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新;王世端;腾如阳;江岩;王明山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冠心病患者109例随机分为Ⅰ组(37例),Ⅱ组(29例),Ⅲ组(43例),分别应用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3组用药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3组用药后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用药前降低(P<0.05).Ⅲ组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优于Ⅰ组,Ⅱ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或阿司匹林.
作者:郭明春;盛和振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与扫描剂量的优化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行降低剂量的冠状动脒CT血管成像受检者的影像资料.结果:心率升高图像质量下降;射线剂量随体质量指数增加;按照本院制定体质量指数指导下的条件进行扫描,既降低了射线剂量又保证了图像质量.结论:多因素匹配的综合优化方案能在保证低诊断需求的前提下,大大降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射线剂量.
作者:李纬;郭滢;葛英辉;秦虹;孙明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探讨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及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冠心病患者87例,分为3组:稳定性心绞痛组2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42例,急性心肌梗死组18例.选取正常对照组25例.用ELISA测定血浆中高教C反应蛋白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浓度.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的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浓度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5),而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浆高教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积分均成正相关(P<0.05),而在稳定性心绞痛组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升高均可提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不稳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均可反映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作者:柴小计;吴金涛;杨朝宽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创伤性支气管断裂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诊断率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创伤性支气管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支气管吻合管腔通畅,局部无狭窄发生.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支气管断裂治疗原则是明确诊断后早期手术.
作者:张楠;郭楠;周岊梧;白川盟;宋书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高龄肺癌外科治疗与围手术期处理的有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70岁原发性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过程.结果:手术切除率96.55%(28/29);术后出现并发症22例(75.86%),围手术期死亡1倒,病死率3.45%.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7.14%,35.71%和32.14%.结论:高龄肺癌患者并发症多,病情复杂,但高龄不是手术绝对禁忌证,经积极围手术期处理,手术仍是治疗老年肺癌较好方法.重视合并症的诊断和治疗,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选择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加强术中与术后监测,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的关键.
作者:马海波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联合胸腔积液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及196例急性轻症胰腺炎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CT检查资料,分析C反应蛋白、胸腔积液与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病因、病情轻重、并发症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54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合并胸腔积液者45例(83.3%);并C反应蛋白升高46例(85.2%);C反应蛋白升高合并胸腔积液37例(68.5%).196例急性轻症胰腺炎患者合并胸腔积液18例(9.2%),C反应蛋白升高57例(29.1%),C反应蛋白升高合并胸腔积液z例(1.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胸腔积液、C反应蛋白均可作为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独立预测指标,但以胸腔积液联合C反应蛋白为准确.
作者:冯素萍;马应杰;贾克丽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8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和62例健康对照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68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和62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无症状性脑梗死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23.24±6.42)μmol/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4.98±3.64)μmol/L](P<0.01).无症状性脑梗死组中突变纯合子TT基因型频率42.6%,突变杂合子CT基因型频率44.1%,野生型CC基因型频率为13.2%;健康对照组中TT基因型频率为33.9%,CT基因频率型为30.6%,CC基因型频率为35.5%;无症状性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4.7%和49.2%,C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5.3%和50.8%,以上各频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可能是无症状性脑梗死的易感基因.
作者:马建军;孙翠萍;许予明;李学;冯艳;袁丽品;徐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为寻找有效、合理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提供理论依据并减少子宫切除率.方法:治疗组50例患者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对照组为口服妇康片(炔诺酮)50例患者,观察2组子宫切除率、月经量评分、子宫内膜厚度.结果:治疗组50例中1例手术(2%)、月经量评分>100分2例(4%);对照组50例中8例手术(16%)、月经量评分>100分12例(24%).治疗组子宫切除率和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前及放置后3,6,12个月月经量评分分别为131.0±51.2,53.0±21.9,36.7±19.7,17.9±6.8;子宫内膜由(13.2±4.3)mm分别降至(8.5±1.9)mm,(7.2±1.5)mm,(6.2±1.1)mm.结论: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可以减少月经量并降低因功能性子宫出血引起的子宫切除手术率.
作者:徐艳;李淑清;周巧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通过经颅彩色多普勒对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血管造影的对照,评价经颅彩色多普勒在颅内动脉狭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型术中的价值.方法:58例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后,其病变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多项指标(Vm,Vs,Vd,PI,RI)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51例患者与术前比Vs,Vm,Vd下降,PI值增高,RI值变化不大,经颅彩色多普勒及脑血管造影随访所有患者无再发狭窄;5例患者出现Vs,Vm,Vd增快,PI值增高,但均未见反流信号;2例出现Vs增快,Vm增快,Vd降低.中、重度狭窄经颅彩色多普勒与脑血管造影相符率较高,分别占89%,83%.结论:经颅彩色多普勒与脑血管造影均可作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价手段.
