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对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的诊断价值

梁凤泉;王敏;陈冰;马青松;解建军;马广贞;周莉;白彬;曹振青

关键词:黏液表皮样癌, 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 涎腺, 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对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学证实的黏液表皮样癌15例患者的细针吸取细胞学涂片资料,并对细胞学误诊原因进行总结.结果:黏液表皮样癌的细胞学诊断准确性取决于其组织学分级,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吸出物为大量黏液、可见少量黏液细胞,因细胞量少,诊断准确率较低.中分化黏液表皮样癌镜下见3种细胞成分.以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阃细胞为特征,定性分类准确率高.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肿瘤细胞表现为大量中间型鳞状细胞,伴或不伴有产生黏液的细胞,核的多形性明显.定性准确车100%,分类较低.结论:黏液表皮样癌的细胞学表现有特征性,细胞学检查对黏液表皮样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需与多形性腺瘤、黏液囊肿等鉴别.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在外伤性颅内血肿手术的应用

    目的:研究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以下简称高渗晶胶液)用于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容量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Glasgow评分7~11分患者40例,随机分为高渗晶胶液组(H组)和复方氯化钠组(F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诱导时依次静脉注射芬太尼1~2 μg/kg,阿曲库铵0.25~0.5 mg/kg、丙泊酚2 mg/kg,气管插管后行机械控制呼吸,麻醉维持吸入0.5%~1%异氟醚,微量泵持续输注阿曲库铵0.25~0.5 mg/(kg·h)、丙泊酚2.5~5 mg/(kg·h).瑞芬太尼0.04~0.06μg/(kg·min).H组术前静脉滴注高渗晶胶液250 mL,速度10 mL/(kg·h);F组常规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于给药前和停药后30 min进行血气分析检测.观察并记录Na+、红细胞压积,观察并记录给药前、给药后5,10,15,20,25 min和停药后30 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术前留置尿管,观察并记录停药后30 min 2组患者尿量.结果:给药后5,10,15,20,25 min和停药后30 min,H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高于给药前和F组(P<0.05).心率慢于给药前和F组(P<0.05).停药后30 min,H组红细胞压积明显高于给药前(P<0.05),低于F组(P<0.05).H组尿量明显高于F组.结论:高渗晶胶液可有效安全地用于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

    作者:冯雷;胡宝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同时行射频消融及冠状动脉造影术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伴有胸痛和/或ST-T改变同时行射频消融及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同时行射频消融反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先予冠状动脉造影16例.4例患者发现冠状动脉病变.1例狭窄>50%;1例先予射频消融,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伴有胸痛症状或ST-T改变,仅当合并有冠心危险因素时行射频消融及冠脉造影较有意义,同时手术可以局部麻醉下一次性完成,手术安全,无并发症.

    作者:谷云飞;惠杰;马惠芳;金军;王晓阳;薛书峰;李松森;潘广杰;薛国华;田利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结核性中耳炎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结核性中耳炎临床特征.方法:对7例结核性中耳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术后2个月干耳,2例术后3个月,1例术后4个月干耳;随访1~3年局部无复发,术腔均上皮化,术后无面瘫.结论:结核性中耳炎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或漏诊,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作者:伍启刚;戴熙善;简洁君;谢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女性冠心病与抑郁

    女性冠心病患者有更高的抑郁发病率,抑郁是女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也可导致或加重抑郁症状,二者相互影响,但其机制尚不明确;对抑郁的有效干预可影响女性冠心痛的发生、发展及预后.

