24%,假阴性率51.4%,阳性预测值73.9%,阴性预测值51.4%.准确率60.0%;活动平板心电图联合心脏超声检查诊断疑似冠心病的敏感性42.9%,较单独活动平板心电图下降,但是特异性96%及阳性预测值93.8%显著上升,假阳性率4%,假阴性率57.1%.阴性预测值54.5%,准确度65%;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活动平板心电图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活动平板心电图对临床可疑冠心痛的非典型胸痛患者具有一定价值,而联合心脏超声检查将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是诊断冠心病的一项重要检查方法.

    作者:温西京;王小素;秦小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继发肺动脉高压

    先天性左向右分流心脏病惠儿如果未及时治疗,将会发展为肺动脉高压.本综述概述肺动脉高压发生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先天性心脏病继发肺动脉高压可通过手术或介入治疗,如果发展到重度肺动脉高压阶段只有通过心肺移植治疗.高危患几应常规应用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来辅助诊断.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的出现,为肺动脉高压患儿治疗带来了希望.

    作者:朱耀斌;刘迎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