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程敬亮;张焱;魏万清;张云枢;陈学强;江广斌;郑克华;罗庆华
目的:探讨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对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学证实的黏液表皮样癌15例患者的细针吸取细胞学涂片资料,并对细胞学误诊原因进行总结.结果:黏液表皮样癌的细胞学诊断准确性取决于其组织学分级,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吸出物为大量黏液、可见少量黏液细胞,因细胞量少,诊断准确率较低.中分化黏液表皮样癌镜下见3种细胞成分.以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阃细胞为特征,定性分类准确率高.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肿瘤细胞表现为大量中间型鳞状细胞,伴或不伴有产生黏液的细胞,核的多形性明显.定性准确车100%,分类较低.结论:黏液表皮样癌的细胞学表现有特征性,细胞学检查对黏液表皮样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需与多形性腺瘤、黏液囊肿等鉴别.
作者:梁凤泉;王敏;陈冰;马青松;解建军;马广贞;周莉;白彬;曹振青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牙瘤的X线由面断层全景片和CT表现特点,提高对牙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牙瘤患者的X线曲面断层全景片、CT和临床资料.结果:X线曲面断层全景片和CT平扫均表现为颌骨内病灶直径1.5~6.0 cm(平均3.0 cm)的浓密的钙化肿块;3倒组合性牙瘤均见多发牙齿样结构,6例混合性牙瘤均显示孤立的、界限清楚的钙化团块影,未见牙齿样结构,周围伴有低密度透光带.结论:牙瘤在X线曲面断层全景片和CT上有相对的特征表现,对临床的定性诊断有价值.
作者:林聪;邹亚楠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神经营养因子及综合康复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91例脊髓损伤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给予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神经营养因子及综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评分标准评分,同时进行神经电生理和影像学方面的对比分析.治疗后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1年.结果:91例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美国脊髓损伤学会评分的平均数较术前提高,其中41例出现运动、感觉、影像学、神经电生理方面的不同改善;3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神经电生理方面的改善;12例出现神经电生理方面的改善;6例无变化.1例严重复合伤患者出现并发症,经积极治疗无效死亡.在随后的1年随访中,除2例失访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进一步恢复的趋势,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神经营养因子及综合康复治疗可部分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改善神经功能,是一种中西医结合治疗脊髓损伤安全有效的新策略,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步星耀;赵红卫;钱宝延;翟亚平;李六一;赵耀武;曹留栓;李太平;梁庆华;张永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血清瘦素和D-二聚体与老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和42例老年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瘦素与D-二聚体含量变化,并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瘦素和D-二聚体水平与病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瘦素和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血清瘦素、D-二聚体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血清瘦素和D-二聚体可作为评价老年脑梗死病变程度的重要指标.
作者:许浩;贾灿萍;张旭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检测35例饮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引发尿路结石患儿血液中19种氨基酸水平,从营养学角度分析三聚氰胺奶粉对患儿造成的影响.方法: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35例饮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引发尿路结石患儿(实验组)血液中的氨基酸水平,并且与35名正常体检儿童(对照组)血液中的氨基酸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部分患儿胍氨酸、半胱氨酸、谷氧酸、谷氨酰胺、组氨酸、异亮-亮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缬氨酸水平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合理膳食等原因.实验组氨基酸水平虽未显著降低,但也应适当地补充营养并密切监视其氨基酸水平的变化情况.
作者:李启亮;宋文琪;李时莲;赵德环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2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中细胞角蛋白7,8,18,20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子宫内膜癌细胞角蛋白8,18为100%阳性表达.细胞角蛋白7中84%表达阳性;细胞角蛋白20均为阴性表达.结论:细胞角蛋白的检测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诊断.
作者:姜展红;吴宜勇;刘冬戈;魏风华;张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意义.方法:67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行血浆置换,分析其置换前后临床表现、血肝功能、血浆氨、凝血酶原时间变化.结果:血浆置换前、后患者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浆氨、凝血酶原时间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可以作为临床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措施之一,且可以为等待肝脏移植的患者赢得时间.
作者:王拱辰;施广霞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全雄激素阻断(双侧睾丸切除+抗雄激素药物)与全雄激素阻断结合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方法: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40例,其中12例应用全雄激素阻断治疗(A组),28例应用全雄激素阻断结合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B组).比较治疗前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变化及术后3年生存率.结果:术后1个月2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均快速下降,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B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雄激素阻断治疗及全雄激素阻断结合125Ⅰ放射微粒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均是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而后者疗效更加肯定.
作者:赵全兵;王向阳;张勇;李启忠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鼻内镜引导下高频电刀治疗62例非外伤性、顽固性鼻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部位在嗅裂鼻中隔部22例(35.5%),下鼻道顶部19例(30.7%).中鼻甲后端蝶腭动脉区9例(14.5%),下鼻道外侧壁8例(12.9%).Woodruff静脉丛2例(3.2%).出血部位不明者2例(3.2%).1次治愈60例(96.8%).2次治愈2例(3.2%).治愈率100%,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各种手段暴露出血点是止血的关键;对非活动出血通过擦拭刺激或电凝相关血管供应分支达到目的;高频电刀的输出功率不宜过大.
作者:梁利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讨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特征、手术指征和超声心动图特点.方法:对70例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早期死亡7例(10%),死于脑血管意外3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的手术指征是重度反流性心力衰竭.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50%)预示着较高的围术期病死率.
