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边芳

关键词:冠心病, 老年, 冠状动脉造影
摘要:目的:探讨>60岁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痛患者560例,依据年龄分为老年组(265例)和对照组(295例),比较2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老年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厦C型病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老年组次全闭塞及完全闭塞的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优于老年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广泛且严重.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介入治疗输卵管阻塞5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输卵管阻塞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行选择性榆卵管造影及输卵管复通术的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1条输卵管行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复通43条(42.57%);58条输卵管行选择性输卵管造影+输卵管复通术,复通46条(79.31%);随访24个月,妊娠22例,妊娠率42.31%,足月分娩19例,无异住妊娠及自然流产发生.结论: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及输卵管复通术是治疗输卵管阻塞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欣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胃癌患者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CXCR4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均可检测到CXCR4的表达,胃癌组织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CXCR4在胃癌原发灶中的表达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无相关性(P>0.05).结论:胃癌组织高表达CXCR4趋化因子受体,其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有望成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指标.

    作者:肖奋强;狄茂军;孙勤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稳定性相关性研究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探讨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及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冠心病患者87例,分为3组:稳定性心绞痛组2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42例,急性心肌梗死组18例.选取正常对照组25例.用ELISA测定血浆中高教C反应蛋白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浓度.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的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浓度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5),而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浆高教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积分均成正相关(P<0.05),而在稳定性心绞痛组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升高均可提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不稳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均可反映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作者:柴小计;吴金涛;杨朝宽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75例乳腺癌患者的病理资料,探讨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规律并分析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腋窝淋巴结阳性率43.72%,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Ki-67蛋白阳性率分剐为67.16%,71.12%,91.75%,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过表达率14.19%.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Ki-67蛋白、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淋巴结转移与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Ki-67蛋白、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是相对独立、相互补充的乳腺癌预后因素.

    作者:秦洪真;郑一琼;李席如;刘梅;李荣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创伤性支气管断裂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创伤性支气管断裂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诊断率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创伤性支气管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支气管吻合管腔通畅,局部无狭窄发生.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支气管断裂治疗原则是明确诊断后早期手术.

    作者:张楠;郭楠;周岊梧;白川盟;宋书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结直肠癌病理分期的关系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经病理诊断为结直肠癌患者305例于术前3 d测定血清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分析纤维蛋白原术前水平与术后病理分期的关系.结果:纤维蛋白原在不同的T分期、N分期、TNM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0期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N1期和N2期(P<0.05).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3.50 g/L)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为62.4%,敏感度为53.3%,特异度为69.1%.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年龄、分化程度、手术方案有关(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相关,高纤维蛋白血症可用于预测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

    作者:汪晓东;刘丹;吕东昊;秦昌龙;曾蓉;李立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108例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小切口胆囊切除成功106例(98.15%),2例术中延长手术切口(1.85%);未出现手术并发症;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住院6d.结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疗效确切,在传统胆囊切除术熟练的基础上开展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适合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作者:何墨林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凝血、抗凝活性变化

    目的:检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凝血、抗凝活性,探讨手术方式本身对凝血、纤溶活性的影响规律,为评估人工关节置换后的血栓性疾病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5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术后3 d检测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抗凝指标(抗凝血酶Ⅲ、抗Ⅱ因子活性),纤溶指标(D-二聚体),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术前、术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术后即刻减低(P<0.05),术后24 h,3 d增高(P<0.05);术后抗凝血酶Ⅲ、抗Ⅱ因子活性较术前降低(P>0.05);D-二聚体术后即刻、术后24 h增高(P<0.05),术后3 d恢复正常(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存在凝血活性增强,抗凝活性变化不明显、纤溶活性增强的失动态平衡状态,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倾向明显增强.

    作者:马海梅;张会英;朱广玉;周乙雄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的特点及诊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44例(89.8%),死亡2例(4.1%).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起病隐匿,病情发展迅速,常导致肺客积缩小、肺活量减低、大通气量降低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尽早诊断和及时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作者:杨省振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对乳腺癌内乳淋巴结定性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活检对乳腺癌内乳淋巴结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乳腺癌患者的肿大内乳淋巴结,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穿刺活检.结果:穿刺活检成功率85.0%(17/20).16例获得明确病理诊断,均发现癌细胞,诊断准确率94.1%(16/17),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经皮穿刺乳腺癌肿大内乳淋巴结组织学活检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诊断准确性较高的方法,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蔡海峰;赵志华;王海霞;郑薇薇;王谦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超声引导下应用自动活检枪行肾穿刺活检149例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应用自动活检枪行肾穿刺活检的注意事项及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超声引导下应用自动活检枪行肾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第1次穿刺1针成功率为91.28%,2针成功率为5.37%,3针成功率为2.68%;行2次穿刺1例(0.6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4%(9/149),1例(0.67%)需特殊处理,余自行好转.结论:超声引导下应用自动活检枪行肾活检穿刺是一种安全可靠、迅速准确、操作简单及并发症少的组织学取材方法.

