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052例头位难产的临床分析

索丽娜

关键词:头位难产, 胎方位异常, 分娩方式
摘要:目的:探讨头位难产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 052例头位难产的发生原因、对母婴影响、分娩方式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头住难产率占头位分娩总数的20.7%.胎头位置异常占头位难产的84.98%.结论:胎头位置异常是发生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多数胎头位置异常为持续性枕后位和持续性枕横位,可通过纠正胎头位置使难产变为顺产,对母婴有利,同时可降低剖宫产率.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64层容积CT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优化方案探讨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与扫描剂量的优化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行降低剂量的冠状动脒CT血管成像受检者的影像资料.结果:心率升高图像质量下降;射线剂量随体质量指数增加;按照本院制定体质量指数指导下的条件进行扫描,既降低了射线剂量又保证了图像质量.结论:多因素匹配的综合优化方案能在保证低诊断需求的前提下,大大降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射线剂量.

    作者:李纬;郭滢;葛英辉;秦虹;孙明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MRI联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与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断胰胆系疾病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MRI联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与内镜下逆行腱胆管造影术在胰胆系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胰胆系疾病惠者MRI联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及逆行腱胆管造影的影像资料.结果:MRI联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总符合率98%,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断总符合88%,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叉(P>0.05).MRI联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结石合并胆囊炎、胆道恶性梗阻符合率均为100%,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5.0%和8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作为无创性检查,可作为胰胆系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但逆行胰胆管造影可同时进行内镜下治疗,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不能完全取代逆行胰胆管造影,二者结合可提高对胰胆系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常瑞萍;卢占兴;万碧箫;余卫民;毛东伟;朱心歌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稳定性相关性研究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探讨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及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冠心病患者87例,分为3组:稳定性心绞痛组2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42例,急性心肌梗死组18例.选取正常对照组25例.用ELISA测定血浆中高教C反应蛋白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浓度.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的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浓度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5),而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浆高教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积分均成正相关(P<0.05),而在稳定性心绞痛组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升高均可提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不稳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均可反映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作者:柴小计;吴金涛;杨朝宽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结直肠癌病理分期的关系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经病理诊断为结直肠癌患者305例于术前3 d测定血清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分析纤维蛋白原术前水平与术后病理分期的关系.结果:纤维蛋白原在不同的T分期、N分期、TNM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0期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N1期和N2期(P<0.05).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3.50 g/L)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为62.4%,敏感度为53.3%,特异度为69.1%.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年龄、分化程度、手术方案有关(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相关,高纤维蛋白血症可用于预测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

    作者:汪晓东;刘丹;吕东昊;秦昌龙;曾蓉;李立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RhD血型中不同型血浆和血小板输注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RhD血型中不同型血浆和血小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40例RhD阴性者于输注RhD阳性血浆和血小板前、后跟踪检测抗D效价,对32例RhD阳性者于输注RhD阴性血浆前、后进行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定量和尿血红蛋白定性试验的检测比较.结果;输注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40例RhD阴性患者输注RhD阳性血浆和血小板后3个月,抗D效价阳性者由输注前2例增加为3例;32例RhD阳性患者输注RhD阴性血浆前、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尿血红蛋白定性试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可能减少RhD不同血型血浆和血小板输注,在无RhD同型血浆或血小板时,RhD不同型的输注也可以进行.

    作者:梁玉;朱伟彦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5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为寻找有效、合理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提供理论依据并减少子宫切除率.方法:治疗组50例患者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对照组为口服妇康片(炔诺酮)50例患者,观察2组子宫切除率、月经量评分、子宫内膜厚度.结果:治疗组50例中1例手术(2%)、月经量评分>100分2例(4%);对照组50例中8例手术(16%)、月经量评分>100分12例(24%).治疗组子宫切除率和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前及放置后3,6,12个月月经量评分分别为131.0±51.2,53.0±21.9,36.7±19.7,17.9±6.8;子宫内膜由(13.2±4.3)mm分别降至(8.5±1.9)mm,(7.2±1.5)mm,(6.2±1.1)mm.结论: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可以减少月经量并降低因功能性子宫出血引起的子宫切除手术率.

