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飞;刘玉芝;尚明凤;庄华
目的:探讨经皮乙醇注射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4例肝癌患者进行经皮乙醇注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8淋巴细胞的变化.结果:治疗后4,8周CD4、CD4/CD8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且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乙醇注射注射可以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其长期疗效和对细胞免疫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拱辰;施广霞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浮肩损伤的手术指征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浮肩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肩胛颈合并同侧锁骨骨折9例,肩锁关节脱位2例;利用重建钢板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采用Herscovici's方法评估手术疗效,优5例,良3例,可2例,差1例.术后并发肩关节外展受限1例.迟发性肩胛上神经损伤1例.结论:浮肩损伤发生率低,漏诊率高.正确掌握移位程度、手术八路和固定方式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作者:徐林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解剖型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应用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13例,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21个月.平均9个月,13例骨折均达临床愈合,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优9例、良3例、可1例.结论:解剖型钢板设计合理,固定强度可迭早期功能锻炼的要求,手术不需过多剥离软组织,可减少肩袖损伤和肱骨头坏死发生率,是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盛夏;瞿南初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近年来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分析剖宫产各项指征的变迁,以反对围生儿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对2002年1月-2007年12月舞钢市相邻2家医院所有剖宫产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每2年为1组.结果:剖官产率逐年上升,且每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剖宫产指征变迁中.社会因素逐年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难产、胎儿窘迫逐年下降,但仍高居第2、3位;围生儿病死率趋于稳定.结论:剖宫产率升高主要为社会因素剖宫产术增加所致,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应尽量减少因社会因素而行的剖宫产术;剖宫产率升高.一定范围内可降低围生儿病死率,但随着剖宫产率的进一步升高,围生儿病死率并未随之下降.
作者:凡艳丽;王曦琳;魏巧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颈癌的价值.方法:62例经临床病理证实子宫颈癌患者行经腹部超声及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其声像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腹部超声和经阴道超声子宫颈癌检出率分别为77.4%,90.3%.结论: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颈癌与经腹部超声相比有明显的优势,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为临床手术或放疗、化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李雪儿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测定正常成人血清Prohepcidin浓度,分析影响血清Prohepcidin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测定21例正常成人血清Prohepcidin浓度,观察分析其与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促红细胞生成素、血红蛋白和丙氧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成人血清Prohepcidin浓度为(153.7±29.5)ng/mL,性别及不同年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成人血清Prohepcidin水平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正相关.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作为血清Prohepcidin的预测因子.
作者:李向阳;李江;徐丹;彭伯深;李就鸿;祝胜郎;张军;蒋莹;常巨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23例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状况,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狭窄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及血管狭窄率高于颈内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处、颈总动脉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密切关系.
作者:齐向征;王玉玲;杨新玲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并发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肝源性糖尿病发生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结果.结果:160例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39例,发生率24.4%,丙肝肝硬化发生率高57.7%;典型的糖尿病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症状发生率为15.4%;12例入院时空腹血糖≥7.0 mmol/L,27例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2 h血糖均≥11.1 mmol/L;总胆红素水平高,血清白蛋白、胆碱脂酶、总胆固醇低;肝功能C级肝源性糖尿病达52.3%.给予糖尿病饮食厦小剂量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治疗9例,短效胰岛素治疗30例,26例血糖恢复正常,8例好转,死亡5例,病死率12.82%.结论:肝硬化患者易发生糖代谢紊乱,治疗须要兼顾肝损害及糖尿病2个方面,以应用胰岛素为主.
作者:李万海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并发腹内高压的病因及早期干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入住ICU的危重患者住院期间出现腹胀、胃肠功能障碍者行膀胱内压力测定,腹腔内压>1.33 kPa判定为腹内高压.早期给予非手术综合干预.并对其临床资料及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早期综合干预,37例在1~2周内腹腔内压逐步降至<1.33 kPa,腹胀消失,胃肠功能恢复正常;1例自动出院,2例因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腹腔间隙综合征死亡.结论:腹内高压征危重患者常见,早期采取以控制病因为主的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腹腔内压,改善预后.
作者:钱何布;郑志群;陆骏灏;浦秦华;姚月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对重症脓毒血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存活率的影响.方法:30例重症脓毒血症患者.在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24 h分别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去甲肾上腺素的需要量,使平均动脉压维持在>70 mm Hg.采用ELISA法测定白介素-2、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内毒素,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时调节血流量在250~350 mL/min,维持超滤比率在20%~25%,碳酸氢盐置换液以前置换与后置换按1:1比例同时输入.结果:所有治疗均顺利进行,经过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的治疗,血流动力学较治疗前改善,收缩压提高(P<0.05),去甲肾上腺素的需要量有明显减少,并且能维持到治疗结束后24 h(P<0.01),而体温、心脏指数、氧合状况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结束时血浆内毒素、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较前均明显下降(P<0.05).预测病死率为71%(基于APACHE Ⅱ评分)和66%(基于SAPSⅡ评分),实际28 d病死率为47%(14/30).结论: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能改善重症脓毒血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是一种可行、有益的辅助治疗重症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的方法.