作者:杨新伟;谭健;王志农;张宇峰;刘随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老年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老年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39例(34.5%).好转48例(42.4%).死亡26例(23.0%).结论:老年肺炎患者伴发疾病多,临床症状重且不典型,易出现并发症,病死率高.
作者:孙勇;银春;欧阳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白癜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6例白癜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6例)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光疗仪照射治疗,同时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75 mg,3次/d,3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60例)仅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光疗仪照射治疗.剂量、方法、时间同治疗组.2组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91%)优于对照组(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进展期患者的有效率(100%)优于稳定期(8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光疗治疗白癜风疗效满意.安全性好.
作者:王福喜;王彦青;廉翠红;张华丽;张书岭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翼腭窝良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和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翼腭窝良性肿瘤患者1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肿瘤全切率100%.随访1~3年.无1例复发.结论:翼腭窝良性肿瘤位置深.周围存在重要结构.术前需考虑周全,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
作者:程华怡;郭智霖;丁美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椎管镜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椎间融合的必要性.方法:对16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椎管镜减压及膨胀式椎间融合器(B-Twin)椎间融合微创技术切除复发椎间盘治疗,均行椎间融合.结果:16例均在椎管镜下完成手术,均得到随访3个月~2年,平均1年,据Macnab评分,优9例,良5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87.5%,未发生内植物松动,脱落,椎间融合率100%.结论:椎管镜具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同时行椎间融合可降低术后发生腰椎不稳定的风险.
作者:周镇锋;张春霖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为冠状动脉3支病变防治重心前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冠状动脉3支病变患者单项危险因素的总出现率及聚集性,并讨论其相互关系.结果:单一危险因素总出现率:吸烟63.8%.高血压57.4%,糖尿病55.3%,高胆固醇血症61.7%.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38.3%,三酰甘油血症48.9%,年龄76.6%;多种危险因素聚集性:有任意1项的总出现率4.3%,任意2项6.4%,任意3项31.9%,任意4项14.9%,任意5项34.0%.任意6项8.5%,具有>3项89.3%,除年龄、性别外≥3项46.8%.结论:冠状动脉3支病变具有多种危险因素聚集性;及早有效防治早发危险因素,可防止多种危险因素在同一患者中出现与聚集,减少冠状动脉3支病变的发生.
作者:高瑛子;高传玉;刘煜昊;李牧蔚;王现青;牛振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增加及心率变异性下降对冠心病患者产生不良心脏事件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869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组)27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绞痛(心绞痛组)295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对照组)296例.患者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取22:00~06:00时段的每小时平均心率来计算静息心率.结果:(1)心肌梗死组静息心率(72.3±8.1)次/min.显著快于对照组的(66.4±7.5)次/min(P<0.01);心绞痛组静息心率(68.4±7.6)次/min.明显快于对照组(P<0.01);心肌梗死组静息心率亦明显快于心绞痛组(P<0.05).(2)心肌梗死组较心绞痛组及对照组的心率变异性降低.心绞痛组较对照组心率变异性也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增加与冠心病危险性密切相关,是冠心病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冠心病事件的一个重要指标;治疗高血压及冠心病要注意控制心率.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张源明;韩永康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患者血糖原合成酶激酶-3β及心钠素前体肽的水平变化.方法:分别应用PCR法、WB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1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和术后1,3,7 d及对照组的心钠素前体肽1-30,31-67,79-98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糖原合成酶激酶3β与心钠素前体胎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术后糖原合成酶激酶-3βmRNA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心钠素前体肽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术后2周上述指标恢复术前水平以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血糖原合成酶激酶-3β与心钠素前体肽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作者:祁炜罡;来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微创碎吸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237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按手术时期分为超早期手术组(85例),早期手术组(118例),延迟手术组(34例).均行微创血肿碎吸术,同期非手术225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疗效及神经功能评分.结果;超早期手术组、早期手术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手术组、早期手术组疗效优于延迟手术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与延迟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手术适应证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应在10 h内行超早期颅内血肿碎吸术.
作者:蔡国成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开放额窦口治疗慢性额窦炎的方法.方法:49例患者术前常规鼻窭CT证实有慢性额窦炎性病变.根据CT扫描以钩突附着为参考标志.判断额窦引流方式,并进行额窦开放引流.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治愈31例.好转13例,无效5倒.结论:慢性额窦炎主要原因是额窦口引流受阻,为额隐窝及窦口鼻道复合体处病变阻塞所致.鼻内镜下开放额隐窝,去除额隐窝处病变,充分额窦口引流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关键.
作者:陶应国;李雪松;陈荣;侍海霞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维、汉民族外周血细胞数量及形态变化与冠心病的关系,并比较维、汉民族冠心病患者之间的差异.方法:987例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510例)和对照组(477例).检测指标选取:粒细胞系(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红细胞系(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系(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进行同一民族冠心病与对照组的比较及维、汉不同民族冠心病患者之间的比较.结果:汉族冠心病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族冠心病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量和平均血小板体积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与维族冠心病患者比较,除血红蛋白外检测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汉民族冠心病患者不同病变程度之间比较,单支和双支病变患者主要表现为粒细胞系和红细胞系的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多支病变组则主要表现为红细胞系和血小板系的差异,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汉民族冠心病患者之间外周血细胞检测结果具有民族差异性,汉族冠心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炎症和血流动力学方面的改变,而维族则主要表现为炎症和凝血系统的改变.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冠心病患者体内炎症系统、血流动力及凝血系统逐渐被激活,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迎洪;马依彤;付真彦;杨毅宁;谢翔;刘芬;陈邦党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