作者:王磊;何国厚;郑虎;王华;陈新龙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连续硬膜外镇痛对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循环功能及血浆内皮素的影响.方法: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60例,心功能Ⅱ~Ⅲ级,左心室射血分数>0.4,随机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30例和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镇痛组30例.在麻醉诱导前(T0)、术后1 h(T1)、24 h(T2)、48 h(T3)4个时间点各抽取静脉血样测定血浆内皮素浓度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经过及术后恢复顺利.术前2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镇痛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且血浆内皮素浓度显著降低,与单纯全身麻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镇痛可抑制内皮素的释放,有助于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的血液动力学稳定,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作者:梁永新;王世端;腾如阳;江岩;王明山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活检对乳腺癌内乳淋巴结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乳腺癌患者的肿大内乳淋巴结,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穿刺活检.结果:穿刺活检成功率85.0%(17/20).16例获得明确病理诊断,均发现癌细胞,诊断准确率94.1%(16/17),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经皮穿刺乳腺癌肿大内乳淋巴结组织学活检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诊断准确性较高的方法,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蔡海峰;赵志华;王海霞;郑薇薇;王谦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复视的病因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以复视首诊的中老年患者进行视力、眼位、眼肌运动及复视检查,并进行血生化检查和影像学诊断,明确病因,给予药物治疗及对症处理.结果:28例患者中血管性疾病17例,占60.72%;内分泌疾病7例,占25.00%;胸腺瘤3例,占10.71%;原因不明1例,占3.57%.治疗后25例复视消失,1例复视距离明显缩小,可佩戴三棱镜矫正,1例复发,1例无变化.结论:中老年复视患者针对病因,经保守治疗和对症治疗,可获得有效治疗效果.
作者:崔瑞;马云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对人体上颈椎椎间旋转活动度及其耦合运动进行精确测量的方法.方法:对16名健康志愿者行颈椎三维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应用自行设计的计算机软件程序对三维图像标点,并利用标志点测量上颈椎包括枕骨与寰椎之间,寰椎与枢椎之间的椎间旋转及耦合运动.结果:颈椎大旋转位时,单侧椎间平均旋转度分别为枕骨-寰椎(2.4±1.8)°,寰椎-枢椎(38.5±4.7)°,同时伴随各节段的反向侧屈与后伸活动;侧屈动度分别为枕骨-寰椎(3.6±1.3)°,寰椎-枢椎(5.4±2.0)°,后伸动度分别为枕骨-寰椎(12.9±3.8)°,寰椎-枢椎(4.9±2.6)°.结论:可运用三维CT图像对在体上颈椎椎间旋转及耦合运动进行精确的测量,其有助于上颈椎在三维空间内的复杂运动更进一步理解,更好地为上颈椎疾病的诊治提供解剖基础.
作者:赵雄;雷伟;吴子祥;刘绪立;韩宝君;林勤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检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凝血、抗凝活性,探讨手术方式本身对凝血、纤溶活性的影响规律,为评估人工关节置换后的血栓性疾病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5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术后3 d检测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抗凝指标(抗凝血酶Ⅲ、抗Ⅱ因子活性),纤溶指标(D-二聚体),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术前、术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术后即刻减低(P<0.05),术后24 h,3 d增高(P<0.05);术后抗凝血酶Ⅲ、抗Ⅱ因子活性较术前降低(P>0.05);D-二聚体术后即刻、术后24 h增高(P<0.05),术后3 d恢复正常(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存在凝血活性增强,抗凝活性变化不明显、纤溶活性增强的失动态平衡状态,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倾向明显增强.
作者:马海梅;张会英;朱广玉;周乙雄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总结前颅底、蝶骨嵴大型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21例前颅底、蝶骨嵴大型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按照Simpson切除标准,本组21例中Ⅰ级切除14例,Ⅱ级切除2例,Ⅲ级切除1例,Ⅳ级切除4例;术后复发1例再次手术切除;术中无死亡或出现凶险大出血病例.结论:肿瘤全切除是预防复发的有效措施,充分的术前影像学检查及评估,术中保护重要神经与血管,能明显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并发痘.
作者:吴德权;羊正祥;周志敏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及合并疾病的同期外科治疗的可行性及治疗方案.方法:19例合并非心脏疾病的严重冠心病患者在实施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对其合并疾病实施外科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1例合并肺癌患者术后出现左支气管漏、肺不张和胸腔积液,经引流、抗感染及对症处理后痊愈;其余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平均手术时间(4.5±1.4)h,平均住ICU时间(1.4±0.8)d,平均住院时间(27.6±11.7)d.术后随访6个月~9年,无心绞痛复发或心肌梗死等心脏事件,无脑梗死等神经事件.结论:冠心病及合并疾病的同期外科手术治疗可获得与分次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同期外科治疗对患者的创伤并未过度增大,不影响疾病恢复,患者总住院时间及费用减少.
作者:吴强;黄方炯;孙东;杨禁非;许尚栋;于建波;刘岳;赖以恒;瑞起金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小切口胆囊切除成功106例(98.15%),2例术中延长手术切口(1.85%);未出现手术并发症;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住院6d.结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疗效确切,在传统胆囊切除术熟练的基础上开展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适合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作者:何墨林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头位难产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 052例头位难产的发生原因、对母婴影响、分娩方式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头住难产率占头位分娩总数的20.7%.胎头位置异常占头位难产的84.98%.结论:胎头位置异常是发生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多数胎头位置异常为持续性枕后位和持续性枕横位,可通过纠正胎头位置使难产变为顺产,对母婴有利,同时可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索丽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1 临床资料女,44岁.因进食时胸骨后梗噎感并逐渐加重3年入院.体格检查患者神志清楚,无颈静脉怒张、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无异常.
作者:孙国明;潘海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MRI联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与内镜下逆行腱胆管造影术在胰胆系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胰胆系疾病惠者MRI联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及逆行腱胆管造影的影像资料.结果:MRI联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总符合率98%,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断总符合88%,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叉(P>0.05).MRI联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结石合并胆囊炎、胆道恶性梗阻符合率均为100%,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5.0%和8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作为无创性检查,可作为胰胆系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但逆行胰胆管造影可同时进行内镜下治疗,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不能完全取代逆行胰胆管造影,二者结合可提高对胰胆系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常瑞萍;卢占兴;万碧箫;余卫民;毛东伟;朱心歌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