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军;张小宁
目的:探讨老年烧伤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48例老年烧伤惠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年代增进,患者休克发生率和手术率降低(P<0.05);随烧伤面积递增,患者休克发生率、吸入性损伤发生率、病死率增高(P<0.05);随年龄递增,患者手术率降低,病死率增高(P<0.05).结论:年龄≥80岁,烧伤面积≥30%总体表面积的烧伤以及并发休克和吸入性损伤老年烧伤患者病死率高.采用客观标准独立划分老年烧伤严重程度非常必要.
作者:肖杰;郝光辉;汤锋;王海军;解放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评价盐酸坦索洛辛、硝苯地平治疗输尿管远端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输尿管远端结石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给予盐酸坦索洛辛0.2 mg/次,1次/d,口服;B组给予硝苯地平10 mg/次,3次/d,口服;均同时口服肾石通颗粒,4 g/次,3次/d.治疗2周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A组结石排出率高于B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坦索洛辛治疗输尿管远端结石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庄健;郭宇红;孙科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输卵管阻塞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行选择性榆卵管造影及输卵管复通术的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1条输卵管行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复通43条(42.57%);58条输卵管行选择性输卵管造影+输卵管复通术,复通46条(79.31%);随访24个月,妊娠22例,妊娠率42.31%,足月分娩19例,无异住妊娠及自然流产发生.结论: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及输卵管复通术是治疗输卵管阻塞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欣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疗法对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2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通过观察临床效果,检测血浆中免疫球蛋白、补体含量.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痊愈5例,显效10例,有效7例,血浆中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含量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较轻.结论:血浆置换术是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孙顺成;郑建新;李兰霞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胃癌患者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CXCR4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均可检测到CXCR4的表达,胃癌组织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CXCR4在胃癌原发灶中的表达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无相关性(P>0.05).结论:胃癌组织高表达CXCR4趋化因子受体,其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有望成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指标.
作者:肖奋强;狄茂军;孙勤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下咽巨大良性肿瘤临床特征厦手术方式.方法:根据良性肿瘤的特性及部位选择手术入路,对3例肿瘤根基较广者行颈侧入路手术,6例带蒂肿瘤行经口内入路手术.结果:2种不同入路的手术方式均能达到切除下咽巨大肿瘤的目的;1例经口入路患者因术后出血改行颈部入路手术止血,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3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手术是治疗下咽巨大良性肿瘤唯一有效方法,可根据肿瘤性状及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作者:马季青;朱优立;马崧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复视的病因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以复视首诊的中老年患者进行视力、眼位、眼肌运动及复视检查,并进行血生化检查和影像学诊断,明确病因,给予药物治疗及对症处理.结果:28例患者中血管性疾病17例,占60.72%;内分泌疾病7例,占25.00%;胸腺瘤3例,占10.71%;原因不明1例,占3.57%.治疗后25例复视消失,1例复视距离明显缩小,可佩戴三棱镜矫正,1例复发,1例无变化.结论:中老年复视患者针对病因,经保守治疗和对症治疗,可获得有效治疗效果.
作者:崔瑞;马云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检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凝血、抗凝活性,探讨手术方式本身对凝血、纤溶活性的影响规律,为评估人工关节置换后的血栓性疾病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5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术后3 d检测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抗凝指标(抗凝血酶Ⅲ、抗Ⅱ因子活性),纤溶指标(D-二聚体),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术前、术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术后即刻减低(P<0.05),术后24 h,3 d增高(P<0.05);术后抗凝血酶Ⅲ、抗Ⅱ因子活性较术前降低(P>0.05);D-二聚体术后即刻、术后24 h增高(P<0.05),术后3 d恢复正常(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存在凝血活性增强,抗凝活性变化不明显、纤溶活性增强的失动态平衡状态,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倾向明显增强.
作者:马海梅;张会英;朱广玉;周乙雄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为寻找有效、合理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提供理论依据并减少子宫切除率.方法:治疗组50例患者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对照组为口服妇康片(炔诺酮)50例患者,观察2组子宫切除率、月经量评分、子宫内膜厚度.结果:治疗组50例中1例手术(2%)、月经量评分>100分2例(4%);对照组50例中8例手术(16%)、月经量评分>100分12例(24%).治疗组子宫切除率和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前及放置后3,6,12个月月经量评分分别为131.0±51.2,53.0±21.9,36.7±19.7,17.9±6.8;子宫内膜由(13.2±4.3)mm分别降至(8.5±1.9)mm,(7.2±1.5)mm,(6.2±1.1)mm.结论: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可以减少月经量并降低因功能性子宫出血引起的子宫切除手术率.
作者:徐艳;李淑清;周巧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胼胝体入路治疗脑室内出血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镜辅助下经胼胝体入路治疗脑室内出血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复查CT示脑室内血肿清除>95%,无手术死亡、颅内感染发生,未出现脑积水.术后轻偏瘫5例.术后血管造影提示发生后交通动脉瘤3例,后行动脉瘤栓塞治疗.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经胼胝体入路治疗脑室内出血疗效满意.
作者:周志敏;羊正祥;吴德权;浦毅;程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冠心病患者109例随机分为Ⅰ组(37例),Ⅱ组(29例),Ⅲ组(43例),分别应用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3组用药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3组用药后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用药前降低(P<0.05).Ⅲ组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优于Ⅰ组,Ⅱ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或阿司匹林.
