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顺成;郑建新;李兰霞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好发于右半结肠;以腹部肿块、腹痛、消化道出血以及体质量下降为主要临床特点;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临床少见,易误诊为大肠癌或肠道慢性炎症;采取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的放、化疗综合治疗.结论:早期确诊并手术切除病灶后辅助化疗和放疗,能有效提高结肠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韩彦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分析门静脉高压综合征断流术、分流断流联合术的疗效,探讨治疗门静脉高压综合征的合理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门静脉高压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并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断流术组和联合术组,对2组患者手术前、后门静脉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血浆白蛋白浓度变化以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组术后门静脉压均较术前下降(P<0.05),联合术组下降优于断流术组(P<0.01);术后联合术组静脉曲张程度明显改善率、完全消失者率高于断流术组(P<0.05);术后2组血浆白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腹水明显加重率、术后3年内再出血率断流术组均高于联合术组(P<0.05),且断流术组更易形成门静脉系血栓.结论:与断流术相比,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综合征效果更佳.
作者:赵亚;熊炳贤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连续硬膜外镇痛对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循环功能及血浆内皮素的影响.方法: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60例,心功能Ⅱ~Ⅲ级,左心室射血分数>0.4,随机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30例和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镇痛组30例.在麻醉诱导前(T0)、术后1 h(T1)、24 h(T2)、48 h(T3)4个时间点各抽取静脉血样测定血浆内皮素浓度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经过及术后恢复顺利.术前2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镇痛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且血浆内皮素浓度显著降低,与单纯全身麻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镇痛可抑制内皮素的释放,有助于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的血液动力学稳定,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作者:梁永新;王世端;腾如阳;江岩;王明山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头位难产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 052例头位难产的发生原因、对母婴影响、分娩方式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头住难产率占头位分娩总数的20.7%.胎头位置异常占头位难产的84.98%.结论:胎头位置异常是发生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多数胎头位置异常为持续性枕后位和持续性枕横位,可通过纠正胎头位置使难产变为顺产,对母婴有利,同时可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索丽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老年烧伤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48例老年烧伤惠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年代增进,患者休克发生率和手术率降低(P<0.05);随烧伤面积递增,患者休克发生率、吸入性损伤发生率、病死率增高(P<0.05);随年龄递增,患者手术率降低,病死率增高(P<0.05).结论:年龄≥80岁,烧伤面积≥30%总体表面积的烧伤以及并发休克和吸入性损伤老年烧伤患者病死率高.采用客观标准独立划分老年烧伤严重程度非常必要.
作者:肖杰;郝光辉;汤锋;王海军;解放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通过经颅彩色多普勒对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血管造影的对照,评价经颅彩色多普勒在颅内动脉狭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型术中的价值.方法:58例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后,其病变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多项指标(Vm,Vs,Vd,PI,RI)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51例患者与术前比Vs,Vm,Vd下降,PI值增高,RI值变化不大,经颅彩色多普勒及脑血管造影随访所有患者无再发狭窄;5例患者出现Vs,Vm,Vd增快,PI值增高,但均未见反流信号;2例出现Vs增快,Vm增快,Vd降低.中、重度狭窄经颅彩色多普勒与脑血管造影相符率较高,分别占89%,83%.结论:经颅彩色多普勒与脑血管造影均可作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价手段.
作者:王磊;何国厚;郑虎;王华;陈新龙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总结前颅底、蝶骨嵴大型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21例前颅底、蝶骨嵴大型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按照Simpson切除标准,本组21例中Ⅰ级切除14例,Ⅱ级切除2例,Ⅲ级切除1例,Ⅳ级切除4例;术后复发1例再次手术切除;术中无死亡或出现凶险大出血病例.结论:肿瘤全切除是预防复发的有效措施,充分的术前影像学检查及评估,术中保护重要神经与血管,能明显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并发痘.
作者:吴德权;羊正祥;周志敏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评价埃素美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疗效.方法:42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23例,给予埃索美拉唑20 mg/次,2次/d,口服;B组19例,给予埃索羡拉唑20 mg/次,2次/d,联合莫沙比利5 mg/次,3次/d,口服.8周后按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评分标准的模式对咳嗽、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进行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前、后2组症状改善率及食管炎治愈率.结果: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烧心及反酸症状改善B组优于A组(P<0.05);食管炎疗效B组优于A组(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可以改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的临床症状,联合莫沙比利治疗对临床症状的缓解优于单独应用埃索美拉唑治疗.
作者:张继先;余贻汉;缪胜菊;屈银宗;汪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3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观察组)应用环孢素A和强的松联合治疗,以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变化判定其治疗效果,并与单纯激素治疗的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2组治疗后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计数分别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1),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与糖皮质激素强的松联合应用,可提高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疗效,减少复发,同时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张玉生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疗法对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2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通过观察临床效果,检测血浆中免疫球蛋白、补体含量.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痊愈5例,显效10例,有效7例,血浆中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含量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较轻.结论:血浆置换术是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孙顺成;郑建新;李兰霞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对人体上颈椎椎间旋转活动度及其耦合运动进行精确测量的方法.方法:对16名健康志愿者行颈椎三维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应用自行设计的计算机软件程序对三维图像标点,并利用标志点测量上颈椎包括枕骨与寰椎之间,寰椎与枢椎之间的椎间旋转及耦合运动.结果:颈椎大旋转位时,单侧椎间平均旋转度分别为枕骨-寰椎(2.4±1.8)°,寰椎-枢椎(38.5±4.7)°,同时伴随各节段的反向侧屈与后伸活动;侧屈动度分别为枕骨-寰椎(3.6±1.3)°,寰椎-枢椎(5.4±2.0)°,后伸动度分别为枕骨-寰椎(12.9±3.8)°,寰椎-枢椎(4.9±2.6)°.结论:可运用三维CT图像对在体上颈椎椎间旋转及耦合运动进行精确的测量,其有助于上颈椎在三维空间内的复杂运动更进一步理解,更好地为上颈椎疾病的诊治提供解剖基础.