    作者:徐艳;李淑清;周巧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经阴道超声诊断不规则阴道出血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诊断不规则阴道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经病理证实的不规则阴道出血患者的阴道超声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经阴道超声准确诊断50例,误诊9例,诊断符合率84.7%.其中诊断子宫内膜增生过长20例,诊断符合率95%;诊断内膜息肉21例,诊断符合率87.5%;诊断黏膜下肌瘤12例,诊断符合率为75.0%;诊断子宫内膜癌3例,诊断符合率75.0%;诊断正常内膜3例,诊断符合率100%.结论:经阴道超声能较准确反映不规则阴道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的病理变化,可作为不规则阴道出血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马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门静脉高压综合征断流术、分流断流联合术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门静脉高压综合征断流术、分流断流联合术的疗效,探讨治疗门静脉高压综合征的合理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门静脉高压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并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断流术组和联合术组,对2组患者手术前、后门静脉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血浆白蛋白浓度变化以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组术后门静脉压均较术前下降(P<0.05),联合术组下降优于断流术组(P<0.01);术后联合术组静脉曲张程度明显改善率、完全消失者率高于断流术组(P<0.05);术后2组血浆白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腹水明显加重率、术后3年内再出血率断流术组均高于联合术组(P<0.05),且断流术组更易形成门静脉系血栓.结论:与断流术相比,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综合征效果更佳.

    作者:赵亚;熊炳贤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联合检测孕中期血清甲胎蛋白、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游离雌三醇筛查出生缺陷的应用研究

    目的:评价联合检测孕妇孕中期(14~19+6周)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游离雌三醇在产前筛查先天出生缺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2 149例孕妇孕中期血清标志物,并结合孕妇年龄、孕周、体质量等因素,应用仪器配套的产前筛查风险分析软件计算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和开放性脊柱裂的风险率,对高风险孕妇采用B超和/或细胞染色体检查进行确认,根据随访及诊断结果进行评估.结果:2 149例孕妇筛查出出生缺陷高风险136例,筛查阳性率为6.33%,其中唐氏综合征、开放性脊柱裂和18-三体综合征的筛查阳性率分别为4.14%,1.77%,0.42%.唐氏综合征检出率为66.67%,筛查假阳性率为3.75%;开放性脊柱裂检出率为100%,筛查假阳性率为1.85%.结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联合检测孕中期血清甲胎蛋白、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游离雌三醇筛查出生缺陷是可靠和有效的,结合产前诊断可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作者:邱振华;高艳;吴玉华;戚子惠;黄金波;舒云华;陈宇锋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经腹小切口低位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与传统子宫切除术比较

    目的:探讨小切口低位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100例子宫良性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取小切口低位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式,切断子宫主、骶韧带,于子宫骶韧带水平剥离宫颈筋膜至宫颈外口;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子宫切除术.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川、切口低位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操作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辛峰;武传中;赵彦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耳鸣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引起耳鸣原因较多,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对于耳鸣的诊断与治疗,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通过药物治疗、掩蔽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及中医治疗等综合治疗,耳鸣症状可消失或缓解.本文从现代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角度,对耳鸣的临床分类、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薛飞;李泽卿;王秋萍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POEMS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POEMS综合征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POEM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POEMS综合征具有5大主要表现:周围神经病、脏器肿大、内分泌障碍、M蛋白以及皮肤损害.对孤立性病灶治疗可采取放疗和/或手术切除;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差者可试用三苯氧胺进行治疗,也可采用大剂量化疗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结论:POEMS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提高认识可减少误诊;POEMS综合征可行放疗、化疗、手术及激素治疗,也可大剂量化疗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作者:李志平;李文涛;朱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8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和62例健康对照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68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和62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无症状性脑梗死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23.24±6.42)μmol/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4.98±3.64)μmol/L](P<0.01).无症状性脑梗死组中突变纯合子TT基因型频率42.6%,突变杂合子CT基因型频率44.1%,野生型CC基因型频率为13.2%;健康对照组中TT基因型频率为33.9%,CT基因频率型为30.6%,CC基因型频率为35.5%;无症状性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4.7%和49.2%,C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5.3%和50.8%,以上各频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可能是无症状性脑梗死的易感基因.