作者:江波杰;方旭晨;涂春莲;赵仲谋;沈励;吴焱;刘新兵;叶旭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和组织起源.方法:应用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进行观察.结果: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问质肉瘤由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组成.结论: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易局部复发,转移少见.
作者:陈从文;周云霞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瘦素与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度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42例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瘦素和性激素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瘦素和雌二醇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睾酮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瘦素水平与睾酮水平呈负相关(r=-0.63),与雌二醇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瘦素与性激素水平的变化相关,瘦素可能参与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
作者:胡清;万雨明;曾玉琴;彭彩碧;孙明锦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术中的应用及术后效果.方法: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整缝线治疗56例(62眼)青光眼患者.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1~2条.结果:术后眼压控制良好,Ⅰ、Ⅱ度浅前房发生率低,滤过泡形成良好.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能有效降低眼压.控制术后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成功率.
作者:李娜;田锁成;孙刚;李慧俐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肝硬化脾切除术中应用瑞芬太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术前ASAⅠ~Ⅱ级肝硬化脾切除患者6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30例)和芬太尼组(30例).常规诱导:瑞芬太尼组静脉给予瑞芬太尼1.5~2 μg/kg,芬太尼组给予芬太尼3~5 μg/kg.麻醉维持:瑞芬太尼组静脉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0.2μg/(kg·min),芬太尼组输注芬太尼0.1~0.2 μg/(kg·min).2组均吸入异氟醚,间断静脉推注阿曲库铵维持肌松.分时段(T0~T3)观察2组患者诱导时血压、心率的变化,术中切皮不耐受、浅麻醉发生率,术中阿托品、麻黄素使用率,切皮和术中探查时血压、心率变化,术后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纳洛酮拮抗、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瑞芬太尼组诱导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低于同时间段芬太尼组(P<0.05);术中维持时瑞芬太尼组切皮不耐受、浅麻醉发生率低于芬太尼组(P<0.05),阿托品、麻黄素使用率高于芬太尼组(P<0.05),切皮和术中探查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低于芬太尼组(P<0.05);瑞芬太尼组术后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短于芬太尼组,纳洛酮拮抗发生率低于芬太尼组(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应用于肝硬化脾切除术安全、有效,不仅可维持全身麻醉诱导和术中血压、心率稳定,还有利于术后恢复.
作者:贾建鑫;曹红;岳志香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人终丝匀浆上清液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入无血清培养基及人终丝匀浆上清液诱导,对照组只加培养基,>72 h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诱导后有17%的细胞发生典型的形态学变化.神经丝蛋白阳性率15.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率13.7%.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率18.3%.结论:终丝中含有神经生长必备的细胞因子,并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作者:夏冰;刘福云;赵跃武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颈椎体裂隙征的X线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167个颈椎体裂隙征的X线表现.结果:颈椎体裂隙征C3椎体2个,C4椎体20个,C5椎体118个,C6椎体27个;除C4和C5椎体全裂隙型各1例在椎体下缘上方均可见上下2个裂隙、C5和C6椎体中后裂隙型各1例在椎体下缘上方均可见上下2个裂隙以及1例C4椎体全裂隙型者裂隙位于椎体中部外,其余各型均在椎体下缘上方可见1个裂隙.结论:颈椎体裂隙征发生在颈椎体下缘上方,6型中以全裂隙型多;C5椎体裂隙征发生率高,C4、C6椎体次之,与颈椎退行性变好发部位相一致.
作者:史志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8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在常规治疗和心理干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服氟西汀治疗,治疗组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和氟西汀治疗.2组疗程均为6周.比较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押郁量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Banhel指敷评分.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简易认知功能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增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简易认知功能量表、Barthel指教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氟西汀能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认知能力、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王海涛;魏莉华;田洪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癌患者60例、良性肺部疾病者20例、健康体检者20例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同时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断-1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结果:肺癌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 T细胞比例(20.93±4.47)%,明显高于良性肺病组(15.14±4.79)%和健康对照组(15.42±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与肺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但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较低者比增高者预后好.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 T细胞比例对肺癌的预测价值与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断-1相似.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明显增高,有可能成为肺癌预测及免疫治疗的靶点.
作者:薛聃;周燕斌;黄茂宏;谭潇琼;王中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诊疗中左主干夹层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急性左冠状动脉主干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器械选择及预后.结果:6例左主干夹层患者5例及时植入支架后即刻均获得良好效果,1例亚急性血栓形成导致死亡;4例中远期预后良好,无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急性左主干夹层预后凶险,支架置入术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作者:陈岩;高传玉;刘晓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肺炎表原体急性感染在小儿哮喘急性发作中的作用.方法:46例哮喘发作期儿童为观察组,分别于发作期及恢复期各采血2 mL,取双份血清,2次间隔时间15~20 d.3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微量免疫荧光测定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衣原体抗体.结果:观察组9例肺炎表原体急性感染,阳性率为19.57%(9/46),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2例;对照组无肺炎表原体急性感染病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例肺炎表原体急性感染中有8例年龄>3岁.结论:肺炎表原体感染是诱发儿童哮喘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3岁惠儿中肺炎表原体急性感染易诱发小儿哮喘的急性发作.
作者:刘爽;赵素红 刊期: 2009年第11期