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非心脏手术19例临床分析

吴强;黄方炯;孙东;杨禁非;许尚栋;于建波;刘岳;赖以恒;瑞起金

关键词: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并发症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及合并疾病的同期外科治疗的可行性及治疗方案.方法:19例合并非心脏疾病的严重冠心病患者在实施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对其合并疾病实施外科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1例合并肺癌患者术后出现左支气管漏、肺不张和胸腔积液,经引流、抗感染及对症处理后痊愈;其余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平均手术时间(4.5±1.4)h,平均住ICU时间(1.4±0.8)d,平均住院时间(27.6±11.7)d.术后随访6个月~9年,无心绞痛复发或心肌梗死等心脏事件,无脑梗死等神经事件.结论:冠心病及合并疾病的同期外科手术治疗可获得与分次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同期外科治疗对患者的创伤并未过度增大,不影响疾病恢复,患者总住院时间及费用减少.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的特点及诊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44例(89.8%),死亡2例(4.1%).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起病隐匿,病情发展迅速,常导致肺客积缩小、肺活量减低、大通气量降低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尽早诊断和及时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作者:杨省振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阿托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对稳定型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冠心病患者109例随机分为Ⅰ组(37例),Ⅱ组(29例),Ⅲ组(43例),分别应用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3组用药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3组用药后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用药前降低(P<0.05).Ⅲ组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优于Ⅰ组,Ⅱ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或阿司匹林.

    作者:郭明春;盛和振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颅内动脉狭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血管造影的对照研究

    目的:通过经颅彩色多普勒对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血管造影的对照,评价经颅彩色多普勒在颅内动脉狭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型术中的价值.方法:58例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后,其病变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多项指标(Vm,Vs,Vd,PI,RI)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51例患者与术前比Vs,Vm,Vd下降,PI值增高,RI值变化不大,经颅彩色多普勒及脑血管造影随访所有患者无再发狭窄;5例患者出现Vs,Vm,Vd增快,PI值增高,但均未见反流信号;2例出现Vs增快,Vm增快,Vd降低.中、重度狭窄经颅彩色多普勒与脑血管造影相符率较高,分别占89%,83%.结论:经颅彩色多普勒与脑血管造影均可作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价手段.

    作者:王磊;何国厚;郑虎;王华;陈新龙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介入治疗输卵管阻塞5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输卵管阻塞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行选择性榆卵管造影及输卵管复通术的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1条输卵管行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复通43条(42.57%);58条输卵管行选择性输卵管造影+输卵管复通术,复通46条(79.31%);随访24个月,妊娠22例,妊娠率42.31%,足月分娩19例,无异住妊娠及自然流产发生.结论: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及输卵管复通术是治疗输卵管阻塞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欣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上颈椎椎间旋转活动在体三维测量与分析

    目的:探讨对人体上颈椎椎间旋转活动度及其耦合运动进行精确测量的方法.方法:对16名健康志愿者行颈椎三维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应用自行设计的计算机软件程序对三维图像标点,并利用标志点测量上颈椎包括枕骨与寰椎之间,寰椎与枢椎之间的椎间旋转及耦合运动.结果:颈椎大旋转位时,单侧椎间平均旋转度分别为枕骨-寰椎(2.4±1.8)°,寰椎-枢椎(38.5±4.7)°,同时伴随各节段的反向侧屈与后伸活动;侧屈动度分别为枕骨-寰椎(3.6±1.3)°,寰椎-枢椎(5.4±2.0)°,后伸动度分别为枕骨-寰椎(12.9±3.8)°,寰椎-枢椎(4.9±2.6)°.结论:可运用三维CT图像对在体上颈椎椎间旋转及耦合运动进行精确的测量,其有助于上颈椎在三维空间内的复杂运动更进一步理解,更好地为上颈椎疾病的诊治提供解剖基础.

    作者:赵雄;雷伟;吴子祥;刘绪立;韩宝君;林勤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64层容积CT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优化方案探讨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与扫描剂量的优化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行降低剂量的冠状动脒CT血管成像受检者的影像资料.结果:心率升高图像质量下降;射线剂量随体质量指数增加;按照本院制定体质量指数指导下的条件进行扫描,既降低了射线剂量又保证了图像质量.结论:多因素匹配的综合优化方案能在保证低诊断需求的前提下,大大降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射线剂量.