    作者:房莉颖;古丽扎尔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冠心病分为糖尿病组(56例),合并冠心病组(44例).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其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含量.同时以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2型糖尿病各组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合并冠心病组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含量较单纯糖尿病组显著升高(P<0.05).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呈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的继发性改变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杨洁颖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成人外伤性脾破裂的非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成人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非手术治疗的成人外伤性脾破裂1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非手术治疗成功157例(95.15%).根据第6届全国脾脏外科学术研讨会对外伤性脾破裂的分级标准,其中Ⅰ级96例(97.75%).Ⅱ级61例(91.04%).因继发血流动力学紊乱而转行手术治疗8例(4.84%),其中Ⅰ级2例(1.21%),Ⅱ级6例(3.63%).165例均治疗痊愈出院.结论:脾外伤Ⅰ级患者首选非手术治疗,脾外伤Ⅱ级患者在严密监护条件下采用非手术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张永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肺硬化性血管瘤影像学诊断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肺硬化性血管瘤7例患者的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CT表现.结果:7例肿块呈类圆形,边缘规则,光滑;3例肿块显示浅分叶.4例肿块无分叶;4例肿块密度均匀.3例肿块密度不均匀,其内显示斑点状、斑块状钙化;3例肿块可见贴边血管征、肺血管增粗征、肺血管引入征.2例肺门、纵膈淋巴结增大.结论:影像学时肺硬化性血管瘤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小占;史大鹏;李仲菊;王春桃;何青梅;王金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糖尿病患者不同运动处方的临床效果对比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不同运动处方的应用比较,为糖尿病患者佳运动疗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间采取不同运动时间、运动方式.结果:3组间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2 h血糖、低血糖发生次数以及患者对运动处方的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量、分次、餐后运动既能有效降低血糖,又能减少运动并发症.

    作者:梁秋荣;马建新;黄宝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神经营养因子及综合康复治疗脊髓损伤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神经营养因子及综合康复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91例脊髓损伤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给予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神经营养因子及综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评分标准评分,同时进行神经电生理和影像学方面的对比分析.治疗后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1年.结果:91例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美国脊髓损伤学会评分的平均数较术前提高,其中41例出现运动、感觉、影像学、神经电生理方面的不同改善;3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神经电生理方面的改善;12例出现神经电生理方面的改善;6例无变化.1例严重复合伤患者出现并发症,经积极治疗无效死亡.在随后的1年随访中,除2例失访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进一步恢复的趋势,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神经营养因子及综合康复治疗可部分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改善神经功能,是一种中西医结合治疗脊髓损伤安全有效的新策略,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步星耀;赵红卫;钱宝延;翟亚平;李六一;赵耀武;曹留栓;李太平;梁庆华;张永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70例临床分析

    目的:讨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特征、手术指征和超声心动图特点.方法:对70例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早期死亡7例(10%),死于脑血管意外3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的手术指征是重度反流性心力衰竭.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50%)预示着较高的围术期病死率.

    作者:杨新伟;谭健;王志农;张宇峰;刘随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新疆维、汉民族外周血细胞计数与冠心病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维、汉民族外周血细胞数量及形态变化与冠心病的关系,并比较维、汉民族冠心病患者之间的差异.方法:987例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510例)和对照组(477例).检测指标选取:粒细胞系(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红细胞系(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系(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进行同一民族冠心病与对照组的比较及维、汉不同民族冠心病患者之间的比较.结果:汉族冠心病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族冠心病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量和平均血小板体积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与维族冠心病患者比较,除血红蛋白外检测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汉民族冠心病患者不同病变程度之间比较,单支和双支病变患者主要表现为粒细胞系和红细胞系的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多支病变组则主要表现为红细胞系和血小板系的差异,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汉民族冠心病患者之间外周血细胞检测结果具有民族差异性,汉族冠心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炎症和血流动力学方面的改变,而维族则主要表现为炎症和凝血系统的改变.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冠心病患者体内炎症系统、血流动力及凝血系统逐渐被激活,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迎洪;马依彤;付真彦;杨毅宁;谢翔;刘芬;陈邦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高频彩色超声在乳腺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超声在乳腺微创手术旋切系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80例乳腺良性实性肿块女性患者,于术前行乳腺病灶处高频超声探查,标记定位.在超声引导下行乳腺微创旋切术.结果:在超声引导下直径<3.0 cm的乳腺实性肿块被一次性切除.结论:超声引导下乳腺微创手术可在损伤极小的情况下切除病灶.