作者:赵雄;雷伟;吴子祥;刘绪立;韩宝君;林勤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经病理诊断为结直肠癌患者305例于术前3 d测定血清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分析纤维蛋白原术前水平与术后病理分期的关系.结果:纤维蛋白原在不同的T分期、N分期、TNM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0期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N1期和N2期(P<0.05).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3.50 g/L)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为62.4%,敏感度为53.3%,特异度为69.1%.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年龄、分化程度、手术方案有关(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相关,高纤维蛋白血症可用于预测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
作者:汪晓东;刘丹;吕东昊;秦昌龙;曾蓉;李立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抑郁的影响.方法:59例脑卒中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于入院后及急性期后给予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及心理康复训练,观察2组改良Barthel指教评分,E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康复组改良Bartlner指数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及心理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均有改善作用.
作者:王珏;牛永义;雷权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诊断不规则阴道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经病理证实的不规则阴道出血患者的阴道超声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经阴道超声准确诊断50例,误诊9例,诊断符合率84.7%.其中诊断子宫内膜增生过长20例,诊断符合率95%;诊断内膜息肉21例,诊断符合率87.5%;诊断黏膜下肌瘤12例,诊断符合率为75.0%;诊断子宫内膜癌3例,诊断符合率75.0%;诊断正常内膜3例,诊断符合率100%.结论:经阴道超声能较准确反映不规则阴道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的病理变化,可作为不规则阴道出血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马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胃癌患者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CXCR4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均可检测到CXCR4的表达,胃癌组织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CXCR4在胃癌原发灶中的表达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无相关性(P>0.05).结论:胃癌组织高表达CXCR4趋化因子受体,其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有望成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指标.
作者:肖奋强;狄茂军;孙勤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非球面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106例(212眼)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的近视患者分为非球面切削组(n=53,106眼),标准切削组(n=53,106眼),分别行非球面个体化切削和常规标准切削,比较2组术后1,3,6个月视力、屈光度、角膜非球面指数(Q值).结果:术后1,3,6个月2组裸眼视力和残余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球面切削组的Q值低于标准切削组(P<0.05);2组术后均无佳矫正视力下降情况发生;非球面切削组术后效果满意率95.28%(101/106),标准切削组术后效果满意率85.84%(91/10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球面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中高度近视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且更有助于维持角膜的非球面性.
作者:赵向阳;刘军;李卫平;刘晓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探讨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及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冠心病患者87例,分为3组:稳定性心绞痛组2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42例,急性心肌梗死组18例.选取正常对照组25例.用ELISA测定血浆中高教C反应蛋白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浓度.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的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浓度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5),而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浆高教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积分均成正相关(P<0.05),而在稳定性心绞痛组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升高均可提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不稳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均可反映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作者:柴小计;吴金涛;杨朝宽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埃索美拉唑预防肾移植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2例肾移植术患者,分为埃索美拉唑组(76例)和雷尼替丁组(46例),术后分别应用埃索美拉唑、雷尼替丁预防胃肠道并发症,观察2组术后胃肠道并发症及埃索美拉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埃索美拉唑组术后第1,2,3,4周相同时间点同一胃肠道症状发生率低于雷尼替丁组(P<0.05);埃索美拉唑组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低于雷尼替丁组(P<0.05);埃索美拉唑组患者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轻.雷尼替丁组患者1例出现皮疹,1例发生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结论:埃索美拉唑能够降低肾移植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减少胃肠道出血.不良反应轻,是预防肾移植术后胃肠道并发症有效的质子泵抑制剂.
作者:刘磊;王跃;丰贵文;庞新路;尚文俊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下咽巨大良性肿瘤临床特征厦手术方式.方法:根据良性肿瘤的特性及部位选择手术入路,对3例肿瘤根基较广者行颈侧入路手术,6例带蒂肿瘤行经口内入路手术.结果:2种不同入路的手术方式均能达到切除下咽巨大肿瘤的目的;1例经口入路患者因术后出血改行颈部入路手术止血,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3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手术是治疗下咽巨大良性肿瘤唯一有效方法,可根据肿瘤性状及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作者:马季青;朱优立;马崧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评价盐酸坦索洛辛、硝苯地平治疗输尿管远端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输尿管远端结石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给予盐酸坦索洛辛0.2 mg/次,1次/d,口服;B组给予硝苯地平10 mg/次,3次/d,口服;均同时口服肾石通颗粒,4 g/次,3次/d.治疗2周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A组结石排出率高于B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坦索洛辛治疗输尿管远端结石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庄健;郭宇红;孙科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