    作者:李纬;郭滢;葛英辉;秦虹;孙明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目的:探讨>60岁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痛患者560例,依据年龄分为老年组(265例)和对照组(295例),比较2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老年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厦C型病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老年组次全闭塞及完全闭塞的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优于老年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广泛且严重.

    作者:边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食管巨大平滑肌瘤1例报道

    1 临床资料女,44岁.因进食时胸骨后梗噎感并逐渐加重3年入院.体格检查患者神志清楚,无颈静脉怒张、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无异常.

    作者:孙国明;潘海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耳鸣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引起耳鸣原因较多,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对于耳鸣的诊断与治疗,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通过药物治疗、掩蔽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及中医治疗等综合治疗,耳鸣症状可消失或缓解.本文从现代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角度,对耳鸣的临床分类、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薛飞;李泽卿;王秋萍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罕见夫妻同患蜱叮咬

    蜱是一种寄生性节肢动物,通过吸血寄生,主要叮咬鸟类、爬行动物、家畜,偶尔也叮咬人.在病媒节肢动物中,蜱类传播的疾病较多[1].本院门诊接诊蜱叮咬伤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书岭;廉翠红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结直肠癌病理分期的关系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经病理诊断为结直肠癌患者305例于术前3 d测定血清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分析纤维蛋白原术前水平与术后病理分期的关系.结果:纤维蛋白原在不同的T分期、N分期、TNM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0期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N1期和N2期(P<0.05).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3.50 g/L)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为62.4%,敏感度为53.3%,特异度为69.1%.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年龄、分化程度、手术方案有关(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相关,高纤维蛋白血症可用于预测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

    作者:汪晓东;刘丹;吕东昊;秦昌龙;曾蓉;李立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高敏C反应蛋白与老年糖耐量减低患者不同血糖水平的相关研究

    目的:了解老年糖耐量减低患者不同血糖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308例老年非糖尿病患者,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组80例及糖耐量减低组(研究组)228例,再根据餐后2 h血糖水平将研究组分为低高血糖组85例,中高血糖组72例及高高血糖组71例.测定各组身高、体质量、血压、血脂、血清C反应蛋白、空腹胰岛素等生化指标并比较分析.结果:低密度脂蛋白对照组低于糖耐量减低各组,而高密度脂蛋白对照组高于糖耐量减低各组,对照组与糖耐量减低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糖耐量减低3组间无论血糖水平高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高血糖组高敏C反应蛋白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高,分别为(1.69±0.93)mg/dL,(2.60±2.06)mg/dL,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低高血糖组、中高血糖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与餐后2 h血糖呈正相关.结论:糖耐量减低患者已存在脂代谢异常,餐后2 h血糖为10.0~11.1 mmol/L的老年糖耐量减低患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人群,需早期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

    作者:刘芳;潘志红;潘永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连续硬膜外镇痛对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循环功能及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目的:分析连续硬膜外镇痛对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循环功能及血浆内皮素的影响.方法: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60例,心功能Ⅱ~Ⅲ级,左心室射血分数>0.4,随机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30例和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镇痛组30例.在麻醉诱导前(T0)、术后1 h(T1)、24 h(T2)、48 h(T3)4个时间点各抽取静脉血样测定血浆内皮素浓度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经过及术后恢复顺利.术前2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镇痛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且血浆内皮素浓度显著降低,与单纯全身麻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镇痛可抑制内皮素的释放,有助于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的血液动力学稳定,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作者:梁永新;王世端;腾如阳;江岩;王明山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停用免疫抑制剂对肝移植感染治疗作用的探讨