    作者:张玮;芦爱霞;韩巧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糖原合成酶激酶-3β和心钠素前体肽的水平变化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患者血糖原合成酶激酶-3β及心钠素前体肽的水平变化.方法:分别应用PCR法、WB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1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和术后1,3,7 d及对照组的心钠素前体肽1-30,31-67,79-98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糖原合成酶激酶3β与心钠素前体胎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术后糖原合成酶激酶-3βmRNA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心钠素前体肽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术后2周上述指标恢复术前水平以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血糖原合成酶激酶-3β与心钠素前体肽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作者:祁炜罡;来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51例报道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3~6个月复查头颅CT.囊肿消失或明显缩小41例,无改变10例.随访3个月~8年,症状消失或改善45例,无改变5例.加重1例.12例行致癎灶切除术患者症状控制满意.结论:神经内镜下囊肿-脑池或脑室造瘘术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有效方法.对伴有癫癎的患者,采取开颅囊肿壁切除并脑池开放同时行致灶切除术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张志坚;王传忠;杨涛;曹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乳糜胸1例报道

    1临床资料患者,女,48岁,因安静状态下突发胸痛2 h于2008年4月6日就诊于本院.患者胸痛呈持续性伴全身大汗淋漓,向左肩背部放射,否认撕裂样疼痛,无黑嚎、昏倒等症状.

    作者:李显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清瘦素和D-二聚体与老年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血清瘦素和D-二聚体与老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和42例老年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瘦素与D-二聚体含量变化,并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瘦素和D-二聚体水平与病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瘦素和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血清瘦素、D-二聚体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血清瘦素和D-二聚体可作为评价老年脑梗死病变程度的重要指标.

    作者:许浩;贾灿萍;张旭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结核分支杆菌ESAT6-MPT64融合蛋白的构建及应用性初步研究

    目的:构建表达结核分支杆菌ESAT6和MPT64融合蛋白,并评价其在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PCR法扩增esat6和mpt64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ProEX HTb-EM,表达、纯化ESAT6-MPT64融合蛋白,Western-blot 分析其抗原性.用该重组蛋白ELISA法检测结核病患者血清.结果:原核表达的ESAT6-MPT64融合蛋白约40 000,Western-blot证实重组蛋白与ESAT6和MPT64多克隆抗体特异结合.重组蛋白用于检测结核病患者血清,敏感性为67.7%,特异性为82%.结论:重组的ESAT6-MFT64融合蛋白有可能用于结核病免疫诊断试剂的制备.

    作者:柏银兰;薛莹;王丽梅;樊爱琳;张薇;康健;何俊杰;段艳;徐志凯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老年肺炎11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老年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39例(34.5%).好转48例(42.4%).死亡26例(23.0%).结论:老年肺炎患者伴发疾病多,临床症状重且不典型,易出现并发症,病死率高.

    作者:孙勇;银春;欧阳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改良Ivor-Lewis术式治疗食管癌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改良Ivor-Lewis术式预防吻合口瘘及减轻胃、食管反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改良Ivor-Lewis术166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死亡1例;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吻合口瘘.结论:改良Ivor-Lewis术式能有效地预防吻合口瘘,且心肺并发症及胃、食管反流的症状也明显减轻.

    作者:潘海涛;孙国明;吴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复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及其比值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复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及其比值在鉴别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30例前列腺癌患者、4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和30例对照组患者复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计算并比较其比值.结果:前列腺癌患者的复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均高于对照组和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比值前列腺癌患者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相关性和共线性均不如前列腺癌组病例.结论:前列腺癌患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升高以复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升高为主,测定复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更有意义.结合其比值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有效区分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

    作者:薛燕平;涂学亮;王巍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