    作者:马建军;孙翠萍;许予明;李学;冯艳;袁丽品;徐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研究进展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是一种重要的临床征象,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其发病机制可能是多个小血管的破裂出血;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血液中内皮损伤分子标记物及炎性因子显著增高,可能与出血时间、血肿部位、病因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等有关;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与血肿的形态、部位、出血量、早期血压的控制等影响因素有关.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防治提倡针对具体患者的不同情况,施以相应的治疗措施.本文对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变化、影响因素、发生率、判定标准及防治作一综述.

    作者:王修军;张小宁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下咽巨大良性肿瘤的手术选择

    目的:探讨原发性下咽巨大良性肿瘤临床特征厦手术方式.方法:根据良性肿瘤的特性及部位选择手术入路,对3例肿瘤根基较广者行颈侧入路手术,6例带蒂肿瘤行经口内入路手术.结果:2种不同入路的手术方式均能达到切除下咽巨大肿瘤的目的;1例经口入路患者因术后出血改行颈部入路手术止血,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3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手术是治疗下咽巨大良性肿瘤唯一有效方法,可根据肿瘤性状及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作者:马季青;朱优立;马崧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动过缓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并比较VVI单腔起搏器植入右心室间隔部和右心室心尖部对心动过缓患者术后心脏电机械同步性及血清脑钠肽的影响.方法:心房颤动伴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动过缓需植入VVI单腔起搏器患者23例,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患者11例为治疗组,同时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患者12例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起搏参数、QRS波宽度,和起搏器植入术前、后血清脑钠肽水平的变化.结果:2组手术时间、QRS波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阈值、感知闲值、电极阻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时对照组较治疗组血清脑钠肤水平增加(P<0.05).结论:与传统植入部位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更接近生理情况,能更好地维持患者的心脏电机械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

    作者:张燕;刘鹏;李靖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全身麻醉下佳乐施致严重过敏性休克抢救成功1例

    过敏反应是发作极其迅速的Ⅰ型变态反应,表现为致敏人群接触特异抗原后几分钟内出现呼吸困难和休克,严重休克甚至可以导致患者死亡.本院成功抢救全身麻醉下佳乐施(琥珀酰明胶注射液)致严重过敏性休克1例,报道如下.

    作者:孟晓钟;李建伟;张艺泷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29例高龄肺癌外科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高龄肺癌外科治疗与围手术期处理的有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70岁原发性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过程.结果:手术切除率96.55%(28/29);术后出现并发症22例(75.86%),围手术期死亡1倒,病死率3.45%.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7.14%,35.71%和32.14%.结论:高龄肺癌患者并发症多,病情复杂,但高龄不是手术绝对禁忌证,经积极围手术期处理,手术仍是治疗老年肺癌较好方法.重视合并症的诊断和治疗,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选择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加强术中与术后监测,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的关键.

    作者:马海波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108例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小切口胆囊切除成功106例(98.15%),2例术中延长手术切口(1.85%);未出现手术并发症;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住院6d.结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疗效确切,在传统胆囊切除术熟练的基础上开展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适合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作者:何墨林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348例老年烧伤患者临床特征与结果

    目的:探讨老年烧伤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48例老年烧伤惠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年代增进,患者休克发生率和手术率降低(P<0.05);随烧伤面积递增,患者休克发生率、吸入性损伤发生率、病死率增高(P<0.05);随年龄递增,患者手术率降低,病死率增高(P<0.05).结论:年龄≥80岁,烧伤面积≥30%总体表面积的烧伤以及并发休克和吸入性损伤老年烧伤患者病死率高.采用客观标准独立划分老年烧伤严重程度非常必要.

    作者:肖杰;郝光辉;汤锋;王海军;解放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