作者:郭明春;盛和振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埃索美拉唑预防肾移植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2例肾移植术患者,分为埃索美拉唑组(76例)和雷尼替丁组(46例),术后分别应用埃索美拉唑、雷尼替丁预防胃肠道并发症,观察2组术后胃肠道并发症及埃索美拉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埃索美拉唑组术后第1,2,3,4周相同时间点同一胃肠道症状发生率低于雷尼替丁组(P<0.05);埃索美拉唑组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低于雷尼替丁组(P<0.05);埃索美拉唑组患者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轻.雷尼替丁组患者1例出现皮疹,1例发生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结论:埃索美拉唑能够降低肾移植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减少胃肠道出血.不良反应轻,是预防肾移植术后胃肠道并发症有效的质子泵抑制剂.
作者:刘磊;王跃;丰贵文;庞新路;尚文俊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8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和62例健康对照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68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和62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无症状性脑梗死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23.24±6.42)μmol/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4.98±3.64)μmol/L](P<0.01).无症状性脑梗死组中突变纯合子TT基因型频率42.6%,突变杂合子CT基因型频率44.1%,野生型CC基因型频率为13.2%;健康对照组中TT基因型频率为33.9%,CT基因频率型为30.6%,CC基因型频率为35.5%;无症状性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4.7%和49.2%,C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5.3%和50.8%,以上各频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可能是无症状性脑梗死的易感基因.
作者:马建军;孙翠萍;许予明;李学;冯艳;袁丽品;徐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并比较VVI单腔起搏器植入右心室间隔部和右心室心尖部对心动过缓患者术后心脏电机械同步性及血清脑钠肽的影响.方法:心房颤动伴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动过缓需植入VVI单腔起搏器患者23例,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患者11例为治疗组,同时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患者12例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起搏参数、QRS波宽度,和起搏器植入术前、后血清脑钠肽水平的变化.结果:2组手术时间、QRS波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阈值、感知闲值、电极阻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时对照组较治疗组血清脑钠肤水平增加(P<0.05).结论:与传统植入部位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更接近生理情况,能更好地维持患者的心脏电机械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
作者:张燕;刘鹏;李靖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60岁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痛患者560例,依据年龄分为老年组(265例)和对照组(295例),比较2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老年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厦C型病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老年组次全闭塞及完全闭塞的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优于老年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广泛且严重.
作者:边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联合胸腔积液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及196例急性轻症胰腺炎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CT检查资料,分析C反应蛋白、胸腔积液与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病因、病情轻重、并发症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54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合并胸腔积液者45例(83.3%);并C反应蛋白升高46例(85.2%);C反应蛋白升高合并胸腔积液37例(68.5%).196例急性轻症胰腺炎患者合并胸腔积液18例(9.2%),C反应蛋白升高57例(29.1%),C反应蛋白升高合并胸腔积液z例(1.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胸腔积液、C反应蛋白均可作为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独立预测指标,但以胸腔积液联合C反应蛋白为准确.
作者:冯素萍;马应杰;贾克丽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了解老年糖耐量减低患者不同血糖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308例老年非糖尿病患者,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组80例及糖耐量减低组(研究组)228例,再根据餐后2 h血糖水平将研究组分为低高血糖组85例,中高血糖组72例及高高血糖组71例.测定各组身高、体质量、血压、血脂、血清C反应蛋白、空腹胰岛素等生化指标并比较分析.结果:低密度脂蛋白对照组低于糖耐量减低各组,而高密度脂蛋白对照组高于糖耐量减低各组,对照组与糖耐量减低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糖耐量减低3组间无论血糖水平高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高血糖组高敏C反应蛋白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高,分别为(1.69±0.93)mg/dL,(2.60±2.06)mg/dL,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低高血糖组、中高血糖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与餐后2 h血糖呈正相关.结论:糖耐量减低患者已存在脂代谢异常,餐后2 h血糖为10.0~11.1 mmol/L的老年糖耐量减低患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人群,需早期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
作者:刘芳;潘志红;潘永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对人体上颈椎椎间旋转活动度及其耦合运动进行精确测量的方法.方法:对16名健康志愿者行颈椎三维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应用自行设计的计算机软件程序对三维图像标点,并利用标志点测量上颈椎包括枕骨与寰椎之间,寰椎与枢椎之间的椎间旋转及耦合运动.结果:颈椎大旋转位时,单侧椎间平均旋转度分别为枕骨-寰椎(2.4±1.8)°,寰椎-枢椎(38.5±4.7)°,同时伴随各节段的反向侧屈与后伸活动;侧屈动度分别为枕骨-寰椎(3.6±1.3)°,寰椎-枢椎(5.4±2.0)°,后伸动度分别为枕骨-寰椎(12.9±3.8)°,寰椎-枢椎(4.9±2.6)°.结论:可运用三维CT图像对在体上颈椎椎间旋转及耦合运动进行精确的测量,其有助于上颈椎在三维空间内的复杂运动更进一步理解,更好地为上颈椎疾病的诊治提供解剖基础.
作者:赵雄;雷伟;吴子祥;刘绪立;韩宝君;林勤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应用自动活检枪行肾穿刺活检的注意事项及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超声引导下应用自动活检枪行肾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第1次穿刺1针成功率为91.28%,2针成功率为5.37%,3针成功率为2.68%;行2次穿刺1例(0.6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4%(9/149),1例(0.67%)需特殊处理,余自行好转.结论:超声引导下应用自动活检枪行肾活检穿刺是一种安全可靠、迅速准确、操作简单及并发症少的组织学取材方法.
作者:陶山;张显碧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POEMS综合征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POEM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POEMS综合征具有5大主要表现:周围神经病、脏器肿大、内分泌障碍、M蛋白以及皮肤损害.对孤立性病灶治疗可采取放疗和/或手术切除;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差者可试用三苯氧胺进行治疗,也可采用大剂量化疗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结论:POEMS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提高认识可减少误诊;POEMS综合征可行放疗、化疗、手术及激素治疗,也可大剂量化疗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作者:李志平;李文涛;朱琳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