    作者:陶山;张显碧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颅内动脉狭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血管造影的对照研究

    目的:通过经颅彩色多普勒对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血管造影的对照,评价经颅彩色多普勒在颅内动脉狭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型术中的价值.方法:58例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后,其病变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多项指标(Vm,Vs,Vd,PI,RI)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51例患者与术前比Vs,Vm,Vd下降,PI值增高,RI值变化不大,经颅彩色多普勒及脑血管造影随访所有患者无再发狭窄;5例患者出现Vs,Vm,Vd增快,PI值增高,但均未见反流信号;2例出现Vs增快,Vm增快,Vd降低.中、重度狭窄经颅彩色多普勒与脑血管造影相符率较高,分别占89%,83%.结论:经颅彩色多普勒与脑血管造影均可作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价手段.

    作者:王磊;何国厚;郑虎;王华;陈新龙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改良骨及钙化组织快速脱钙法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骨及钙化组织改良快速脱钙法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骨肿瘤患者需脱钙处理的骨组织病理切片资料.结果:改良骨及钙化组织快速脱钙法脱钙时闭较常规脱钙法缩短>48 h,切片厚薄均匀,平坦完整,结构清晰,着色均匀.结论:对骨及钙化组织脱钙方法进行改良,可缩短骨及钙化组织的制片时间、并制出优良切片.

    作者:李海;邓志勇;陈芳;丁敏;姚丽倩;陈金珍;张阳;徐松;郑晓娟;顾静凤;周静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阿托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对稳定型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冠心病患者109例随机分为Ⅰ组(37例),Ⅱ组(29例),Ⅲ组(43例),分别应用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3组用药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3组用药后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用药前降低(P<0.05).Ⅲ组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优于Ⅰ组,Ⅱ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或阿司匹林.

    作者:郭明春;盛和振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前颅底、蝶骨嵴大型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前颅底、蝶骨嵴大型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21例前颅底、蝶骨嵴大型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按照Simpson切除标准,本组21例中Ⅰ级切除14例,Ⅱ级切除2例,Ⅲ级切除1例,Ⅳ级切除4例;术后复发1例再次手术切除;术中无死亡或出现凶险大出血病例.结论:肿瘤全切除是预防复发的有效措施,充分的术前影像学检查及评估,术中保护重要神经与血管,能明显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并发痘.

    作者:吴德权;羊正祥;周志敏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348例老年烧伤患者临床特征与结果

    目的:探讨老年烧伤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48例老年烧伤惠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年代增进,患者休克发生率和手术率降低(P<0.05);随烧伤面积递增,患者休克发生率、吸入性损伤发生率、病死率增高(P<0.05);随年龄递增,患者手术率降低,病死率增高(P<0.05).结论:年龄≥80岁,烧伤面积≥30%总体表面积的烧伤以及并发休克和吸入性损伤老年烧伤患者病死率高.采用客观标准独立划分老年烧伤严重程度非常必要.

    作者:肖杰;郝光辉;汤锋;王海军;解放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研究进展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是一种重要的临床征象,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其发病机制可能是多个小血管的破裂出血;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血液中内皮损伤分子标记物及炎性因子显著增高,可能与出血时间、血肿部位、病因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等有关;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与血肿的形态、部位、出血量、早期血压的控制等影响因素有关.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防治提倡针对具体患者的不同情况,施以相应的治疗措施.本文对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变化、影响因素、发生率、判定标准及防治作一综述.

    作者:王修军;张小宁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乳腺癌胸部相对不常见转移的CT表现

    目的:评价乳腺癌胸部相对不常见转移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组织学确诊72例乳腺癌胸部相对不常见转移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胸壁囊性转移1例,CT表现呈囊性肿块,有薄壁及附壁结节;胸壁转移伴自发性气胸5例,CT表现气胸附近跨胸壁破坏性肿块;肺内磨玻璃样及晕样转移转移瘤27例中12例CT表现呈片状磨玻璃密度影,15例晕样转移中央区域呈软组织密度,周缘部呈磨玻璃样密度,其中3例伴晕中小空泡状气体影;肺内空洞样转移28例中厚壁空洞19例,薄壁空洞14例,空泡样空洞3例,午间猫眼样空洞2例,大囊袋样空洞2例,球核样空洞2例,13例同时具有≥2种空洞性表现;单发肺内转移中1例CT表现为合壁结节的单发空洞病灶.1例为含毛刺及分叶的单发软组织结节;钙化性肺转移7例CT表现以斑片及斑点状钙化为主;心包膈淋巴结转移2例CT表现为心膈区3~4枚椭圆形软组织结节.结论:认识乳腺癌胸部不常见转移的CT表现,对乳腺癌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丁长青;丁爱兰;谢光彤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神经内镜辅助下经胼胝体入路治疗脑室内出血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胼胝体入路治疗脑室内出血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镜辅助下经胼胝体入路治疗脑室内出血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复查CT示脑室内血肿清除>95%,无手术死亡、颅内感染发生,未出现脑积水.术后轻偏瘫5例.术后血管造影提示发生后交通动脉瘤3例,后行动脉瘤栓塞治疗.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经胼胝体入路治疗脑室内出血疗效满意.

    作者:周志敏;羊正祥;吴德权;浦毅;程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脑卒中后抑郁对神经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情绪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并评价其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于入院第2天、治疗后30 d和90 d分别进行抑郁量表测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结果:2组患者入院第2天的抑郁量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d及90 d的抑郁量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卒中后抑郁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干预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韦柠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