    目的:探讨停用免疫抑制剂对肝移植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根据肝移植感染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评分停用免疫抑制剂,比较停用免疫抑制剂(观察组)与常规使用免疫抑制剂(常规组)对肝移植感染者抗感染疗程、生存率和排斥反应的影响.结果:肝移植感染者停用免疫抑制剂可缩短抗感染疗程,与常规应用免疫抑制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能提高生存率(P<0.05)而不增加排斥反应率(P>0.05).结论:根据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评分停用免疫抑制剂对肝移植感染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作者:刘树人;罗显荣;骆丽敏;陈小平;杨俊;周立华;李灼亮;余宙耀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经阴道超声诊断不规则阴道出血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诊断不规则阴道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经病理证实的不规则阴道出血患者的阴道超声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经阴道超声准确诊断50例,误诊9例,诊断符合率84.7%.其中诊断子宫内膜增生过长20例,诊断符合率95%;诊断内膜息肉21例,诊断符合率87.5%;诊断黏膜下肌瘤12例,诊断符合率为75.0%;诊断子宫内膜癌3例,诊断符合率75.0%;诊断正常内膜3例,诊断符合率100%.结论:经阴道超声能较准确反映不规则阴道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的病理变化,可作为不规则阴道出血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马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凝血、抗凝活性变化

    目的:检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凝血、抗凝活性,探讨手术方式本身对凝血、纤溶活性的影响规律,为评估人工关节置换后的血栓性疾病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5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术后3 d检测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抗凝指标(抗凝血酶Ⅲ、抗Ⅱ因子活性),纤溶指标(D-二聚体),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术前、术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术后即刻减低(P<0.05),术后24 h,3 d增高(P<0.05);术后抗凝血酶Ⅲ、抗Ⅱ因子活性较术前降低(P>0.05);D-二聚体术后即刻、术后24 h增高(P<0.05),术后3 d恢复正常(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存在凝血活性增强,抗凝活性变化不明显、纤溶活性增强的失动态平衡状态,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倾向明显增强.

    作者:马海梅;张会英;朱广玉;周乙雄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MRI联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与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断胰胆系疾病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MRI联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与内镜下逆行腱胆管造影术在胰胆系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胰胆系疾病惠者MRI联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及逆行腱胆管造影的影像资料.结果:MRI联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总符合率98%,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断总符合88%,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叉(P>0.05).MRI联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结石合并胆囊炎、胆道恶性梗阻符合率均为100%,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5.0%和8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作为无创性检查,可作为胰胆系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但逆行胰胆管造影可同时进行内镜下治疗,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不能完全取代逆行胰胆管造影,二者结合可提高对胰胆系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常瑞萍;卢占兴;万碧箫;余卫民;毛东伟;朱心歌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结肠恶性淋巴瘤24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好发于右半结肠;以腹部肿块、腹痛、消化道出血以及体质量下降为主要临床特点;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临床少见,易误诊为大肠癌或肠道慢性炎症;采取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的放、化疗综合治疗.结论:早期确诊并手术切除病灶后辅助化疗和放疗,能有效提高结肠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韩彦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1052例头位难产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头位难产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 052例头位难产的发生原因、对母婴影响、分娩方式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头住难产率占头位分娩总数的20.7%.胎头位置异常占头位难产的84.98%.结论:胎头位置异常是发生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多数胎头位置异常为持续性枕后位和持续性枕横位,可通过纠正胎头位置使难产变为顺产,对母婴有利,同时可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索丽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乳腺癌胸部相对不常见转移的CT表现

    目的:评价乳腺癌胸部相对不常见转移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组织学确诊72例乳腺癌胸部相对不常见转移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胸壁囊性转移1例,CT表现呈囊性肿块,有薄壁及附壁结节;胸壁转移伴自发性气胸5例,CT表现气胸附近跨胸壁破坏性肿块;肺内磨玻璃样及晕样转移转移瘤27例中12例CT表现呈片状磨玻璃密度影,15例晕样转移中央区域呈软组织密度,周缘部呈磨玻璃样密度,其中3例伴晕中小空泡状气体影;肺内空洞样转移28例中厚壁空洞19例,薄壁空洞14例,空泡样空洞3例,午间猫眼样空洞2例,大囊袋样空洞2例,球核样空洞2例,13例同时具有≥2种空洞性表现;单发肺内转移中1例CT表现为合壁结节的单发空洞病灶.1例为含毛刺及分叶的单发软组织结节;钙化性肺转移7例CT表现以斑片及斑点状钙化为主;心包膈淋巴结转移2例CT表现为心膈区3~4枚椭圆形软组织结节.结论:认识乳腺癌胸部不常见转移的CT表现,对乳腺癌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丁长青;丁爱兰;谢光彤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